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耀杰著的《喋血枭雄(改变历史的民国大案)》为你解开百年悬案的迷雾,带领读者重新认识民国历史,讲述陈其美的黑白两道传奇,重新起底惊天大案,本书包含作者十几年的研究成果。这本书是面向普通读者的历史实录,而不是面向书斋的学术考据。书中以同盟会中部总会领导人陈其美和宋教仁的革命活动为轴心,重新考证和叙述了发生在民国初年的一系列直接改变中国社会的发展路径和历史轨道的重大命案。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喋血枭雄(改变历史的民国大案)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张耀杰 |
出版社 | 九州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张耀杰著的《喋血枭雄(改变历史的民国大案)》为你解开百年悬案的迷雾,带领读者重新认识民国历史,讲述陈其美的黑白两道传奇,重新起底惊天大案,本书包含作者十几年的研究成果。这本书是面向普通读者的历史实录,而不是面向书斋的学术考据。书中以同盟会中部总会领导人陈其美和宋教仁的革命活动为轴心,重新考证和叙述了发生在民国初年的一系列直接改变中国社会的发展路径和历史轨道的重大命案。 内容推荐 张耀杰著的《喋血枭雄(改变历史的民国大案)》是《谁谋杀了宋教仁》一书的姊妹篇。书中以同盟会元老、上海帮会枭雄陈其美的传奇人生为主线,发掘澄清了发生在辛亥革命前后的秋瑾、胡道南、陶骏保、陶成章、周实、阮式、宋教仁、夏瑞芳、范鸿仙、陈其美、王金发、韩恢等一系列政坛大案历史真相。 本书是作者长年从事文献考证和人物追踪的成果结晶,故事情节通俗完整、雅俗共赏,为广大读者扎实认真地反思历史、展望未来,提供了较为可靠的文本依据。 目录 序言:立异求同的历史写作 绪论:陈其美与刘福彪的黑白两道 第一节 李燮和组建光复军 第二节 陈其美抢攻制造局 第三节 张承槱结交刘福彪 第四节 刘福彪拥戴陈都督 第五节 陈其美倚重刘福彪 第六节 福字营背离革命军 第一章 陶骏保的冤杀与昭雪 第一节 林述庆江左用兵记 第二节 革命军巧取镇江城 第三节 第九镇兵败雨花台 第四节 徐绍桢组建苏浙军 第五节 陶骏保抱病上前线 第六节 苏浙军光复南京城 第七节 林述庆任性废武功 第八节 程德全接管南京城 第九节 陈其美诛杀陶骏保 第十节 警务处定性谋杀案 第十一节 林述庆病死北京城 第十二节 陈其美牵扯陶宾南 第十三节 袁世凯昭雪杀陶案 第十四节 沈秋水成就史量才 第二章 陶成章案中的陈其美与蒋介石 第一节 章太炎口述刺陶案 第二节 陶成章奔走结会党 第三节 同盟会内部起争端 第四节 革命党争权大上海 第五节 同盟会诛杀陶成章 第六节 陈其美善后贼捉贼 第七节 光复会追杀王竹卿 第八节 陈锡奎供述凶杀案 第九节 蒋介石标榜争道统 第三章 姚荣泽案的法治纷争 第一节 蒋雁行误杀陈兴芝 第二节 姚荣泽残害二烈士 第三节 柳亚子替友报血仇 第四节 同乡会质询陈其美 第五节 伍廷芳挺身倡法治 第六节 陈其美越权乱司法 第七节 陪审员庭审姚荣泽 第八节 柳亚子指责伍廷芳 第四章 宋教仁案中的陈其美与吴乃文 第一节 宋教仁痴迷内阁制 第二节 《民立报》追踪刺宋案 第三节 国民党捉放嫌疑犯 第四节 吴乃文绑架唐桐卿 第五节 陈其美切割应夔丞 第六节 应夔丞惨杀张献贞 第七节 租界区会审刺宋案 第八节 武士英兵营遭灭口 第九节 应夔丞扮演谍中谍 第十节 文仲达招供改进团 第五章 王金发的杀人与被杀 第一节 徐锡麟赏识王金发 第二节 王都督割据绍兴府 第三节 陶成章丧命上海滩 第四节 越铎报揭黑被血洗 第五节 袁世凯特赦王金发 第六节 姚勇忱横死杭州城 第七节 周树人反思王金发 第六章 陈其美的连环命案 第一节 国民党二次闹革命 第二节 陈其美兵败上海滩 第三节 夏瑞芳敬业反惹祸 第四节 米占元暗杀范鸿仙 第五节 革命党刺杀郑汝成 第六节 陈其美命丧连环案 第七节 张宗昌涉案遭报应 第八节 蒋介石义殓陈其美 第九节 韩复炎附葬中山陵 第十节 姚荣泽关联应夔丞 第十一节 北一辉见证刺宋案 第十二节 陈其美盖棺难定论 第七章 袁世凯惩办王治馨 第一节 王治馨案的相关背景 第二节 王治馨的贪赃实录 第三节 袁世凯惩办王治馨 第四节 张国淦诬陷袁世凯 后记:感恩与鸣谢 参考文献书目举要 试读章节 席,跨党者38席,无党派44席。