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大师与玛格丽特(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俄罗斯)米·阿·布尔加科夫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大师与玛格丽特(精)》为俄罗斯作家米·阿·布尔加科夫最重要的作品,被公认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之一。法国的《理想藏书》对它推崇备至,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马尔克斯称它“精妙绝伦”。

本书故事围绕三条主线——撒旦造访莫斯科,做了为期两天的逗留,并施展法术大闹了莫斯科;大师与玛格丽特的爱情故事;下令杀害基督耶稣的罗马总督本丢·彼拉多两千年的忏悔。作家将现实与魔幻融为一体,揭示了人性、爱情、公正等主题。

内容推荐

米·阿·布尔加科夫著的《大师与玛格丽特(精)》讲述了撒旦假扮外国教授沃兰德走访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苏联首都莫斯科,遇见莫斯科文联主席柏辽兹和青年诗人伊凡,他们不信上帝,也不信魔鬼,沃兰德逐一反驳,并预言柏辽兹当天的死亡。伊凡目睹柏辽兹被电车辗毙的惨剧,怀疑沃兰德是外国特务,紧追不舍,却被关入精神病院,并认识了大师。大师是个不知名的作家,情人玛格丽特崇拜他的才华,称他为大师,他也就以此自居……

目录

第一部分

 第一章 永远不要和来历不明的人攀谈

 第二章 本丢·彼拉多

 第三章 第七种论证

 第四章 追捕

 第五章 格里鲍耶朵夫的故事

 第六章 精神分裂症,已有言在先

 第七章 凶宅

 第八章 大夫与诗人的对决

 第九章 克洛维耶夫的戏法

 第十章 来自雅尔塔的消息

 第十一章 伊万的双重人格

 第十二章 黑暗界魔法及揭秘

 第十三章 主人公现身

 第十四章 荣耀归于雄鸡

 第十五章 尼卡诺尔·伊万诺维奇的梦

 第十六章 行刑

 第十七章 心烦意乱的一天

 第十八章 倒霉的来访者

第二部分

 第十九章 玛格丽特

 第二十章 阿扎泽勒的焕颜霜

 第二十一章 翱翔

 第二十二章 无幽不烛

 第二十三章 撒旦的盛大舞会

 第二十四章 召回大师

 第二十五章 总督对犹大的救赎

 第二十六章 掩埋

 第二十七章 50号公寓的末日

 第二十八章 克洛维耶夫与河马最后的轶事

 第二十九章 大师与玛格丽特的命运就此注定

 第三十章 是时候啦!是时候啦!

 第三十一章 麻雀山上

 第三十二章 宽恕与永恒的归宿

大结局

译者后记

试读章节

“大人……”

“住口!”彼拉多厉声喝道,他疯狂的眼神追随着又一次翩然飞进凉台的燕子。“来人!”彼拉多叫道。

于是书记官和卫队重新各就各位,彼拉多宣布,核准地方长老会对罪犯拿撒勒人约书亚的死刑判决,书记官则把彼拉多的话记录在案。

过了一会儿,鼠太保马克来到了总督跟前。总督命令他把罪犯交给秘密卫队队长,而且把总督的指示转告他,必须将拿撒勒人约书亚与其他人犯隔离,并严厉禁止与约书亚谈论任何话题,或回答他的任何问题,违者必严惩不怠。

马克打了个手势,卫兵们便围住了约书亚,把他带出了凉台。

随后,有一个身材修长,长着亮黄色胡须的美男子来到总督跟前。他胸前的狮子铠甲熠熠夺目,头盔的脊冠上插着雕翎,宝剑的佩带上镶着一溜金片,三层底垫的靴子紧紧地绑着鞋带,一直绑到膝盖,左肩披着丹霞斗篷。这就是军团指挥官——督军。总督向他问询塞瓦斯提步兵队的驻地,督军说,塞瓦斯提人正封锁着赛马场前的广场,而对罪犯的判决一般都是在那里向民众宣布的。

于是总督下令,令督军从罗马步兵队里拨出两个百人团。其中一个由鼠太保指挥,负责在出发去往骷髅山的途中押解人犯,护送囚车、刑具和刽子手,并在到达目的地后,封锁山头。另一个百人团现在就必须出发去骷髅山,并迅速封锁山头。出于守护骷髅山的目的,总督还要求督军增派了一个骑兵团——叙利亚骑兵联队。

督军离开后,总督便命令书记官去邀请长老会首席长老、两位长老会成员和耶路撒冷圣殿警备队队长进宫,并且还吩咐,务必在和其他人会面之前,先安排他和首席长老单独谈谈。

总督的命令很快就得到执行并落实到位。连日来耶路撒冷骄阳似火,而此时的太阳还没有升到中天,就在花园的斜坡上方,那两只守卫着台阶的白色石狮子旁,总督见到了长老会执行首席长老,犹大国的大祭司约瑟夫·该亚法。

