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建章主编的《中国民间故事丛书(湖北宜昌夷陵卷)》集结着散落于民间的故事瑰宝,它们是:
☆对我国民间故事最真实、科学、全面的收集和整理
☆对日益流失的民间文化遗产的国家级抢救
☆不可复制的口述活历史。
包罗万象的故事版地方百科
这些原汁原味、通俗易懂,充满民族、地域特色的民间故事,融知识性、趣味性、资料性、启迪性于一体,让我们于妙趣横生中品味本土异乡风土人情,于奇思妙想中感悟世间百态、懂理明智。
岁月砥砺,口耳相传。让这些美好的故事流传下去,成为世代相承的永恒记忆——
向热爱讲故事、听故事、写故事的人们,致敬!
杨建章主编的《中国民间故事丛书(湖北宜昌夷陵卷)》收录了当地包括神话、故事、传说、笑话在内的民间故事三十余万字,这些口口相传的民间文学为读者生动地展示了当地人民的生活与劳动画卷,卷中附有三十余幅展现当地风土人情的彩色插图,具有较强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可读性。
小溪塔无塔
讲述:黄定虎
记录:周士华
2005年7月采录于夷陵区文联
长江西陵峡口的夷陵区府所在地的小溪塔,人们都说有其名无其塔。其实,当日是有塔的。
这里,旁边有一条黄柏河,古名叫黄龙河。传说在上游的深山老林里,有条脚盆粗的黄蟒,经过九千九百九十九年的修炼,成了一条小黄龙。
野龙要成为真龙,必须六月六日到东海,在盘龙柱上接受东海龙王的考试。每年只能有四十八条龙考取后到四海水域做官,不然就是条孽龙。
小黄龙为了赶考,三月三从黄龙河上游出发,顺河往东海游。因黄龙河两岸风景秀美,小黄龙一路游玩,等来到长江边时,已误了考期。小黄龙不能按时赶到东海,就索性扎在黄龙河的深潭里,做了一条野龙。
小黄龙在黄龙河里整日东游西逛,也不行云布雨。这下可苦了当地的老百姓。每年要种庄稼时,天上滴雨不下,人们无法下种。而庄稼要成熟时,又狂风暴雨下个不停,把成熟的庄稼冲得千千净净。老百姓日子过得比黄连都还要苦,都骂天上的玉皇大帝不长眼睛。人们的怨气太重,冲上了九重天,冲得玉皇大帝坐不稳位。玉皇大帝派人一查,原来是小黄龙作孽,于是就派太白金星下凡,让当地老百姓在黄龙河边修座镇龙塔。
小溪塔的老百姓在西边采石、东边烧砖,经过九九八十一天,建成了一座五层八角石塔。小黄龙看见人们修起了镇龙塔,怕镇住了自己,以后就无法兴风作浪了,在塔修起的那一天,尾巴一扫,把塔扫到河里去了。
一天,鲁班从小溪塔路过,听了当地老百姓的诉苦,就打算重新帮他们修一座木塔。经过八八六十四天,一座九层高、十二棱的木塔修好了。鲁班临走时,还在塔上画了一道镇龙符,给塔取名叫小溪塔。从此,小溪塔下的小黄龙再也抬不起头,扫不动尾,不能兴风作浪了。
过了好多年,鲁班又从小溪塔路过,见他建的木塔还稳稳当当地矗在河边,心里非常快活。他变成一个白胡子老头,到一个员外家化来了一盘豆腐、一壶酒,来到河边的塔下,坐下饮酒赏景。
鲁班刚喝了一口酒,准备拈菜吃,忽然飞来一块白石头,把菜盘打翻了。鲁班掐指一算,大吃一惊,原来化来的豆腐是用狗肉汤煨的。幸好被路过此地的观音娘娘遇见,摘下一片白云,变成石头,打碎了装豆腐的盘子。不然鲁班吃了狗肉汤煨的豆腐,就会减少道行,无法成仙了。
鲁班谢了观音娘娘,走了。谁知那盘子里的汤溅到了木塔上的镇龙符,镇龙符失去了灵性。小黄龙在河里困得久了,忽然感觉能动了,就头一摇,尾一摆,把一座木塔又卷进了黄龙河。
观音娘娘知道塔倒了,心里很不好受,决定到南海背一座铁塔来镇龙,为当地百姓造福。
一天夜晚,观音娘娘运用法力,在南海背上铁塔,腾云驾雾往小溪塔飘来。路过当阳的玉泉寺时,被那里的土地公公晓得了,土地公公就想把铁塔留在玉泉寺。观音娘娘刚飞到玉泉寺上空,土地公公就捏着鼻子学鸡叫。观音娘娘听见公鸡叫,以为天要亮了,为了不让凡人看见她,就把铁塔慌忙丢在了玉泉寺。后来观音娘娘见天还没亮,才晓得上了当,她就给土地公公的脸一巴掌,把土地公公的嘴给打歪了。从那时起,玉泉寺的塔由于没放好,成了歪塔,土地公公也成了歪嘴。
小溪塔呢,从此也就有名无塔了。而那条小黄龙,依旧困在黄龙河,有时也兴风作浪。所以黄龙河(如今叫黄柏河)仍然发大水,暴涨暴落,变化无常。
P9-10
人类不能没有故事(序一)
罗杨
故事,是人类对历史的记忆,它记叙和传播着社会的文化传统与价值观念,引导着社会性格的形成,构建着社会的文化形态。具有五千年文明底蕴的古老中国,是一个充满故事的国度,有着悠久的讲故事的传统。那些“夸父逐日”“嫦娥奔月”“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神奇的故事,至今仍散发着迷人的魅力,澎湃着感人的生命张力。作为先人创造和遗留下来的宝贵文化财富,民间故事中充满了民族的智慧和生命的记忆,它传承了朴素的文化血脉,是民族文化得以认同的载体。
我们每个人都是听着故事长大的。那些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讲给孩子们的故事,对于生命尊严的守护和价值观的养成,甚至比上学读书带来的影响力还要绵久和强大。民间故事中蕴含着的历史文化、理想信仰、价值观念、情感道德、生活知识等丰富内容,具有精神娱乐、知识传播和教化启蒙三重作用,不仅给人以知识和智慧,也给人以启迪和力量;不仅传播着社会价值理念,也构建着美好的精神家园。
纵观中华民族的文明文化史,我们的祖先讲着“女娲补天”的故事,开创了华夏民族的创世纪元;伟大领袖毛泽东讲着脍炙人口的故事“愚公移山”,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改革开放大潮中,我们又讲着春天的故事,跨入了豪迈的新时代。一个有故事的人生是辉煌的人生,一个有故事的民族是充满希望的民族。故事,始终伴随着我们的民族走向成熟,也伴随着我们的国家走向强大。