国民党在参、众两院的870议席中,赢得392席,虽然还没有超过半数,在共和、民主、统一三党加起来只有223席的情况,国民党依然可以凭借其议会第一大党的明显优势,影响操纵参、众两院。 议会选举的决定性胜利,进一步抬高宋教仁的政治热情和政权预期,他更加高调也更加痴迷地追求着自己理想中的议会政党责任内阁,却没有料到自己实际上是在从事着一生当中的最后冲刺,等待他的将是沪宁火车站的一声枪响。 3月9日,宋教仁在南京国民党交通部欢迎公宴上发表演说,再一次尖锐批评中央政府是“不如民意之政府,退步之政府。……中华民国之基础,极为动摇,皆现之恶政府所造成者也。”在谈到未来的政治体制与政权架构时,他所强调的依然是即使在欧美国家也远远没有健全成熟的议会政党责任内阁:“现正式国会将成立,所纷争之最要点为总统问题,宪法问题,地方问题。总统当为不负责任,由国务院负责。内阁制之精神,实为共和国之良好制也。国务院宜以完全政党组织之。混合、超然诸内阁之弊既已发露,无庸赘述。” 痴迷内阁制的宋教仁单边片面、一厢情愿、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的相关言论,特别是他在国民党上海交通部的长篇演讲,招来北京方面的匿名批评。3月12日,宋教仁从南京返回上海,再一次入住黄兴家中。3月15日,他在《民立报》发表长文《答匿名氏驳词》,第一次公开承认自己争当总理的政治抱负:“世人诬吾运动总理,由来已久。吾虽无其事,实不欲辨(辩),且因以自励,盖已久矣。” 3月18日,宋教仁在国民党上海交通部的公宴上最后一次发表演说,所阐述的依然是议会政党责任内阁制,也就是所谓的完全政党内阁制。 宋教仁遇难之后才于4月2日至7日在《民立报》连载的《代草国民党之大政见》中,关于现代议会政党责任内阁另有更加理想化的分析阐述: 其一,“责任内阁制之精义,世之阐明者已多,无俟殚述,盖总统不负责任,而内阁代总统对于议会负责任是也。” 其二,“主张国务总理由众议院推出。临时约法规定,国务员须得参议院同意,其事行之,多所窒碍,固急宜修正者。” 在西方民主国家中,最早实施议会政党责任内阁制的法国,一直处于社会动荡之中。从1848年制订宪法开始,法国先后经历了秩序党的议会专制、路易·波拿巴的皇权专制、第二帝国崩溃、布朗热事件等一系列复辟与反复辟的政治事件。在1870年至1914年的45年之间,法国更换了52届内阁,平均每届内阁的执政时间仅有10个月,最短的不足两个月。对于满怀信心要实现“三十年太平宰辅”好命相的宋教仁来说,法国式的打着自由、民主的旗号却偏偏由议会实施擅权专制的短命内阁,并不是他的理想选择。英国式的架空虚置最高权力的君主立宪、虚君共和并且依法限制议会的立法权和同意权的完全政党内阁制度,才是他一往情深的理想模式。为宋教仁所不明白也不愿意明白的是:英国人之所以能够相对完美地实现议会政党责任内阁,是由于他们在历次革命中成功保留了可以充当社会稳定器的世袭君主,并且在世袭君主既架空虚置又不容侵犯的最高权威之下,逐步完善了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并且相互制约的制度框架。当年的中国社会,尤其是以“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大汉族主义相号召的同盟会,偏偏容不下最适合充当虚位君主的只有6岁的溥仪皇帝。先后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和袁世凯,显然不是甘心情愿充当虚权总统的合适人选。