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赵启东翻译的这本书《海底两万里(全译本)/无障碍阅读系列》是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的代表作之一,叙述了法国生物学者阿龙纳斯在海洋深处旅行的故事。这部作品于1869年开始在法国连载,1902年被引进中国,为国内的青少年读者开启了全新的科幻视野。跟随凡尔纳的妙笔,一次探索未知海底世界的奇妙旅程即将展开。故事发生在1866年,当时海上发现了类似独角鲸的大怪物,阿龙纳斯接受邀请,参加追捕。在追捕过程中,他与仆人康塞尔和捕鲸手尼德·兰不幸落水,游到怪物的脊背上。才发现这怪物不是什么独角鲸,而是一艘构造奇妙的潜水船。潜水船名为“鹦鹉”号,在潜水船船长尼摩的邀请下,三个人开始了海底环游世界的旅行。他们从太平洋出发,经过珊瑚海、印度洋、红海、地中海,进入大西洋,看到许多罕见的海生动植物和水中的奇异景象,又经历了许多危险。最后,当潜水船到达挪威海岸时,阿龙纳斯和两个同伴不告而别,离开了鹦鹉号把他知道的海底秘密公诸于世。
由赵启东翻译的这本书《海底两万里(全译本)/无障碍阅读系列》发表于1870年,是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海洋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另外两部分别是《格兰特船长的儿女》与《神秘岛》。这部作品于1869年开始在法国连载,1902年被引进中国,为国内的青少年读者开启了全新的科幻视野。跟随凡尔纳的妙笔,一次探索未知海底世界的奇妙旅程即将展开。
《海底两万里》一发表便风行欧美,但是格外吸引后世读者的,则是小说对未来科技发展的预见。《海底两万里》问世时,乘潜水艇畅游海底仍是令人类心驰神往的幻想。
第一部
第一章 飞走的暗礁
1866年,海上发生过一件神秘、离奇、无法解释的怪事,相信很多人不会忘记。这件事曾在沿海居民和世界舆论中引起广泛关注,无论是欧美商人、船长和船主、各国的海军人员以及各国政府都曾经很注意这件事,一般航海人员对这件事更是激动不已。
这件事的大致情况是这样的:不久前,有不少大船在海上遇到了一个“庞然大物”,一个非常长的物体,他的形状很像纺锤(手工纺线或纺麻的工具,多为木质,两端尖,中间粗),能发出磷光,体积比鲸鱼大得多,行动也比鲸鱼快
很多。
对于这个东西的出现,许多航海日志所描述的情形大同小异,如这个东西或这个生物的形状,在它运动时的难以估计的速度,它移动时的惊人力量,它那种像是天生的特殊本领等等。如果说它是鲸鱼类动物,那么它的体积实在是大大超过了生物学家曾经加以分类的鲸鱼。居维叶(1769-1832,法国生物学家、地质学家)、拉塞佩德(1756-1825,法国生物学家、作家)、杜梅里(1774-1860,法国生物学家、医生)、卡特法热(1810-1892,法国生物学家、人类学家)这些生物学家并不承认这种怪物的存在,除非他们亲眼看到。我们折中一下来看,也就是丢开这个东西只有二百英尺(长度单位,1英尺约等于0.3048米)长的过低估计,以及它有有一英里(长度单位,1英里约等于1609.34米)宽三英里长的夸张言论,可以肯定地说,假如这个庞大的生物真的存在的话,它的体积就大大超过鱼类学家所承认的任何庞大鱼类的体积。这东西的存在是不可否认的。那么,出于猎奇的心理,这个怪物在全世界引起巨大的骚动(因受到周围环境影响和感染,产生的秩序混乱或心理上的不安。骚,sāo)也就不足为怪了。至于说它是子虚乌有(指根本不存在的事物),那么肯定会有很多人反对。
这是有事实证明的,1866年7月20日,隶属于加尔各答(当时印度的首都。现在是印度第四大城市,孟加拉邦首府)布纳希汽船公司的“喜金孙总督”号在澳大利亚海岸东边五英里处地碰见了这个游动的巨大物体。船长巴克开始以为是一个没有人知道的暗礁,正想测定它的位置,就在这时,突然,这个巨大物体喷出两道水柱,哗的一声冲射到空中一百五十英尺的高度。可以这么说,除非这座暗礁上面有间歇喷泉,否则,“喜金孙总督”号面前的这个东西,就肯定是还没有人知道的一种海洋动物,而那两道水柱正是从它鼻孔中喷出的气泡。
