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像通常所见的人类学研究,由张雯所著的《自然的脱嵌--建国以来一个草原牧区的环境与社会变迁/紫金人类学书系》一书的结论并非怀旧的复古主义。因为与西方国家不同,我们其实悖论地处于国家改造的“现代”阶段与社会自主性建设的“前现代”阶段。西方现代性的一方面是国家权力扩展深入以及形成相应的、为其服务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也包括个体的启蒙和独立,应对国家权力形成的新的、具有自主性的“公共领域”。前面一个过程看起来我们已经实现甚至超前,但后面一个过程却是一种“未竟的现代性”。这两个方面,在前面的民族志中已经有诸多展现。
以位于毛乌素沙地北部的B嘎查为例,由张雯所著的《自然的脱嵌--建国以来一个草原牧区的环境与社会变迁/紫金人类学书系》一书从环境人类学的视角研究建国以来内蒙古草原牧区经历的环境和社会变迁。在长期的田野工作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自然的脱嵌”的概念。笔者认为,传统时代自然与人处于互相嵌入的关系,融合渗透为一体。蒙古包是游牧生活流动性和整体性的一种表征。然而随着现代国家日益直接和深入的治理和主流话语影响,自然与人的关系变得分裂和对立起来,自然沦为人类作用于其上的客体。我们看到,无论是人民公社时期强调用集体力量“对自然的征服和改造”,还是改革开放之后以个体为单位“对自然的理性规划和利用”,抑或是新世纪以来环境保护语境下以国家项目的形式“对自然的拯救”,都是属于“自然的脱嵌”的不同形式,而这也正是造成草原沙漠化等生态悲剧的思想和社会根源。
郝瑞序
周晓虹序
总序
范可序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田野缘起与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环境人类学理论发展回顾
第三节 内蒙古环境与社会变迁研究综述
第四节 理论视角、研究方法与篇章结构
第二章 走进鄂尔多斯草原
第一节 历史视野中的地方社会
第二节 当地牧民的生活世界
第三章 人与自然的斗争:像对待阶级敌人一样对待自然
第一节 S公社与B大队的建立
第二节 国家对畜牧业的改造
第三节 草原开荒运动
第四章 人与人的斗争:像对待自然灾害一样对待人
第一节 阶级斗争话语和政策的确立
第二节 B大队的派系斗争与阶级斗争
第三节 左倾路线时期的少数民族
第五章 切割的草原——“公有地悲剧”与“私有地悲剧”的悖论
第一节 草畜承包制度的实施
第二节 B嘎查草场的划分承包过程
第三节 “私有地悲剧”的出现
第四节 局部突破“私有地”的格局
第六章 自然的价值——“自然资本化”与“惜杀惜售情结”的悖论
第一节 市场机制的引入
第二节 当地人“自然资本化”的眼光
第三节 “自然的资本化”的环境后果
第四节 牧民的“惜杀惜售”情结
第七章 草原生态治理——国家与牧区的博弈
第一节 环境保护语境中的牧区
第二节 B嘎查的禁牧舍饲和牧民抵抗
第三节 “大家都在跑项目!”
第四节 作为环境保护障碍的牧民
第八章 工业化浪潮中牧区的进一步变迁——家归何处
第一节 地下矿产资源的开发热潮
第二节 B嘎查的天然气开发
第三节 “三区规划”与生态移民
第九章 结论
第一节 “脱嵌”的自然
第二节 寻找“个人”与“社会”
参考文献
索引
图表索引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