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新中国的首都定在北平,并改名为北京。原北平市市长叶剑英率军南下,职务由聂荣臻接任。聂荣臻成为开国第一任北京市市长。
(1)见证古都获解放
千年古都北平是和平解放的,聂荣臻亲眼见证了北平和平解放及人民解放军接管北平的历史时刻。在所有起义的国民党高级将领中,傅作义是实权最大的一位,说其位高权重一点也不过分,所以他起义的过程也最为艰难。新中国成立后,接替北平市长叶剑英出任第一任北京市长的聂荣臻,对此有着深刻的记忆。
在伟大的解放战争接近尾声的时候,傅作义先生接受了和平解放北平的协议,完好地保存了千年古都的完整,使这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免遭破坏,北平人民的生命财产免遭涂炭,两军将士免受伤亡,这是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重大胜利。但是,北平和平解放是来之不易的。
辽沈战役结束不久,毛泽东要求东北野战军迅速隐蔽入关,准备发起平津战役。1948年12月中旬,毛泽东发出关于平津战役作战方针的指示,时任晋察冀军区司令员的聂荣臻,接到中央军委紧急通知,要他星夜兼程立即赶往平津战役指挥部。随后不久,中央军委决定迅速组建中共平津战役三人总前委,进入战役最后准备阶段,聂荣臻是总前委之一,另外两位是林彪和罗荣桓。
离开晋察冀军区之前,聂荣臻赶到西柏坡领受任务。毛泽东看见聂荣臻来了,从一堆文稿中抬起头来,非常高兴地说:“淮海战役正在进行,华北战场上的敌人屡遭我军沉重打击之后,已经失去了南北两面的依托,军心动摇,孤立无援,可以说已经山穷水尽喽!”
毛泽东面带微笑,十分轻松而又精辟地分析了平津战役的作战形势,向聂荣臻详细介绍了参战部队的任务和部署,聂荣臻边听边记,心里已基本上有了底数。
从毛泽东住处出来,聂荣臻又去看望了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然后他匆忙赶回晋察冀军区驻地,他觉得平津战役将会是一篇大文章。简单交代了军区的工作,聂荣臻轻车简从,带上作战参谋等随从人员,由军区驻地平山县孙庄乘车出发,日夜兼程,直奔北平东面的孟家楼,这里是平津战役指挥部所在地。
“来得正好,我们都快等急了。”在平津战役指挥部等候多时的罗荣桓没有任何客套,谈话直奔主题。
罗荣桓在一张长方形的桌子上摊开地图,对聂荣臻说:“傅作义指挥的部队,大约还有60万余人,他的主力部队4个兵团,12个军,52个师,部署在东起北宁线的滦县,西至平绥县的柴沟堡,约1200多里的狭长地带,以北平、天津、张家口、塘沽、唐山为重点,摆成了一字长蛇阵。”
聂荣臻一边听着罗荣桓的介绍,一边自言自语:“在具体兵力部署上,傅作义是煞费苦心啊!”他抬起头对罗荣桓说:“傅作义有意将蒋系部队摆在北宁线,把自己的部队摆在平绥线,一旦东北我军入关,蒋系部队首当其冲,而傅作义部队在不利情况下,可以向绥远逃之夭夭。”
聂荣臻接着分析:“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是固守平津,还是从平津撤退,蒋介石与傅作义是同床异梦,各怀鬼胎。蒋介石是既想让傅作义固守华北,迟滞我大军南下,又想把华北兵力全部南撤,巩固江南防务,举棋不定。傅作义也是脚踩两只船,想看看形势变化,平津能守就守,不能守就西逃绥远,不得已时就向南逃跑,但又摆出固守的架势,想急取美援,扩充实力。”
罗荣桓完全同意聂荣臻的分析,他说:“傅作义有可能西逃,也有可能南逃,但西逃的可能性较大,因为傅作义是从绥远走出来的,他是在那儿打的天下。”聂荣臻、罗荣桓在汇总了各种意见之后,将上述想法上报中央军委,得到了毛泽东的充分肯定。毛泽东指示第20兵团司令员杨成武主动从绥远撤围,不使傅作义感到太紧张,随后又迅速包围张家口、宣化,诱使傅作义派兵西援,以便掩护东北我军秘密入关。毛泽东还指示中原和华东野战军,不急于歼灭淮海战场之敌,使蒋介石难以从海上撤退平津的敌人。P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