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心通墨子/传记读库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出版社 安徽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墨子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卓越的思想家和力行的实践家,也是一位备受人们爱戴的“贤圣人”墨子创立的墨家学说和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冠盖百家,并称“显学”,在中国传统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陆建华、史向前编著的《心通墨子/传记读库》由“墨子外传”和“墨子百问”两部分组成,分别介绍了墨子的生平,并以问答形式介绍了墨子其人其书以及墨子研究的概况。

内容推荐

墨子是春秋战国之际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家学派创始人,遗有《墨子》一书,其中富有政治学、辩学、几何学、光学思想。墨家曾经一度与儒家并称“显学”。墨子提出“兼相爱,交相利”的政治和外交思想,认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

《心通墨子/传记读库》由陆建华、史向前编著。

目录

一 姓墨名翟

二 春秋鲁人

三 家世渊源

四 早年受学

五 创立学派

六 劝说齐鲁

七 止楚攻宋

八 上书惠王

九 周游列国

十 非难儒学

附录《墨子传略》(清·孙诒让)

《子墨子略传》(梁启超)

墨子百问

一 墨子其人其书及墨家学派

 (一)墨子姓墨名翟吗

 (二)墨子与孔子是同时代人吗

 (三)墨子是哪国人

 (四)墨子是手工业者还是士

 (五)墨子是宋国的大夫还是囚徒

 (六)墨子是哪个阶级的代言人

 (七)墨子的老师是谁

 (八)墨子是墨家的“巨子”吗

 (九)先秦有哪些书提到墨子

 (十)墨子与哪些人辩论过

 (十一)墨子一生阻止过哪些战争

 (十二)《墨子》是墨子自己写的吗

 (十三)《墨子》有多少篇

 (十四)《墨子间诂》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十五)《墨子》“十论”为什么都有上、中、下三篇

 (十六)《墨子》一书引用了哪些古代典籍

 (十七)《墨子》一书引用了哪些谚语和古人言论

 (十八)《墨子》提及哪些诸侯王

 (十九)《墨子》记载了公输盘的哪些事迹

 (二十)墨子笔下古代圣王和古代暴王的形象是怎样的

 (二十一)墨子提及哪几位著名哲学家

 (二十二)墨子有哪些姓名可考的弟子

 (二十三)墨者集团是怎样的一个团体

 (二十四)如何理解先秦墨家的分化

 (二十五)墨学为什么会衰亡

二 墨子学说及与儒、道

 (二十六)墨子思想的渊源有哪些

 (二十七)墨子学说的核心是什么

 (二十八)为什么说墨子的认识论属唯物主义验论

 (二十九)墨子“三表”是唯物的还是唯心的

 (三十)墨子的辩证法思想是怎样的

 (三十一)墨子的历史观是进化的还是退化的

 (三十二)墨子是如何论述“尚贤”主张的

 (三十三)墨子是怎样阐述“尚同”主张的

 (三十四)墨子“兼爱”包括哪些基本内容

 (三十五)墨子为什么主张“非攻”

 (三十六)墨子“节用”的内容是什么

 (三十七)墨子是如何批判厚葬久丧的

 (三十八)墨子是如何论述“天志”的

 (三十九)墨子是怎样论证鬼神存在的

 (四十)墨是怎样“非乐”的

 (四十一)墨子是如何“非命”的

 (四十二)墨子运用了哪些逻辑方法论证墨家的政治主张

 (四十三)怎样理解墨子社会分工学说

 (四十四)墨子提出了哪些增加人口的方法

 (四十五)墨子是如何论述教育的意义和作用的

 (四十六)墨子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表现在哪些方面

 (四十七)墨子认为法律是如何产生的

 (四十八)墨子有哪些立法和司法主张

 (四十九)墨子有哪些赋税思想

 (五十)墨子“财”的思想有哪些

 (五十一)墨子“七患”的内容及消除“七患”的方法是什么

 (五十二)墨子“圣王之道”有哪些内容

 (五十三)墨子与老子思想有哪些相通之处

 (五十四)墨家与儒家的思维方式有何不同

 (五十五)孔、墨义利观有什么差别

 (五十六)墨子“兼爱”与孔子“爱人”有何不同

 (五十七)墨、荀认识论有何异同

 (五十八)墨、荀“尚贤”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五十九)墨子是如何对待三代之礼的

