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灵的烙印
在我的心中,有一个永远也抹不去的烙印,那就是我爸爸张志宽是为艺术而能献出生命的人。
1972年初夏,我未满4岁,爸爸演出任务繁重。他所在的天津市曲艺团已于1968年与天津市杂技团合并,更名为天津市曲艺杂技团。这个团是“文革”的重灾区,那个时候,马三立、骆玉笙、小岚云、史文秀等一批老艺术家,有的身陷“牛棚”,有的被下放农村,留下来的三十多位曲艺演员和乐队成员,承担起了繁重的演出任务。我爸爸除了表演快板书之外,还要给相声演员王佩元捧哏。同时,他还担任演出队队长,联系业务、安排演出,事事亲为。那个年代,为了配合形势,他还要突击上演紧跟形势的“对口词”“三句半”以及和鼓曲演员演唱“数来宝”,在经久不息的掌声中,不断地返场……很快,他累病了。
有一天,常宝霆看见他脸色惨白,心疼地问:“志宽,你脸色怎么这么难看?佩元!赶紧送他去医院!”常宝霆吩咐自己的弟子王佩元用自行车驮着他去了医院。经过检查,大夫说:“累的!而且嗓子充血,除了治疗之外还要卧床、禁声。”“这可不行!我歇了,影响全场演出。给我加大药量行吗?”于是他不但没休息,而且恨病吃药,结果彻底倒下了——头晕目眩,别说站着了,就是坐着都困难。医生说是链霉素中毒,就他当时的情况。半年能下床就是奇迹。
他坚持不住院,团里派“牛棚”中的一个所谓“牛鬼蛇神”,每天用三轮车拉他去总医院扎针灸。他咬着牙,含着泪,鼓励大夫在自己的脑袋、脖子上多扎针,每天光头部就要扎几十支针。他坚强地忍受着。那时生活条件都很差,爸爸身体弱需要加强营养,妈妈便想方设法给他多吃一个鸡蛋,多吃一点儿肉。那时生活用品都是定量供应,买肉买蛋得凭票。师爷李润杰心疼坏了,他们全家好长时间不吃肉,攒下肉票,炖了一锅肉给我爸爸送来……
我那时看到的,是一个无比坚强且令人匪夷所思的爸爸。李润杰师爷与作家朱学颖专门为我爸爸量身打造的快板书《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创作完成了,我爸爸坚持要“上活”。但他那时视力极差,看东西模糊不清,而且在床上根本坐不住,得用被子、枕头架在身体两侧,后背靠着墙才不至于倒下,即便这样有时也会东倒西歪。怎么背词儿呢?他有办法,让妈妈每天给他念十句至二十句词儿,然后妈妈去上班,下班回来他背给妈妈听。
直到现在,每当我回想起妈妈眼含泪水给爸爸念词的场景,仍然像有重锤敲击着我的心脏,令我心痛。这种撕心裂肺的感受,我终生难忘!如今我也成了演员,是爸爸用他的行动告诉了我什么是真正的演员,什么叫视艺术为生命。
不久,词儿背下来了。可他走不了路,又非要上场!怎么办呢?P1-3
白驹过隙,岁月易流。转瞬间我已年过七旬,为了总结几十年的舞台经验,也是为了回顾我的竹板人生,由我的老领导、著名曲艺理论家孙福海先生亲自执笔完成了《铿锵竹韵抒真情》这部十余万字的书稿。
掩卷而思,我感到,这部书能够让读者在最朴素、最平常的生活中,找到并体会到“为快板书而生”是我艺术生命中的最大快乐。
此外.在福海书记的身上,我体会到一个词,叫“鞭策”。正是在他不断的电话、短信和“伊妹儿”的鞭策下,这部书稿才得以面世。借这个机会,我要深深地向他敬礼!这不仅仅是他的相知与相助,还有他强烈的关怀意识和对曲艺艺术的敬业精神。尤其是他为曲艺、为快板书的繁荣,铁肩担道义的大丈夫气概,让我为之感动!
此书行将付梓,在此,我深深地感谢那些在我艺术成长过程中给予我无微不至关怀的领导、鼎力支持的同道和家人、休戚与共的同事和团队,还要谢谢一路把我推向快板书演唱顶峰的各位恩师。正是他们让我拥有了以演唱快板书的方式传承曲艺艺术的资质、回报社会的资质。最后,我要深情地感谢快板书艺术,没有它就没有我的今天,没有它就没有这部书稿。
书出在即,希望列位看官能够喜欢。
您点赞,我高兴!
