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对谈(1)
“环城列车共计十二节,零点始发,逆时针行驶,深夜十一点从反向重回始发站,为终点站,周而复始,永无止境……”他停了一下,说,“你能不能摘下帽子和口罩?”
虽然是临时性的工作,然而作为心理医生,我现在的穿戴确实不够诚意,大面积的伪装会让病人心生提防,从而影响交流。我看了看门口的那面镜子,里面映照着我和我的病人。我扶正有些歪斜的口罩,说:“这可是专业的行头,你放心好了,当心理干预进行到必要的阶段时,我会换上另一套装扮,这些都是情感咨询所必要的措施。”
他极不情愿地放弃了诉求,开始提起那条周而复始永无止境的环城铁路,讲述那列穿梭于两座城市之间的环城列车——它是两地市政府联合牵线的观光性工程项目,铁路呈现一个巨大的、中规中矩的环形,沿途可以看遍这两座城市的生长、交错和变迁。
他开始讲起那段在白天频繁提及但又不愿详述的往事,这时候的他忽然没有了整个白天的烦躁和忧郁,令他困扰的感情问题被抛诸脑后,他变得像一个自恋的演说者,沉浸在讲述某个自以为是的故事的自豪中。
以下口述应该作为笔录,但是我对记录这段荒谬的自述丝毫提不起兴趣。
他的独白(1)
那时候我和海棠已经同居两年,赶上世界经济萧条,沿海的工厂纷纷倒闭,而我们之间的问题也变得日益严峻起来,就和现在一样,感情的墙上爬满了不可修复的裂痕。我们彼此厌倦,经常陷入争吵。那个周末的夜晚,我们一起去坐环城列车,这是海棠的提议。双人包厢,打折的车票,中途不必下车,可以一直坐回始发站,像搭乘一座放倒在地上的巨型观光摩天轮,可以一整天都待在火车上。
海棠说这样可以放松心境,让人想通很多事。
相对而言,我更关心的倒是这次消费的价格——虽然包厢票打了对折,但是这也算得上是一种奢侈的消费。售票处不必排队,因为夜间乘客寥寥无几,而这一切都让我感到厌倦。
车站广场中央的位置,是一座由镜面组成的四四方方的正方体建筑,大约三米的边长,倒映着周边的事物。
我去买了票,广场钟楼敲响了十二点的钟声,这时候,我第一次见到他。我注意到的并不是他的脸,而是他脖子上靠近左边锁骨的那个鲜红色的吻痕,刚刚剪过参差不齐的头发,刘海儿遮住了半张脸,仅能看到下巴和一点儿鼻头。他穿着一件肮脏的、沾了水的军绿色大衣,大衣的下摆很长,盖住了鞋子,鞋子和我的同款,一步一步从下摆探出鞋头来。他吸了吸鼻涕,走路急匆匆的,却又不想发出更大的声响。他看到了海棠,朝她跑过来,像是彼此很熟悉。后来看到了我,他开始变得惊恐和迟疑,站在不远处喘着气咳嗽着。
我用双手护住海棠,不客气地问他:“我们认识吗?”
他看着我的发髻,那是女人才愿意扎的类似丸子头的发型,只有这样我才能驯服那些过长的头发,他有些异样地看着我,我讨厌别人这么刻意地盯着我的头发看,仿佛上面有一道夺目的风景。
“你是谁?”我再次问道。
他一张嘴,我就听到了一个熟悉的声音,并且带有浓重的鼻音。
“端木承时。”一个陌生的名字。
那声音虽然熟悉,却让我感觉不适,对我而言,那堪称是世界上最枯涩的声音,毫无色彩,毫不悦耳。后来海棠说,那音色和我的相似,据说当一个人听到自己的声音——声音不经颅骨传播——灵魂就会不适。
他报完名讳就走开了,视线从海棠身上,从我们的提包上逐渐撤离,目光颤抖、诡异、另有所图。
P3-5
独特的题材,从容的叙述,鲜明的主题,构造出了具有想象之美的作品。
——青年作家、《新周刊》副主编 蒋方舟
他用冰冷的文字展现一部平静的作品,再将自我炽热的灵魂分解,并融进字与字、段落与段落之间的狭小空间,那里隐藏着一个抽象派的多维世界。
——中国写手论坛站长 邪手
他的文字充满了神秘主义的色彩,透露了平凡生活同冥冥宇宙之间的隐秘关联。
——90后先锋作家 林为攀
灵魂刻度
——写给魏市宁的《时间陷阱》
