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生死朝圣(跨越八年寻找经幡的灵魂)(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澳)徐家树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灵魂的皮囊

我们原计划第二天早上,去江日堂寺旁的山坡上拍经幡,然后离开班玛县去达日县,但早上六点多醒来,就听到窗外的风声雨声,一阵紧过一阵。想想达日县离班玛县并不是很远,那里也许同样是大风大雨的天气,还不如在班玛县多停留一天。整个上午一直下着小雨,朋友们在房里待不住,决定开车出去转转,我一个人和衣躺在床上,看书养神。中午时朋友们回来,三人一起冒着雨,步行去县城一家小饭店吃了中饭,我们叫了西红柿炒鸡蛋、红烧土豆牛肉、炒油菜,兆民要了啤酒。菜上得很快,每盘菜的量都很足,虽然仍有严重的蚝油味,三个人吃一顿午饭,居然只要24 元。

下午,雨渐渐小了,看着云层在一点点薄起来,估计天很快会晴,大家穿了防雨的风衣,又开车回到江日堂寺。古寺占地面积并不大,但寺庙旁不太远的山坡上,有巨大的经幡阵,从阵外面望去,只见经幡群如古代的士兵方阵,而且方阵连着方阵、方阵套着方阵,如迷宫般,层层叠叠。我试着找出走进经幡阵的入口,却无法找到,只能看到那一支支高耸的幡杆,刺向远处青山山头上的乌云。

我流连在那些经幡方阵的外围。被雨淋湿的经幡,失去了平时飘荡的风姿,相互贴得很紧,似乎只有如此,才能在无情的大风雨中得以生存。有些地方,各色经幡因风雨吹拂,已相互绕成一体,难分难解,却自然天成,显现线条和色彩的韵味。更因为厚厚的云层,虽是中午时分却无强烈的日光。柔和的光线,使那些久经风吹日晒,已变得粗糙褪色,失去了生命力的经幡,在柔柔的阳光下、湿湿的空气中,质地和色彩反倒显得细腻饱和,似乎因为有了上天恩惠的阳光、雨水,个个又恢复了生命和活力。

我背着十多斤的摄影包,沿着经幡阵的外围,向山坡上吃力地爬去。从山脚的杂草坡开始,沿着时隐时现弯曲的泥道两边,杂草之中,都是东一堆西一堆的旧衣破被、挑杠和藤篮,一直散布到坡顶的白塔和玛尼堆。佛教经典上说:佛祖释迦牟尼的前世,曾舍身喂鹰,以救度为欲望所苦、彼此循环吞噬的众生,唯有善行的光芒,才能照耀摆脱痛苦的途径。

我想,也许正是对这种布施行善的道德追求,成为西藏的人们普遍采取死后天葬的精神基础。藏传佛教还认为,人的躯体,只是承载灵魂的皮囊,躯体是生命的附属物,当灵魂走向新生,所剩下的被切割、被分解的粗陋枯萎的皮囊,已不再是肉眼所见的恐怖尸体,它已演化为神圣洁净的礼品,布施给别的生命,成就了慈悲的精神。天葬,是人在这一世结束时,欣然愿意的最后一次布施。

面对如此景象,印度著名的史诗《薄伽梵歌》中的诗句,自然浮现:

穿破了的衣服,

身体就把它丢了;  用坏了的身体,

被寓居者抛弃。

我默默地站在杂草坡前,山风挟着细雨,拂面吹来,带来阵阵寒气,我浑身发冷。短短几天,我仿佛一下子看到了人一生的缩影:那些睁着天真大眼睛还很少见过生人的孩子们、那位还没走出过班玛县城的小店青年、那些在久治县城黄昏烟尘中的匆匆人影…… 一直在我头脑中挥之不去的疑问又出现了,难道这就是人生的缩影?而这里,这片杂草丛生的山坡,就是经历了生老病死之后,脱离了灵魂的肉体的最终归宿之处?我没再久留,快步往山下走去。P33-36

