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少年时光
在写于20世纪50年代的简短自传中,李博回忆自己曾有过身处小康之家的童年。但是正像那个时代的很多人一样,这种宁静安详的生活很快就被战争的硝烟毁于一旦。尽管学业几度中断,但由于家庭关系以及自己对读书的兴趣,李博在少年时代还是接受了中小学教育,并于随后投考大学。家庭从小康到破败的变化,让李博在较早的时候便承担起照顾病重的父亲并且料理一个家庭的责任,这些经历很可能影响了他的性格,而他的独立与责任感也可能缘于此。
兵荒马乱的年代
地处山东省西北边缘的夏津县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明嘉靖《夏津县志》中记载:“古有大河险阻,为齐晋要津,且境多佳镇,足为是邑之重。”。夏津城南有一个很大的村庄,原是乔氏一姓的小村,因此而得名乔官屯。明代洪武二十五年,单、李两姓迁至该村落户。后乔官屯、义合村、元合庄三村合并为一村。
1929年4月15日,李博出生在乔官屯村一户富有的家庭。按照李博后来所写的自传,在他出生前后,村子里也还算富裕,虽有500多家人家,但都有饭吃。后来因为兵荒马乱,村里人的生活也每况愈下。尽管如此,李博的家在最初的时候并未受到太多影响。当时,李家的人口并不多,只有李博的祖母、父母、伯父母以及他的两个妹妹。李博年幼的时候,他的父亲一直在外读书,家中事务一直由他的伯父一人照管。伯父为人好交际,性情也豁达,附近村里有什么事都会去找他,所以外人对这个家庭都很钦敬和羡慕。由于伯父很有经营头脑,家中被打理得很好,有百顷多田,并且雇人耕种,养着三四头骡子,在村里也算是头等富户了。
李博是家中唯一的男孩,从一出生便受到全家的宠爱。不过宠归宠,李博自小受到的管教也是比较严的。1936年,7岁的李博被伯父送到村中小学读书。每次放学回家,伯父总要问他学的是什么、会不会。“那时因伯父的性子大,全家都怕他,由于他的督促,我从小就养成用功的习惯,在校中总受到老师的称赞和表扬。”当时他在一般人看来是天之骄子,“每人给我的是安慰,是鼓励,使我觉得到处充满了愉快,充满了光明。”那段时间可能是李博童年经历中最快乐的一段时期。战火很快结束了他的快乐童年时代。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全面抗战开始。在随后的一年里,日军在夏津县先后控制了七个区300余村。
紧随战乱而来的还有天灾。根据《夏津县志》记载,在随后的1940—1942年,夏津县都遭遇大旱,尤其是1942年的大旱导致“收成无几,外逃和冻馁者不计其数”;而在1943年,夏津县则逢秋涝,收成甚微。
整个民族所经受的苦难以及自然灾害所带来的后果也很快在这个小小的家庭中表现出来。 夏津沦陷后,县立师范学校停办,李博的父亲离开学校回到了家中。而日军的扫荡令李博的伯父受到惊吓并因此染上了重病,1939年3月便去世了。伯父的去世对这个家庭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李博的父亲长年在外读书,毕业以后又在外教书,并没有什么治家的经验,才只一年,家中的地便已卖掉了1/3,再加上战乱和天灾,一个原本宁静的小康家庭由此走上了下坡路。不久,李博的祖母也去世了,老人的离世以及家道败落,李博一家自此与伯母分家而过。
不过,李博的早年教育并未因此而中断。战争使得村小停办,李博便回到家中跟随父亲学习识字。父亲教李博读小说、写作文以及写信,还给他讲一些地理历史方面的事情。在李博看来,正是这一时期的经历,使他在小学教育方面打下了很好的基础。直到1940年村中小学恢复,李博又重新回到了学校。
在日本的统治势力逐渐安定以后,日军也开始招募各种人才。因为担心被日本人找去做事,李博的父亲便跑到邻村的小学去教书,不久也将李博接去身边读书。1942年,县立完全小学成立,而李博读书的小学解散了,李博便考入县立完小去读书。这时的李博已经13岁了。因为入学前已经跟随父亲学了不少东西,所以他在学校里读书很省力,在高小两年的时间里,考试一直都保持在前3名。
尽管多次转校,但李博的学业还算顺利,而此时家中的境况对于一个只有十几岁的少年来说可能是他所面对的更大困难。在邻村小学解散后,原本在该校教书的父亲离开学校并离家出走,不知何往;而家中原有的百余亩地到此时也只剩了80亩,不但没人管理,而且还要应付日本人的各种苛捐杂税,家中的经济状况愈发难以支撑。年少的李博专心于读书,对打理家事并不在行,因此也只好任其如此。
