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中学毕业便出来谋生,第一份工作是在证券行当记价员。我擅长数学,在学校里,一年便完成了三年的相关课程,心算最为出色。记价员的工作,就是在客户室的大型报价板上写上数字。有一个客户经常坐在股票报价机旁,高声大喊着最新价格。对我来说,这些数字出现得不算太频密,我总能记住它们,且应付得绰绰有余。
办公室里还有很多其他员工,我与当中一些同事结为好友。不过,如果市场交投活跃,我从早上10点至下午3点都会忙得不可开交,没有太多时间和他们交谈:但这都只限于工作时间内,我倒不介意。
然而,纵使市场交易频繁,也没有阻止我反思自己的工作。对我来说,那些报价并不代表股票的价格,它们只是一堆数字而已,不表示每股就值这么多美元。但报价仍有其意义,它们不断变化,这是我最感兴趣的事。报价为何会改变呢?我不知道,也不关心,甚至从不想它。
对价格走势产生兴趣
我只是看见它们不停地变,而我要关心的是:平日每天5个小时,星期六2个小时,报价都在变。这启发了我对价格走势的兴趣。我对数字的记性很好,可以详细记住价格上涨或下跌前一天的走势如何,我的心算也可派上用场。
当时我只有14岁,我已经注意到,每当股票升或跌时,股价都会出现某些模式。在脑海里观察了数以百计宗例子后,我便开始测试它们的准确度,把当日的股市走势与往日的比较。从这些先例中,我可以得到提示,之后,我便能预料股票的走势。正如我所说,我的唯一依据,就是价格过往的走势,仿佛心里有“内幕消息”一样,期待着股价按预期发展。我已经把它们“记下”了。
举例来说,买入比沽出的胜算只是多一点而已。股市如战场,股价就是你的望远镜,加以利用后,你会有七成胜算。
较早前,我上了另一课,明白了一个道理:华尔街无新事。因为投机的历史非常悠久,股市今日发生的事,过去也曾出现过,而且将来也会重演。我将这条真理始终谨记于心。我总是设法记住股市何时发生了什么事,不过实战经验才是令你铭记在心的最好方法。
我醉心于投机游戏,热衷于预测活跃股票的升跌,把自己的观察都记录在小本子里,且都不是虚拟交易。许多人记录的所谓虚拟交易,就是即使赚了或输了数百万美元,也不会令你得意忘形或要到救济院去的地步。这个小本子记录了我的成败,以及将来极可能会出现的走势。最有趣的事莫过于验证自己的观察是否准确,是否分析对了。
比方说,我钻研某只活跃股票,观察了它一整天的细微变动后,便可以推断出这只股票的走向与以往突破8或10个点前的表现是否如出一辙。我会在星期一记下股票及当时的价格,然后回顾那只股票过往的表现,再预测它在星期二及星期三应会出现的走势。之后,我便从报价机上与真实记录比对。
从此我便对报价机上的信息着迷。股价波动,在我的脑海里首先联想起的就是向上或向下变动。当然,股价波动的背后总有原因,但报价机从来都不会给你提供任何解释。14岁时,我尚且没有利用报价机探究股价升跌的原因,更何况现在已40岁了。
今天某只股票的走势,个中乾坤,恐怕过了两三天、数周甚至数个月,大家也未必知道。不过,那到底有什么关系呢?你的交易,包括报价机的信息,都是当下的事,而不是明天的,迟些寻根究底也不晚,但你必须要马上出击股市,否则便会落后于人。这种情况屡见不鲜。
还记得几天前,市场上其他股票大幅反弹,但空心管公司(Hollow Tube)的股票逆市下跌了3个点一这就是事实。接下来的星期一,你会看到董事会通过派息一这就是原因。董事知道下一步会如何,即使他们没有沽出自己的股票,也至少没有买入。股价缺乏内部买入支持,没有理由不逆市骤跌。
备忘录常伴左右
我在备忘录上记录的习惯,大概维持了6个月。除了在家的时候,工作时间内这本备忘录常伴我左右。我把想记下的数字都记下,然后钻研当中的变化,寻找重复或表现类似的走势,来学习如何从报价机中解读有待发现的玄机。
有一天,我吃午餐时,办公室一位年纪比我稍大的同事跑过来,悄悄地问我身上有没有钱。
我问:“你借钱干吗?”
他说:“是这样的,我知道一个关于伯灵顿公司(Burlington)的绝好内幕消息。如果找到人与我合资,我打算玩一把。”
我问:“你是什么意思?玩一把?”对我来说,只有资本雄厚的股海老手,才能按内幕消息出击。为什么这么说?股票入场费要数百甚至数千美元,几乎相当于一辆私人座驾,而且足以雇用得起戴着丝绸帽子的司机。
“这就是我的意思,玩一把吧!”他说,“你有多少钱?”
“你需要多少钱?”
