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张澍/华夏文明之源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柴多茂
出版社 甘肃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柴多茂著的《张澍/华夏文明之源》在书中以九章篇幅及若干附录将张澍的一生娓娓道来,书中叙事主题脉络清晰,有声有色,情节波澜起伏,引人人胜。通过作者的妙笔,使得先祖张澍的形象栩栩如生。读者通过阅读该书,不仅被介侯公的生平事迹深深感动,也会非常钦佩柴先生的年轻有为,才华横溢。

内容推荐

本书旨在以全新的文化视角和全球化的文化视野,深入把握甘肃与华夏文明史密切相关的历史脉络,充分挖掘甘肃历史进程中与华夏文明史有密切关联的亮点、节点,生动展示“神奇甘肃”作为华夏文明之源的深厚历史文化积淀和异彩纷呈的文化图景,形象地书写甘肃在华夏文明史上的历史地位和突出贡献。柴多茂著的《张澍/华夏文明之源》系“华夏文明之源丛书”“河陇人物”板块中的一本,是一本有关甘肃武威人、清代著名学者、西夏碑的发现者张澍生平事迹的通俗读物。

目录

第一章 黄河清,圣人出

 第一节 吉府张家

 第二节 少年张澍

 第三节 读书凉州

第二章 十九登麟囿

 第四节 腾达京华

 第五节 回乡省亲

 第六节 玉泉院养病

第三章 车马劳劳将欲南

 第七节 履任贵州

 第八节 遵义治盗

 第九节 广顺州劝学

第四章 游历讲学

 第十节 辞官归故里

 第十一节 发现西夏碑

 第十二节 游历大江南北

 第十三节 兰山讲学

 第十四节 闲居故里

 第十五节 效命决河工地

第五章 移署四川

 第十六节 履任屏山

 第十七节 调署兴文

 第十八节 刊刻《诸葛忠武侯集》

 第十九节 宦海波累

 第二十节 施行德政

 第廿一节 撰写方志

 第廿二节 醉迷金石

第六章 万里山外即凉州

 第廿三节 痛失亲人

 第廿四节 辑佚学的典范——《二酉堂丛书》

 第廿五节 客居京师

第七章 仕宦江西

 第廿六节 永新任上

 第廿七节 临江通判

 第廿八节 调署泸溪

第八章 浮沤人生

 第廿九节 策杖看烟峦

 第三十节 买舟西归

第九章 暮年光亮

 第卅一节 卜居西安

 第卅二节 修书墨渍衣

 第卅三节 夺我双眸子

附录

 清史稿·文苑三·张澍

 清史列传·文苑四·张澍

 张介侯墓志铭

 张澍年表

 张澍著述

 张澍咏关陇诗选

 养素堂诗文集目录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处于北中国的河西走廊已经是万物凋零、寒气袭人的初冬时节。亥时,凉州城西的吉府里传出数声婴儿的啼哭,“哇、哇……”的啼哭声划破了寂静的夜空。这位婴儿就是后来在方志学、姓氏学、舆地学、金石学、朴学、郑学,崛起一隅,与乾嘉名儒相颉颃的“凉州魁杰”——张澍。这一年,张应举已经27岁,又添一子的他满心欢喜地给这个刚出生的孩子起名叫澍。“澍”在《说文解字》中是指及时的雨。张应举给儿子起这个名字,寓意丰富。张澍兄弟姊妹共7人,男4女3,张澍在兄弟中排行老二,大哥名濂,11岁时病卒;大弟名洵,18岁时病卒;小弟名淖,11岁时病卒。