伟大的民族不能没有故事,强大的国家不能没有故事,复兴的时代不能没有故事。那些美妙动人的民间故事,在世代的传承中,已经内化为我们的民族精神,融入中华儿女的品格中。然而,在文明更迭、社会转型的年代,很多优秀的民间故事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把祖先留下的精神遗产抢救下来、保存下来,完整地交给后人,是几代民间文艺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为此,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把对民间故事的抢救和传承作为一项长期工作延续了半个多世纪,并将《中国民间故事丛书》列入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重点项目,常抓不懈。
除了中国,哪个国家还能有如此丰富的故事,并有如此众多的故事传承人和听众?作为一种民间文学样式和娱乐方式,民间故事或许会被人们冷落,但我相信,作为中华文明的血脉,民间文化的基因始终流淌在亿万人民的血液里,它的根不会断。
人类没有故事将会平淡无奇,世界没有故事将会索然无味。随着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我们越来越需要倾听那些本真的、自然的,充满着文化多样性魅力的故事。让我们把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美好故事世世代代地讲下去,让中国的崭新故事向人类倾诉更多的精彩。 2014年4月
(作者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组织出版的《中国民间故事丛书》是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项目之一。夷陵区民间故事《中国民间故事丛书·湖北宜昌·夷陵卷》纳入了第一批出版计划,这既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对夷陵民间文化工作的关怀和支持,同时又将对我区抢救保护民间文化遗产工作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意义十分重大。
讲故事,民间俗称日白、粉经,是民间口耳相传的一种文学样式。夷陵区地处长江三峡,是巴楚文化的交汇地。长期以来,夷陵区劳动群众在生产劳作的过程中,说说笑笑,自娱自乐,创作了大量的神话、传说、故事、笑话。这些故事经人们口耳相传,代代相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夷陵民间故事。
20世纪90年代,夷陵区发现了能讲400多则民间故事的农民故事家刘德方。刘德方的出现,使夷陵民间故事备受各级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的关注。从1998年开始,中国民协、湖北省民协多次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前来夷陵考察,在推出中国民间故事家刘德方的同时,充分肯定了夷陵区在抢救、保护民间文化方面所做的工作,专家学者评价,夷陵民问故事是民间文化中的一座富矿,很有挖掘价值。
长期以来,夷陵区委、区政府和文化部门一直把抢救、保护民间文化遗产当作一件大事来抓,认真贯彻国家关于抢救保护民间文化遗产的精神,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1996年以来,夷陵区收集整理、出版了《说笑风流》《野山笑林》《郎啊姐》《雾山歌海》等民间故事、民间歌曲集成10多本,并建立了民间文化电子资源库,而且多次举办民间文艺汇演、民间故事传讲赛等文化活动。下堡坪民间故事、宜昌丝竹被国务院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名录,下堡坪乡被命名为“湖北省民间故事之乡”。
2005年,夷陵民间故事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纳入《中国民间故事丛书》首批出版计划后,夷陵区文联克服时间紧、任务重、人手少、经费紧张等困难,积极投入到民间故事的收集整理工作中。在全区广大宣传文化工作者的参与和支持下,收集民间故事1000多则,从中挑选300多则,汇编成《中国民间故事丛书·湖北宜昌·夷陵卷》一书。
夷陵民间故事,分神话、传说、故事、笑话等不同类型。有的是祖辈流传下来的,有的是在劳作过程中即兴创作的,还有从外地传入,经当地人们加工形成的。选编本故事集,我们坚持了三条原则,一是故事的传统性。收录的故事来自于民间,保持了原汁原味。二是故事的广泛性。故事收录遍及全区所有的乡(镇)、街道办事处。三是故事的通俗性。故事有荤有素,雅俗共赏,便于研究、传承。
我们相信,《中国民间故事丛书·湖北宜昌·夷陵卷》的出版,定会使夷陵民间故事这一民间文化瑰宝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为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服务三个文明建设,作出积极的贡献。 编者
2006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