在这种情况下,并不具备军政实力的宋教仁,仅仅凭借着多数党领袖的身份,就想通过议会选举组织议会政党责任内阁并且出任掌握实权的内阁总理,分明是不切实际的痴心妄想。100多年过去,宋教仁所痴迷的现代议会政党责任内阁,依然没有在中国社会落地生根,也反过来佐证了他注定失败的悲剧命运。 1913年1月10日,袁世凯下达国会召集令,命令所有当选议员于本年三月齐集北京。3月19日,袁世凯又通电全国,宣布于4月8日举行国会开会礼。3月20日晚上,32岁的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应袁世凯邀请前往北京,在上海沪宁火车站乘车时遭遇枪击,于3月22日凌晨在靶子路沪宁铁路医院去世。凶案发生后,宋教仁曾经担任主笔的国民党第一大报《民立报》,逐日追踪报道了与该案相关的各种信息。 1913年3月20日晚上,“即有人往沪宁车站,即宋先生遇刺客地点察看情形,并访问站中人役。”这个人从沪宁车站站内酒吧的洋人服务员那里了解到:“当时刺客似不止一人,因上车前,宋先生与议员诸君聚谈于国会议员招待室,其时曾有三人频频在室外窥探……” 3月21日,“又有某君就地察看,将当时情形绘入图中。” 按照来自《民立报》的这位“某君”的调查图示,宋教仁先与送行(P177-179) 序言 立异求同的历史写作 聂圣哲 作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的一名研究人员,张耀杰的本职专业是戏剧学研究。由于他1980年代担任农村中学英语教师期间,深受一些英文原典的影响,进入研究岗位之后,他很快便由戏剧史研究转向更加宽广的民国史研究,并且有意识地继承发扬了胡适先生充分世界化的“健全的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念和价值谱系。在2014年出版的《民国红粉》和《北大教授与《新青年》》两本书中,张耀杰曾经反复强调这种以个人为本体本位的“健全的个人主义”的价值谱系当中环环相扣、缺一不可的价值要素。 基于这样的价值要素和价值谱系,张耀杰认为,中国社会家国一体、等级森严的宗法农耕及皇权专制的传统文化,尤其是政教合一的儒教文化,与工商契约的近现代文明之间的显著区别,其一是缺乏系统性、多元化的谱系思维,习惯于抓住二元对立一元绝对的单一要素上纲上线、极端发挥,从而单边片面地区分出互不兼容、党同伐异的君子与小人、好人与坏人、忠臣清官与奸臣贪官、正面人物与反面人物的敌对双方;而不是像提倡充分世界化的“健全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念的胡适那样,既注重于创新立异的个人价值最大化,又把所有的创新立异归结于人类大同的共同进步。其二是缺乏责任担当的罪错意识,不是像现代工商契约社会的文明个人那样,在私人权利与公共责任边界明确的前提之上,习惯性地反省和承担属于自己的一份罪错责任,进而虚心诚恳、正大光明地纠错改过、自我健全。 具体到张耀杰个人来讲,他的充分世界化的“健全的个人主义”的集中表现,就是一直以只问耕耘、不求回报的公益心态从事学术研究,并且在学术研究和公共事务方面不留情面地较真纠错、立异求同。 中国人自古就有爱面子、讲情面的陋规习惯,张耀杰在学术研究领域一反常态,他不留情面地较真纠错、立异求同,甚至达到“一根筋”的程度。我自己和张耀杰在不同场合对于某些事情的观点,也是迥然不同,甚至有过当面争吵的经历;但是,这丝毫不影响我们之间的私人情谊和持续交往。另一位民国史研究者叶曙明先生,与张耀杰也有“过结”,他的《中国1927·谁主沉浮》,曾被张耀杰在书评中热心推荐;另一本《国会现场》,却被张耀杰的另一篇书评尖锐指责。所幸的是,叶曙明并没有计较此事,继续与张耀杰保持良性互动…… 说句真心话,我有时候也很烦张耀杰,但又忍不住要阅读他的著作和文章。在我看来,张耀杰的可敬可爱处在此,可恨可憎处也在于此。 