张志宽
写于丙申年夏至
打开电脑,写张志宽先生的一篇篇稿子浮现在眼前,其实,不用看这些书稿,我已知晓《铿锵竹韵抒真情——张子健话说张志宽》这个书名起得非常贴切,形似且更神似。“铿锵”是他的风格,“竹韵”是他的审美感,更是他带给广大受众的愉悦。
因我与志宽先生相识三十多年了,对他表演的快板书《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东方旭打擂》《劫刑车》《武松打虎》《鲁达除霸》……太多太多的段子耳熟能详。他演唱的任何一个段子,既是唱故事,更是唱人物,无论是大段子还是小段儿,听者都会被他用真挚感情的演唱和出色的表演所吸引、所感染,还会与他有着同一样的感情,或喜,或悲,或惊,或恐,或思……毋庸置疑,他演唱时的一字一音、一招一式、一颦一笑,都是与听者在互动,是对听者的引领,使听者自己在不知不觉中与他的脉搏一起跳动,共同完成对一个作品的演绎。
1953年,李润杰先生对数来宝进行全面的改革,吸收了相声、评书、西河大鼓等曲种的众多优长,创造了快板书艺术。这种艺术形式一经诞生,便引起轰动,全国数十个曲艺演出团体和部队文工团派演员到天津学习。而在天津,大街小巷,到处都能听到清脆的竹板声。之后,李润杰先生先后收徒袁武华、叶茂昌、王印权、常祥霖、高明远及志宽等人,倾心授艺。而在众多的弟子中,志宽得天独厚,自1960年至1990年先生仙逝,他守在师父身边整整30年,得其真传,受益颇多。
志宽天资聪慧,悟性高,学习能力也强。最早听他与师父合唱的《立井架》,如不仔细听,很难分辨出是师徒二人演唱,而以为是一人的演唱。由此可证明,初时,他是模仿师父的声音。气口、句头、断句等,都与师父一模一样,如出一辙。须知,继承——更准确地说,对师父艺术的全面继承,他做到了绝佳.而这正是以后他对快板书艺术进行发展的重要基础。他的又一聪明之处是不仅向师父学习,同时向快板艺术的另两位大师即高凤山、王凤山学习。在师父走后,他融李(润杰)派、高(凤山)派、王(凤山)派于一体,所以,他的演唱既有着李派的恢宏、磅礴,又有着高派的高亢、激昂和王派的活泼、俏皮。他从不墨守成规,对艺术的精益求精,使他的表演别有天地、独具一格。
任何一种曲艺形式,欲使其发展,传承至关重要,也是唯一的途径。张志宽、梁厚民、唐文光……等等,这一代演员是承前启后的一代。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学习快板书表演的青少年和儿童已有近二十万人,不能否认的是志宽的传承是非常成功的。比如,一次曲艺牡丹奖新人奖评奖,我给演唱《东方旭打擂》的张楠打了很高的分数,并请志宽进行点评。志宽只说:“不好点评,因为张楠是我的徒弟。”没错儿,张楠任职于中国北方曲艺学校,是全国唯一的专业快板书教师。而如张楠这样优秀的演员,在志宽的71名弟子中,为数不少。除此,他教授的学生数以千计,学生遍布全国。而且,他毫无门户之见,李、高、王三派的演员,他都给予无私的辅导,精神可嘉,功不可没。
志宽说自己是“为快板书而生,为快板书而死”,确实,他曾策划、筹款,举办了五届全国快板书大赛。如今,已年逾古稀的他仍奔波于全国各地,教学、演出,为快板书艺术的发展老骥伏枥,奋力拼搏。
志宽就是一团火,他的话很多很多,而说得最多的就是快板书艺术。此外,他爱好“搬(喝酒,编者注)”,“搬”后就是一个口无遮拦的人,无论对错,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说,也因此“得罪”了一些人。所幸,待真正了解了他的为人,也就能无私地原谅他了。总之,他是一个对快板书艺术做出了巨大贡献的艺术家。
祝志宽先生艺术青春永驻!
张志宽是我国著名快板书表演艺术家李润杰先生的得意弟子,中国快板艺术委员会会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补贴”的专家,中国文联授予其“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本书介绍了张志宽先生的演艺生涯、艺术成就、艺术特点及在授徒方面的经验体会。孙福海执笔的这本《铿锵竹韵抒真情(张子健话说张志宽)》是从事快板书表演人士的极好教材,对于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亦大有裨益。
孙福海执笔的这本《铿锵竹韵抒真情(张子健话说张志宽)》介绍了,张志宽是新中国培养出的第一代曲艺家,也是天津电台的一位老前辈,从艺55年来他追随恩师李润杰先生创作表演了一大批优秀的快板书作品。上世纪八十年代,张志宽先生首创长篇快板书这一新形式,《武林志》、《场外搏斗》两部作品轰动了大江南北,深受广大曲艺爱好者的喜爱。舞台上,张志宽是神采奕奕的艺术家,那么在家中,他又是个怎样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