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谦芬编著的这本《上海与延安(异质空间下的小说民族化)》试图超越政治区域的限制,以两个截然不同的异质空间作为切片,通过深入分析、比照细读,剖析小说民族化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共同趋势和不同呈现,从民族化追求角度考察现代文学发展的内在规律。
张谦芬编著的这本《上海与延安(异质空间下的小说民族化)》以异质空间作为研究支点,探索文学空间与文学活动的互动关系。以1941—1945年前后的上海沦陷区和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后的解放区作为研究对象,考察民族危机中小说民族化追求的背景过程、形态特点、趣味选择,关注市民与农民两种不同文学主体参与下的文学景观,对民族文学的建构作深层思考。
引言 民族化:考察现代小说发展的另一视角
第一章 民族化与现代化:现代小说的深层渴求和时代课题
第一节 民族意识的现代觉醒
第二节 被委以重任的现代小说
第三节 民族危机中的小说民族化诉求
第二章 异质空间:民族战争背景下的文学生态
第一节 未完成的文学大众化与民族战争的要求
一、如何“大众化”的苦恼
二、“民族形式”口号的突破
三、“民族文化”建设的倡导
第二节 延安解放话语中农民主体的文学建构
一、五四创作传统的转变
二、农民主体的文学方向
三、乡村精神的时代书写
第三节 上海沦陷背景下市民文学本色的彰显
一、封锁一统制—禁锢的逼仄空间
二、商业化—民族化的通俗革新
三、趣味性—市民性的文化姿态
第三章 家庭书写:文化回归思潮下的纵深展开
第一节 家族文化反思与重建的多元呈现
一、家国之思——中国文化的核心
二、家国同构——典型的小说图式
三、国亡家毁——民族寓言的解构
第二节 异族统治下家族文化的精神分析
一、时光流转中的故园缅怀
二、文化冲突中的羁旅徘徊
三、民族困境中的家族审视
第三节 政治解放中家庭革命的复杂演绎
一、政治立场下的家族劣变
二、社会革命中的家庭革命
三、革命情意中的家园意识
第四章 日常生活:民族危机中的重新发现
第一节 战争背景下日常生活书写的别样风景
一、物质话语的表达
二、个体生存的关注
三、地域特征的展示
第二节 沦陷生活的日常疗救
一、文明毁坏中的乱世创伤
二、日常生活中的精神疗救
三、日常疗救中的民族印记
第三节 解放主题的日常阐释
一、生活启蒙筑就“延安道路”
二、日常书写实现审美超越
三、日常时空寄居民族传统
第五章 小说形式: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第一节 小说的传统回归和通俗化走向
一、文学传统的回归和渗透
二、文学生态与体式变革
三、两种通俗化路向的启示
第二节 延安解放区章 回小说的翻IB出新
一、旧形式:一个恒久的难题
二、新章 回小说:如何“翻旧出新”
三、旧形式的创新:更深远的追问
第三节 上海沦陷区新市民传奇的中西融汇
一、西风东渐:小说体式的挑战
二、新市民传奇:如何“融汇中西”
三、从传统走向现代:探索仍将继续
结语 民族文化立场: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小说民族化研究引出的思考
附录 对话:抗战时期文学经典的生成与流传
一、抗战时期文学经典思考的焦虑
二、对话的努力与抗战时期文学经典的生成
三、对话的变异与抗战时期文学经典的流传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