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唐尼著陈丽丽、吴奕俊编译的《巴黎巴黎/旅行之道》有醉身肉欲的画家莫迪格利阿尼常常光顾的蒙马特,有巴黎城的地下墓穴和下水道,有著名的拉雪玆神父公墓,有卢森堡公园,有低调地奢华的圣路易城堡。这些都是旅游家们熟悉的景点,但唐尼的笔让它们变得陌生,魅人地陌生。
唐尼笔下的巴黎不止于此。作者对天才设计师夏奈尔的创新追求有活色生香的描述,对蛮横派现代主义者蓬皮杜则言辞刻薄。他回顾了塞纳河上辛勤劳动的船工,这些文字与其他怀旧篇章为我们打捞起湮没在历史中的旧巴黎。
巴黎是当今世界最受宠爱的城市。描述巴黎之美、巴黎之魅的书,永远不乏痴情的粉丝。这本关于巴黎的美文集子必将受到他们的宠爱。
巴黎是最受宠爱的城市,巴黎之美、巴黎之魅,成为痴情粉丝挥之不去的情结。大卫·唐尼著陈丽丽、吴奕俊编译的《巴黎巴黎/旅行之道》用轻快飞扬而又富有真知灼见的文笔,将巴黎、巴黎人和巴黎现象的历史、氛围与观察巧妙地融为一体。读这本书就像是触摸巴黎一一
巴黎拥有醉身肉欲的画家莫迪里亚尼挚爱的蒙马特,还有迷宫般的地下墓穴和下水道,著名的拉雪兹神父公墓、卢森堡公园和低调奢华的圣路易城堡,都是旅行家熟悉的景点,但唐尼的笔让它们变得诱人地陌生。
唐尼笔下的巴黎不止于此:他描述的可可.香奈儿活色生香。对野蛮的现代主义者蓬皮杜则言辞刻薄,他饱含同情地讲述塞纳河辛劳的船工和遍布河堤的I曰书商的生活,这些怀旧篇章为我们打捞起湮没在历史中的旧日巴黎。
电影制作人、文人、历史学家和统计学家们提到,平均每年都有大约五十个人投河轻生,不过,我怀疑大部分到巴黎来的现代游客都不会支持那些人的病态论断。他们和我一样,心情好的时候会把塞纳河想象成一个浪漫的地方,爱侣们成双成对地流连于河畔。放眼望去,在河流中游,成片的无花果树的树荫下,圣路易岛上游的一角正是这番景象。这样的场景令我相信,在这条河的河边,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比如,那里有蒂诺.罗西(Tino Rossi)雕塑公园,公园里有沙坑和随处可见的雕像,是无忧无虑的遛狗人的好去处。混凝土衬砌的散热系统是为寻找阳光的乐天派们而设;圆形露天竞技场为探戈爱好者提供了便利;人行道可供跑得面红耳赤的慢跑者使用;很多人还能找到一段偏僻小路,垂钓者们在那里钓鱼解闷;而流浪汉们在对着墙小便。
无论白天还是夜晚,这条河上的游船都穿梭不息,扬声器发出刺耳的鸣响,泛光灯发出耀眼的光芒,欢快地迎送着每年数百万名到迷人的巴黎来寻欢作乐、展开一段奇幻之旅的人。
不过,塞纳河的魅力在多大程度上是精心编排出来的幻象呢?巴黎圣母院周边掩埋的尸体总会令我不由自主地带着嘲讽的心态联想到,这条河从卫星上看起来就是一道弯曲的弧线:就像是因惊奇而挑起的眉毛。它会为所有关于巴黎的浪漫想法感到惊奇一一就从我的浪漫想法开始。浪漫?两百年前,曾经的诗人拿破仑一世将这条河称为“连接巴黎和鲁昂的交通要道”。在充满灵感的20世纪的规划师手里,塞纳河作为交通要道的地位屹立不倒,两岸铺上了柏油,左岸河堤下铺设的通勤列车轨道环绕河畔。工业驳船和游船搅动着黯淡的河水。
