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清史演义(现代白话版)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清)蔡东藩
出版社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一部浩瀚而通俗的中华通史!风靡海内外,累计销量超1000万册!民国时期精心挑选的学生课外补充读物!著名史学家柴德赓、顾颉刚联袂推荐!毛泽东列给儿子毛岸英的必读书!系统学习中国历史的入门读本!

蔡东藩编著的《清史演义》以轶闻为纬,既有《三国演义》式的血肉丰满;以正史为经,更有《资治通鉴》式的确凿严谨。

现代白话版,译者刘子儒深得蔡东藩精髓,文笔流畅,史学功底扎实!

内容推荐

蔡东藩编著的《清史演义》是《历朝通俗演义》的清朝部分,是民国蔡东藩在“演义救国”思想指导下创作的系列长篇历史小说之一,全书共一百章,举清王朝崛起东北,迄宣统退位出宫,近三百年的史事。书中所有重大史实,皆有根有据,每一章都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可谓开创了历史小说的新体。

目录

第一章 大清廷源于小山村

第二章 努尔哈赤的复仇

第三章 四路军的大溃败

第四章 王化贞不堪回首的那一战

第五章 袁崇焕的闪亮登场

第六章 大清军遇到了对手

第七章 千古奇冤袁崇焕

第八章 清太宗正式称帝

第九章 朝鲜的归附

第十章 洪承畴投降

第十一章 清太宗驾鹤西去

第十二章 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

第十三章 顺治帝入主中原

第十四章 史可法一片丹心照汗青

第十五章 阎应元铁血照千古

第十六章 大明王朝最后的坚持

第十七章 两忠臣大义赴国难

第十八章 顺治帝奉命成大礼

第十九章 郑成功大举反攻

第二十章 顺治生死疑案

第二十一章 南明的末路

第二十二章 吴三桂起兵造反

第二十三章 康熙帝的大反击

第二十四章 平西王荒诞称帝

第二十五章 吴氏的穷途末路

第二十六章 尼布楚条约

第二十七章 康熙帝三征噶尔丹

第二十八章 皇位之争

第二十九章 鸭贩子当皇帝

第三十章 雍正帝的皇位疑案

第三十一章 皇宫里的手足相残

第三十二章 兔死狗烹的历史铁律

第三十三章 雍正帝暴病而死

第三十四章 张广泗平苗疆

第三十五章 苗族的大灾难

第三十六章 乾隆身世之谜

第三十七章 香妃的传说

第三十八章 清缅之战

第三十九章 再定金川

第四十章 天地会的兴亡史

第四十一章 源远流长的白莲教

第四十二章 厉害的女人

第四十三章 第一贪官的终极下场

第四十四章 嘉庆帝牛刀小试

第四十五章 大清的又一桩冤案

第四十六章 海盗之王的人生归路

第四十七章 边疆响起的反叛

第四十八章 “杨家将”大展神威

第四十九章 浑钦差的混蛋艺术

第五十章 林则徐虎门销烟

第五十一章 屈辱岁月的开始

第五十二章 关天培捐躯赴国难

第五十三章 王鼎和裕谦

第五十四章 铁血英魂陈化成

第五十五章 南京条约

第五十六章 广东人民的伟大壮举

第五十七章 金田起义

第五十八章 太平天国

第五十九章 钱江献计

第六十章 定都天京

第六十一章 曾国藩创建湘军

第六十二章 林凤祥和李开芳

第六十三章 圆明园四春争宠

第六十四章 女人能顶半边天

第六十五章 天京的衰落

第六十六章 神仙靠不住

第六十七章 天津条约

第六十八章 张国梁之死

第六十九章 火烧圆明园

第七十章 权力的争斗

第七十一章 慈禧初上场

第七十二章 李鸿章的个人秀

第七十三章 太平天国的覆灭

第七十四章 游击队的先驱

第七十五章 捻军大作战

第七十六章 捻军的末路

第七十七章 洋人的朝廷

第七十八章 皇帝大婚来冲喜

第七十九章 同治皇帝的烂摊子

第八十章 流氓的邻居

第八十一章 中法开战

第八十二章 不败而败

第八十三章 慈禧的生日礼物

第八十四章 甲午风云

第八十五章 瓜分中国

第八十六章 维新变法

第八十七章 戊戌六君子

第八十八章 神棍义和拳

第八十九章 八国联军侵华

第九十章 仓皇出逃

第九十一章 辛丑条约

第九十二章 可悲的中立

第九十三章 满城风雨到北京

第九十四章 徐锡麟和秋瑾

第九十五章 最后一个皇帝

第九十六章 七十二烈士

第九十七章 武昌起义

第九十八章 民主的脚步

第九十九章 袁世凯篡窃国柄

第一百章 三百年清廷退出历史舞台

试读章节

大清延源于小山村

“帝德乾坤大,呈恩雨露深。”