也就在这一年的7月23日,西印度太平洋汽船公司的“克利斯托巴尔哥郎”号在太平洋上也遇到了同样的情形。两次巧遇,时间仅隔三天,地点却相距七百古海里(长度单位,1古海里相当于5.56公里,即5560米),由此可见,这个奇特的动物具有惊人的速度。
十五天以后,在离上面所说地点两千多里远的地方,有两艘船在大西洋海面上同时看见这个估计有三百五十多英尺长的怪物,这两艘船连起来,都没有它长。要知道,最长的鲸(生活在海洋中的哺乳动物,胎生,用肺呼吸,体型巨大)鱼,像常常出现于阿留申群岛(位于白令海与太平洋之间,由三百余个小型火山岛组成,总面积17666平方公里)的勒库勒马克岛和翁居里克岛附近海面的那些鲸鱼,也只不过有五六十米长,比这怪物长的从来就没人见过。
消息接连不断地传来,横渡大西洋的贝雷尔号的各种观察记录,茵曼轮船公司的越提那号与这个怪物的相遇,法国二级军舰“诺曼底”号军官们所记的记录,海军高级参谋弗兹·詹姆斯在克利德爵士号上所做的精密测算,不仅轰动(有影响力的事物出现,惊动许多人。轰,hōng)沿海居民,也轰动世界舆论(公众对某事件或话题发表的言论。舆,yú)。在一些国家里,大家都将这件事作为笑料来谈,但在严肃和踏实的国家里,像英国、美国和德国就不同,它们对这件事就非常关注。
这个怪物在各大城市里家喻户晓。咖啡馆里有人讨论它,报刊上有人嘲笑它,舞台上有人扮演它。谣言正好有了机会,从这怪物身上捏造(假造或编造事实)出各种各样的奇闻。在一些发行量不多的报刊上,出现了关于这个怪物的各种离奇报道,有说是白鲸,有说是可怕的“莫比·狄克”(美国作家赫尔曼·梅尔维尔的小说《白鲸》里出现的一条可怕的鲸鱼),有的说是北极海中庞大的“克拉肯”(这个怪物的触须可以缠住一只载重五百吨的船而把它拖到深海下面),各种说法,不一而足。有些人引经据典,有些人则夸张地搬出古代的传说如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公元前322,古希腊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和老普林尼(23-79,古罗马作家,有百科全书式著作《博物志》共三十七卷留存于世)的意见(他们承认这类怪物的存在——原注),或者搬出彭土皮丹主教的挪威童话,保罗·埃纪德的游记,以及哈林顿的航海报告。哈林顿的报告绝对不容置疑,他肯定地说,1857年,他在“嘉斯第兰”号上看见过一种大蛇,那种蛇以前只在北极探险船“立宪”号经过的海面上出没过。
于是,在学术团体里和科学报刊中产生了相信者和怀疑者两派,“怪物问题”刺激着他们,这两派人争论了六个月。自以为懂科学的新闻记者和一向自以为见识广博的文人也开起火来,为此花费了他们不少的墨水,甚至还有几个人为此流了几滴血。这些人各执一词(各方坚持各自的说法,意见无法统一),争论不休。当时流行的小报争相刊登关于各种争论的文章以吸引读者,这些争论要么攻击巴西地理学院、柏林皇家科学院、不列颠学术联合会或华盛顿斯密孙学院发表的权*论文,要么就驳斥《印度群岛报》、摩亚诺神父的《宇宙》杂志、皮德曼的《消息报》里面的讨论和法国及其他各国大报刊的科学新闻。怀疑者常引证林奈(1707-1778,瑞典生物学家)的名句“大自然不制造蠢东西”,以此恳求大家不要相信北海的大怪鱼、大海蛇、“莫比·狄克”和疯狂的海员们臆造(凭借主观的想法而编造)出来的其他怪物的存在,不要因此而否定了大自然。最后,一个以尖刻闻名的讽刺小报的一位非常受欢迎的编辑象征性地发表了一篇文章,他就像希腊神话里的希波吕托斯(希腊神话中的智慧而英勇的皇子)那样,在大家的笑声中,给这个怪物一次狠狠的打击,把它结果了。于是机智战胜了科学。
在1867年初始,关于这个怪物的问题似乎销声匿迹(形容隐匿起来不露面,在公众视线中消失。匿,nì),不会再起波澜(形容波涛,也常比喻事态的起伏变化。澜,lán)了。可就在这个时候,一些新的事件又发生了。而这时问题已经完全变质,不再是等待解决的科学谜题,而是要想尽办法必须避免的危险。因为这个怪物变成了小岛、岩石、暗礁,而且是会游动的、不可捉摸的。
