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思念中的郭琦校长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张岂之
出版社 西安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郭琦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他长期在高等教育战线上从事领导工作,并致力于社会科学的实践和理论研究,以其杰出的组织才能,出色的领导艺术以及社会活动,在陕西理论界、教育界和文化界,享有崇高的威望,受到人们的广泛尊敬。

《思念中的郭琦校长》一书深情回顾了郭琦校长的一生,记录了他的丰功伟绩,他的风骨垂范值得我们每一位读者学习。

内容推荐

郭琦,一个一九三六年就参加革命,并将一生献身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事业和建设事业的优秀党员,一位蜚声陕西理论界、教育界、文化界、艺术界、科技界、考古界、旅游界的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和史学家 他虽然离开我们二十年了,但他给人们留下的宝贵精神遗产,却一直影响和激励着后人,人们更是时刻感受到他还同大家在一起,这是为什么?《思念中的郭琦校长》让你领悟到他不可磨灭的精神文化价值。

目录

序一

序二

风骨垂范

 忆郭琦同志

 忆老郭——忆良师益友郭琦之点滴

 同郭老最后相处的日子

 郭校长的风范

 难忘的记忆,深切的怀念

 痛悼老校长郭琦同志

 斯人远逝,怀念长存——郭琦校长辞世二十周年祭

 恩师郭校长

 忆《希望》感怀郭校长

 我常想念的郭校长

 悼念教育家郭琦同志

 怀念社会主义教育家郭琦

 努力把学科办出水平来——谈郭琦教育思想与实践

 远见卓识,沾惠学人——深切怀念杰出的教育家郭琦校长

 郭琦同志与写作教学

 魂归九天,情留大地——怀念郭琦同志

 回忆郭校长的两件事

 一贯重视高校后勤工作的老领导——纪念鄣琦同志逝世二十周年

 回忆郭琦同志

 郭琦校长

 学术战线上的指挥员战斗员——略述郭琦同志对历史学的贡献

 高屋建瓴,实事求是——怀念郭琦老师

 郭琦同志与《陕西一百个著名人物》

 理论战线上的勇士——深切怀念郭琦同志

 功在当代,泽及后人——深切怀念郭琦同志

 难忘的教诲

 郭琦同志对《费尔巴哈论》的研究

 怀念郭琦同志

 悼老校长郭琦同志

 怀念敬爱的爸爸郭琦

高校生涯

 我的高教三十年——郭琦教育思想口述实录

生平事略

 郭琦同志生平介绍

附:郭琦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禹安举行

 郭琦传

附:识才 选才 育才——记西北大学党委书记、校长郭琦《陕西日报》记者

 郭琦年谱

郭琦遗文选

 新技术革命与社会科学

 三十二年来高等教育的回顾(提纲)

 认真读书

 坚持实践第一的基本观点,发扬实事求是的传统作风

 重视对矛盾特殊性的研究,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它

 关于精神文明建设

 画坛怪杰石鲁绝笔之作

绵远的怀念(代跋)

试读章节

忆郭琦同志

张岂之

初识

1977年在我的生活史上是一个不吉祥的年头,整整病了半年,查不出病源,后来还是查出了。医生说要进行手术化验。化验的结果不是大病。我从北京宣武医院出院的那天,觉得天是格外的明亮,好像获得了新的生命。出院后不几天便匆匆赶回离别了数月之久的古城西安。

当时,高考制度恢复。高校仿佛一个久病的人突然恢复了健康。百废待兴。学校的气氛真好。我从北京回来不久,听说学校来了新领导,名叫郭琦。

一天,党委办公室来人告诉我,郭琦同志想和我谈谈,要我定个时间。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度过多年“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生活,现在突然要我确定见面的时间,这真有点反常。

见面好像是老朋友。郭琦同志首先开口:“1956年我在《人文杂志》上读到你几篇文章,那时你只有二十多岁吧!”我不知道该说什么。接着他问起我的老师侯外庐先生,并说读过外庐先生的《中国思想通史》。郭琦同志带有川味的普通话说得准确亲切,表情又是那么真挚,使我忘记这是我们的初识,仿佛我们早已经是文友了。

