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先知园/诗与思文丛
分类 文学艺术-小说-外国小说
作者 (黎巴嫩)纪伯伦著//伊宏等译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是文学大师纪伯伦的颠峰之作,它包括了纪伯伦的全部人生信条、人格理想和社会目标,是纪伯伦生命哲学的集中体现,它的读者对象不仅是今天的人,而且是明天的人,他是在向全人类说话的。“美”是生命的目标,“爱”是达到生命目标的手段或道路,只有在爱的道路上去追寻美,生命才能实现其永恒的意义。

内容推荐

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散文作家、画家,是阿拉伯近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使用散文诗体的作家,重要作品有散文诗集《先知》、《沙与沫》、《先知园》及小说《草原新娘》、《叛逆的灵魂》等。

本书是文学大师纪伯伦的颠峰之作,它包括了纪伯伦的全部人生信条、人格理想和社会目标,是纪伯伦生命哲学的集中体现,它的读者对象不仅是今天的人,而且是明天的人,他是在向全人类说话的。“美”是生命的目标,“爱”是达到生命目标的手段或道路,只有在爱的道路上去追寻美,生命才能实现其永恒的意义。

目录

第一辑 先知

船的来临/3

爱/8

婚姻/10

孩子/11

施与/12

饮食/14

劳作/15

欢乐与忧愁/18

居室/19

衣服/22

买卖/23

罪与罚/24

法律/27

自由/29

理性与热情/31

痛苦/33

自知/34

教育/35

友谊/36

言谈/37

时间/38

善与恶/39

祈祷/42

享乐/44

美/46

宗教/48

死亡/50

告别/51

第二辑 先知园

先知园/63

第三辑 音乐短章

音乐短章//91

第四辑 岸边一捧沙

岸边一捧沙/105

第五辑 情与思

情与思/111

试读章节

艾勒一穆斯塔法,被选与被爱者,时代的骄阳,在特希林月一一回忆的月份,回到他出生的岛屿。

他的船渐渐驶近港口,他站立船头,水手们围聚在他的身旁,他的心中回归故土的喜悦油然而生。

他言道,他的话音里有大海的呼啸声:“看!这是我们出生的岛屿。就在这里,大地将我们掷出,如歌似谜。歌,升上天空,谜,沉于大地。除却我们的热情之外,天地之间,还有什么能传播这歌声,猜解这谜语呢?”

“大海再次让我们在海边出生,我们只是它滚滚而来的又一排波浪。大海推送着我们,是为了让我们传播她的话语,但是,若不将我们的心在岩石和沙滩上撞个粉碎,又如何能完成此举?

“这是水手和大海的法则:你若向往自由,你就须化作云雾。一切无形之物,都总在把形式探求。即使是这无数星斗,也想变成日月。我们苦苦寻求,现在重归此岛,以这般凝固的形式。我们必须再次化作云雾,必须从头学起。若非为热情与自由被撞个粉碎,难道还会有什么能永恒,能升腾吗?”

“我们将永远寻求海岸,我们将在那里欢歌,会有人听到我们的歌唱。但是,如果没有能听到歌声的耳朵,那浪花的粉碎又为了什么?是我们不能听到的东西,培育了我们深深的悲哀,它塑造了我们的心灵,并赋予我们的命运以形式。”

这时,一位海员走上前来说:“大师,你带领着我们的思念,回到这港口,今天我们回来了,可你又谈起悲哀和将要破碎的心。”

艾勒一穆斯塔法回答道:“难道我没同时谈到自由,然后又谈到云雾——那最大的自由吗?尽管如此,我确是带着某种痛苦来朝拜我诞生的岛屿,就像一个献祭的惊魄,跪倒在他的宰杀者面前。”

另一位水手说道:“看哪!海堤上聚集着许多人,他们在静默中已预告了你来临的日子,甚至到达的时辰。他们带着爱的需求,从田野和葡萄园聚到此处,等待着你。”

艾勒一穆斯塔法向远处的人群望去,他内心充满了对他们的思念之情,但他沉默不语。

接着人群中传出一阵喊叫声,这是充溢着怀念和祈求的呼声。

他望着他的水手们说道:“我给他们带来了什么?我原是个远方的猎手,我目标准确,有力地射出了他们赠我的金箭,但我一无所获。我也未去追寻箭矢,如今它们也许与不落地的雄鹰的羽翼一起,飘散在太阳下。或许那箭矢已坠落于需要它的人之手中,这些人要用它们换取面包和醇酒。”

“我不知它们落在何处,但我知道,它们曾在天空中划出过自己的弧线。”