“如果筹得5美元,可以买入5股。”
P2-4
他是20世纪华尔街最大的神话,每一个投机客都难以越过的股市丰碑,每一代投机商都或多或少从他的生平中汲取自己需要的营养,他就是杰西·利弗莫尔。你可以假装没看见他,你可以不喜欢他,但你不能略过他。
——彼得·林奇
不管是经济繁荣还是经济危机,都成为一小部分人暴富的舞台,利弗莫尔就是其中之一。
——索罗斯
《股票大作手回忆录》是投资者的案头必备必读经典,无论是入门新手还是经验老手。
一一威廉·欧奈尔
他的去世为一个时代画上了句号。他的功过任由后人评说。
——《纽约时报》
《股票大作手回忆录》是一本别具一格的投资经典。有别于市场上的正统投资教科书,这本书的作者埃德温·勒菲弗(Edwin Lefevre)以第一人称的手法,细致地刻画出杰西·利弗莫-尔成为一代投机大师的心路历程。
勒菲弗原是一位财经记者及专栏作家,在走访无数华尔街大人物后。逐渐建立起自己的一套成功的投资心法。后来索性转行做股票经纪及独立投资者。勒菲弗先后撰写过8本财经书,故事大多以小说形式将艰深的财经话题转化成大众读物,以本书最为脍炙人口,也是勒菲弗的成名作。因此,对投资及投机没有兴趣的读者,单纯从阅读一位传奇人物的故事来说,也是一件赏心乐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书的简体中文版,实乃中国投资界之福。因为书成于1923年,不少当年的常用语今天已经停用,感谢译者优秀的翻译,令这本不算难读的巨著变成了一本通俗读物。
利弗莫尔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一个贫农家庭,未到15岁便离家到波士顿证券公司Paine Webber做记价员。他很快便展现出过人的数字及市场触觉,从混乱的报价中能够找出价格变化的规律,没多久便全职在对赌行(与客户对赌的股票行)进行投机,结果赢到所有对赌行拒绝再接受他的下注。后来他移居纽约,成为华尔街数度大起大落的大投机家,并多次在股票抛空中获得巨利。其中包括1907年及1929年华尔街股市崩盘,令他分别赢了300万美元及1亿美元(相当于目前大约30亿美元)。但是每次他收获巨额利润之后不久便遭逢劫数,输掉大部分赢来的财富。
利弗莫尔虽然多次提及其个人第六感与市场触觉对判断市况逆转的神奇功效,但是细读本书,读者自会发觉,要投机获利,绝对不应容许自己单凭感觉行事。相反,投机者应以经营一盘生意的心态去处理每一单买卖,事前必须做足数据搜集及买卖部署工作,以及制定万一失败之后的退市策略,包括坚守每次损失10%以上必须止蚀的信条。
他以自身惨痛的经历告诉读者,不但不要听信谣言,即使是专家之言,亦不可盲从。他自己就是因为认识了当时的“棉花大王”珀西·托马斯(Percy Thomas),误信棉花价格必升无疑,在过度的自信之下,不但没有坚守自己的止蚀信条,还在股市崩盘途中不断加注,结果付出了极为沉重的代价。
读者或许会问,如果利弗莫尔的操盘法则真的那么厉害,他为什么会落得晚境潦倒,并以自杀结束生命。其实这并不是因为他的操盘法则出了问题,问题出在他本人未能从一而终地遵守自己的投机戒条。本书细致地描绘了一代投机大师的操盘心法,我们不单可以从利弗莫尔的成功中获得启示,他多次失败的经历。更加提醒读者一旦忘记风险管理,成功是不可能长久的。对于有志从事专业基金经理或投机事业的从业人员,这本奇书是每位从业人员居家及办公室必备的。
林少阳
以立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
杰西·利弗莫尔一生极具传奇色彩,被公认为股票投机史上最伟大的投机者之一。埃德温·勒菲弗所著的《股票大作手回忆录(利弗莫尔传奇的一生)(精)》以其生平为蓝本,借化名为拉里·利文斯顿的人物,再现了其跌宕起伏的人生和投机经历。本书讲述了其如何从一个无名小子,凭借自身的天赋与对市场的仔细研判,在股市几经沉浮,最终参透投机之道,终成一代投机大王。在本书中,揭示了利弗莫尔在股市中是如何研判趋势、预期行情以及吸取教训的,为当今投资者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他开创性的投机策略、操作方法及交易原则至今仍被投资者奉为经典法则,深受索罗斯等大投机家的赞赏。
畅销90余年的投资经典,金融业从业者必读书。
杰西 ·利弗莫尔一生极具传奇色彩,被公认为股票投机史上最伟大的投机者之一。埃德温·勒菲弗所著的《股票大作手回忆录(利弗莫尔传奇的一生)(精)》以其生平为蓝本,借一名化名为拉里·利文斯顿的人物,再现了其跌宕起伏的人生和投机经历。利弗莫尔14岁时初涉股市,从一名无名小子,凭借自身的天赋与对市场的仔细研判,在股市几经沉浮,最终参透投机之道,终成一代投机大王。本书真实再现了利弗莫尔如何在错综复杂的股市中研判趋势、预期行情、总结经验,最终把握绝佳交易时机,获得巨大利润。其经典投机法则与谆谆告诫,多年来深受几代投资家的赞誉,为当今中国投资者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