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世杰、李佩文主编的这本《防癌有道》从癌症病因讲起,指导人们如何在生活中减少与致癌物质的接触。对于癌症的筛查与早期发现方面,书中提出要分析不同的个体,既要做好防癌评估,还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癌症筛查,对于有家族肿瘤病史的人,早期诊断更为重要。书中介绍了常见癌症发病原因及早期症状,有利于读者做到早诊早治。书中还详细叙述了营养与肿瘤的关系,对于一些有抗癌防癌作用的食物都作了分类介绍。书中关于心理、压力与肿瘤的关系也做了详细介绍,提醒养生者要做一个快乐的人。最后,介绍了一些传统健身方法,告诉大家运动防癌的相关知识与做法。
针对目前癌症高发现象,朱世杰、李佩文主编的这本《防癌有道》书给出了防癌的专业指导。书中介绍了常见的致癌因素及早期症状,重点列出了具有抗癌防癌作用的食物,指出心理因素对癌症的关键作用,最后精选了一些实用的强身健体方法,内容丰富,实用性强,是一本不可多得的防癌科普读物。
家庭储存的粮油等食物如果发生了霉变,大家都知道弃之不用,但不太明显的霉变是肉眼无法发现的,而且高层楼房的厨房多缺乏通风与光照,如果粮油放置时间过长,会产生肉眼看不到的黄曲霉毒素等致癌物质。
最早发现霉菌毒素是在1961年,当时人们发现了黄曲霉毒素。到目前为止,人类在这一对人体健康构成实际危害的毒素领域中,已开展了多项工作,发现了100多种化学结构不同的霉菌毒素成分。霉菌毒素是由霉菌产生的一类有毒的次级代谢产物,分子量较小。霉菌毒素的产生前提,需要有霉菌感染,但并不是所有的感染都会产生毒素,而当温度和湿度适宜于霉菌的生长时,贮存的粮食、饲料、油料、食品以及田间农作物则都可能发生霉变现象。
在已发现的霉毒素中,最有名的是黄曲霉毒素,这是某些黄曲霉和寄生曲霉的菌株产生的肝毒性代谢物,广泛地存在于花生、玉米、麦类、稻谷、高梁等农产品中。大量动物实验表明,黄曲霉毒素是一种强烈的肝癌诱发剂。黄曲霉毒素是迄今发现的各种真菌毒素中最为稳定的一种,对热、酸和碱都有耐性,完全去除不太容易。所以,只要被黄曲霉污染了的食品或原料,如果不能解毒的话,则一般都应弃之不用。
黄曲霉毒素是一种毒性极强的致癌物质,南方天气潮湿,空气湿度大,一些干的花生、玉米、豆类、果仁等如果保存不当,黄曲霉就会在这些食物中繁殖产生毒素。目前已知的黄曲霉毒素,以黄曲霉毒素B1、B2、G1、G2等4种为最常见。在各种黄曲霉毒素中,以黄曲霉毒素B1的毒性和致癌性最强。并且在天然污染的食品中,以黄曲霉毒素B1最为多见。据悉,黄曲霉毒素的危害性在于对人及动物肝脏组织有破坏作用,严重时可导致肝癌,甚至死亡。当人体摄入量较大时,可发生急性中毒,出现急性肝炎、出血性坏死等;当微量持续摄入时,可造成慢性中毒,引起纤维性病变。我国科研人员调查发现,广西是肝癌高发区,如扶绥、隆林等地区,经过流行病学对照研究,证实其原因与黄曲霉毒素B1有关。
国内曾有媒体报道,研究人员拿小作坊压榨的花生油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验,有个别批次的花生油被检出含有黄曲霉毒素,但含量不高。专家推测,造成花生油含有黄曲霉毒素的原因,可能是压榨时使用了霉变的花生。食品专家提醒,由于花生、果仁等粮食类的食物未能及时晒干或者保存不当时容易霉变,因此市民在选购、食用这些食物时,一定要注意甄选,用肉眼看这些食物的颜色是否不同于正常颜色、有没有霉毛,用鼻子闻是否有霉味,如果发现异常,不要购买和食用。
长期储存的陈化粮中油脂会发生氧化,产生对人体有害的醛、酮等物质,并且会残留一定量的农药,而且陈化粮会感染黄曲霉菌,继而产生黄曲霉毒素,长期食用会致癌。 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主要来源如下:①天然存在;②食品添加剂;③食品加工过程中其他物品的不规范使用;④加工厂的卫生污染,其主要来源是黄曲霉等霉菌。统计调查表明,花生、花生油、玉米中黄曲霉毒素B,的污染最为严重,同时南方比北方严重。由于黄曲霉毒素是一种热稳定性化学物质,所以在烹调过程中不易破坏,其预防措施主要是防霉。如果食品已霉变产毒,则应予以丢弃。
