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云著的《大明清官况钟》讲述了况钟从一个无名小吏成长为三品地方大员的传奇一生。况钟从小喜好读书,刻苦学习,才华出众,志向远大。他勤慎职掌,处事周全,以贤劳著称,多次受到皇帝奖赏。他主政苏州13年,“三离三留”,始终清廉刚正,勤政务实。他明辨是非,为民申冤,亲自到下辖七县审理案件,使“吏不敢为奸,民无冤抑。”他奋不顾身,为民请愿,减免赋税。他大力实施改革,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他兴修水利、建设府学、提拔人才,修桥立祠,管理城市,移风易俗,倡行新规。他为官廉洁奉公,俭朴无华,所在民富,所去民思,生行善举,死见奉祀,史称“况青天”。
凌云著的《大明清官况钟》主要书写了靖安历史上的清官况钟,以故事的形式再现了他传奇而伟大的一生。本书和已出版的其他关于况钟的书籍相比,更加注重史料的使用和实名实地的考证。在故事的讲述上,作者也善于细节描写和“抖包袱”,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公元1352年,元军得知有一支红巾军在龙冈一带活动,立刻派兵前去镇压,可由于地形不熟,加上当地居民又暗中帮助红巾军,以至元军在屡战屡败后,到处残杀无辜百姓以泄愤。当他们得知当地有一个姓况的大户人家曾帮助过红巾军,就于当天夜里闯进这户人家,见人就杀,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下至几岁的孩童,都不放过,连主带仆共十余口人,全部被杀。一时间府中血流成河,到处都是身首异处的尸体。
第二天早晨,街坊黄胜祖出门路过况家,看见院门大开,里面却寂静异常,心里很奇怪,于是走进去,一看大吃一惊:况家主仆都倒在血泊中,无一生者。黄胜祖心中虽是害怕,但念在与这家主人况渊平时交好,于是他叫人去告诉里长后,自己先动手料理这家的后事。就在他往外抬尸体的时候,发现卧室里的一个大箱子里有动静,上前打开一看,只见箱中一个六七岁的男孩正在哭闹,一看见黄胜祖就爬起来啼哭道:“黄伯伯,我娘去了哪里,怎么把我放在这,也不理我?”黄胜祖看了,一阵心酸,立即把这个男孩抱入怀中安抚道:“以实乖,别哭,你娘出去有事了,你就先到黄伯伯家玩吧!”然后把这个小孩抱回自己家中。这就是况钟祖父一家的悲惨遭遇,在这场屠杀中只有六岁的况以实幸存下来。
黄胜祖因自己家没有儿子,便收养了小以实,将其改名为黄仲谦。黄家也是当地的富户,黄仲谦在比较优裕的环境中长大,黄家又把他视如己出,从小倒也没受什么委屈。长大成人后,娶了靖安上庐田望族廖氏为妻,生下长子取名为黄钟。在黄钟八岁那年,生母廖氏不幸因病去世,后来黄仲谦又续娶了罗氏,生下次子取名黄镛。
黄仲谦继承的黄家家产相当丰厚,加上本人又精明能干,勤俭持家,很快成为龙冈一带小有名气的富户。他对科举不感兴趣,平日空闲时或和朋友喝酒作诗,或在天气好时约上好友逍遥山水间,一享登高之乐。黄仲谦虽然淡泊名利,但对两个儿子的教育却很上心,等他们到了读书的年纪,便请老先生来教学,并指导练习书法,自己也每日督促他们学习、练字。说来也巧,还正是因为这番教育,大儿子黄钟练得一手好字,才有了后来的传奇佳话。
平时黄仲谦还经常教育两个儿子:“古人曾说过有田不耕仓廪虚,有书不读子孙愚。耕乃衣食之源,读为立身之本,这就是说人生在世有两件事是不能荒废和偏倚的,第一就是要勤于劳动,只有会劳动的人才会有饭吃,有衣穿,这也是人安身立命的根本;还有就是要勤于读书,只有读书才能增长见识,光耀门楣,所以说没有学问也是万万不行的。你们俩可千万要记得呀!”两儿子听了,都懂事地点点头。
正是在黄仲谦的全心教育下,两个孩子渐渐长大成人,既懂耕种之艰辛,又知书达理。尤其是长子黄钟,为人谦厚,勤敏好学,虽出身小吏,但凭着自己的才干在京城里任礼部仪制司主事,因殷勤能干,多次受皇帝朱棣的嘉奖,这让黄仲谦心里很是安慰。
在黄仲谦的心里一直有块心病,那就是认祖归宗。对此他曾有过激烈地思想斗争。经过元朝末年的动乱,他成了龙冈况氏唯一的后代,如果不恢复原姓,那况家的香火就在自己这断了。而黄家没有自己的子嗣,如果恢复原姓,那黄家就后继无人了,这一来如何对得起黄家的养育之恩?每每想到这些,他左右为难,难下决心。虽说被黄胜祖抱来时他已六岁,开始记事了,可很多事还是不太明白,只依稀记得一天早晨在箱子里睡醒后看见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人都被害了,是养父把他抱回抚养,等他长大成家后,黄胜祖对他说:“仲谦啊,你本来姓况,是况渊的后代。那天夜里,贼兵冲进况家杀人的时候,可能是你母亲急中生智,把已熟睡的你藏进了箱子里,这样你才逃过一劫,活了下来。”这时,黄仲谦才知道自己的身世,对他来说,黄胜祖是养父,更是救命恩人,此后虽然有时想到不幸早逝的父母会伤心难过,可在日常生活中照顾黄胜祖夫妇就像对亲生父母一样,甚至更恭敬、周到。后来黄胜祖临终前拉着他的手说:“仲谦,别忘了,你是况家的后代,况家只有你这一根独苗,等我走后,你就恢复况姓吧,和你做了这么多年父子,我已心满意足了。”
P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