按照张耀杰的说法,早在1913年1月24日,由谢石钦主持的湖北革命实录馆,就已经在《呈副总统职馆开办以来情形并编纂办法及请催湖北军政府建设始末由》的呈请公文中明确认定,该馆收录的辛亥革命首义将领及功勋人士的文献资料,“大都私人攘臂言功之作,求其以事系人,而以民族之进化、社会之发达为前提者,几如凤毛麟角之不易得”。现在所能看到的几乎所有辛亥革命亲历者自述自传的回忆文字,基本上都可以用“私人攘臂言功之作”来加以概括。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很多历史老人都在抬高自己、诋毁别人方面,都留下了说谎造谣的人生污点。 基于较真纠错、立异求同的学术追求,张耀杰的历史著述的主要特征,就是胡适所谓“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的史料发掘和文献考据。这种历史著述适宜于远离喧嚣的慢阅读,而不适宜于文化泡沫时代的快消费。张耀杰从来不奢望自己有朝一日成为左右逢源、八面玲珑、人见人爱的畅销书作家;而是脚踏实地致力于既有历史价值又比较好玩有趣的历史人物的传记写作。稍微有些耐心的读者,是不难从他既严谨理性又爱憎分明的相关著述中,得到眼前一亮、茅塞顿开的新发现、新感悟的。拨开谜团之后的水落石出、真相大白,会使您在了解历史真相的同时,不断修正自己的思维方法、不断充实自己的价值谱系,从而体验到一种从百思不得其解的学术困惑中瞬间顿悟、豁然开朗的阅读快感。 在这部《喋血枭雄:改变历史的民国大案》中,张耀杰围绕着陈其美黑白两道的会党传奇,发掘澄清了发生在辛亥革命前后的秋瑾、胡道南、汪公权、陈兴芝、陶骏保、陶成章、周实、阮式、张献贞、宋教仁、夏瑞芳、范鸿仙、郑汝成、陈其美、王金发、姚勇忱、韩恢、王治馨、张宗昌等一系列人命大案的历史真相,从而为广大读者扎实认真地反思历史、展望未来,提供了较为可靠的文本依据。至少在这一点上,张耀杰对于民国初年的历史研究,是别具一格、不可替代的。这也是我愿意为他的新书写作序言的主要动因。至于我的这种认知是否正确,每一位细心的读者细读本书之后,自然会有所判断。对于您来说,这也许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事情,却关系着张耀杰和我本人做人做学问的公德诚信! 关于这本新书,我以为有两点值得特别注意。第一,本书是2012年由团结出版社出版发行的《谁谋杀了宋教仁:政坛悬案背后的党派之争》的姊妹篇。书中的主要人物及事件,在张耀杰专门研究宋教仁命案时,已经有所涉及;只是没有能够以个人传记和个案叙述的方式深入发掘和充分展开;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已经前后持续了十多年时间。第二,为便于读者阅读,本书尽量不再引用原文和加写注解,同时又尽可能地说明文献出处,以保证历史叙述的真实完整。据张耀杰介绍,他还将陆续发表相关的学术文章,专门与从事历史研究的学界师友进行互动商榷,以便达成“真理越辩越明”的理想状态。 在一次叙谈中,张耀杰谈到他一整套的写作出版计划,其中包括写作反思胡适不够健全的“健全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念的《罪错胡适》;揭露康有为、梁启超师徒伪造改写历史文献的《罪错康梁》;继《民国红粉》之后续写《红粉二集》;修订整理十多年前写作完成的一部人类宗教学著作。这是他作为历史研究者有意识地为下一代预留的历史素材和历史记录,其中以舍弃牺牲个人的种种物质欲望和精神奢求为代价,最大限度地抑制了中国传统读书人“私人攘臂言功”的劣根陋习。 在过去两年多的时间里,刚满50岁便满头白发的张耀杰,竟然因过度劳累而患上了糖尿病。作为他的读者和朋友,我衷心希望他在今后的岁月里能够爱惜身体,从而平平安安地实现他较真纠错、立异求同的学术愿景,以及由此而来的淑世情怀;同时也祝愿他的这本新书,能够在茫茫人海中找到更多的慧眼知音。 2015年5月16日于姑苏城外改华堂 后记 感恩与鸣谢 聂圣哲先生在序言中已经谈到过,我这本新书是2012年由团结出版社出版发行的《谁谋杀了宋教仁:政坛悬案背后的党派之争》一书的姊妹篇。