其他曲霉毒素,还包括棕曲霉毒素、小柄曲霉毒素和星曲霉素。棕曲霉毒素和小柄曲霉毒素分别存在于被棕曲霉或杂色曲霉等污染了的玉米、小麦、花生等粮食中。其中,棕曲霉毒素有多种同系物,在紫外灯下可观察到这种毒素所产生的荧光。棕曲霉毒素具有较强的肾毒性和肝毒性,能使中毒者发生肝、肾损害和肠炎。小柄曲霉毒素也称杂色曲霉素,是一种毒性小于黄曲霉毒素但仍能够诱发肝癌的物质。星曲霉素则是从星状曲霉的玉米粉培养物中提取出来的一种黄色针状结晶,它具有强烈地抑制线粒体酶系统的作用。
P10-12
当今社会,物质文明极大丰富,寿命越长,越可以享受到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人人都在追求长寿,各种各样的养生知识与书籍充斥坊间。医生是最应该关心养生知识的群体,他们每天面对治不完的病人,最好的解决办法是让人不得病或少得病。临床病人提供了养生的反面教材,去粗存精,将其中的知识系统总结,作为广大群众日常养生的参考,是本书作者所追求的目标。
近20年来,中国的发展日新月异,我们在创造财富的同时也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其中,对健康影响最大的是环境因素,我们赖以生存的食物、水源、空气、土壤都受到了污染,癌症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媒体报道的“癌症村”多分布在污染较重的河流或湖泊附近,癌症的年发病率超过6‰,一个2000人左右的村庄,每年都会新发100多个癌症病人。临床工作中遇到不少“夫妻癌”“兄弟癌”,让我们看到了癌症聚集发病的趋势。大多数癌症不是遗传性疾病,但由于同一家庭有着相同的生活方式,致使家族中的成员先后发生了癌症。以目前的发病率来计算,如果能活到90岁,那么每3个人中就有1个人可能患上癌症。
预防癌症是养生的重要目标。大量研究结果表明,控制和消除致癌因素是癌症预防最具成本效益的方式。“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是我们指导养生的重要原则,而对于癌症,我们要做的不仅是提高自身的抵抗能力,更要了解癌症的发生与发展规律,努力做到知己知彼、防治有“道”。
癌症是由于多种致病因素发挥作用,经过多阶段发展而形成的一类复杂疾病,可以说是防不胜防,加上癌症病因的研究也是日新月异,一些研究成果还需要时间的进一步验证。生吃茄子、活吞泥鳅、绿豆熬汤,各种“专家”不断传授防癌抗癌的手段,到头来都经不起时间的考验,最终不知耽误了多少人的病情。防癌是每个人贯穿一生要做的工作,不断学习新的养生知识,了解自己所处的癌症风险程度,才能做到有针对性地预防。
我们无法选择生存的时代,也无法拒绝整体被污染的水源与空气,但我们可以认识癌症,了解人体是如何发生癌变的,最终做到不惧怕癌症。科学研究已经用事实告诉我们:通过预防可以让1/3的癌症不发生,掌握癌症发生的“蛛丝马迹”,尽可能早期发现癌症而获得治愈,这样又可以减少1/3的癌症。因此,我们提倡癌症预防的目标就是不要成为不可治愈的那一少部分癌症病人。
中国古代孔子提出“仁者寿”,其实就是告诉我们一个朴素的道理,各种各样的养生手段不过是一种技巧,养生者要重视心理的调适,因此本书的后半部分强调养生先养心。精神压力与心理应激是影响健康的常见原因。社会越发达,精神压力越大,随着生活与工作节奏的加快,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每天可能都会遇到烦心事,如果不注意调节,日积月累,神经内分泌系统发生变化,最终会诱发癌症等多种疾病。国外研究表明,90%以上的癌症与心理、情绪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精神创伤、不良情绪都可能成为癌症发生的先兆。身心一体、身心同调是我国传统医学与哲学的精华所在,静坐、导引等传统强身健体的方法至今仍有着极强的生命力。本书将告诉你一些强身健体的锻炼方法,并有助于减少患癌的风险。
未来10年,我们还会处在一个高速发展与进步的时代,癌症的威胁正步步逼近。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正确防癌,注重养生,那么癌症将会远离我们。发达国家早就注意积极防癌,目前已经取得癌症发病率下降的良好效果,愿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积极防癌享受无癌的健康生活。
编者
2016年3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