目录

Chapter1 见山是山

 小城的众生

 生死经历

 晨曦中的经幡

 隆格古寺

 江日堂寺

 灵魂的皮囊

 四十年前的自己

 多贡麻寺的变迁

 邬金刹土

 黄河源头的经幡

Chapter2 二见山不是山

 六月血祭和法师

 珍惜当下

 信神和信神圣

 意外的八月夏雪

 玛尼石的城

Chapter3 见山仍是山

 人生拼图

 佛界与俗界

 牛场二队的妇女

 静静等待大佛

 风雨中的经幡

 染红整个宇宙

 经幡的灵魂

序言

天还只是微亮,依稀可见深及脚踝的牧草地,裤腿很快被露水打湿了,冷冰冰地贴在小腿上。查郎寺高大的庙宇、错落的山峰被高原的寒风凿刻成灰和黑的剪影,衬着微白的天空。山坡背着光,只见隐隐约约有黑影晃动,如影如魂。风从山口吹来,太阳从山后升起,第一束阳光照亮了山岭,照亮了满山的经幡,红幡飞扬起来,如火焰的山、如灵魂的舞。仿佛听到了经幡的召唤,一朵白云从天边飘来,瞬息之间,天地呼应,神与人相接,我被眼前的景象震撼。

西藏高原随处可见经幡:藏教寺庙、牧民帐篷、高山垭口都挂着五色的经幡,甚至整座山坡都插满经幡的情况也很常见。常因此,高原的山,不再显高;高原的云,不再显远。因为,在每个高山垭口,那飘动的经幡把天地连在了一起。

经幡五色代表的含义,有很多种说法,最常见的是代表五佛及五大元素:黄色代表宝生佛及地大,绿色代表不空成就佛及水大,红色代表阿弥陀佛及火大,蓝色代表不动佛及风大,白色代表毗卢遮那佛及空大。经幡是僧俗信众的精神世界与神灵交通的媒介,挂置印有敬畏神灵和祈求护佑愿望的经幡随风吹送,信众的愿望得以向上苍神灵传达与实现。更进一步,祈求护佑的愿望,并不只为祈祷者个人,而是祈福于天下,凡有生命的众生灵。

传说当年,佛祖坐在菩提树下,手持经卷闭目思索,一阵大风刮来,吹走了佛祖手中的经书。经书被风力撕成了千万片,又被风带到世界各地,带到正在遭受苦难的芸芸众生的手中,凡是得到佛祖经书碎片的人,都得到了幸福。为了感谢佛祖的恩赐,信徒就用彩布制成小旗,印上经文和佛祖的画像,把它挂在风吹得着的地方,以求消灾祈福,祈求平安。

我在三十多年前去藏地时,曾遇到过非常意外的场面,内心曾有过同样强烈的震撼。那是我第一次去藏地,在一天的拍摄工作结束后,想去看一下天葬台,我们乘着省旅游局派给我们的老式北京吉普,从寺庙开出,沿着寺庙和白塔之间的小路,向后山坡方向开去。那只是半山坡上开出的一小块平地,大约有三米宽十来米长,几只秃鹫在高空盘旋。天色越发暗了,虽是夏季,站在此处却感到阵阵寒气逼人。我们开着吉普车,又从山坡上的小路开下来,绕过白塔,开上县城唯一的主街,石子路面的街道中央,只有我们的一辆车子缓缓开过。

这时令我意想不到又非常吃惊的事情发生了:正在街道两旁行走或在店铺中的藏民,不分男女老幼,都纷纷跪倒在街道上,朝着我们这辆缓缓而行的北京吉普车双手合十,扑倒在地。一路上,我们的汽车所到之处,人们不断地跪倒和祈祷,有的甚至全身都伏倒在粗糙的碎石地上。周围突然变得异样宁静,静到只有我们的车的车轮与碎石地面滚压的咔咔声、人群伏地时的摩擦声。我完全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惊得目瞪口呆,只是本能地双手合十,默默地祈求神保佑眼前尘土中的芸芸众生。

多年来我时常回想,一生中能有这样的奇遇也许正是神和佛的意志,是要让我在三十多年前第一次去藏地的时候,给我一次终生难忘的震动,以至于直到今天,仍有一种力量推动着我义无反顾地一次次去藏地。几十年来,我一直以敬畏的心情,像去圣地朝圣一样,用《虔诚》为题目,以拍人为对象,记录在朝圣途中的每曰观感,观察藏地人们的虔诚信仰,拍摄他们内心情感的瞬间外露。同时,在充实《虔诚》系列作品的过程中,对照和反思自己,寻找和充实自己的精神寄托。

以西藏人物为主题的《虔诚》和以高原景色为主题的《水云木石》已经拍摄了很多年,直到2006年的藏地摄影旅行,我才确立了《经幡》这个以物为主体的摄影专题。之后,我用长达8年的跨度拍摄完成了这个系列。有时我又不免奇怪,在冥冥之中,似乎又因为一个意外事件,使我产生了对藏地经幡的共鸣,令我再一次以敬畏之心,像朝圣一样,用10年的时间去完成《经幡》系列的拍摄和书稿。