1944年暑假,李博高小毕业。恰好就在这年秋天,县公署在文庙办起了夏津县乡村师范,县长王晋卿兼任校长,招收师范一个班,另附设一个初中班,共有学生130余人,李博也通过考试成为了其中一名学生。
P11-13
中国草原是欧亚大陆草原的一部分,处于中国东南部森林区与西北荒漠区之间,呈带状从东北往西南延伸。北部从松嫩平原和呼伦贝尔高原起,经内蒙古高原、鄂尔多斯高原直达青藏高原的南缘,绵延4500多公里。
——李博:中国温带草原及其开发
1998年5月21日,匈牙利德布勒森。正在这里举行的第17届欧洲草地管理学术会议已进入会期的最后一天。
对于生态学家李博来说,这依然是一个忙碌的日子。在他的记事本上写着这一天的工作安排:“上午:继续开会,Poster,Workshopo下午:闭幕式,3点后闭幕。开始会后考察。”李博曾在临行前说过,去过东欧匈牙利这一片草原后,世界的草原他就走遍了。然而没有人会想到,这天下午,就在位于匈牙利和捷克交界的一个小镇上进行野外考察时,专注工作的李博没有留意到疾驰而来的列车,最终倒在这片他为之魂牵梦系了一生的草原上。在匈牙利,在他一直潜心研究的温带草原的另一端,他以这种方式永远离开了他钟爱一生的事业。几天后,新华社播发了李博因公殉职的消息:
九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内蒙古大学教授、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内蒙古科协名誉主席李博同志于5月21日在国外参加学术会议期间不幸逝世,享年70岁。
李博是著名生态学家,山东夏津县人,中共党员。50年代他从北京大学支边来内蒙古大学工作,为我国草原生态学科的创建和内蒙古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主要经历与学术贡献
李博(1929—1998),草原生态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青年时代曾就读于华北大学农学院(后合并改名为北京农业大学)农艺系,后转农学系,1953年毕业后进入北京大学生物系植物学教研室。1954年起任李继侗教授的研究助教。
1959年3月,李博随李继侗教授赴内蒙古支边,而他与草原的不解之缘则开始得更早。1955年,李博跟随李继侗先生率领的考察队一同赴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考察,第一次踏上草原的经历让他开始对草原着迷,而在随后的数十年中,他所有的事业也与这片土地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他的同事评价说:“他几乎到过内蒙古的每一个地方,走过许多没有人烟的地带,他是用双脚丈量过内蒙古土地的人。”他的妻子说他“从不管家务,但却亲自熬奶茶泡炒米让我们品尝,见我们吃得很香,他开怀地笑了。他言谈举止表明他的心灵深处早已对草原一见钟情。”而在儿女们眼中,他永远都是一个忙碌的人。
少年时代记忆最深的是,每年夏季父亲总是在野外考察,一到秋季母亲和奶奶总是想尽办法贮存夏末购买的西瓜,那是父亲最爱吃的水果,盼望着他早日回家”“从我们记事起,就知道父亲总是很忙,母亲和奶奶总是尽量节省他的时间。只要父亲在家中,我们临睡前看见的都是他在伏案工作,醒来后看见他又已坐在写字台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20世纪50—60年代,李博先后参加了由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委等主持的水土保持、草原、土地资源、治沙等多种考察,研究了我国温带草原区与沙漠地区的植被类型和分布规律,进行了植被与草地资源评价,并且对草原植被生产力与蒸腾、降水的关系做了充分阐述。同时,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完成了内蒙古草原的大面积调查及植被图绘制,填补了内蒙古草原研究的空白。