接着他的话进入了正题:“我们经过研究,决定请你出来担任历史系系主任。经过再三斟酌,要请你出来。”这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我没有想过这方面的事。

“我没有做过行政工作,而且我要经常跑北京,帮外庐先生做点事情。”我坦率地说。

“我相信你会做好的。系主任最好由学术带头人来担任,这不会影响你的学术活动。”由于我的孤陋寡闻,当时我竟不知“学术带头人”指何而言。我觉得郭琦同志所谈非常新鲜,和我在史无前例的日子里听到的声音完全两样,好像大地翻了个。说实在的,我后来接受去做西大历史系系主任,大半是郭琦同志的诚恳态度使我觉得他是一位可以信赖的大学校长。

访日

1980年春由郭琦校长任团长,组成西北大学赴日考察代表团。接待我们的单位是日本京都大学,以及京都的一批年轻汉学家。

这是西北大学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以学校的名义迈向国际教育和学术界的第一步。现在看起来简单,可是在当时迈出这一步并不简单。

我们抵达京都的当天下午,京都大学派人来谈访日日程的细节安排。我作为代表团的副团长陪同郭琦校长参加日程的讨论。在我的印象中,郭琦校长平易随和,听完访问日程细节安排的说明以后,他说:“中国有句俗话‘客随主便’,主人为我们客人安排的日程,我认为很好,就这么办吧。”京都大学国际交流中心的朋友说:“请郭先生提出修改意见。还计划到什么地方去,请先生不用客气地提出。”郭琦校长笑着说:“西北大学和京都大学是首次见面,今后我们之间的往来会很多。第一次来不要把什么都看了,学了中国古典章回小说,第一章回的结尾写道:‘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我对访问日程很满意,我们没有其他计划。”我们没有想去东京,或者去离京都很远的地方,这不仅是考虑到日程很紧,也不想增加日本接待单位的负担。来日方长,何必急于一时?翌年,即1981年我应邀到京都大学作三个月短期讲学时,京都大学校长在接待我的时候亲切地问候郭琦校长,有这样的赞语:“郭琦先生上次访日,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他是一位长者,一位非常通情达理的长者。”这个评语是多么贴切呵!

郭琦校长访问期间几乎每天都有宴会,在这种场合,他热情地回答日本朋友所提关于中国饮食、艺术、名胜古迹等方面的问题,双方增加了了解。不论在任何场合,郭琦校长始终稳重安祥,挥洒自如,表现了我国一所重点大学校长应有的令人折服的教育家的风度。这种风度给人的印象不是傲然,也不是自卑;不是得意忘形,也不是卑微委琐;不是语言乏味,也不是滔滔不绝;不是木然,也不是轻浮。他给人们留下了将学术和外交熔于一炉的长者形象,使人觉得他是那样的宽宏大度,而又非常执着于自己的事业。这次访日不但签订了西北大学和京都大学学术交流的协议书,而且初步奠定了西北大学和京都同志社大学日后交流的基础。郭琦校长此次访日和京都的年轻汉学家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成为西北大学和日本一些大学进行学术交流的桥梁,后来事情的发展完全证实了这一点。

善诱

在郭琦同志担任西大党委书记兼校长的几年间,可能出于社会的影响,西北大学学生几次发生罢课的事。

历史系的学生时常卷入罢课的漩涡。不论这些罢课的性质和原因,作为系主任的我,是不愿看到这种现象的。

P3-5

序言

郭琦先生捐馆的明年,各方同志感怀畴昔,念慕殊切,因裒集其遗文,以期为后世楷模。书成之后,征序于不佞。不佞与先生共事多年,相交至笃,不敢言辞,因缀其言行,畀于篇首,以飧来哲。

郭琦先生自早年参加革命时起,即来到延安,为党尽力。关中解放,又南至西安。黾勉努力,始终不殆,可以说是毕生在陕西工作,为陕西建树功绩。缅怀往事,令人感奋。

郭琦先生在陕西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先后主持高等学校校务。西安为古都所在,人物荟萃,辈出英才,备见史籍。可是近多年来,由于孤处内地,交通阻塞,仿佛有逊于当年。这就不能不引起有心人的焦虑,更为主持教育工作者所不可忽视的问题。郭琦先生为此曾大声疾呼,鼓励莘莘学子,冲出潼关,争取能在全国获得发言权。郭琦先生不仅普遍鼓励,而且因人予以方便,助其有所作为。东风化雨,时时吹动,甘霖频降,促使万卉斗艳,繁花似锦,不减往昔盛世。