 (六十)墨家是怎样批判儒家的

 (六十一)庄子是怎样批判墨家的

 (六十二)荀子是怎样批评墨子的

 (六十三)韩非是如何对待墨子的

三《墨经》学说

 (六十四)《墨经》的作者是谁

 (六十五)如何理解《墨经》的体例

 (六十六)《墨经》有哪些认识论方面的思想

 (六十七)《墨经》有哪些辩证法思想

 (六十八)《墨经》有哪些心理思想

 (六十九)《墨经》的价格学说是怎样的

 (七十)《墨+经》的时空观是怎样的

 (七十一)《墨经》中有哪些数学知识

 (七十二)《墨经》中有哪些力学知识

 (七十三)《墨经》中有哪些光学思想

 (七十四)为什么《墨经》中有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

 (七十五)《墨经》是怎样论述“名”的

 (七十六)《墨经》是怎样论述“辞”的

 (七十七)《墨经》是怎样论述“说”的

 (七十八)如何评价《墨经》的逻辑学

 (七十九)《墨经》的同异观是怎样的

 (八十)《墨经》和公孙龙的“坚白论”有何不同

 (八十一)《墨经》对《庄子》有何影响

 (八十二)鲁胜《墨辩注序》有哪些内容和价值

四 墨子的地位、影响和价值

 (八十三)墨家对《淮南子》有哪些影响

 (八十四)《墨子》对《太平经》有哪些影响

 (八十五)墨家对道教有哪些影响

 (八十六)《墨子》在先秦散文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如何

 (八十七)墨子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如何

 (八十八)墨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如何

 (八十九)墨学的近代意义有哪些

 (九十)近代墨学从复兴走向衰落的原因是什么

 (九十一)墨子思想的现代意义和价值有哪些

 (九十二)墨子对当代中国知识分子有何启示

五 墨子研究状况

 (九十三)胡适是怎样介绍墨子学说的

 (九十四)郭沫若是如何评价墨子思想的

 (九十五)李约瑟是如何理解墨子学说的

 (九十六)20世纪后半期,中哲史教科书是如何介绍墨子学说的

 (九十七)王焕镳的《墨子》校释著作有何意义

 (九十八)大陆和台湾的两种《墨子》译本各有什么特色

 (九十九)20世纪后半期,研究墨子的著作

主要有哪些

后记

试读章节

可能是所有典籍对有关墨子的记载太简略,也可能是墨子及其思想长期中断传诵的原因,宋代以后颇有人怀疑墨子姓墨名翟。影响最大的当数元人伊世珍提出的墨子“姓翟名乌”说。伊世珍的《琅嬛记》卷下引《贾子说林》云,墨子本来不姓墨,而是姓翟。他的母亲因梦见神鸟赤乌飞人室中,光辉耀目,受惊而醒,遂身感有孕,生下了墨子,于是替他取名为乌,意谓赤乌之子。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周亮工也附会此说,在他的《因屋树书影》卷十中称“墨子姓翟名乌”。伊氏的《琅娱记》是一本笔记小说,所记多是神仙怪诞之类的故事,实不足信。至于所引的《贾子说林》,依清人孙诒让考证,古代亦无此书,可能出于伊氏自己的杜撰。如此看来,这种姓翟名乌说纯属无稽之谈,不必多辩。

但细考此说所出,也并非没有一点来历。它与以下两则并不真实、充分的历史记载有关,进而衍生出了“姓翟名乌”说。

一则是《诗经。商颂》“玄鸟”篇记载的“天命玄鸟,降而生殷”的传说,《史记.殷本纪》又对此作了补充。说殷民族的先祖契,是他母亲简狄因吞食了玄鸟蛋而受孕生下的儿子。所以殷人一直把这种玄鸟视为神秘的东西,并承认自己与其有一种特殊的血族关系而加以崇拜。玄鸟便是我们习见的黑色的燕子,也便是伊世珍所谓的赤乌。司马迁说过墨子为“宋之大夫”,宋国又是殷商民族的遗民。把墨子这样一个令他的同胞感到骄傲的伟大人物与受人崇拜的神鸟燕子联系起来,说成是燕子的神秘感应而生下的,就不足为奇了。但这只是一种神话传说,不管古人是否真的相信,今人是不该信以为真的。

二则是南齐文人孔稚圭的《北山移文》中曾称墨子为翟子。这是一篇精美的抒情散文,被清人吴楚才编人《古文观止》。文中有“泪翟子之悲,恸朱公之哭”两句,作者自注:“翟子即墨翟,朱公指扬朱。”称墨翟为翟子,合乎古人在姓氏后加“子”的尊称习惯,似乎翟为墨子之姓。其实这只是文人乘一时之快,下笔而成的新奇之语,不足为据。以两句话的对照来看,杨朱既称朱公,墨翟也可称翟公或翟子;朱为名而不为姓,翟也当为名而不为姓,这是显而易见的对称文体。何以偶称墨翟为翟子,墨姓就变成了翟姓呢?

同样的对称文体还见于同时的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省事篇》,曰:“墨翟之徒,世谓热腹;杨朱之侣,世谓冷肠。”墨对杨,翟对朱;杨朱姓杨名朱,墨翟也自当姓墨名翟。

“姓翟名乌”说已难以成立,但“墨子非姓墨”之说并没就此而止。清末学者江琼著《读子卮言》,有专论“墨子非姓墨”一章,并列出了八条理由来证明,广征博引,洋洋洒洒,大有推翻传统“墨子姓墨”之说的气势。为了解其真相,我们不妨把江氏所列的主要理由加以述评。  江氏“墨子非姓墨”说的主要根据可以归纳为以下五点。

