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忽如归(历史激流中的一个台湾家庭)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戴小华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戴小华编著的《忽如归(历史激流中的一个台湾家庭)》侧重于1949年迁居台湾后的家人生活,对“白色恐怖”的台湾戒严时期多有着墨,尤其用较大篇幅记录了胞弟戴华光在轰动一时的“戴华光案”中的经历。全书以母亲去世、归葬大陆为结束,既传递出浓厚的骨肉亲情,也展现了海外游子深沉的家国情怀。

内容推荐

《忽如归(历史激流中的一个台湾家庭)》是著名华文作家戴小华历时多年写成的一部家族回忆录。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再现了从抗日战争时期直至当代的家族传奇,记录了作者的祖辈、父母和同胞兄弟充满戏剧性的人生经历。

目录

第一章 艰巨任务

第二章 家世乡情

第三章 板桥旧事

第四章 晴天霹雳

第五章 轰动要案

第六章 痛苦爱国

第七章 绿岛探监

第八章 先行志士

第九章 迷雾重重

第十章 寻求答案

第十一章 冤情逆转

第十二章 文件解密

第十三章 回报故土

第十四章 信仰迷惑

第十五章 返乡葬母

第十六章 节外生枝

第十七章 奇人奇事

第十八章 冲突根源

第十九章 祸不单行

第二十章 家事国事

第二十一章 梦回家园

附录一:狱中家书

附录二:绝食血书

后记

试读章节

1999年盛夏,正值台海危机一触即发的关键时刻,我居然完成了一件连自己都不敢相信能够完成的艰巨任务。

第一章艰巨任务

那年的8月1日,我刚结束“1999年马来西亚华文作家访华团”的行程,隔天一早,天津国旅的刘副总特意到北京接我前往父母的家乡——河北沧州。

由于这几年为天津的旅游业做了些许贡献,天津旅游局特别礼聘我为顾问。这次知道我要回乡处理事情,刘副总非常热心,为我提供尽可能的方便。

到达沧州时已近中午。我们先到大弟在家乡开的西点蛋糕店稍事休息,再去用餐。

店里的张经理吩咐店员给我们和开车的师傅准备点心和茶水后,就拉着刘副总到一旁窃窃私语,神情甚是古怪。

我不由得心生疑窦,什么事要瞒着我?难道发生什么事了?寻思了半天,越觉不对劲——这两个人第一次见面,能有什么私事可聊?

“发生什么事了?”我实在忍不住说出了心中的疑虑。

刘副总欲言又止,转过头对张经理说:“还是你说吧!反正这事瞒不住的。”

张经理想想也对,最后一咬牙说:“刚刚台湾那边打来电话,说你妈过世了。我看,你现在赶紧打个电话回去吧……”

轰的一声!我的脑袋像被炸开了!瞬间觉得天旋地转,好一会儿,我才回过神来!

我马上到楼上办公室拨电话到台北家中。电话很快接通。

“妈妈今早已经过世,打你的手机老是没有信号……我们也一直联系不到爸爸。你赶快回来吧!”

大姐的话证实了刚才的消息,我心中一酸,霎时泪流满面。

大姐接着说:“台湾医院这边说,妈妈的遗体恐怕无法运回大陆安葬,除非先火化后,再把骨灰带回去。”

“绝不可以!”我一下子喊了出来,“妈妈曾经说过千万不能用火烧她!”

因我清楚记得每次陪母亲看电视剧时,如有火葬的镜头,她就说:“如果哪天我走了,你们千万不能用火烧我啊!”

