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百家与现代文化》一书概括了诸子百家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哲学性认识,努力探索先秦诸子学说中规律性的见解,一分为二地评介其为人处世的原则,实事求是地介绍了诸子认识事物的方法和建功立业的方略。该书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集中反映了人生哲理与智慧的结晶,对于提高人们的精神文明和思想文化素质有重要意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名辩艺术与思维逻辑/诸子百家与现代文化丛书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逻辑学 |
作者 | 董志铁 |
出版社 |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诸子百家与现代文化》一书概括了诸子百家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哲学性认识,努力探索先秦诸子学说中规律性的见解,一分为二地评介其为人处世的原则,实事求是地介绍了诸子认识事物的方法和建功立业的方略。该书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集中反映了人生哲理与智慧的结晶,对于提高人们的精神文明和思想文化素质有重要意义。 内容推荐 本书主要研究名辩思潮产生的历史背景、名辩学之名与逻辑学概念理论,名辩学之辞与逻辑学命题理论、名辩之说与逻辑学的推理理论,以及名辩学之辩与逻辑学的论证理论等。 目录 总序/张岱年 序言 第一章 名辩思想的发端 一 孔子的名辩贡献 1. 正名理论 2.具有推理意义的认识方法 3.独特的“叩两端”的认识方法 4.证据与证明 二 邓析的“两可之说” 1.邓析的“刑名之辩” 2.邓析的“两可之说” 第二章 名辩思想的发展 一 惠施的辩题及其名辩贡献 1.“历物十事”的方法论意义及名辩学意义 2.惠施“善譬” 二 尹文子名的理论 1.尹文论名 2.与齐王论士 三 公孙龙的思想体系及其名辩贡献 1.公孙龙的思想体系 2.《公孙龙子》的名辩贡献 第三章 辩学的建立 一 墨子、墨家学派及《墨子》 二 墨子在名辩学上的贡献 三 后期墨家创立的辩学体系 1.“辩,争彼也” 2.“以名举实” 3.“以辞抒意” 4.“以说出故” 四 后期墨家认识论 第四章 名学的建立 一 名的实质与作用 二 正名的目的 三 制名的原则 四 名的种类 五 名的谬误 六 荀子名学体系的不足之处 第五章 名辩之名与逻辑学概念理论 一 名的本质 二 名与语词 三 名的内容与范围 四 名的属种(包含)关系 五 名的种类 六 正名理论 1.正名的原则 2.正名的方法 3.正名的作用 七 名实相悖的种种谬误 第六章 名辩学之辞与逻辑学判断理论 一 辞的本质 二 辞的种类 1.尽——全称判断 2.或——特称判断 3.假——假言判断 4.必——必然判断 5.弗必——或然判断 6.且——表示时间模态将来时 7.且——表示时间模态上的现在时 8.已——表示时间模态上的过去时 三 辞之间的矛盾关系 1.单称肯定与单称否定的矛盾关系 2.全称肯定与特称否定的矛盾关系 3.全称否定与特称肯定的矛盾关系 四 类似悖论的辞 1.“以言为尽悖” 2.“非诽者,悖” 3.“学之无益” 4.“知知之否之足用也,悖” 五 辞的词项“一周而一不周”问题 六 “言意相离”谬误种种 第七章 名辩学之说与逻辑学推理理论 一 “说”的本质 1.后期墨家论“说”的本质 2.“说”的种种表述 二 “说”的基础——类 三 “说”的种类 1.“效”式推论 2.“假”式推论 3.“譬”式推论 4.“援”式推论 5.“推”式推论 6.“侔”式推论 7.“或”(止)式推论 四 “说”的谬误及防止 1.譬式推论谬误:行而异 2.侔式推论谬误:转而诡 3.援式推论谬误:远而失 4.推式推论谬误:流而离本 5.“说”之谬误的几种表现形式 6.“推类之难” 7.“类不可必推” 第八章 名辩之辩与逻辑学论证理论 一 辩的本质 二 辩说、立辞三范畴 三 辩的目的与作用 四 辩的原则 五 辩胜(当)的标准 六 辩的客观基础与道德原则 试读章节 2.具有推理意义的认识方法 孔子在长期的政治与教育实践中,摸索、总结出不少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其中包括学习的方法。如“告往知来”、“闻一知二”、“闻一知十”、“举一反三”等,这些话作为成语至今在我们的语言中还经常使用。同时,作为认识方法至今被人们广泛地运用。两千多年以来,显示了其经久不衰的活力,给我国的文化发展以巨大影响。之所以如此,原因之一,就是这些方法涉及到了思维的形式一推理,因而使其超越时代。