现在乘着这个婴儿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活动,也可以说只像其他的婴儿一样之时,我们利用这段时光把他将要生活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政策大略地看一下吧。清代自乾隆、嘉庆两朝,讫于道光中叶的百余年间,整个国家处于相对的安宁繁荣之中。而作为国家精神与立国基础的文化教育科技等则有了雨后春笋般的发展与成熟,这种大气候之下的学术研究自然在广度和深度上大大超越了前朝。清初,圣祖就明确昭示子孙:“帝王立政之要,必本经学。”特别是清高宗在位六十年,凭借其父祖奠定的雄厚固基,实践其父祖未竟之志,重申“首重经学”的一代家法,经筵讲学51次,命广布圣祖时期官修诸经解,以经学考试生员,为《十三经注疏》撰序,并向学术界发出了“笃志研经,敦崇实学”的号召,确立崇奖经学的文化格局。就在张澍出生后的次月,农历十一月二十二日,《四库全书》内廷四阁庋藏诸本缮竣。这是一本汇我国历代典籍于一堂,经史子集,包罗万象,其帙卷之浩繁,内容之广博,成为中国古代一部规模最为宏大的丛书。它的编纂,使其考据、校勘、辨伪、辑佚等,蔚成风气,使我国古代学术从此进入对传统学术进行全面总结和整理的阶段。故此,这种文化的繁荣,连西方启蒙时期的大学者也通过传教士的活动对中国有极高的评价,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霍尔巴赫公然宣布“欧洲政府必须以中国为模范”。不可否认的是,那确实是一个比较特殊和重要的年代。我们说,同许多后来卓有成就的乾嘉学者一样,张澍的降生也是那个时代所以特殊的一个不容忽略的因子。这一年,朱珪50岁,段玉裁46岁,邵晋涵38岁,洪亮吉35岁,郝懿行24岁,阮元17岁,王引之15岁。列举这些当时或者是几年后在官场及学界响当当的人物,主要是他们在张澍的仕宦和学术生涯中有着某种剪不断的联系。

张澍的启蒙老师当属父亲,张应举在儒学方面有着扎实过硬的修为,从小张澍牙牙学语时起,他便陪着儿子说话、写字、读书,把登科及第的梦想寄托给儿子。童年时期的张澍就异于常人,比如幼年即养成吟诗唱和的习惯,再比如他深厚的经史学功底等等都有表现。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张澍已经是6岁的孩童了。一天,一位从兰州来的友人拜访张应举。闲聊中,这位友人说:“多年黄浊的黄河水最近变清澈了,有数百公里长呢!”兰州依黄河而建,浑浊湍急的河水穿城而过。千百年来,生活在黄河两岸的人们看到的河水都黄色浊流。突然间,黄河水变得清澈见底,可真是个祥瑞之兆。张应举忙唤来儿子作诗,小张澍稍加思索,便吟道:

黄河清,圣人生;圣人生,天下平。滔滔浊流,忽如镜明;谁投寸胶,千里激泓,是为圣天子之德,而川后输诚。

这样的功夫,一方面自然离不开张澍本人的卓异天资,但毫无疑问,与张应举的家教、从师受学也有着紧密的联系。(P5-6)

序言

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甘肃作为华夏文明和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不仅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资源宝库,而且参与谱写了华夏文明辉煌灿烂的篇章,为华夏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甘肃长廊作为古代西北丝绸之路的枢纽地,历史上一直是农耕文明与草原文明交汇的锋面和前沿地带,是民族大迁徙、大融合的历史舞台,不仅如此,这里还是世界古代四大文明的交汇、融合之地。正如季羡林先生所言:“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因此,甘肃不仅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华夏的“民族走廊”(费孝通)和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资源宝库,而且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国防安全的重要战略通道。