“那你赶快回来,我已通知了北京的小弟,等你们回来,我们先在台湾选块坟地,将母亲安葬好了再商量其他事情吧……”

大姐的话让我心乱如麻。

大家已没心情去用餐,张经理赶紧准备了些面包糕点和饮料让我们带着上路,我们立刻原车返回天津。

一路上,刘总忙着为我安排当晚在天津留宿的酒店,并为我订好了自天津到香港再转机到台北的机票,我则想着有何办法能将母亲的遗体自台北带回她的家乡安葬。

这时,脑海里一直浮现着我在1992年春天陪年迈的母亲回家乡扫墓时,她哭着跪倒在她父母的坟前,一直念叨:“女儿不孝,从来没有尽过一天做女儿的孝道。从今以后,我会常来看望您们,死后也会永远守护在您们身边。”

这一幕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中。

之后,母亲就决定留在家乡居住。直到去年身体每况愈下,为了出售台北的房产,这才回到台湾。原打算处理完事情,就落叶归根与亲人团聚。没想到,回台后,一场感冒居然令她呼吸困难,心脏病发,进了加护病房。

大弟接到消息,顾不上他在家乡经营的西点糕饼店和他怀孕不久的妻子,急忙返台。一去就已半年之久。母亲不放心他那刚有起色的生意和快临盆的儿媳,老示意大弟回去,大弟特孝顺,坚拒不从。我就告诉母亲待我访问活动结束就去家乡一趟,母亲这才放心。然而,怎么也想不到母亲居然这么快就离开了!虽没留下只言片语,但我知道母亲是带着遗憾走的。

母亲已经忍受了这么多年的思乡之苦,如果,连她回家安葬的心愿都完成不了,不光是母亲的灵魂得不到安息,也将会成为我们心中永远的痛。

“无论如何,我一定要设法把母亲带回家乡安葬。”我在心中起誓。P1-3

序言

读罢此书,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相信小华写它时更是内心激荡。家园,对于她来说,是故土,是亲人,是国家,是心灵的归宿。梦里家园,更加深情乃至带几分悲怆了。

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一段历史,一个老乡,一个家庭,一个友人。

一段历史。今天的两岸关系,来之多么不易!小华的大弟戴华光,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台湾著名的“人民解放阵线案”(又称“戴华光案件”)的主角。他曾因从事“宣传和平统一,避免民族分裂’’的活动,而被台湾当局判处无期徒刑!据台湾“法务部”的报告显示,在长达38年的戒严令期间,台湾有14万“白色恐怖”的牺牲者。可以想见,在这段漫长的岁月中,多少父母亲人流泪忍痛,多少家庭破碎解体,多少有识之士奔走呼吁。这段惨痛的历史,正如小华所说:“‘爱国’在那个时代是个很痛苦的词。”说时太沉重,但是我们难道不该记取吗?

一个老乡。我是河北沧州南皮县人,与小华是老乡。认识她多年,零零星星从她口中得知一些她的身世,但从没有像这次,了解得这么全面。小华是一个非常重乡情的人。家乡落后,她从不嫌弃,乡亲们土,她也不见外。她在家乡做过许多善事。干起事来,特别认真。提到两岸关系,她总是旗帜鲜明地拥护统一,乐见人民幸福。所以她在母亲遗体回葬故土遇到困难时,才得到了祖国大陆那么多人的帮助和支持,简直可以说是创造了闻所未闻的“奇迹”!

一个友人。早在二十五年前,首次在天津的一家比较一般的旅舍的前厅,我见到了小华。她鹤立鸡群,风采卓越,同时她说说笑笑,健康明朗,与大陆各行各业的人士接触起来毫无隔阂。后来有一次我们加上柳溪共回故乡沧州,交流起来也方便得很。现在终于明白了,她是以对待梦里家园的态度对待大陆的。她过去是现在也是中华的女儿!

一个家庭。古人云: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小华的大弟戴华光就是一位慷慨悲歌之士。他性格刚烈,以天下为己任,曾是搅动台湾社会的一个先锋分子。他在绿岛监牢中受难逾十年,身为无期徒刑政治犯,在狱中还打抱不平,曾两次踢破监门,多次被关入逼仄阴湿黑牢。他的身体一度损害到了死亡的边缘,给家人写下了绝命书。在忍受身心迫害多年后,他回到河北沧州故土,小本经营,安定美满,依然乐善好施。我深深地祝福他!

