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的印痕,是心灵的犁沟。
最初的记忆是故乡的天,故乡的地。天是一个不着边际的大明镜。它大,大得无头无尾;它高,高得不可估量。地呢,实际上是山,猛地一看,一座一座的,像一个个尖尖的馒头,又像是扣着的窝窝壳。仔细一看,一座座山又都形象殊异,各具面孔。老祖先给每一块地都起了名字,最平坦的那一块平地叫坪上,略微平的叫微峁,以至崖凹、西峰、刘畔……到底是谁给土地起的名字呢?这连妈都不知道,推测下来,一定是上辈子的祖先了,他们一代一代地在故乡的土地上出生、繁衍……一代一代地走了。留给下一代的,还是和故土打交道的营生。啊,我贫瘠而荒凉的土地,我一脉相承的土地,我生生不息的土地……故乡,你叫我这么痴迷,这么沉醉,你和我是如此血肉相连,难舍难分。即便我远离了你,你的印痕也成为我心灵的犁沟。因为没有你,就没有我,是你孕育了我的躯体,成就了我的思想。尽管你很荒凉,但永远是我心灵的沃土。
人们总把我们陕北叫陕北高原。在我原始的思维中,原就是平的,就像关中大平原,就像长江中下游平原,就像松嫩平原……
很早很早以前,在洪荒时代,这里是一片汪洋大海,海里沉淀着很厚很厚的沙。后来,大海在亿万年间逐年蒸发,最后干涸,留下了百里千里的细沙高原。它相对南边的关中平原,地势偏高。因多年的风化作用,形成了极细的沙质土层。而后又经过亿万年雨水的冲刷,逐渐形成了一个个山包,一条条沟壑,一道道山川。我的故乡是陕北腹地,这里十分幽美,最初受冲刷小的地方形成了最高的山,不到几十里、百里的地方,就有一个山上人家。山上人家自然离天近,离水远,身在高处视野开阔。沟里人家住在底部,一道道沟渐行渐宽就出了沟岔。横着沟岔,有一条较大的河。
我的坪砚村在高高的山上。向东,一道沟五里路上有邻村玉家硷(jian,陕北地名用字),每隔四里一个村庄,一直到沟岔冯家洼。
向南下山五里的地方是邻村钟家沟,一直出去有三四个小村庄直到沟岔,横着的是小理河。向西下山五里是苗儿沟,一直出去又有四五个村庄,出了沟岔就是大理河。由西向东的大理河,由南向东的小理河,最后一齐汇人无定河。
由于地理位置的分布,我们那里就有山上人家、沟里人家、川道人家,还有城镇人家。山上人家羡慕沟里人家水石相连,沟里人家羡慕川道人家一马平川,川道人家羡慕城镇人家红火热闹。
由于年深日久的雨水冲刷,山越来越高,沟越来越深。后来,有的沟道就打了大坝,到了夏季暴雨导致水土流失特别严重,黄河里舀一杯水,百分之九十是泥沙。
据说,王十吉是我们的老祖先,当故土还是未开垦的处女地时,急流勇退隐居林下的王士吉就相中了这块风水宝地。他把自己的三个儿子分别安插在远近相当的三个山头,所以就有了这三个自然村,一坪、二坪、三坪。一坪也叫中坪,地理位置居中,一坪与二坪的村后有块小盆地叫坪砚。它像一方平平的砚台,四周被山包围着,至今王士吉大人的碑仍高高地竖立在坪砚的北侧。由于风雨的剥蚀,碑上只能隐隐约约地看到“文林郎王士吉于顺治六年”的镌刻字样。
我常常想,祖爷爷多么有胆有识,有远见呢!当初,这里多么荒僻呀,是不是虎狼出没,狐狸成群,野兔野鸡乱跑?最初没有路,祖爷爷带着几个儿子,是怎样踩出一条条路的?新安置一个家,什么都没有,是多么不容易。六七百年前,又没有帐篷,祖爷爷到这荒僻之地时是不是在野地露宿,是不是先挖一个小小的洞,像放柴的一米高的窑,来遮风挡雨呢?我有些替古人担忧。创业安居,无路的崎岖。无物的困扰,无水的烦恼,无人的孤寂,一个个的难题,到底是怎么解决的呢?我的祖先是多么了不起,多么果敢,多么能吃苦耐劳。我为有这样的祖先,心中充满了激动、感慨和自信。