花园里还是静悄悄的。长廊的下方,是遍洒阳光的花园上坡,那里的棕榈树一棵棵都有大象腿那么粗。站在这里,令总督憎恶的耶路撒冷城便能一览无余地展现在他眼前——城里的吊桥、城堡——还有最主要的——耶路撒冷圣殿穹顶竟是用镶着金色龙鳞的大块大理石做成的,怎么看都不顺眼。刚走到这里,总督就凭借着灵敏的听觉,捕捉到了下方远处传来的低沉的喧嚣声。那里横亘着一堵石墙,将王宫花园的下坡与市区的广场隔开。尘嚣之上,时不时会漂浮起几声微弱而又尖细的鸣响,似是呻吟,又像呼喊。

总督明白,那是广场上已经聚集了无数群情激愤的耶路撒冷居民,急切地等待着对近期骚乱的宣判,人群中还夹杂着卖水人亢奋的叫卖声。

总督先把大祭司请到了凉台上,以便躲避无情的酷日,但该亚法却彬彬有礼地先行道歉,并婉言拒绝了。彼拉多只好拉起风帽,遮住微微谢顶的脑袋,开始了谈话。他们都用希腊语交谈。

彼拉多说,他已经审核了拿撒勒人约书亚的案子,并核准了死刑判决。

所以,今天应该被执行的死刑有三个强盗:狄司马斯,赫斯塔斯,巴拉巴。除此之外,就是拿撒勒人约书亚了。前两个是因为想要煽动民众造反推翻凯撒,并在战斗中被罗马政府抓获,这案子由总督亲自审理,所以没啥好商量的。而后两个,巴拉巴和拿撒勒人是被地方政府抓捕,并由长老会审判的。按照法律规定和惯例,两名人犯中的一个应该赦免,以庆祝今天开始的圣逾越节。

所以,总督希望先了解一下长老会的意见,两名人犯中要释放哪一个:巴拉巴,还是拿撒勒人?该亚法点了点头,表示听清了这个问题,回答说:

“长老会要求释放巴拉巴。”

总督早料到大祭司肯定会这么回答,但他必须刻意表现的是,这样的回答令他惊讶万分。

彼拉多此时表现出了高超的演技。总督傲慢的脸上双眉高挑,他诧异地直视着大祭司的眼睛。

“坦率地说,您的回答让我惊讶,”总督温和地说,“这里面会不会有些误会啊。”

P44-46

后记

神明啊,我的神明!

黄昏的大地是多么令人黯然神伤!

沼泽地的迷雾又是多么神秘莫测。

只有在迷雾中徘徊彷徨过的人,

只有在死神来临前饱受过煎熬的人,

只有背负着难以承受的压迫在大地上展翅飞翔过的人,

才会心有所悟。

——摘自《大师与玛格丽特》

米哈依尔·阿法纳西耶维奇·布尔加科夫被誉为20世纪俄罗斯最伟大的作家,不朽名作《大师与玛格丽特》正是作家生前最后一部作品。从1928年起,布尔加科夫便开始了小说的构思,历经整整12年,期间八易其稿,还曾于1930年焚毁过最初的原稿。这部小说总篇幅约11万俄语单词,也就是说,作家平均每年才写1万单词左右,如果按日计算,每天也就只写30个左右的俄语单词。如此精工细作,对于小说家来说,恐怕早已超越了商业回报的需求。虽然小说于1940年就正式完稿,但作为无删节完整版的书籍与俄罗斯读者见面,却要等到1973年。小说一经出版便轰动了文坛,引起了前苏联读者的广泛兴趣,由于抢购者甚众,一时间“莫斯科纸贵”。

那么,究竟这是一本怎样的书,让当局如此惧怕,竟要下令禁止出版长达30年之久?这本书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连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作者)也为之发出“精妙绝伦”的赞叹?作者通过这部作品究竟宣扬了一种什么样的精神,以至于后继的众多文学家都把“不能烧毁的手稿”当作自己的座右铭?《大师与玛格丽特》中究竟又隐藏了多少密码,以至于这部作品的解读迄今仍是布尔加科夫学的热门研究方向?

布尔加科夫的一生可谓多舛,他在俄罗斯文坛的地位也极为特殊。很少有作家或文学家像他那样,几乎没有任何社会头衔;也很少有公众人物像他那样,活得卑微,却一生都高昂不屈的头颅。