在整理选编两百多幅“藏地经幡”作品的过程中,我想到应该把跨度8年的拍摄经历用文字记述出来,内容将包含作品拍摄的环境、当时的感受和构思、影响创作的身心状态、8年来对经幡的理解过程,当然,还应有在长达8年的朝圣过程中自我省察的思想历程。于是,从2015年初开始,我着手编写此书文字稿、选配适当的插图,直到2016年初,初稿文字和图片才基本完成。

我想把书稿先放一放,出去转一转,回来再修改定稿,也许会有更好的效果。2016年3月,我到新西兰南岛旅行,行程达两万五千多公里。每天都在清晨四五点钟起床出发,与南岛众多的美丽湖泊、雪山、草原和海湾为伴,等待日出时的辉煌,然后在日落之后、大地又被黑暗笼罩时返回住处,下载当天拍摄的图片文件,补充记录每天拍摄途中的见闻和感受。待关灯上床睡觉时,大多已到午夜。虽然每天的睡眠时间都很少,白天我的精神却很好。

新西兰南岛面积不大,却有大片的牧场。绿色的草场、成群的牛羊,衬着远处的雪山,常使我有一种在藏地旅行的幻觉,甚至内心还会莫名地期盼着,在某个山岭峡谷间再一次与飘扬的五色经幡相遇。有一天下午,我背着沉重的器材,步行四五个小时穿越峡谷地带,去探索一个冰川湖。峡谷小路沿一条河流弯曲而行,途中暴雨倾盆,雨水夹着冷风劈头盖脸地打来,头顶是灰黑的天,身旁是灰黑的河,在布满黑色岩石的河床上,河水翻着白浪,轰轰隆隆,咆哮着滚动。

在倾盆暴雨中,在荒凉的山谷里,我似乎又走在朝圣的路上。虽然肉身的我感到器材越发沉重,肢体渐渐乏力,但精神的我却意气风发,通体亮爽。此时此刻,我似乎悟出了藏教信徒们的体验:那些在朝圣路上磕着等身头的男女老少,风餐露宿、饿体肤、空乏身,但唯如此,肉身才能脱胎换骨,灵魂才能得以重生。我也忽然明白,无论是几十年前在藏地受信徒祈拜,或是十多年前遭遇刀血之灾,其实,在上天赋予我摄影的灵感之后,又给我这个凡夫俗子以提示,激励我用摄影的方式去寻找藏教信徒的虔诚、藏地经幡的深意,同时,在摄影的朝圣路上,苦我心志,劳我筋骨,以悟出个体生命的意义。

从南岛返回澳大利亚后,我顺利补充和修改了全部书稿的文字和插图,也吃惊地发现,自从2006年第一次拍摄经幡至今,居然整整10年过去了。在我已过70岁的人生中,我有很多个10年只是在懵懂中度过。因此,8年藏地经幡的拍摄,以及这册书稿的完成,是我人生第七个十年间对生命意义的一点认识吧。

徐家树

2016年4月10日 于阿德雷德

内容推荐

徐家树著的《生死朝圣》是一本独特的藏地书,作者用前后八年的时间来藏地,拍摄经幡,寻找经幡的灵魂。作者经历过生死,手术后,带着人生的思考,再临藏地,去体味藏地的历史、人文、生活,对生命的思考,发现不一样的生命面向。

编辑推荐

一次生死经历,跨越人生的心境转折,“向死而生”后的重生。

2003年,徐家树计划去西藏拍摄经幡,但是在临行之前,做了一次体检,突然发现自己得了癌症,于是立刻做了大手术。经过一次肉体与精神的重生,突然发现死亡其实并不遥远,回顾与审视自己的一生,才发现人生可以完全不一样,促使作者思考人生的价值、死亡的本质、生命的意义,对该怎样的生活也有了新的方向。

徐家树著的《生死朝圣》是一部另类的“西藏生死书”,一次带有对人生本质思考的旅行。

徐家树在经历过生死之后,重新带着对生命本质的思考、人生价值的探寻重新上路。在藏地,这个离星空最近的地方,这里获得安宁与平静,拥有不一样的心境。同时,徐家树所拍摄的照片也与之前迥然,思想以及格局的开阔,让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人生面向。

国际知名摄影师的精华影像记录,也是一场经幡的经典全景盛宴。

国际知名摄影师徐家树拿出最精华的经幡作品,用极具震撼力的视觉,让你领略不一样的格局。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12:3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