每年有两千五百万吨的货物,其中有很多还是有毒物品,要经过这条河运送出去。从卢泰西亚时代开始,首都和塞纳河流域上游的污水和垃圾就是从塞广纳的怀中流过。艺术桥(Pont desAns),浪漫主义风格桥梁中的典范之作,连接着卢浮宫和法兰西学会。清道夫就在这座长长的桥上倾倒废物。20世纪70年代的塞纳河又脏又臭,从统计数据上来看,它的情况已经触及改造标准的基准线,因此,有人宣称这条河“濒临死亡”。前工业化时代的渔民们能用他们的网捕捉到几十种鱼,但科学家们发现,那时的鱼至今只剩下了三种。20世纪90年代初,时任巴黎市长的雅克.希拉克(Jacques Chirac)将鳟鱼和鲑鱼投进了当时还像污水坑一样的河里,虽然这种做法为时尚早一一那些鱼很快就肚皮朝天死去了,但是河流的状况在慢慢地改善,生活在水底的鱼,例如雷鱼,又回到了河中。当然,一些从圣马丁运河(Canal Saint Martin)死里逃生的鱼有时确实会游经巴黎,它们拼尽全力摆动鱼鳍、快速游动,抵达勒阿弗尔(Le Havre),最终游人大海。2010年,一位幸运的垂钓者捕到了一只圆滚滚、健健康康、准备产卵的鲑鱼,这件事情备受关注一一差点就上了新闻头条。
今天,塞纳河与河畔的码头和几座大桥都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因此,没有几个巴黎人会察觉到她戴着防毒面具:河的两岸隐藏着六个供氧装置,以此来保住在水中挣扎的鱼的性命。
P11-13
在每年出版的所有关于巴黎的书中,我想不出有哪本书会告诉您,到哪里去寻找玛德莲娜广场(Place de 1aMadeleine)中著名的“新艺术派”(Art Nouveau)公厕,更不必说告诉您在拉雪兹神父公墓(Pere-Lachaisecemetery)里有什么值得期待的景点了。大卫.唐尼(David Downie)有着令人愉悦的感受力和最善于发现令人愉悦的事物的眼睛,还有最强的毅力,bien stir(当然),他的法语也无懈可击,这些优点令他能够揭秘探幽。他揭开了这座迷人的城市的秘密,而且,这些秘密是您在别处都无缘读到的。您知道那些让巴黎人无法在人行道上停车的丑陋的棕褐色桩子叫“bittes”吗?这句俚语对应的估计是我们所说的“pricks(阴茎)”。把这本书当成一本指南,带着它出门并追随他的脚步就是去经历重重冒险,去看任何人都能看到却几乎无人真正看到的巴黎的另一面。
假设您不在巴黎,或者您正身处于雨天的巴黎,只要坐在屋里读这本书,它就会将您送到那里去,因为唐尼最重要的身份就是优秀且博学的作家。这些散文本身读来就令人心旷神怡,不过,在天气晴好的时候,我也推荐您丝毫不差地按照他的计划去走走,比如,花上一天时间看看1900年的巴黎一一它依然存在。您可以在于连餐厅(Julien)用餐,在安吉丽娜茶室(Angelina)喝咖啡,去宝塔影院(La Pagode)看电影,看看蜡像博物馆一一格雷万博物馆(Musee Grevin)中的幻影宫(Palais des Mirages),唐尼建议我们忽略那些蜡像,好好领略这座在1900年万国博览会后绝处逢生的建筑奇迹。
如果1900年离您还太近,那就到博马舍生活过的巴黎去看看吧,这位生活在路易十五和路易十六时期的剧作家是费加罗的创作者。唐尼会告诉您如何进入他的德比塞伊宅邸(H6tel Amelot de Bisseuil),这座史上有名的宅邸从博马舍生活的时代至今并未发生多少改变。在看门人把您轰出去之前,一睹这座庭院中非同寻常的雕塑吧。您会了解到19区那座风景宜人而又远离旅游路线的公园,柏特一休蒙(Buttes-Chaumont)的地形地貌;这座公园有一座由埃菲尔设计的桥和模仿著名的埃特勒塔(Etretat)而建造的尖塔。
您觉得这位奉上如此美味而又丰盛的飨宴的先生怎么样?一方面,他称得上是一位美食家;另一方面,他又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厨师。我对他写的食谱《教你做罗马美食》(Cooking the Roman Way)很熟悉,但是,现在我发现令他爱上烹饪的个性,同样会让他爱上在所见所闻中搜罗古怪的信息和大杂烩式的知识,并尝试新奇的事物。除了一位学者和有才华的闲逛者之外,如有可能,您一定还会需要一位美食爱好者来担当您的向导,而唐尼恰恰三者兼备。