自古就有“羲里”、“娲乡”之称的甘肃,是相传中的人文始祖伏羲、女娲的诞生地。距今8000年的大地湾文化,拥有6项中国考古之最:中国最早的旱作农业标本、中国最早的彩陶、中国文字最早的雏形、中国最早的宫殿式建筑、中国最早的“混凝土”地面、中国最早的绘画,被称为“黄土高原上的文化奇迹”。兴盛于距今4000—5000年之间的马家窑彩陶文化,以其出土数量最多、造型最为独特、色彩绚丽、纹饰精美,代表了中国彩陶艺术的最高成就,达到了世界彩陶艺术的巅峰。马家窑文化林家遗址出土的青铜刀,被誉为“中华第一刀”,将我国使用青铜器的时间提早到距今5000年。从马家窑文化到齐家文化,甘肃成为中国最早从事冶金生产的重要地区之一。不仅如此,大地湾文化遗址和马家窑文化遗址的考古还证明了甘肃是中国旱作农业的重要起源地,是中亚、西亚农业文明的交流和扩散区。“西北多民族共同融合和发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甘肃的史前时期”,甘肃齐家文化、辛店文化、寺洼文化、四坝文化、沙井文化等,是“氐族、西戎等西部族群的文化遗存,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在此交融互动,形成了多族群文化汇聚融合的格局,为华夏文明不断注入新鲜血液”(田澍、雍际春)。周、秦王朝的先祖在甘肃创业兴邦,最终得以问鼎中原。周先祖以农耕发迹于庆阳,创制了以农耕文化和礼乐文化为特征的周文化;秦人崛起于陇南山地,将中原农耕文化与西戎、北狄等族群文化交融,形成了农牧并举、华戎交汇为特征的早期秦文化。对此,历史学家李学勤认为,前者“奠定了中华民族的礼仪与道德传统”,后者“铸就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政治、经济和文化格局”,两者都对华夏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自汉代张骞通西域以来,横贯甘肃的“丝绸之路”成为中原联系西域和欧、亚、非的重要通道,在很长一个时期承担着华夏文明与域外文明交汇、融合的历史使命。东晋十六国时期,地处甘肃中西部的河西走廊地区曾先后有五个独立的地方政权交相更替,凉州(今武威)成为汉文化的三个中心之一,“这一时期形成的五凉文化不仅对甘肃文化产生过深刻影响,而且对南北朝文化的兴盛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张兵),并成为隋唐制度文化的源头之一。甘肃的历史地位还充分体现在它对华夏文明存续的历史贡献上,历史学家陈寅恪在《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慨叹道:“西晋永嘉之乱,中原魏晋以降之文化转移保存于凉州一隅,至北魏取凉州,而河西文化遂输入于魏,其后北魏孝文宣武两代所制定之典章制度遂深受其影响,故此(北)魏、(北)齐之源其中亦有河西之一支派,斯则前人所未深措意,而今日不可不详论者也。”“秦凉诸州西北一隅之地,其文化上续汉、魏、西晋之学风,下开(北)魏、(北)齐、隋、唐之制度,承前启后,继绝扶衰,五百年间延绵一脉”,“实吾国文化史之一大业”。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时期,中原魏晋以降的文化转移保存于江东和河西(此处的河西指河西走廊,重点在河西,覆盖甘肃全省——引者注),后来的河西文化为北魏、北齐所接纳、吸收,遂成为隋唐文化的重要来源。因此,在华夏文明曾出现断裂的危机之时,河西文化上承秦汉下启隋唐,使华夏文明得以延续,实为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链条。隋唐时期,武威、张掖、敦煌成为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的国际化都市,中西方文明交汇达到顶峰。自宋代以降,海上丝绸之路兴起,全国经济重心遂向东、向南转移,西北丝绸之路逐渐走过了它的繁盛期。

“丝绸之路三千里,华夏文明八千年。”这是甘肃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的生动写照,也是对甘肃历史文化地位和特色的最好诠释。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这里的历史文化累积深厚,和政古动物化石群和永靖恐龙足印群堪称世界瑰宝,还有距今8000年的大地湾文化、世界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被誉为“东方雕塑馆”的天水麦积山石窟、

