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孤寂的辉煌/法律人生
分类 人文社科-法律-法学理论
作者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孤寂的辉煌》收入外国法制史专业三代学子纪念随笔50篇,多是学子对自己导师的追忆文章,如梁治平的《大学、学人与学科——对外国法制史学科发展的几点思考》、何勤华的《外法史学科群英谱——奠基人》、李昌道的《我的外法史导师——林榕年》、王兰萍的《音容宛在,风范永存——忆满大人先生》等等。通过这些文章,比较全面地叙述了全国外国法制史学会30年的发展历程,其中再现了老一辈学者的音容笑貌,扑捉了中年学者对学科的思虑,还有成长起来的年轻学者的蓬勃朝气,这些侧面均淋漓尽致地表现于书中。总之,通过这些随笔,真实记录了一个改革开放后发展壮大起来的法律理论学科——外国法制史,记录了一代法律人的人生点滴与经历。

内容推荐

为了纪念外法史研究会诞辰30周年,2012年在商务印书馆定制出版文丛四卷:第一卷是《外国法制史研究·导论》,第二卷为《外国法制史研究·基础理论》,收录了外法史同仁为纪念研究会成立30周年而提交的学术论文,第三卷为《外国法制史研究·法的移植与法的本土化》(修订版),第四卷是研究会30年历程的画册和同仁所写的随笔。何勤华主编的这本《孤寂的辉煌》是第四卷随笔的单行本,共50篇。多为后辈学子记叙导师的文字,也有学者自叙学术之路的,文中涉及的外法史大专家,如林榕年、陈盛清、林向荣、由嵘、潘华仿、许显侯、李昌道、满达人、李启欣、周枬、杨联华等;写作人中如何勤华、王人博、梁治平、米健等。

目录

《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30周年丛书》总序

1 我的外法史导师——林榕年

2 林榕年教授与外国法制史学科的建立和发展

3 陈老盛清在海南

4 悼念我们的老师林向荣先生

5 真正的师者——记由嵘老师

6 我的老师潘华仿、许显侯

7 外法史人张梦梅先生

8 我所认识的李昌道老师

9 学问的楷模 人生的导师——回忆满达人先生

10 音容宛在 风范永存——忆满达人先生

11 亦师亦父的导师——我和李启欣教授的缘分

12 弟子永远的楷模——我的导师李启欣教授

13 丹心铁血铸师魂 春蚕受屈终无悔——忆念杨联华恩师

14 林榕年、由嵘先生与湘潭大学的非洲法研究

15 带走一个时代的法学家——追忆周□先生

16 周□先生与中国的罗马法研究

17 九十高龄的法学家潘汉典先生——《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会议侧记

18 我的导师潘汉典先生

19 无人信高洁 谁为表予心——悼念李景禧先生

20 胡大展教授访谈

21 雁塔午后的茶香——记冯卓慧老师

22 外法史学科群英谱——奠基人

23 新疆年会杂论

24 在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第24届年会开幕式上的致辞一

25 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林榕年老师从教60年庆典上的发言

26 淡定从容 为当所为

27 外法史年会的那些人和事

28 厦门会议印象

29 我心中的外法史研究会

30 年会忆记

31 外法史研究会与上海人

32 何为学者

33 记我的恩师张学仁先生

34 五台山谷里的“夜色浪漫”

35 卫方君湘大之行拾趣

36 这些年,外法史研究会的人和事

37 三波之震——我的年会初体验

38 一种理想 一种收获

39 我参加的三次外法史年会

40 欲取鸣琴谈 欣喜知音赏——全国外国法制史年会

41 参会有感

42 此生是否入错行——外法史30年回首

43 鄱阳湖口小松岗——记我与外法史年会的因缘

44 法学回忆:赋予我们身份的80年代

45 外法史杂吟

46 从罗马私法到中国古代民法——我的法史研究路

47 大学、学人与学科——对“外国法制史”学科发展的几点思考

48 回忆我的父亲卢干东先生

49 我的老师徐尚清

50 法律文明的互动与变迁——何勤华教授访谈

试读章节

1、我的外法史导师——林榕年

李昌道

我的外国法律制度研究生导师,是敬爱的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林榕年老师。

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大调整,华北大区各高校的法律系政治系都调整到北京政法学院。我从燕京大学法学院被调整到北京政法学院,与北大、清华、辅仁高校的同学相聚在一起。燕京大学校址归北京大学,北京政法学院调到北大旧址沙滩一角,在红楼边。

1953年我从北京政法学院毕业,与三位同学一起分配到中国人民大学当研究生,当时称“教师研究生班”。第一年在西城的四道口集中各学院系研究生集体学习四门共同课——马列主义基础、政治经济学、中国革命史、俄文。一年后,即1954年秋各研究生回到各自专业院系学习。我到西郊中国人民大学本部的法律系,被分配在“国家与法的历史”教研室学习。当时法律系研究生分五个教研室——国家与法的理论、国家与法的历史、国家法、刑法、民法。当时国家与法的历史教研室共八个学员共居一室,生活十分艰苦,学习压力很大。教研室专修课程为:国家与法的理论,国家与法的通史,中国国家与法的历史,苏联国家与法的历史,再加毕业论文。系主任杨化南,教研室主任张希坡。我以全优的成绩毕业。毕业证书虽经“文革”冲击,但仍保留至今。