郭琦先生毕生从事革命,于马列主义尤为精研,得其精髓,故其立身下世,治学育人,咸有所本。其遗文中尤多阐述的撰著,足徵其渊源的所自。郭琦先生阐述马列主义,初未假借于文辞,而多出于具体的讲解。郭琦先生擅于辞令,尤长于雄辩。当其作有关阐述马列主义的讲解时,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辞如泉涌,挹之尤盛,使听者不易尽其底蕴。今读其遗著,犹能想见当年的风采。惜未能悉见于笔墨。使后来者多所汲取。

郭琦先生博学无涯,于马列主义之外,尤酷爱读史。曩年不佞发起创立中国唐史学会,深得郭琦先生的赞助。学会成立后,郭琦先生被推举为学会名誉会长。学会年会经常易地举行,郭琦先生因之亦奔波于扬州、成都等地。会上一发宏论,辄令与会者为之倾倒。虽为名誉会长,而事无巨细,皆赖筹措处置。学会今已有声于国际间,饮水思源,郭琦先生是不能令人忘怀的。

郭琦先生毕生为陕西工作,深慨于陕西虽居全国的重地,畴昔史事,却散见于前贤撰著之中,尚无人为之董理,使一方史事,易于泯灭,不复为后世所知。虽前贤著作有所涉及,而翻检亦颇不易。因思欲秉笔撰述,勒成《陕西通史》。大纲细目,皆细心构思,仿佛当年马班遗风,再现今世。不意天不假年,剧捐馆舍。不佞曾承青睐,委以襄佐重任,自当赓续遗志,使《陕西通史》得以早日出版。九泉之下,郭琦先生当可释然于怀。

这里所道及的,仅荦荦大端,至于为陕西所建的其他功绩,则有传记在,是无待在这里剌剌喋喋,多事陈说的。

1993年6月史念海谨序。

后记

绵远的怀念

匡燮 薇林

我们和儿子彤彤一起,几乎倾一年之力,为父亲郭琦先生整理编辑纪念他的这部《思念中的郭琦校长》书稿,期间弟妹们也都尽了各自的一份力量。

郭琦先生去世近二十年了,2010年9月9日是他二十周年祭日。岳父三周年时,曾出版《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史学家郭琦》一书。去秋,在母亲肖枫先生寿宴上,学者型出版人、西安出版社社长张军孝君即席提出准备在郭琦先生逝世二十周年之际重出此书的想法,希望我们能协助整理增添新的内容。同时,告诉我们,著名史学家、教育家j八十一岁高龄的张岂之先生亦夙有此意,说:“郭琦同志是位值得我们记住的大学校长。”不久,我们即拜访了岂之先生。提起岳父,张先生即刻从书房拿出郭琦先生逝世三周年时,他写的那篇《忆郭琦同志》的文章,说新近应《美文》杂志之约,正将此文修改了,要拿去发表。说到出书,竟道:“具体工作还得你们去做,辛苦二位了。”仿佛为郭琦先生出书,还并非我们做子女的份内之事,反而是帮他去完成一件重要的嘱托似的。我们感动至深。

此后,在郭琦先生生前所在的陕西师大、西北大学、省社联、省社科院等单位收集有关材料时,又看到二十年后的今天,还有那么多人依然记得他,依然能想见他的风范、他的学识,他在教育界、理论界、史学界曾进行过的点点滴滴的辛勤耕耘和劳作。这又一次感动了我们。也使我们得以从采访和整理书稿的过程中,再次重温和深刻认识了作为一位理论修养深厚,历史知识广博,具有远见卓识的教育家的郭琦先生一生的操守和人格。

