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蛰存,名德普,中国现代作家、文学翻译家、学者,原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常用笔名施青萍、安华等;1926年创作《春灯》、《周夫人》,其小说注重心理分析,着重描写人物的意识流动,成为中国“新感觉派”的主要作家之一;施蜇存的工作可以分为四个时期:1937年以前,除进行编辑外,主要创作短篇小说、诗歌及翻译外国文学;抗日战争期间进行散文创作;1950年—1958年期间,主要翻译外国文学作品;1958年以后,致力于古典文学和碑版文物的研究工作;1993年被授予“上海市文学艺术杰出贡献奖”。2003年11月19日,施蛰存在上海逝世,享年99岁。
《施蛰存先生编年事录(上下)(精)》(作者沈建中)是关于现代学者施蛰存先生最详实的个人传记,按年编排,每年内按时间纂辑施先生的主要经历、与施先生有关的社会大事与人物,与施先生没有直接关联的社会大事则列于本年之末。
《施蛰存先生编年事录(上下)(精)》(作者沈建中)是关于现代学者施蛰存先生最详实的个人传记,按年编排,每年内按时间纂辑施先生的主要经历、与施先生有关的社会大事与人物,与施先生没有直接关联的社会大事则列于本年之末。通过《施蛰存先生编年事录(上下)(精)》,不仅可以了解施先生一生的学术经历,还能了解整整一个世纪中中国社会的变迁和学术事业的起起伏伏和发展脉络,为读者提供了百年中中国社会史和文化史的更广阔的内容。
十二月一日(星期五),晚上约在19时至2l时之间,即农历乙巳年(蛇年)丁亥月(十一月)甲戌日(初五)戌时,先生诞生于杭州水亭址钱塘县学府(学宫)旁(按:即今杭州上城区中河中路88号上城区公安局一带)的家里(据先生提供书面材料)。先生生肖属蛇,排行为二,故先生曾自称“施二”。全家居住于租赁的西向三间“老屋”,先生自述:“水亭余址傍宫墙,古屋三间对夕阳。”(《浮生杂咏》)
先生学名德普,名舍,字蛰存,号梅影轩主、碧桃花诗室主、蛰庵、无相居士、北山。据编撰者查考先生曾用斋名有梅影轩、萍寄居、曼陀罗花室、碧桃花诗室、蜗居、托尔斯泰室、荷马室、狄更司室、拜芙蓉馆、哀芬室、绻慧室、葱庐、眉庵、慧室、红禅室、蓣华室、无相庵、南望校斋、传柑里寓斋、北山楼、北山板屋[阁]。先生自青年时代起便以字蛰存行。据编撰者查考先生曾用笔名有:施俊、施瘦花、梦秋、施高德、施太邱、寄萍、兰、施青萍、青藏、青萍、花月痕中人、眉子、云间眉子、蓣禽、蛰、蛰存、蛰老、柳安、s、沫、安华、邹萧、安移、江思(据先生对编撰者口述,早期曾有过与戴望舒、杜衡合署)、施咏沂(按:系先生二妹姓名)、蛰庸、歪玉、方进、万曼、山眉、子仁、露醒、玄晏、云中居、蒙葵、雕菰、酉生、刍尼、梁云、穆铃、列夫、千、惜蕙、薛蕙、薛卫、施二、施庵、陈玫、李万鹤、万鹤、也耶、米兹、玄晏、施蛰吾、劳无施、蛰庵、曾敏达、陈蔚、施子仁、静远、杭人施舍、王了二、幸丸、舍人、舍之、舍止、舍翁、中舍、仲山、北山、是水、痴云、丙琳、秋浦、云士、寅如等。另据徐遁翔、钦鸿编《中国现代文学作者笔名录》所载先生曾用笔名有:“樊温(《论孔融》,载抗战时内地某刊)、樊琅(《尺八》,载抗战时内地某刊)、丁宁(《托尔斯泰寓言集》,载抗战时内地某刊)、曾莹卿(《小品三段》,载抗战时内地某刊)、盖公(《死刑废止》,载抗我时内地某刊)。”另据朱宝梁主编《二十世纪中国作家笔名录》(增订版)所载先生曾用笔名还有:江兼霞、邹尼。
据楚山孤记述:“《易经》上说:‘见龙于田,德施普也。’蛇是地上的龙,故施老的父亲给他取名为‘施德普’。又《易经》:‘龙蛇之蛰,以存身也。’11月是蛇蛰伏地下之时,施老的父亲又为他取字日‘蛰存’。先生现以字名世,可见‘蛰存’这个名字,不是一般的用典,还象征着一种人生哲学。先生曾感慨系之地说:‘这个名字判定了我一生的行为守则:蛰以图存。”“‘施老给笔者信中曾特地声明:‘现在我改名‘舍’即‘啥’。‘施,啥也。’我只有给别人东西,没有取别人东西。…(1993年12月20日《读者导报》)先生自述:…无相庵’取佛经中‘无人相亦无我相’,是我在抗战以前用的书斋名。‘北山’见《文选·北山移文》,我不参加一切政治活动,故另署北山。但在1926年到1927年我是共青团员。福建长汀有一座山,叫北山,虽然并不出名,1941年至1944年,我在那里的厦门大学任教,学校就在北山之下,从那时起,我开始用‘北山楼’作为书斋名,以记此一段因缘。