一、“墨”乃墨家学派名称,表示墨家思想学术之宗旨,而非墨子本人之姓。若以墨为墨子之姓,则与其他诸子学派皆以学术宗旨而不以姓氏为名的称谓惯例相违背。

二、墨子之学,出于周朝的史佚、史角,中间历数百年而后至墨子。说明未有墨子之前,已有墨家之学,若以墨为姓,则不合学派产生、相传之理。

三、《墨子》书中多称“子墨子”。秦汉以前对人的尊称是在姓后加“子”,称日某子,断无以“子”字加于姓之上者;而且墨家学派诸人也均无称姓者,都是以别号相称,故墨子之“墨”断非姓氏。

四、“墨”之为姓,除墨子一人外,前后绝无墨姓之人。因此不仅墨子不姓墨,可以说更无墨之一姓。而翟姓之人却常见于春秋以后的各种文献。

五、古籍所载之人,有单称名而不称其姓者,而无单称姓而不称其名之理,而《孟子》、《韩非子》等书中却有单称墨子为“墨”的,可见“墨”字为学术之称,而绝非姓氏。

江氏所提出的以上几点根据遭到了近现代多数学者的反对,如刘汝霖(《周秦诸子考》)、伍非百(《墨子大义述》)、吴毓江(《墨子校注》)、方授楚(《墨学源流》)、王冬珍(《墨学新探》)以及杨俊光(《墨子新论》)等,对江氏之说先后都进行过不同的反驳。

P4-5

序言

民间有句谚语:“跟着好人学好人,跟着筮婆子下假神”。现实生活中,跟着神婆装神弄鬼的人可能不多,但是“跟着秀才会拽文”的人肯定不少。

的确,人是他所在的环境和文化的产物。即: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当然,近着圣贤,我们未必就能够成为圣贤,而由于近着圣贤、从而濡染了圣贤的某些本色,则是无疑的。

“心通圣贤”这五本书包括《心通老子》《心通庄子》《心通孔子》《心通孟子》《心通墨子》,是“传记读库系列丛书”的一部分。它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先秦诸子、百家思想解读的典范,是传统经典现代化、通俗化、大众化的一个努力。

在我国思想史上,先秦时期、“民国”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改革开放时期,是三个思想发展的高峰。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升、国际影响的扩大,中国文化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日渐凸显。

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系列讲话、论述中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植根的文化沃土,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更是一种独特的战略资源。

我社从中华民族文化发展战略的高度,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着眼,组织有关传统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集中策划、编撰、出版大型图书文库“传记读库系列丛书”,计划五年之内,出版五十种、近百本图书。

为了使这套图书不断臻于完善,希望读者朋友多提宝贵意见。

后记

20年前,我听说安徽人民出版社策划出版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的“外传·百问”系列,很冒失地给该社领导丁怀超老师写信,希望得到写作《墨子外传.墨子百问》的机会。丁老师很快回信,答应了我的请求。是由该社编辑杜宇民先生交给我的。一晃20年过去了,安徽人民出版社又决定将该书修订重新出版,这让我不禁感慨。感谢丁老师的提携!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儒、道、墨、法竞高争长。从道器的角度来说,儒、道、法试图为统治提供经营天下之术,并对其作形而上的证明,同属“道”文化范畴,唯有墨家重视自然科学,投身生产实践,热衷于生产工具的变革与发明,属“器”文化。从学术影响的对象或范围来说,儒家主要影响了统治阶级和绝大多数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的知识分子,道家主要影响了隐逸者和官场上的失落者,法家主要影响了统治者,只有墨家面向下层民众。

如果墨学在汉代没有衰竭,而像儒家那样绵延不绝,那么,中国的传统政治、传统文化、传统科技、传统思维方式,乃至中国的近代化将会是另一番模样。此外,墨学产生且风行于战国乱世,与儒学同为“显学”,在多灾多难的近代又得以复兴,被有志之士当作拯救民族危亡的“良方”,视作接引“西学”的工具,其救世之急的独特价值值得得后人深思。

在传统文化研究日趋深入,普及优秀传统文化迫在眉睫的今天,向广大读者介绍墨家的创始人和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一一墨子,应是十分必要的。本书尝试以百问的形式介绍墨子其人其书其学,及墨学的意义、影响和价值,意在尽可能利用前人和时贤的研究成果,用通俗的语言全面表述墨子、墨家学派的方方面面,为读者勾勒出墨子和墨家的大致轮廓,帮助读者由此出发,进入墨学研究的大门,以求在心灵以及思想上与墨子进行沟通。

当然,本书的写作,由于受字数限制,某些问题未能作较深入的探讨;又受条目形式限制,连贯的思想只能分而述之。基于此,我在设置条目时,尽量能够顾及墨学的方方面面,并且注意条目之间的逻辑联系。

在该书初版的“后记”中我曾写到:“我还要感谢我的老师孙以楷先生。这么多年来,孙老师始终爱护和关心着我,特别是在我最艰难的时刻,给了我巨大的帮助。”孙老师是我读硕时的导师,明年是他逝世十周年,谨以此书纪念他、怀念他。我要对着天堂里的孙老师说:“作为弟子,我一直很努力,我一定不会让您老人家失望。”

该书由我与史向前兄合作而成,向前兄负责《墨子外传》部分,我负责《墨子百问》部分。此次修订,我们对各自负责的部分分别作了补充、完善,力求减少不必要的错误。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0:0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