这开场白起得有点儿高,大家别被吓到。打我记事起,大到官宦府院,小到平头百姓,每逢新春佳节,都会把这十个字写在红纸上,贴到门前做春联。若庄若谐,个中意味,各自品评。

我出生在前清光绪年间,那会儿国家已经开始在走下坡路。虽然皇家的光芒有些暗淡,但是全国上下二十几个行省,都还听北京的话,没闹什么乱子。工农商学,士读于庐,农耕于野,工居于肆,商贩于市。所有人都还算安居乐业,一片升平。大厦将倾之际,仿佛是帝德惠泽,皇恩浩荡。

“我国是大清国,我们都是清朝的百姓。”在我五六岁的时候,曾听到父兄在耳边这么念叨,“清朝”两字自此便烙进了我的脑子里。随后家里送我上了私塾,读了《三字经》,学了《干字文》,渐渐地也认识了不少方块字,会写“清朝”了。到读完“四书五经”的时候,也差不多认识三五千字了。

私塾的先生告诉我们:“书里面有些字,大家要晓得避讳。”

避讳?我一头雾水,追问先生。先生默默写出“玄、燁、胤、弘、颙、詝”这六个字,一脸严肃地说:“这些字写的时候最后一笔不能写,缺着。”接着又写了“屋、宁、淳”三个字,随即在旁边又添了“唇、甯、■”三个字,对我说:“歷应以厝字代替,宁字应以甯字代替,淳字应以涫字代替。”

我一顿莫名其妙,到后来才知道,这些个字眼,都是当朝历代皇帝的名讳。康熙、乾隆、雍正、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几大帝的名字,是不能乱写的,要避讳。 教我们这些的先生,确实算难得。 自从知道这些之后,我提笔写字总是小心翼翼的。到后来进科场考试,更是觉得当朝法令森严,连恭代的字都不敢写,唯恐不经意冒犯了天颜圣威。

不怕诸位笑话,我一直以为大清统一中原,威名远扬;社稷会千秋万代,可与山河长存,与日月同辉。不才我只是区区一介书生,对泱泱天朝顶礼膜拜是理所当然的。生下来就能做天朝上国的子民,我心里有说不出的得意。 谁曾想,国运兴衰无定数,世事变迁多非常。当时大清国内地的生计还算安定,但是从海外刮来的飓风,却一天比一天暴烈。

安南、缅甸两国历来是中国藩属,如今却被英、法两国挖了去。朝廷慷慨得很,认为藩属非天朝本土,没了也不打紧。不料,东洋日本国趁火打劫,忽然兴兵犯界,入寇朝鲜。清廷调兵遣将抵御,却连战连败,只得低头求和。倭人狮子大开口,先要白银二百四十兆两,又逼朝廷双手奉送东南的台湾省、澎湖群岛,才算罢休。

有道是:船破又遇顶头风。原以为清朝能喘口气卧薪尝胆,可是没等两三年,奉天省的旅顺、大连湾就被俄国租占了去,德国则拿下了山东省的胶州湾。胶州湾东北的威海卫,也被英国人霸占了去。法国人也不肯落下,租占了广东省的广州湾。就连内地的矿山铁路,也被海外列国抢占不少。“国耻”两字怎么写,我算是明白了。

大清国的威势没了,咱草民的太平日子也跟着到了头。列强外患尚未对付好,内忧又泉涌而出。革命党在十多年里遍地开花,清廷杀一批又出一批,手忙脚乱没空闲。后来革命党在武昌发难,各省响应。入主中原二百六十八年的清室,竟然就这么被推翻了。二十二省的江山易帜,国号改为“中华民国”。

从那以后,没人再贴“帝德乾坤大,皇恩雨露深”。因为大家都在说清政府的不好,犬羊贱种,豺虎心肠。清朝的皇帝,个个昏淫暴虐;清朝的臣子,个个卑鄙龌龊。这样还不过瘾,还有人把那些有的没的事儿都附会强加到他们头上了,只为骂他个淋漓痛快。所谓痛打落水狗,就是这么个意思。

平心而论,这也未免太言过其实了。我想中国百姓的这种见风使舵,实在是靠不住,“八旗”还飘着的时候,个个吹牛拍马屁,说他帝德什么大,皇恩什么深。到了皇权旁落,又一个个地出来把他批得一钱不值。阳奉阴违,前恭后倨,这又何苦?