推理作为逻辑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像逻辑学说本身一样,具有工具性与全人类性。 推理是由已知的一个或一些判断推出一个新判断的思维形式,也是思维过程。孔子提出的一些认识方法是否具有这种含义呢?显然具有,虽然不那么严格。 “告往知来”是“告诸往而知来者”的略写。告之过去的事情,这当然是已知;来者,指未来的事情,当然是未知。从已知的东西能知道未知的东西,这中间当然有个桥梁,有个过程。这个桥梁或日过程,就是思维及其形式。其中的“知”显然具有推知的性质。由已知推出未知,这当然是推理了。从“告诸往而知来者”这句话既看不到思维形式,也看不到推理这样的字眼,但它所包含的逻辑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这句话作为结论得出恰恰是讲了一个具体的推理之后。原文是: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贡,复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孔子学生,较孔子小31岁。上段文字的意思是:子贡说:贫穷却不巴结奉承,富有却不骄横,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但不如虽贫穷却高兴(于道),纵然富有却谦虚好礼啊!子贡说:《诗经》上讲,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先开料,再糙锉、细刻,然后磨光,那就是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告诉你一件事,你就能推知其他未知的事。 这里,子贡受到孔子赞扬,原因是子贡听到孔子的回答能加以联想来阐明孔子的思想。从逻辑角度看,子贡用了一个譬喻推理,由孔子的话悟知人的道德应当不断地提高,而推知《诗经》上的句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虽然讲的是手艺工人加工玉石等物的过程,其微言大义则是讲人的道德应不断提高。 如前所述,孔子提出的具有推理意义的认识方法除“告诸往而知来者”外,尚有“闻一知二”、“闻一知十”、“举一反三”、“温故而知新”等,内容与“告往知来”大同小异。孔子的这些认识方法不但具有明显的推理意义,而且像他的正名理论一样具有开创性。孔子之后的《墨子》、《荀子》、《吕氏春秋》、《淮南子》等书中大量出现“以往知来”、“以见知隐”、“以近知远”、“以一知万”、“以微知明”、“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见者可以论未发”等说法,用来表述推理。这很难说不是受到孔子有关论述的影响和启发。“以往知来”就是“告诸往而知来者”的精练说法。可见,孔子的具有逻辑推理意义的认识方法,在中国名辩学的发端阶段确实具有开创意义。 P12-14 序言 春秋战国是中国文化史上的轴心时代。当时诸子并起,百家争鸣,学术文化高度发展。正如古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思想发展的源泉一样,先秦诸子学说是中国二千年来思想发展的源泉。 儒家总结了夏商周三代的文化成就,整理了从古传下来的历史文献,重视人伦道德,为两汉以后的文化教育传统奠定了基础。儒家所传授的《周易经传》更是富于深刻的智慧,为后世的哲学思想的发展提供了渊奥的源泉。道家富于批判精神,揭示了文化发展中出现的偏失,要求回到自然,对于自然的奥秘有较深的体会。墨家追求“国家人民百姓之利”,富于牺牲精神,对于自然科学与名辩之学有较高的贡献。法家强调变革,主张以法治国,虽然其所谓法是专制主义的法,但是肯定法治还是有重要意义的。兵家的军事著作更是闪耀着符合实际的智慧。诸子学说既包含具有历史局限性的糟粕,也含有符合客观实际、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精华,在今天仍能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 我们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在深入考察现代实际,发扬创造性的思维的同时,研读诸子学说,仍可以从中得到有益的启发。了解诸子之学中的深切智慧,也可以增强人民的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 朱耀廷同志主编《诸子百家与现代文化》,邀请我写一篇序文,于是略述研究诸子学说的意义以为之序。 张岱年 1997年8月于北京大学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