20世纪70年代,在参加中国科学院黑龙江土地资源综合考察期间,李博主持植被组工作,以植被为指标评价土地资源与环境,并进行了生态分区。70年代后期,以植被作指标,通过对植被在不同草原典型区受外界环境、人为干扰的分析、研究,评价环境质量,成功地把植被研究成果引入环境科学,为环境评价提供了一个新途径。在这一时期,李博作为编写组副组长及主要执笔人之一,参与编写由吴征镒教授主持的《中国植被》一书,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植被分类系统,并首次概括了中国草原植被类型与分布规律,这些研究成果已为教学、科研、生产广泛引用。
20世纪80年代,李博将卫星遥感技术手段率先引入草原植被生态学领域,率先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干旱、半干旱区大范围草原调查、制图与资源评价等研究,从而完成了内蒙古118万平方千米区域内的草场资源系列地图的编制,建立了内蒙古草场资源空间数据库,使中国草地资源调查、评价与制图方法、精度及学术水平迈入了一个新的水平。
……
基于上述对李博学术成长轨迹与学术思想脉络的理解,本书写作主要以时间为序,并参照李博学术思想演变的节点作为依据划分章节。在具体研究方法上,采用史学的文献考证与文本分析相结合,充分利用已掌握的各类文献资料,力求以史实为支撑追溯李博的学术成长脉络,分析其学术思想的形成及其个人因素与外部原因,并对其所处时代的知识分子的共同特征与学术氛围做出讨论。对于学术成长的关键节点或阶段,本书选取体现李博学术成长和不同时期学术思想脉络与演变的论著进行文本分析,在对李博学术思想脉络做出细致梳理的同时,也希望从其学术思想特别是生态系统管理思想中为当前中国所面对的生态问题找到可能的对策。
本书共分为十二章,另有“导言”和“结语”两部分。第一章讲述李博的家庭背景及青少年成长经历;第二章讲述他在华北大学农学院的学习经历,这一早期的农学背景为他日后的学术生涯打下了最初的基础;第三章讲述李博在大学毕业后进入北京大学作为李继侗先生的助手的工作经历,在李继侗先生言传身教的影响下,李博在专业功底与研究方法上均为其生态学研究打下了更为坚实的基础;第四章讲述李博跟随李继侗先生参加“北京植被考察”以及“黄河中游水土保持综合考察”,这是李博早期参加的最重要的两次生态学考察;第五章讲述李博第一次赴呼伦贝尔草原考察以及跟随李继侗先生放弃北京大学优越的工作条件而赴内蒙古工作的经历,在李继侗先生带领下,北京大学地植物学组整体迁移到新创建的内蒙古大学,李博以及原地植物学组的多位教师、研究生成为最早的骨干力量;第六章讲述李博赴内蒙古大学工作之初的几次重要的荒漠考察,这是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大规模治沙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李博学术生涯早期最重要的考察活动;第七章讲述李博在60年代开展的草原定位研究以及政治运动对其科研工作的影响;第八章讲述李博在“文化大革命”后期恢复工作,重新开始草原研究并赴美访学的经历;第九章和第十章分别讲述李博自80年代开始将遥感、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现代科学技术引入到生态学研究,从而实现生态学在国民经济与实际生产领域发挥更大作用,其中第九章侧重讲述李博在空间制图与动态监测方面的工作,第十章侧重讨论李博的生态系统管理思想;第十一章讲述李博在1977年恢复高考后在内蒙古大学创建中国首个生态学专业乃至此后建立生态学硕士点、博士点,从而领跑中国生态学教育的工作;第十二章讲述李博的家庭生活。结语部分在前面几章的基础上讨论了李博学术成长的个人因素与社会因素以及体现在学术思想中的研究方法,并以李博的学术成长经历为样本,对学术与政治、学术研究与社会背景之关系做出思考。全书附录部分包括李博年表、李博主要论著目录以及参考文献,这些将为更进一步的研究提供相关资料线索。