以后,虽然我离开了那里,回到上海,不管什么处境,书斋名称却从未更易。仅在‘文革’中,我把‘楼’改为‘板屋’,但仍叫‘北山’。所谓‘板屋’,是在抄家后,房屋被迫缩小,只得在晒台上搭建半问陋室,冬冷夏热,除放些书外,还能放一小桌子。可以说,我走到那里,那里就是我的‘北山楼’。有时写点小文章也署北山,这些年出版的书,也加上一个‘北山’,这是旧社会名牌商店加记的办法,以免鱼目混珠。‘舍之’,就是舍弃的意思吧,是在1957年之后用的,常用在撰写读词札记和金石题跋上。除此之外,还有蛰庵、仲山等旧气十足的笔名,现在多已不用了,偶尔而写些有古旧味的文章时,也用一下。”(《世纪老人的话,施蛰存卷》)据言昭记述:“他的书斋名叫北山楼,说是源出抗战时期,曾在福建长汀的北山脚下住过多日,对其时其地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但也有另一种说法,是因为他近三十年来历尽坎坷,一直住在朝北的亭子间里,故命其名自嘲。”(言昭《北山楼头“四面窗”——访施蛰存》)
先生自述:“我是吴兴施氏,随司马氏东渡而定籍吴兴。以前为鲁国施氏,即孔子之母也。”(1985年4月29日致施议对函)“寒家系出吴兴,世居钱唐,成同兵祸,支族流移,散处吴会。”(《交庐归梦图记》)“寒家自曾祖以来,旅食异乡,至我父已三世矣。”(《浮生杂咏》)“寒门白红羊以后散亡各地,无名公巨卿,谱牒未修。”(1989年10月26日致周退密函)“寒家于明末清初犹居吴兴,大约清代中叶迁居杭卅l,清末明初,我父亲以孤儿旅食苏松,遂为松江人。我用‘吴兴施舍’印,志南施郡望也。”(费在山《闲闲书》)“我家的谱称为‘新桥派施氏宗谱’,即以迁居‘新桥’的始祖算起,以前就不知道了。‘新桥’在什么地方,我也不知道。”(1991年3月17日复葛渭君函)
先生的祖辈均系儒生,父亲名亦政,字次于,出生于1881年(清光绪七年、岁次辛巳),浙江仁和县学生(秀才)。先生自述,父亲“与马叙伦、黄郛同窗,同进学,为知交。”(《浮生杂咏》)本年9月,清朝政府下诏废止科举,推广学堂,使先生父亲亦政失去进身之阶;又由于早丧双亲,孤贫而未能入大学堂求学,遂以佣书授徒谋生。先生出生时期其父正在杭州望族陈氏霞起府上课其子,并兼任文牍事宜;先生自述:“辛亥革命,先君就食云间,遂为五茸侨子,然历代坟茔,均在杭州溪山间。”(《交庐归梦图记》)先生母亲姓喻,名调梅,苏州人氏,娘家也迁居杭州;先生上有姐姐,早天;下有妹妹四人:大妹施绛年、二妹施咏沂、三妹施灿衢、四妹施企襄。先生妻子陈慧华,松江人氏,出生于1904年4月28日(农历甲辰年三月十三日)。P1-3
施蛰存先生(1905—2003)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颗巨星。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二十多岁的他已经闻名于上海的先锋文坛。他早年初露锋芒的小说《上元灯》作于1926年,后来陆续发表《梅雨之夕》《在巴黎大戏院》等许多注重心理描写的新潮小说,一直写到抗日战争前夕。仅在此短短的十年间,他便在现代中国小说创作的领域里树立了经典的地位。
……
这是沈君所编这部百科全书式的《编年事录》所给我的启发。施老生前曾对我说过:“Discover,Discover,Discover,这才是生命的目标。”相信其他读者也都能从沈君的这部大书发掘出(discove)许多宝贵的资料和生命的内容。此书不仅对施蛰存研究有极大的贡献,而且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中功不可灭。
这部《编年事录》将于今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分两册)出版。今年是蛇年,而施老的生肖正好属蛇。这个巧合,不是一般的巧合,它象征着一种人生哲学。《易经》上说:“见龙于田,德施普也。”因为蛇是地上的龙,故施老的父亲给他取名为施德普。后来又给他取字日蛰存;因为他生下来的月份(农历十一月)正是蛇蛰伏地下之时。施老显然更喜欢他的字,故一直以字名世。他曾说过:“这个名字判定了我一生的行为守则:蛰以图存。”
这次沈君请我写序,着实令我十分惶恐。今日匆匆写来,词不达意,仅聊表我对施老永恒的怀念和敬意。是为序。
孙康宜
2013年(蛇年)2月写于美国耶鲁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