一坪人家最多,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大概有三f多户,二坪有二十来户,三坪有十多户。一坪的人忠厚、聪慧,二坪的人精明、灵醒,i坪的人既聪明又勤快。一坪有像我们家这样的先生门第;二坪有木匠和画工;三坪在清朝还有在朝廷里戴顶子的拔贡,新中国成立初期还有两位教书先生。那时,我刚记事,清明节三个自然村的人一同上坟。三个村的活动还有祈雨、庙祭、唱戏,三个村的人都很亲热,路上一旦遇见,就家长里短地攀谈问候,按辈尊称,互敬互让。
经过几百年的繁衍,三个自然村的人口以几何级数增长,窑洞也不断弃旧建新,王士吉大人当年无论如何是想象不出今天的发展和变化的。但王士吉大人当年的宏图、理想、果敢、志气,至今还是被许多后人提及和敬佩。但凡有点儿文化,识得几个字的人,每到碑前都要仰头观看,那几百年风雨剥蚀的石头,是我们的祖先王士吉当年扎根荒山思想的化石。
父亲九岁时,爷爷就走了,我四岁时,父亲又走了。所以,有关爷爷的故事,都是从母亲那里听来的。四十五岁是正当壮年的时候,可是,爷爷抱着他未尽的理想和抱负,一头钻到了地下。
据说,爷爷当年下了决心要给四个儿子一人建一院地方,把四个儿子都供成文化人。每天天不明,他就起来,驮着水还要背一块老石头。爷爷留给了我们五孔窑洞,每一孔窑得多少石头呀!有多少石头就有多少血汗。高大的大门楼,下院草房驴圈都是石板盖顶,硷上和垴畔四周都是枣树,结鸭枣也结团枣。硷畔底下和远一点儿的地方,有果树和梨树,果是老果,梨有圆梨也有锤锤梨。P1-3
我把我大半生的文学生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学习、读书阶段,也就是创作的准备阶段。二十多年为生计所迫,我只能是用见缝插针的工夫搞创作,但是我坚持了下来,应该为之庆幸。
第二个阶段是发表阶段,从发表诗作《年》《数字人生》《我是蝴蝶》到散文《我是绥德人》系列、《三月的麦田》系列,其间甘苦自知。重要的是,虽然作品还稚嫩,但我更加坚定了创作的信心。第三个阶段是出版阶段,继诗集《漏屋水滴》、散文集《生命的颜色》的出版,困扰我的还有爱情诗《九十九朵玫瑰》和长篇小说《凤凰鸟》的创作、出版事宜。
2015年,我们砚池洼的后人,一心为祖爷爷王士吉立新碑。大侄儿说他有个砚池洼的同学叫王生华,在外打拼得不错,更主要的是人品特好,为人诚实、友善、义气。这次立碑,他们家出资最多,大侄儿说如果有机会见到他的话,把我出书受困的心结告诉他,看能不能得到他的帮助。
我也和砚池洼所有的后代一样,感佩祖爷爷六百多年前扎根荒山,创立家业的举动。但给祖爷爷立碑,自己手头拮据,就送上一张自己画的牡丹吧。
2015年中秋前,生华来我这里小坐取画,我就告诉他我想出长篇小说《凤凰鸟》面临的困难。
2016年正月初二,生华与他哥生瑞提着礼物给我拜年,并说愿意资助我出版《凤凰鸟》,真是令我百感交集。
看到我犹豫的样子,生华十分明确地说我们在外打拼,虽不容易,但也一直过着简朴的生活,一直低调做人。对我长期坚持文学创作他表示很感慨,一是因为我们是同一个祖先;二是他想帮助值得帮助的人;三是他只为了结我的心愿,不为别的。
这样,生华成了我生命中的又一个贵人。
特别感谢乡亲贤侄王生华的资助。
特别感谢创作上帮助我的陈社英老师。
特别感谢太白文艺出版社编审曹彦老师。
特别感谢责任编辑小谢老师、封面设计人员以及诸位校对老师。
谢谢所有关心和支持我的好心人。
以诗为业,以美传真
姜峰
她,出身田间,相貌普通。
穿着灰底红碎花小褂,宽大的直筒裤,黑色千层底布鞋,一副乡土味十足的陕西农村妇女装扮。与新中国几乎同龄的年纪,几颗门牙已经宣告“光荣下岗”。长年务农的辛劳,令她两鬓斑白、青丝成雪。
她,生活清贫但也富有。
卧室里一个上着大锁、外皮斑驳褪色的老式红木箱,里面没有金银首饰,只有她三十年来在二十多本草稿本上创作出的五千多首诗歌、十四万字的自传体小说、二三百篇散文、十几幅画,以及她最为珍视的,五年前出版的个人诗集《漏屋水滴》。“漏屋诗人”,只有初二学历的王淑惠,在记者面前以此自许。