1961年,与李继侗先生——李博学术生涯的重要引路人——去世时,《人民日报》曾以《今日昭君》为题评价这位赴边工作的第一代生态学者“留得青山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当我们重新追溯了李博的学术经历之后,这句话不止一次被我们想起。在我们看来,它也同样概括了包括李博在内的一代支边学者的精神与风骨。。他们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放弃大城市良好的生活与工作环境,来到塞外青城,以自己所学工作在不同的领域,从而将现代教育及其理念引入到几近一张白纸的边远地区。因此,本书以“草原之子:李博传”为题,希望可以呈现这位献身草原生态研究的赤子一生的学术与精神。
在本书写作过程中,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樊洪业研究员、张藜研究员都曾提出过具体的建议。李博的子女李燕青女士、李燕红女士、李炜民先生都对本书写作提出了修改建议。在此谨表诚挚谢意。此外,还要感谢内蒙古大学档案馆、内蒙古大学党委宣传部、内蒙古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以及中国农业大学档案馆等机构的相关工作人员以及前述提到的李博院士的各位亲朋好友、学生、同事,没有他们的支持和帮助,本书就不可能完成。希望本书可以为更为深入的李博学术思想研究以及与之相关的学术史研究提供一份基础研究文献。
吴燕、陈志辉著的《草原之子:李博传》共分为十二章,另有“导言”和“结语”两部分。第一章讲述李博的家庭背景及青少年成长经历;第二章讲述他在华北大学农学院的学习经历,这一早期的农学背景为他日后的学术生涯打下了最初的基础;第三章讲述李博在大学毕业后进入北京大学作为李继侗先生的助手的工作经历,在李继侗先生言传身教的影响下,李博在专业功底与研究方法上均为其生态学研究打下了更为坚实的基础;第四章讲述李博跟随李继侗先生参加“北京植被考察”以及“黄河中游水土保持综合考察”,这是李博早期参加的最重要的两次生态学考察;第五章讲述李博第一次赴呼伦贝尔草原考察以及跟随李继侗先生放弃北京大学优越的工作条件而赴内蒙古工作的经历,在李继侗先生带领下,北京大学地植物学组整体迁移到新创建的内蒙古大学,李博以及原地植物学组的多位教师、研究生成为最早的骨干力量;第六章讲述李博赴内蒙古大学工作之初的几次重要的荒漠考察,这是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大规模治沙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李博学术生涯早期最重要的考察活动;第七章讲述李博在60年代开展的草原定位研究以及政治运动对其科研工作的影响;第八章讲述李博在“文化大革命”后期恢复工作,重新开始草原研究并赴美访学的经历;第九章和第十章分别讲述李博自80年代开始将遥感、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现代科学技术引入到生态学研究,从而实现生态学在国民经济与实际生产领域发挥更大作用,其中第九章侧重讲述李博在空间制图与动态监测方面的工作,第十章侧重讨论李博的生态系统管理思想;第十一章讲述李博在1977年恢复高考后在内蒙古大学创建中国首个生态学专业乃至此后建立生态学硕士点、博士点,从而领跑中国生态学教育的工作;第十二章讲述李博的家庭生活。结语部分在前面几章的基础上讨论了李博学术成长的个人因素与社会因素以及体现在学术思想中的研究方法,并以李博的学术成长经历为样本,对学术与政治、学术研究与社会背景之关系做出思考。全书附录部分包括李博年表、李博主要论著目录以及参考文献,这些将为更进一步的研究提供相关资料线索。
李博是我国著名草原生态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青年时代曾就读于华北大学农学院农艺系,1953年毕业后进入北京大学生物系植物学教研室,1954年起人李继侗教授的研究助教。有人评价李博说“他几乎到过内蒙古的每一个地方,走过许多没有人烟的地带,他是用双脚丈量过内蒙古土地的人”。吴燕、陈志辉著的《草原之子:李博传》向读者系统呈现了李博院士的学术成长过程与思想脉络,希望对我国生态问题,尤其是草原生态问题的思考与对策有所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