当时,中国人民大学全部按照前苏联教学模式,上午上课五节一贯制,从八点一直到中午一点,下午晚上全都自习。每一节专业课有一位苏联专家,配两名翻译,一名负责生活,一名负责教学。全部专家住在人民大学边上,苏联专家招待所,现改为友谊宾馆。所以当时课程名称也照苏联教材翻译,全称是《国家与法权通史》,与现在名称区别有二:一是增加“国家”两字,二是用“法权”。以后逐步改为《外国法律制度史》。

我们教研室中的《国家与法的通史》由林榕年老师主讲,他是从法律系学生抽调出来当教师。上午听苏联专家课,下午教中国学生,所谓现炒现卖,原汁原昧。当时全书按历史形态划分章节,即奴隶制国家与法、封建制国家与法、资本主义国家与法、社会主义国家与法。

林老师上课认真、备课充分,口齿清晰,通俗易懂,从不照本宣读。每次准时上课,不迟到、不拖课。最精彩的是一星期一次的课堂讨论,事前大家充分准备,踊跃发言。林老师善于引导,集中焦点,展开讨论。最后,林老师总结,不回避矛盾,对争论问题一一解析,使我们对上课内容又有深一层次的理解。另外,还指导我们阅读有关马恩原著,如《家庭、私有制及国家起源》,要求我们看原著,一字一句精读,不主张看通俗解释辅助的小册子,要我们自己消化理解。一遍看不懂,再看,直到弄懂为止。  林老师还指导我们学习方法。每星期日要填写下周学习计划表,每天每小时干什么、看什么?精细到看哪一章、哪一节,周六自己检查一次,看看做到了没有。这种计划性的学习方法,以往一直指导着我们工作,至今还深印脑海之中。另外,当时林老师很年轻,大不了我们几岁,是师生,犹似兄长。大家一起打球,无话不谈,互相沟通,互相理解。

我在人民大学毕业后,分配到老家上海。在华东政法学院任教,具体担任外国法制史课程,一教几十年。原来全班同学,一直在教外法史的就我一人。工作后,与林老师仍有联系。开年会,有时赴京顺路拜年,在学术上互有联系,上世纪80年代初,还一起参加司法部的外法史的编写教材工作,大家在颐和园研究讨论,逐章逐节,一一过堂。这是“文革”后第一本外法史统编教材,后来高教部也编了,各主要学校也编了自己的教材。我还记得,在“旧法继承”问题上,还与林老师在《政法研究》上撰文交流。

现在外法史的内涵,外延都有很大的发展,特别是在何勤华老师为核心的团队下有了创造性开展。但是,我永远铭记我的外国法律制度史导师——林老师。

祝林老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

2011年11月28日于复旦园

P1-4

序言

2012年9月,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30周年之际,研究会组织编纂了四卷本的“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30周年丛书”,其中第四卷《孤寂的辉煌》,包括了纪念画册和外法史同仁所写的随笔,出版至今时隔五年过去啦!由于丛书以精装套书特制,全套印量有限尚未敞开于市,而一册随笔因内容可读多被学人提及,又遗憾无处可以购买。于是,研究会与商务印书馆编辑部商议,便有了本书。本书纳入商务印书馆“法律人生”系列,以平装本出版,以期满足学人读者之愿望。

本书截选了《孤寂的辉煌》精装本从第212页之后的47篇随笔文章。同时,考虑到精装本编辑时因时间紧出现的一些约稿方面的遗憾,在此次出版时应当尽量弥补。因此,增加了两篇记述外法史前辈学者卢干东先生、徐尚清先生的文章,由卢干东先生的女儿卢允萍、徐尚清先生的开门弟子张彩凤撰写。前者“回忆我的父亲卢干东”,文章平实而真切,表达了儿女对父亲的深沉理解与无限敬意;后者“我的老师徐尚清”,详实地记录了前辈学者在改革开放之初为学科发展而做出的一系列奠基性工作,铭记这些透过文字表达着的前辈学者严谨执着的精神,也记住在先生身边那些难以忘怀的求学时光。最后,是现任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会长,华东政法大学前校长何勤华先生的访谈录——“法律文明的互动与变迁”。在访谈中,何勤华先生回顾了自己的求学之路,叙及日本留学经历对其后学术研究的重要影响;阐发了一个法学研究的亲历者对中国近30年法学史的当代思考;主持国家重大项目——“法律文明史”课题的学术研究进展与学术进步;还对青年法学者提出了几点建议。访谈作为本书的末章,既有对中国法学研究的使命感,又体现学术大家高瞻远瞩的视域,还有对青年学者的谆谆教导,读来感佩又激励!

此外,本书新增内容的组织约稿、撰稿联系,均得到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张彩凤教授、武汉大学法学院项焱教授、华东政法大学陈灵海教授的高效配合与督促,在此对他们卓有成效的工作表达一份诚挚的谢意!

《孤寂的辉煌》纳入“法律人生”系列,为了方便读者明晰内容的直观愿望,特别增加了副标题——外法史学人随笔,以此点题。本书涉猎的人物与作者都是外法史研究会扶植而成长起来的几代学人,其中既有前辈学者,也有中年学者,还有青年才俊。总之,在外法史研究会的岁月,师生、朋友、手足诸多情谊均记录于此。期待学人辈出,法治春光无限。

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

2017年3月22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2:0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