从小华和他的大弟华光身上,我看到这个家庭的性格。父母一生虽然聚少离多,但对孩子的影响,却是积极正面的,是助人为乐,是仁爱众生,这也是为什么他们能够培养出这样的儿女。尤其是小华对母亲的描写,深深打动了我。她在丈夫多年无音信、儿子生死未卜的日子里,终日煎熬,以泪洗面,却始终坚强、善良,担起了全家的重担,令人感佩!

好人好报。祝贺小华的《忽如归》(原书名:梦回家园)出版,请作者接受家园的父老兄弟姊妹的欢迎与祝福1

2016年6月2日

后记

这是发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历史激流中一个家庭的真实故事。

自母亲过世,这个故事就开始在我心中酝酿。近二十年来,每当夜深人静,就会有一个声音在我耳边频频催促,似乎不写出来,我的身心就无法得到安顿。

为了完成这部纪实性的作品,近十几年来,我不断探寻及搜集资料,前往大陆、港台各地寻访当事人和知情者。我所以要费尽心血,查询真相,不在于批判控诉,也不在于奢求平反,而仅是想以自己的方式去接近历史,去触摸伤痛,来努力弭平伤口,以告慰父母的在天之灵。

而且,我以为历史的真相需要不断补充,历史的延续需要不断述说,只希望后人引以为鉴,历史不再重演。

写作的过程是相当漫长和艰辛的,三年的书写,我几乎是和书中的人物一起生活。每天对着电脑屏幕敲打着键盘,长期下来,我曾经视网膜脱落的左眼再度出血,而且在书写中,眼泪经常会不受控制地流下来,有时甚至难以为继。

这本书能完成,我要特别感谢王蒙先生和李昕先生。

因为在一次偶然的机缘中,我和李昕讲述这个故事的小部分时,他已被打动,鼓励我一定要写出来。由于他是中国非常资深和知名的出版家,能得到他的首肯,给了我很大的信心。

更让我感动的是2015年刚荣获“茅盾文学奖”,又在国际文坛有着崇高声誉的王蒙先生,他为了激励我尽快完成这部作品,在百忙之中还主动提出为本书写序。

此外,我也要感谢在中国现当代文学领域深具影响力的评论家陈思和教授特别为本书写推荐语。他对本书的高度评价,顿时平抚了我原本一直忐忑不安的心情。

感谢上海三联书店的陈启甸社长、黄韬总编,敢于担当,愿意出版此书,以及责任编辑吕晨的认真、耐心,出版过程中一直和我分担分享苦甘,我都会铭记在心。

当然,我也要借此书,向所有协助父母安葬故土的亲朋好友致谢,向那些坚持和平正义、发扬中华文化并致力于促进两岸关系健康发展的志士们致敬!

戴小华

2016年12月3日

书评(媒体评论)

读罢此书,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相信小华写它时更是内心激荡。家园,对于她来说,是故土,是亲人,是国家,是心灵的归宿。梦里家园,更加深情乃至带几分悲怆了。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一段历史,一个老乡,一个家庭,一个友人。——王蒙

《忽如归》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戴小华的家族记忆,而是这个家族成员的各种命运,连接着两岸两党半个多世纪的复杂关系,展示了不为人知的血泪故事,令人读之心酸。这是继聂华苓的《三生三世》、齐邦媛的《巨流河》之后又一部现代民族痛史。——陈思和

作为纪实作品,全书资料翔实,言必有据,且披露了不少新鲜史料,有助于读者和研究者了解特定时期台湾的社会政治状况;作为文学作品,此书情节起伏跌宕,故事引人入胜,动情之处感人至深,催人泪下。这部作品无愧为海外华人文学中一部难得的纪实文学佳作。——李昕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9: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