米哈依尔·阿法纳西耶维奇-布尔加科夫于1891年5月15日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父亲阿法纳西·伊万诺维奇.布尔加科夫曾就职于基辅神学院,但他刚刚当上西方宗教历史教研组正式编制教授后没几个星期,便即亡故。布尔加科夫家族原是省内知名的贵族书香世家,父亲的收入原本足以使全家人(米哈依尔为家中长子,还有两个弟弟和四个妹妹)维持小康的生活。但阿法纳西.伊万诺维奇的突然去世使这个家庭陷入窘境。所幸的是,父亲的早逝和家庭的困境并未影响小布尔加科夫接受良好的教育。布尔加科夫毕业于亚历山大第一中学,这所学校以传授基辅俄罗斯文化为主,其教学水平在当时堪称一流。为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兴趣,学校经常邀请大学教授亲临授课。年幼的布尔加科夫就是在这里打下了扎实的文学基础。  在家中,母亲瓦尔瓦拉·米哈伊洛夫娜(1870—1922)则是孩子们的启蒙老师,她是奥尔洛夫斯科省卡拉恰耶瓦东正教喀山教堂大祭司的女儿,原籍波克洛夫斯克。她是一位处世精明、为人得体、心地善良的妇女,她以充沛的精力和坚强的意志撑起了整个家庭。正是从母亲那里,米哈依尔·布尔加科夫遗传到对音乐和书籍的挚爱。

……

其次,大师与玛格丽特代表了一部分知识分子人群,包括后来心灵有了脱胎换骨变化的波内列夫(即诗人流浪汉)。这个人群在精神思想上更趋成熟,他们已经清醒地意识到,人生和命运远比耳熟能详的所见所闻要复杂得多,而滚滚红尘也远非人的力量可以掌控。魔鬼在与柏辽兹和伊万辩论时,就有力地驳斥了“人的命运自己掌管”的观点。他认为,苦难与死亡是人本身无法支配、管理和解决的两个问题。既然人无法掌管自身的终极命运,那么人人都避不开的苦难与死亡又会给人带来什么样的启示?生命的意义又该从什么角度去思索?

一个多次强调自己是“没有名字”、“什么人都不是”的精神病人,竟然自诩为大师,这不仅表明大师内心有着脱离残酷现实的渴望,也意味着所谓“大师”的身份和价值只有在现实以外的世界才能得以体现。关于“本丢·彼拉多”的长篇小说质疑和批判了人性的“怯懦”,充分展现了大师的精神世界。但在现实中,这部小说和大师一样,无法避免备受打击的厄运。所幸,大师有一位红颜知己,那就是勇敢美丽的玛格丽特。布尔加科夫笔下的玛格丽特是个完美的女性,她的性格中没有“怯懦”。因为深爱大师,玛格丽特愿意与大师一起同甘共苦,一起捍卫大师作品的艺术价值。这对情侣在饱受人间磨难后,终于得到了约书亚和魔鬼为他们安排的归宿,他们终于能够白天徜徉在含苞吐萼的樱桃树下,晚上聆听舒伯特的乐曲……更重要的是,大师终于有了发挥自己才华的生活环境。也许,人生最大的幸福莫过于做好自己了。而对以流浪汉伊万为代表的更多留在现实社会中的人,玛格丽特则深情地祝福他们:“该有的都会有”……

布尔加科夫时期莫斯科的普罗大众则是最底层的代表。他们没有信仰,生活的奔波与辛劳只是为了满足物质利益的需求。布尔加科夫显然不反对追求物质利益,他笔下的大师也正是因为中了十万卢布的彩票大奖,才能买得体的西装,才能去阿尔巴特街一家“不错的餐厅”用餐,才能租下有盥洗盆的地下室,才能梦想周游世界……但是在当时人们普遍缺乏信仰的情况下,追求物质利益成了大多数人苟存于世的唯一信条,人们可以为了得到物质利益而不择手段。布尔加科夫对这种思想与生活态度的鞭挞无疑是辛辣的,但是他一生怀揣开启民智的浪漫期望,始终没有放弃“嬉笑怒骂,警醒世人”的努力,因为他深信,他的“手稿不会被烧毁”,他的作品也终会“对国人有益”。

就这个意义上来说,布尔加科夫为俄罗斯文学追求道德与真理指明了发展的方向。《大师与玛格丽特》也无时无刻不在提醒人们:不要无视自己的内心,也不要盲从已有的秩序,更不能失去独立思考的意识。

《大师与玛格丽特》不愧是一本旷世奇书。为使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部作品的内涵,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借鉴了当代俄罗斯文学家的部分研究成果,在译者注中对小说中部分已被广泛认可的“密码”进行了破译和解读。相信每一位读者在掩卷沉思之际都会不由自主地产生自己的理解和解读,并从中真正享受到与阅读同步思索的乐趣。

译者

二零一六年三月于上海

书评(媒体评论)

在卡夫卡之后,布尔加科夫成为二十世纪又一位现实的敌人,不同的是卡夫卡对现实的仇恨来源于自己的内心,而布尔加科夫则有切肤之痛,并且伤痕累累。因此,当他开始发出一生中最后的声音时,《大师与玛格丽特》就成为道路,把他带到了现实面前,让他的遗嘱得到了发言的机会。

——中国作家余华

布尔加科夫的创作达到了讽刺文学、幻想文学和严谨的现实主义小说的主峰,并且还在很大程度上代表和影响了当代的文学倾向——即对文学综合发展的愿望。

——苏联作家西蒙诺夫

一场超现实主义狂欢……天马行空,肆无忌惮。

——美国作家乔伊斯·卡罗尔·欧茨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13:4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