“即使事情是这样,充满爱之手仍寄托于我身。你们,我的水手们啊,你们仍驾驭着我思想的风帆。我将不会缄默无言。当时序之手扼住我的咽喉时,我将大声疾呼;当火焰燃到我的唇边时,我将歌唱。”

他们的心被他所说出的话所困扰。他们中的一个说道:“大师,请教导我们一切!也许我们能领悟你的所言,因为我们的血管里流动着你的血,我们的呼吸里吐纳着来自你的芬芳。”

他回答了他们,此刻他的声音如风吹动一样,他说:“你们把我带至我出生的岛屿,是让我成为一位导师吗?我至今仍未被囚入智慧的樊笼,我还年轻幼稚,尚难谈论一切,只能谈及自我——那永远是深沉对深沉的呼唤。”

“让渴求智慧的人,到黄色的金凤花或一把红土那里去寻求吧!而我仍将是歌者,歌唱大地,歌唱你们失去的梦,那在白昼都徘徊于睡眠与睡眠之间的梦。而我将不停地凝望大海。”  现在,船已驶入港口,且抵达了防波堤,于是他踏上了自己降生的岛屿,再次置身于亲朋好友之间。一阵热烈的呼喊从人们心底升起,以致越发增添了他心中回归故里的孤独感。

人们一片寂静,期待着他的声音。但是他并没有回答他们,回忆的惆怅笼罩了他,他心中哀语:“我说过将要歌唱吗?不,我只能开启双唇,让生命之声进发出来,融进风中,去寻求欢乐和支持。”

这时,卡莉玛,曾和他一同在母亲的花园里嬉戏过的童年伙伴,说道:“你把自己向我们隐藏起来已有十二载。这十二年来我们始终在渴望听到你的声音。”

他格外温柔地望着她,因为在死亡之神的白翼将他母亲揽去时,是她为他的母亲阖上双眼。

他回答说:“十二年,卡莉玛,你是说十二年吗?对于我的思念,我从不用星斗运转的标竿去衡量,也从不以声音去探测它的深度。因为爱一旦成为乡愁,时间的尺度和时间的声音就无能为力了。”

“短暂的瞬间,包含了长时间的分离。而分离不是别的,只是思想上的疲惫,我们彼此也许并不曾分离。”

艾勒一穆斯塔法望着众人,望着所有那些年老的和年轻的,健壮的和瘦弱的,他们有的因风吹日晒而面色红润,也有的面色苍白。每个人的脸上都闪着渴望和探求之光。

他们中的一个说道:“大师,生命总是苦涩地对待我们的希望与欲求,我们心烦意乱,不得其解。我求你给我们些宽慰,且为我们解开忧愁。”

P63-65

序言

《先知》是纪伯伦的“顶峰之作”,《先知园》是《先知》的姊妹篇。在我国,了解或读过《先知》的人,当属不少,了解或读过《先知园》的人,相比之下,恐怕不多。为此,我们将《先知》和《先知园》合编在一起,以方便读者对照参阅。

纪伯伦曾经说过:“《先知》是我的宗教信仰,是我生命中最神圣的事物。”他还曾自豪地告诉朋友,《先知》是他“精神孕育的最好的胎儿”,在漫长的创作过程中,《先知》曾充溢了他的“整个生命”。

《先知》和《先知园》是纪伯伦用全部心血浇灌出的艺术花朵,它包括了纪伯伦的全部人生信条、人格理想和社会目标,是纪伯伦生命哲学的集中体现。在《先知》和《先知园》中,纪伯伦构筑了他的以“美”为“上帝”、以“爱”为“道路”的“宗教”圣殿。

纪伯伦(1883—1951)是享有世界声誉的黎巴嫩作家和诗人,是阿拉伯现代文学复兴的先驱和代表。他虽然只活了短短四十八个春秋,但他给世人留下的文学遗产却是相当丰富的。他是泰戈尔式的双语作家,可以用阿拉伯语和英语写作。他用阿拉伯文发表的作品有艺术论《音乐短章》(1905),短篇小说集《草原新娘》(1906)、《叛逆的灵魂》(1907),中篇小说(《折断的翅膀》(1907),散文诗集《泪与笑》(1913),长诗《行列》(1918),诗文集《暴风集》(1920)和《珍趣篇》(1923)等;他用英文发表的作品则有散文诗集《疯人》(1918)、《先驱者》(1920)、《沙与沫》(1926)、《人子耶稣》(1928)、《大地诸神》(1931)和《流浪者》(1932)等。《先知》是1923年他40岁时在纽约用英文正式发表的,《先知园》则是1933年他逝世两年后才发表的,两部作品相隔了整整十年。