书中的主要人物及事件,在专门研究宋教仁命案时,已经有所涉及,只是没有能够以个人传记和个案叙述的方式深入发掘和充分展开;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已经前后持续了十多年时间。 在《谁谋杀了宋教仁:政坛悬案背后的党派之争》一书中,我得出的主要结论是:与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关系密切并且实际掌控着上海地区的合法军警及黑道势力的前沪军都督陈其美,是幕后操纵宋教仁命案的第一嫌疑人。 五年过去,我的这一学术观点已经被许多读者所认同和接受。在后续的追踪研究过程中,我又从上海中西书局于2011年8月出版的《辛亥革命与上海: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档案选译》中,找到了直接组织实施针对宋教仁的刺杀行动的吴乃文,与老上司陈其美关系密切的文献证据。本书第四章“宋教仁案中的陈其美与吴乃文”,无论是在历史事件的叙述方面,还是证据链条的考据方面,都比以前有所超越。 粗略统计了一下,我在中国内地正式出版的学术性质个人专著,已经有12部之多。在已经先后出版的这些正式出版物中间,由于各种各样的复杂原因,存在着一部分的交叉重叠。正如聂圣哲先生在序言中所说,我个人从来不奢望自己有朝一日成为左右逢源、八面玲珑、人见人爱的畅销书作家,而是脚踏实地致力于比较有趣也比较好读的历史人物传记作品的写作。 这本书是面向普通读者的历史实录,而不是面向书斋的学术考据。书中以同盟会中部总会领导人陈其美和宋教仁的革命活动为轴心,重新考证和叙述了发生在民国初年的一系列直接改变中国社会的发展路径和历史轨道的重大命案。在最大限度地厘清还原陶骏保、陶成章、周实、阮式、陈兴芝、张献贞、宋教仁、夏瑞芳、范鸿仙、郑汝成、陈其美、王金发、姚勇忱、韩恢、王治馨、张宗昌等一系列人命大案的历史真相的同时;也为广大读者扎实认真地反思历史、展望未来,提供了完整全面并且雅俗共赏的人物传记和个案故事,以及充分世界化的价值谱系和文明坐标。书中可以独立成文的部分章节,已经先后在《南方都市报》、《经济观察报》、《江淮文史》、《档案春秋》、《腾讯·大家》专栏等多家媒体正式发表,在此对相关媒体表示衷心感谢。 又一本新书出版,照例要感谢师友方家的关心提携。聂圣哲先生是在企业经营、著书立说、影剧创作等多个方面,都创造出辉煌业绩的传奇人物,感谢他在百忙之中付出心血,为本书撰写了情真意切的美好序言。笔名端木赐香的美女同乡李桂枝,为本书的写作提供了诸多文献资料。高国杰、周达慧、胡月光、包志雯、马俊、耿剑、陈忠、刘一川、于建嵘、姜永海、李红兵、高荫平、杨玉玲、刘亚伟、王丽君、戴黛、陈世和、罗小刚、范泓、苏南、陈远、华欣远、张武、白森、王小明、王晓渔、于淼、孙愿平、李大华、剧耕、杨承民、周月、徐思远、郭学明、王晓阳、田玉霞、杨毅敏、韩海生、柏来锁、张英、姜芳、曾辉、杨爱姣、相南翔、韩福东等诸多师友,对于本书的写作,也多有帮助;在此一并表达感恩之情。 在图书市场急骤萎缩的大环境中,九州出版社愿意接纳这本市场前景并不明朗的学术性历史传记,并且在审读编校过程中,给出了极其宝贵的指导性意见,使得这本书稿的历史叙述变得更加准确也更加简洁。对于出版方的诸位师友严谨敬业的职业精神,我也要献上一份真挚的敬意。 2016年3月28日于北京家中 书评(媒体评论) 张耀杰从来不奢望自己有朝一日成为左右逢源、八面玲珑、人见人爱的畅销书作家;而是脚踏实地致力于既有历史价值又比较好玩有趣的历史人物的传记写作。稍微有些耐心的读者,是不难从他既严谨理性又爱憎分明的相关著述中,得到眼前一亮、茅塞顿开的新发现、新感悟的。 ——聂圣哲 祸胎毒肇陈其美,魁杰人思陶焕卿。一弹广慈医院里,先亡光复继同盟。 ——柳亚子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