虽然在很早之前,魏先生就邀请我来为他的这部作品作序。然而作为一个自诩在文海浮沉多年的不入流撰稿人,我对待这次邀约确实有些不够诚意,因为我把这件事放在了所有工作的后面。坦白地说,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我恐惧读魏先生的文章,从初识他时就是如此。我很不愿意去咀嚼那些潜伏在他文章冷静表面之下支离破碎的嘶喊与雾色苍茫的灵魂废墟。读他的文章像是在听后摇黑胶唱片,稍不经意便在夹杂的爆豆声中陷入了他精心营造的诡术世界。从《世纪庄园百年史》这些早期作品再到如今的《时间陷阱》,每读一篇,就像给自己做了一次罗夏墨迹测验。他总会轻易折射出人们内心大多不愿意去正视的真实困顿。而在他那些西式叙述风格之中,总有一些对话和看似漫不经心的句子,生成牢牢依附在读者思维脉络上的细小蠕虫,开始瘙痒难耐,而后抓心挠肺。非得给自己来一杯威士忌之类的烈酒,才能在头昏脑涨的麻木中,找回一些虚假的镇定与安宁。
是的,他总是善于制造那些盘踞于内心经久不散的局促与慌张,并且假装漠视这一切。记得我年少时读王小波,每篇读到结尾总有一种想把书给撕个稀巴烂的忧郁。那种戛然而止的失重感如同开放式结尾的电影,会让人耗费许多美妙的夜晚去纠结那个失踪句号的去向。可王小波又偏偏不爱植入大道理,他只是叙述了一个模棱两可的故事,留给读者一副爱咋咋地的高傲面孔。所以我丢了王小波的书,并发誓这辈子不去碰它。但后来我又碰到了魏先生。一直以来,我对于当年那次网站管理投票得出为魏先生开设作家专栏的结果都耿耿于怀,因为每一次去尝试点评他的作品,总感觉自己像是面对着失控的魔镜。
“魔镜魔镜,告诉我,这个世界的真相是什么样子的?”
魔镜说:“你猜。”
“魔镜魔镜,告诉我,最真实的我是什么样子的?”
魔镜挑挑眉头:“哦?”
“魔镜魔镜,告诉我,什么是孤独?”
魔镜说:……
老实说,我根本无法容忍这种讳莫如深。魏先生深知一切因果,但总爱让人自己去参悟。它就像是罗夏的日记,用荒诞乖张的态度记录了大到整个世界、小到一个人呼吸吐纳之间的顽固与偏执,但却刻意掩盖了守望者应有的态度。他用冰冷的文字展现一部平静的作品,再将自我炽热的灵魂分解,并融进字与字、段落与段落之间的狭小空间,那里隐藏着一个抽象派的多维世界。非得你凝神屏气,一遍遍咀嚼,一寸寸接近,方才能触碰到蛰伏在最深处的孤独的泪水、困惑的悲愤、偏执的自由。
当许多人还处于自我意识感知的时候,魏先生已经看到了世界与自我的真实面目,他并未擅自选择立场、合作或对抗。他只是将这一切深埋起来,画上刻度,注释标签,然后耐心等待着我们每一个人,用反思与辩驳来将它重新发酵。
——中国写手论坛站长·邪手
魏市宁著的《时间陷阱》是一本邪典悬疑故事集,分为“怪人”“怪物”“怪事”三部分,现实主义的叙述,搭配最邪典悬疑的情节,让平凡的生活萌生出一丝不寒而栗的恐怖。
书摊上的旧闹钟、床上的枕头、生日蛋糕上的蜡烛、普普通通的一列火车、现实中忽然觉得似成相识的某个场景或梦的片段……这些生活中很常见的东西,却隐藏着最可怕的秘密——闹钟可以致人衰老,枕头可以吸食精髓,蜡烛熄灭足以致人死命,火车陷入无限的时间循环,梦的片段如操纵傀儡般操纵一个人自动走进死地……平淡的生活就这样忽然进入恐怖之地。
题材新颖独特。《时间陷阱》是市场上受欢迎又稀缺的集“邪典、烧脑、悬念”于一体的短篇故事集,每篇三千到六千字轻阅读,是一部酣畅耐读而富有挑战性的奇趣读物,可以满足读者追求神秘刺激的需求,带给读者奇异的体验和对生活的思考。
火车、柜子、闹钟、梦境……每个故事的片段均源于生活中最常见和琐碎的元素,在结尾却让其变得恐怖而陌生。在营造恐怖和悬念的同时,故事还关注了更多现实的问题。相比一般的悬念故事而言,多了许多深入的思考。
匪夷所思的思路,非同寻常的写作手法,一气呵成的阅读感受。叙述或情节流畅,或迟缓沉重,或戛然而止,多样化叙述,丰富的阅读趣味。
作者魏市宁曾获《人民文学》90后星生代文学奖,是豆瓣阅读人气作者、中国写手论坛专栏作家,有固定的读者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