……

的诗歌情怀让人沉醉,遥望远去的塞上烽烟,点染公主和亲中那历史深处的一抹胭脂红,更觉岁月沧桑。在“考古发现”系列里,竹简的惊世表隋、黑水国遗址、长城烽燧和地下画廊,历史的密码让心灵震撼;寻迹石上,在碑刻摩崖、彩陶艺术、青铜艺术面前流连忘返。走进莫高窟、马蹄寺石窟、天梯山石窟、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北石窟寺、南石窟寺,沿着中国的“石窟艺术”长廊,发现和感知石窟艺术的独特魅力。从天境——祁连山走入“自然物语”系列,感受大地的呼吸——沙的世界、丹霞地貌、七一冰川,阅读湿地生态笔记,倾听水的故事。要品味“陇右风情”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神奇,必须一路乘坐羊皮筏子,观看黄河水车与河道桥梁,品尝牛肉面的兰州味道,然后再去神秘的西部古城探幽,欣赏古朴的陇右民居和绮丽的服饰艺术;另一路则要去仔细聆听来自民间的秘密,探寻多彩风情的民俗、流光溢彩的民间美术、妙手巧工的传统技艺、箫管曲长的传统音乐、霓裳羽衣的传统舞蹈。最后的乐章属于现代,在“红色文化”里,回望南梁政权、哈达铺与榜罗镇、三军会师、西路军血战河西的历史,再一次感受解放区妇女封芝琴(刘巧儿原型)争取婚姻自由的传奇;“现代文明”系列记录了共和国长子——中国石化工业的成长记忆、中国人的航天梦、中国重离子之光、镍都传奇以及从书院学堂到现代教育,还有中国舞剧的“双子星座”。总之,“丛书”沿着华夏文明的历史长河,探究华夏文明演变的轨迹,力图实现细节透视和历史全貌展示的完美结合。

读者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以积累多年的文化和出版资源为基础,集省内外文化精英之力量,立足学术背景,采用叙述体的写作风格和讲故事的书写方式,力求使“丛书”做到历史真实、叙述生动、图文并茂,融学术性、故事性、趣味性、可读性为一体,真正成为一套书写“华夏文明之源”暨甘肃历史文化的精品人文读本。同时,为保证图书内容的准确性和严谨性,编委会邀请了甘肃省丝绸之路与华夏文明传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兰州大学以及敦煌研究院等多家单位的专家和学者参与审稿,以确保图书的学术质量。

《华夏文明之源·历史文化丛书》编委会

2014年8月

后记

2015年12月,我终于完成了《张澍》的写作。这是多年前的一个心愿。

张澍是乾嘉时期著述最为丰富、学术成就最高的学者,只可惜大多数著作未能刊行,再加上部分手稿遗留国外,使得近世国内学者对其研究颇少,名气远不如戴震、毕沅、钱大听、王引之、阮元、汪辉祖等“大咖”。五年前,我接触到了著名学者冯国瑞先生辑撰的《张介侯先生年谶,便尝试着开始了张澍生平事略的写作。数据时代的到来,又使我轻易获取到了《养素堂文集》、《养素堂诗集》的影印本电子稿。80年前(1935年),冯国瑞先生就是凭借着《养素堂文集》、《养素堂诗集》等已刊著作辑成了《涨介侯先生年谱》,开启了张澍研究的先河。

清代诗歌的最大特点是叙事性。细读《养素堂诗集》中辑录的诗歌,我将其所咏的事物,与张澍的活动联系起来分析,就发现了一些更为清晰的事实。这就是学者们所讲的“以诗证史”,这也为我写作《张澍》提供了理论方法。但我心里明白,自己才疏学浅,愚钝笨拙,《张澍》与一部人物传记所具备的学术要求相差甚远,充其量只是初学者完成的一份作业。在这里,我真诚地希望阅读过此书的朋友能不吝赐教,提出批评,这是我求之不得的。

在这本小书出版之际,我要借此机会向一直关心、帮助和支持我的各位领导、亲朋表示感谢:首先感谢市教育局李忠民局长、蒋永红书记、张景春书记、杨琦玮副局长、李阳章督学、张应伟督学、雷蕴忠主任、徐胜文主任、王中奎副调研员、李海峰科长和市公积金中心副调研员、武威文史学者王其英等领导以不同方式给予的鼓励和支持;感谢表兄李林山给予我的指点和帮助,并将这本书介绍给甘肃教育出版社的孙宝岩先生;感谢孙宝岩先生对本书的特别关心和重视,并积极争取将本书列入省委宣传部“华夏文明之源:历史文化丛书”;特别要感谢的是张澍景孙张随纯先生,不顾年老体衰,审阅全部文稿,撰写了序言,敬申谢意。在写作过程中,我参考和引用了李鼎文、赵俪生、陈祖武、付俊连、崔云胜诸先生开拓性的研究成果,在此致以诚挚的谢意!

柴多茂

2015年12月19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20:3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