每逢改朝换代,帝王的末路大都是一个戏路。我在闲暇之余,曾稍微考究了一下前清的史卷。坏的地方有,好的地方也有。淫暴之处从来不缺,但仁德之举也并非全无。他大清朝要真像时人所说那么差劲儿,能坐稳两三年江山就是万幸了,又怎么能支撑二百六十多年之久?况且大清朝也曾繁荣鼎盛过,康乾盛世在史书上依然鲜活,只不过是传到末代皇帝手里的时候,主子积弱,群臣庸腐,朝政一片混乱。所以当民军揭竿而起造反的时候,已经烂透了的大厦,全局瓦解没商量。

现在,“清朝”二字已经成为历史。但中国河山社稷还在,且还得继续下去。

要想翻过当下乱世这一页,长治久安,则必须把大清朝的兴亡细细梳理一番。知前人得失,择善而从,不善的咱就改掉它。

《阿房宫赋》说得好:“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古人说的“殷鉴不远”,意义尽在于此。不比那寻常小说家瞎话是非,胡编乱造,这本书的宗旨,就是这般。

闲话不多说,我们讲回大清正史。P1-2

序言

每一次革命成功,都会有许多乱七八糟的轶闻野史面世,打击诽谤前朝毫不留情,刚垮掉的大清朝自然也难逃各种口诛笔伐,怎不让人嗟叹。

假如大清朝真的没有离心离德,那么江山社稷传之千秋万代都有可能。为什么辛亥革命一闹起来,朝廷就完蛋了呢?近来有些用阴阳五行之说来穿凿附会这个的,说原因是大清和秦、隋两朝一样,都是水命。但是秦、隋都只传了两代,只持续了几十年,而大清朝又为何能流传二百八十六年之久?

以前太史公司马迁写了《史记》,蔚蔚然成就了一家学说。太史公目光之超卓,见解之高妙,是班固(著《汉书》)、范晔(著《后汉书》)和其他史家所达不到的。后世有不少人对班、范颇有诽谤讥讽,这些人不问是非,不辨善恶,放着国家社稷的正经事儿不谈,整天鼓捣些庸俗的东西,胡编乱造成书。难道就可以自吹自擂“这就是历史”?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我动笔写这本《清史演义》,想戳穿这些穿凿附会的一家之言,虽然里面有些地方也旁征博引了前人的史作、文献,但不改我的主旨。此书立意,虽说不能劝善惩恶,但是鞭挞奸邪还是不遗余力的。

我扪心自问,觉得自己实在没有当史学家的才华,也不敢随意谈古论今。

但我看到许多书店、地摊所卖的历史类书籍,虽然多如牛毛,但大都哗众取宠,不堪入目,其写作水平和观点,本人实在不敢恭维。所以私下里特别想矫正这些不良之风,又担心自己的水平有限,所以绞尽脑汁想了几天,也没有写出一篇。就不能从大局着眼吗?说胡人是杂种,本来就荒诞不经,说卫女是狐狸精变的更是无稽之谈。

清醒些的,看到清朝确实没有什么丑闻,其当时能够问鼎中原,实有我们汉族比不上之处。而今一些墙头草,却是围聚在那些请愿者身边,争着借辅佐之功,来封个王啊侯啊的,几乎要把民主再重新改成君主专制,开历史的倒车!

我想,历史演义小说毕竟也是史书的一个支流,完全可以和古典文献相提并论,而且我国的人民,也比较喜欢看稗官野史。

我用一些通俗易懂的语言,使大家能一目了然,不用再担心晦涩难懂。如果书里面有哪段文字,能让您有所收获,那么其功绩恐怕也不输于正史,因为有这样的想法,我一直勤勉努力,终于完成了这部小说。  

从天命纪元开始,一直到宣统退位,总共二百九十七年的历史资料,我选择最重要的一些资料来演绎这部小说,经过许多资料的搜集和资料真伪的考证,就算在一些细节方面,我也力求能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

至于帝王专制的魔力,我也再三阐述我的观点,希望后来者能引以为戒。全书共一百回,聊以供大家做茶余饭后的消遣,或者当作建设祖国的小参考。文章写得仓促,疏漏之处,在所难免,希望读者不要嘲笑我的马虎!

蔡东藩原著 刘子儒改译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17:5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