1867年8月5日,蒙特利奥航海公司的“摩拉维安”号在夜间行驶到北纬27°30′、西经72°15′的地方时,它的右舷撞上了一座岩石,奇怪的是,关于那个地方,没有任何地图记载过有什么岩石。因为风力的助航和四百匹马力的推动,“摩拉维安”号的速度达到每小时十三海里。如果不是“摩拉维安”号质地优良,那么,在它被撞之后,一定会把船上二百三十六名从加拿大载来的乘客全部拖入海底。
在那天早晨五点左右,天色刚刚破晓,事情突然发生了,“摩拉维安”号船上的值班海员们立即跑到船的后部,他们非常认真地观察海面。结果只发现一个六百多米宽的大旋涡,这表明水面应该是受过猛烈的冲击,此外,他们什么也没有发现,他们最后只能把事故发生的地点准确地记了下来,然后继续航行,似乎并没有受到什么损伤。可是,“摩拉维安”号到底是撞上了暗礁还是撞上了一只沉船,或者是别的什么东西呢?(P012-015)
阅读,从无障碍开始
在当今的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文学名著阅读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课外阅读已经成为课内教学的延伸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让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是国家教育部在最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明确要求。“新课标”还对小学、初中、高中各阶段学生的阅读总量有明确规定,并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指定和推荐了包括童话、寓言、故事、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科幻作品等在内的一系列中外名著书目,从国家层面,教育、教学的高度,把名著阅读摆在了突出重要的位置上。
中外名著是人类文明和智慧的结晶,是历代相传的宝贵的精神财富。要在短时间读懂、读通,吃透名著的精髓,对中小学生来说是很困难的事,必须跨越各种阅读的障。
本社邀约语文教学一线的名师、专家参与编写,精心选择注释底本,推出的这套“新课标中小学必读名著”系列丛书,完全依据教育部的规定和要求设计,并把“无障碍阅”作为丛书编辑的宗旨,力求扫除中小学生阅读文学名著的语言、文字、历史、文化等方面的障碍,使其在轻松阅读优秀文学作品,感受经典名著文学魅力的同时,丰富语文知识,掌握阅读技巧,在知识能力和文学素养两方面都得到提高。注释内容与课内教学相辅相成,与考试相对接。
“四个全面”即全面分析、全面解题、全面提高、全面去障,这是本丛书的突出特色。开篇的“名师导读”“要点提示”,帮助读者在阅读名著前迅速了解与作品相关的重要信息,提示阅读时最需要关注的要点问题。名著正文行间或段末的注解,参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对一些难于理解、影响阅读的生僻字、词和作品中涉及的历史、文化知识等,都做了全面注释、解析。使学生不用再频繁翻阅字典,查看工具书,让阅读变得一气呵成,省时省力又简单。名著正文后精心设计的“考点延展”,与课内的教学相对应,汇集相关有代表性的真题和模拟题,针对考点,全面解题,在检测阅读成果的同时与考试相对接,使中小学生抓住重点、难点,轻松应试。“思考提高”部分,主要为引导读者回顾作品的精彩情节,思考名著的价值意义,启迪心智,在巩固记忆效果的同时,注重阅读能力的全面提高。
全书四大优势模块,辅之以准确的注释、精要的解析、精美的图文,与教育部的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相一致,形成阅读与字词、读写、检测的无缝结合模式,达到“全面去障”的阅读效果。德国思想家、作家歌德曾说“: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位品格高尚的人对话。”与经典名著的对话,从无障碍阅读开始!
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