译者前言《先知》是一部促人深思、发人深醒的作品。它不是为一时一地的人们而写,却是为所有时间所有地方的人们而写;它的对象不仅是今天的人,而且是明天的人。在这部作品中,纪伯伦是向全人类说话的。

《先知》的出版经历了一个漫长而艰辛的孕育期。为使之臻于完美,纪伯伦曾数易其稿。尽管在此期间他曾不断发表其他诗文,但《先知》始终处在修润中。在加工《先知》的关键时刻,纪伯伦平均每日伏案14个小时,付出了健康的代价,以致病倒。一位友人见到病中的他,痛惜地惊呼道:“我从未看到他这个样子,他的肌肉好像从身上掉下去了,他的衣服就像挂在身上!”真可谓“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纪伯伦就是这样完成了他的“智者之书”。

《先知》和《先知园》都是哲理抒情散文诗集,哲理性是它们的第一大特点。深沉隽永的诗句,凝结着作者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显示出作者对生命最高意义的追寻。纪伯伦认为,在人类自身之中有一种“无穷性”,这“无穷性”就是人类本性中的“巨人”,也就是“神性”。与此同时,人类身上也有些“不成人性”的东西,他称之为“未成形的侏儒”。人类的目标应是摆脱“趋日取暖、掘穴求安”的侏儒性,动物性,追寻天空中飞翔的“大我”,实现“神性”。只有这样,才算爱了生命;只有这样,人类才伟大。

纪伯伦的生命哲学,与尼采的超人哲学有相近之处,也有很大不同。虽然都着眼于人的向前和向上发展,都是要求人类向更高的目标攀登,但尼采的“超人”过分地藐视芸芸众生,而纪伯伦“神性的人”却对平凡之人也怀着爱与同情。

《先知》和《先知园》中大量谈到“爱”与“美”,认为它们和“生命”是三位一体,彼此不能分割。“美”是生命的目标,“爱”是达到生命目标的手段或道路,只有在爱的道路上去追寻美,生命才能实现其永恒的意义。

在实现生命意义的道路上,最大的障碍是“奴性”,而“奴性”是人类历史和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因此纪伯伦把“奴性”视作自由的大敌,生命的大敌,而必欲涤荡之。在纪伯伦的其他作品中,反奴性也是其主旋律之一。

浓郁的抒情气息,使《先知》和《先知园》的读者感到亲切而温馨。《先知》的主人公,是一位东方智者,或人类的智者,他乐意回答关于“生与死”之间的一切问题,但他并不以真理的发现者自诩,也不以真理的权威解释者自居,他只是说想把人们心里蕴含的东西揭示给人们自己。他在尾声部分还一再强调:“智者前来是给你们带来智慧,而我前来是求取你们的智慧。”

“先知”一词具有丰富的历史和宗教内涵,是指对人类或国家、民族的大事了解得较早的人,或受上帝启示而传达上帝旨意并预言未来的人。在《圣经》里记录了许许多多“先知”的事迹和教谕,这些“先知”是当时的精神领袖和生活的指导者。在人类历史上曾出现过各种各样的“先知”:真的、假的,男的、女的,大的、小的,都有,留下了很多深刻有趣的故事。纪伯伦出生于一个基督教家庭,自然受到过这些“先知”故事的影响。但纪伯伦所写的“先知”,是与历史上或经卷中那些“先知”完全不同的先知,正因为如此,纪伯伦的《先知》就成了现代先知文学的一个独特景观,成了可进行文学比较的有趣题目。对历史、宗教和文学有兴趣的人,可以把纪伯伦的《先知》作为一个新的比较参照系,走入一个或数个有价值的研究领域。

在纪伯伦的心目中,人类有三大课题需要很好地解决:第一是“人与人的关系”,为此,他写了《先知》;第二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为此,他写了《先知园》;第三是“人与上帝的关系”,他曾准备写一部《先知之死》。可惜,他英年早逝,只完成了《先知》和《先知园》,《先知之死》终未动笔,“三部曲”成了“姊妹篇”,给他,也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遗憾。

《先知》在我国早有译本,那是冰心先生在二十年代末着手翻译,三十年代初出版的译本。在最近几十年,我国大陆和台湾也都有译家译介过《先知》。这次,又献给读者一个新的译本,并不是此译本有什么“超越”的企图,只是为了在研究中加深理解而为之。虽日“新译”,错讹之处,仍难避免,敬请读者不吝批评指正。

伊宏

2007年2月8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3 13:4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