不仅高产,周围人告诉我,王淑惠还有另一项绝活——七步成诗。这会不会是一名农村打油诗人?在位于西安市灞桥区城乡接合部的家中。记者随手指灯为题,六十七岁的王淑惠提笔就写,几分钟后写下一首诗:
第一次点亮我的心田
土窑里都是你的光明
是你帮我擦亮双眼
将母亲慈爱脸庞看清
我每晚捧着你的光亮
辗转难眠读书到深更
是你让我满腹诗情
去润湿每个人的心灵
虽然是没打腹稿的即兴之作,但情真意切。然而,王淑惠的脸上未露喜色,边写边落下泪来。
也许是巧合,一首《灯》,恰恰是她大半生经历的缩影,触文而生情。记者翻阅了她的诗作,其中歌咏的意象,全部来源于生活的感悟,俯拾即是的素材,令她下笔如有神,令读者读诗如见其人。
她眷恋故乡、缅怀亲情。土窑,说的是老家榆林市绥德县砚池洼村的窑洞。在那里,王淑惠度过了自己的少女时光,也最早在课堂上接触到诗歌之美。在特殊的年代里,她被迫初中肄业返乡务农,仍想方设法阅读求知,而陕北的风土民俗、家人的融融亲情,成了她始终歌咏的对象。
多少次梦里坐热炕
姐妹兄弟情意长
五月的杏子还是那么黄亮
八月的枣子还是那么脆香
围住那一碗绿豆汤
再让故乡水滋润我肝肠
王淑惠喜爱当众朗诵诗歌,在记者面前高声吟诵时,仍不改那浓浓的乡音。
她向往爱情,追逐缪斯。二十五岁时,错过升学、求职无望的王淑惠嫁给了铜川的一个煤矿工人。黑户口、打零工,操持家务、相夫教子之余,她仍笔耕不辍,但对于美的认知却得不到另一半的理解。作品被丈夫看成是写给别人的情诗,随之而来的便是无休止的家暴。丈夫将她所有的文学书籍、笔记、诗稿等付之一炬,也让十年的不幸婚姻走向尽头。如今翻阅《漏屋水滴》一书,记者发现,王淑惠收录其中的一百九十八首诗歌,竟有多半都是在吟咏爱情:
梦里有你,你在哪里
云天万里,细雨霏霏
梦里有你,在我心里
长依云梯,笑眼眯眯
曾经的曲折和遗憾,现在已经幻化成为花甲老人笔下最美丽、最超然的诗句。
她笑对人生,赞叹生命。改嫁后,王淑惠来到西安市灞桥区席王乡水沟村,与同样喜爱文艺的老伴在旧屋里一住就是十五年,头顶上酒盅大的窟窿不计其数。
漏一点点
射进小星星的光
那是我的诗眼
漏一行行
射进一排排的光
那是我的诗行
“漏屋诗人”之名由此而来。从头写起,耕读为生,苦中作乐,不改初衷。尽管年龄渐长,农闲之余,王淑惠却有了更多的时间遨游诗海,并将兴趣延伸到小说、散文、绘画等更多的文艺门类。之中,都熔铸着她对于生命的热爱与豁达。王淑惠告诉记者,几千首诗歌作品中,她最喜爱《我是蝴蝶》:
每次起床
清风相送
每次歇息
凉露洗尘
着七色斑斓的衣裳
怀满心狂放的唱响
我做蛹穿越冷冻
积攒身心的美丽
以美传真
让大地升起美妙云锦
生活的波折与坎坷,没有消磨掉王淑惠的梦想与激情。农民的身份,教育环境的缺失,没有阻挡住她对于真善美的追寻。她多次奔波于作协等单位,几经波折,最终在文化局有关人员、高中教师和热心人士的帮助与资助下,让自己的诗篇付梓。在王淑惠看来,诗歌是她生命历程的一种证明,而她的写作,仍在继续。
《凤凰鸟》是王淑惠的第一部小说,本书描写了乖巧伶俐的山村姑娘王楚涵,学习刻苦,成绩优异,后来因种种原因没有深造的机会,婚姻也走进了误区,受尽了十多年的磨难,但她始终不忘追求梦想,最后终于像一只凤凰鸟飞出了炼狱。
生活的波折与坎坷,没有消磨掉王淑惠的梦想与激情。农民的身份,教育环境的缺失,没有阻挡住她对于真善美的追寻。她多次奔波于作协等单位,几经波折,最终在文化局有关人员、高中教师和热心人士的帮助与资助下,让自己的诗篇付梓。在王淑惠看来,诗歌是她生命历程的一种证明,而她的写作,仍在继续。
这本《凤凰鸟》是王淑惠的小说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