还有摄影师。从摄影师杜瓦诺(Doisneau)到卡地亚.布列松(Cartier-Bresson),巴黎一定是世界上人镜最多的地方。出自艾莉森.哈里斯(Alison Harris)之手的这些美丽的专题作品显示出其在形式表现方面的过人天赋,令这部文学作品的内涵更加丰富。她的镜头充满感情,令匆忙的旅行者可能注意不到的细节纤毫毕现,本书也因此成为一件佳品,堪称藏书者的珍宝。
王尔德曾说:“善心的美国人死后都去了巴黎。”言下之意,巴黎美景和人文风情堪比天堂。所幸的是,我们无需等那么久,只要跟随本书作者的脚步,透过他好奇的双眼,我们足不出户也可一睹这“人间天堂”的风采。
20世纪80年代,大卫.唐尼(David D0wniC)搬往巴黎居住。从此,他在这个集“文化之都”“时尚之都”“浪漫之都”多个头衔于一身的城市工作、生活了二十多年。在搬往巴黎之前,他曾在意大利米兰从事笔译、口译和新闻工作。多语言环境下的工作经验和新闻工作者所特有的敏锐视角,为他在本书中所描写的巴黎寻秘探幽之旅打下了基础。
从圣路易岛到雷阿勒,从蒙苏里到拉雪兹神父公墓;从乔治。蓬皮杜、弗朗索瓦,密特朗到可可.香奈儿;从鹅卵石路到咖啡馆,从夜游时的灯光到与巴黎人为伴的狗儿……在作者笔下,巴黎所特有的“景物”“人物”“现象”无一不可亲、可爱,值得细细观赏、品味。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巴黎是这样的一座城市,(如果将其比作蝴蝶)捕蝶者难以将其网住,固定起来,细细研究……它和所有的大城市有相似之处,但又显得与众不同一一它鲜活而富有生命力,在塞纳河的微风吹拂中。随光影而变幻。这个叫作巴黎的地方是文学和电影之城,是一片存在于想象中的土地,是通过不断移动的迷蒙的镜头看到的远景,是让一保罗.萨特在圣日耳曼德普雷咖啡馆中安着镜子的墙上留下的烟蒂,也是我和两百多万人在其中缴税,给鞋子换鞋跟,买卷心菜和清洗液的城市。”
在带领我们在这座历史文化名城里“神游”的过程中,作者不免旁征博引,但其笔调毫不生硬、枯燥,仿佛多年老友在我们的耳边,用他自己的话而非教科书或者旅游指南上的说法,将此地,此人,此景的前世今生娓娓道来。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作者想方设法带领我们进入许多鲜有人涉足,而且作为普通游客的我们往往无缘得见其庐山真面目的“冷门”景点(比如潜入戒备森严的圣路易岛豪宅)去一探究竟;有些令人看到名字就望而却步的景点(如“冤屈之墓”和“拉雪兹神父公墓”)也没有逃过作者的慧眼,在一支妙笔下折射出幽暗而神秘的旧时代的光辉。在几十年间多次造访这些景点的过程中,作者亲眼见证、亲身经历了这座“光之城”中的世事变迁。因此,他在描写这里的一草一木、一人一景时少了几分置身事外的超脱,多了几分对这座传统与现代互相碰撞的城市“爱恨交织”的情感。文中随处可见的“黑色幽默”,令我们可以窥见作者乐观精神和怀旧之情并存、略带无奈的矛盾心理,读来妙趣横生,令人回味无穷。
身为《巴黎,巴黎》的阅读者,无论您是想循着作者的足迹以走马观花的方式欣赏巴黎风物,还是想深人了解每个巴黎景点、巴黎人物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这本小书都将为您打开一扇窗,窗外总有令人意想不到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