在这里,我所以要从教育家的角度来认知郭琦先生,主要是基于这样一种事实:在他一生的革命生涯里,他于教育工作时间最长,且着力最著。他不仅先后在陕西师大、西北大学达二十七年之久,自1936年参加革命以来到1988年离休,凡半个世纪,或在延安时期的西北局、建国后的中宣部多负责教育和从事教育研究工作,或具体在高校工作的时间,就有四十一个年头,是将差不多毕生的精力献给了新中国的教育事业。解放初,在西北局工作期间,他参与了对西北地区整个教育的规划设计工作,还亲自教授并为西北地区高校培养了第一批政治课程的师资力量。尤其在陕西师大和西北大学近二十年的领导岗位上,又系统地实践了自己富有创见的高等教育思想和理论,成为新中国优秀的教育家之一。

可以说,新中国乃至五四以来,我国优秀的大学校长不少,但据我狭窄的视野所及,似乎唯有郭琦先生晚年曾将自己一生的教育实践,作过较为完整的总结,形成了本书开卷的《我的高教三十年——郭琦教育思想口述实录》,为我国的高等教育留下了一份可资借鉴的宝贵财富。他的这一教育思想,似可用这样的表述来概括:“尊重知识,包罗人才,着力优势学科建设,重视环境美化教育。”郭琦先生的教育实践主要为1957年至1968年陕西师大二十年(其中文革牛棚十年)和1977年至1984年西北大学七年这两段时间,这正是我国极左路线泛滥和拨乱反正的两个不同时期,在这样的背景下,做到“尊重知识,包罗人才”实非易事。所以,我以为这两点在郭琦先生的教育思想中至为重要。如果说,“着力优势学科建设,重视环境美化教育”是郭琦先生教育思想的鲜明特色的话,那么,前者便是后者的基础和前提。当然,我这样的概括和理解,只是自己的一点管窥之见,还有待专家学者的指正和批评。

郭琦先生好学深思,手不释卷,几乎一生都在研读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是一位真诚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坚定地认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要“完整准确地理解它、学习它解决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用以指导我们的行动”。他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的鞭辟入里,以及他善于处理问题,化解矛盾的智慧和艺术,让人至今津津乐道,记忆犹新。为了“坚持马克思主义是完整的科学体系”这一观点,他曾公开反对过林彪的“突出政治”,反对过“语录进课堂”,指出“立竿见影,急用先学”是形而上学地割裂毛泽东思想的做法,使他在“文革”中受尽了摧残和折磨。

他的这种执著和坚持,其中的关键之处就是实事求是。这是郭琦先生思考和处理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对此,他曾感慨地说过:“关于实事求是,我深有体会,正常情况下容易实事求是,运动一来,就不容易实事求是了;常态下容易实事求是,急剧的政治变化下实事求是就难了;领导欣赏你,信任你,重视你,容易实事求是,领导怀疑你,像江隆基,说他严重右倾,把他贬职,到了这个时候,他还坚持抵制左的东西,这就不容易了。”他把这种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和作风概括为书生本色。他在《学习江隆基同志平易近人务求实效的作风》一文中,这样写道:“我认为像他这样长期处于领导岗位上,阅历之广,经验之多,没有沾染官僚习气,庸俗作风,仍保持书生本色,居高位而不骄其下,处困境而不降其志,如果我们抛掉过去对知识分子‘左’的偏见,这正是值得人们敬重的书生本色。”

这是中国传统志士仁人们应持有的一种价值取向,一种品质,一种不易企及的人生境界,比如古之孔孟、老庄、荀子、韩非、司马迁、李白、杜甫、苏东坡和文天祥以及近现代的王国维、陈寅恪,等等。既把握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又秉承中国传统的人文精华,以完善自己的文化人格和操守,这应是郭琦先生的毕生向往和追求。在人文精神普遍缺失的今天,也许这才是熟悉他的人们还在怀念着他的原因吧。当然,这也正是我这次特别感念张岂之、张军孝两位先生以及在书稿整理过程中同样投入热忱的胥超、马家骏、苏成全、刘科诸前辈的地方。

至于郭琦先生平生工作及处人处事之睿智,负重,宽仁,担当等,本书所收数十万字的回忆文章,已多有述及。曾子曰:“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我想,郭琦先生应该是当之无愧的。

2009年10月匡燮 薇林恭跋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0 11:2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