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三爷刘晚苍(刘晚苍武功传习录)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出版社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刘源正、季培刚编著的《三爷刘晚苍(刘晚苍武功传习录)》首次披露了刘晚苍所学重点谭腿、太极拳、八卦掌的功法老谱,并不遗余力,采访刘晚苍亲传、再传弟子门生,整理出他们记忆里跟随刘晚苍学拳的经过,其中不乏习武做人的点拨之语,道出了刘晚苍虽为武人实存文心的生活逸趣,最大程度全面地展现了刘晚苍的武术造诣与质朴人生。

内容推荐

刘源正、季培刚编著的《三爷刘晚苍(刘晚苍武功传习录)》是一份刘晚苍习武与授艺生涯的真实记录。

刘晚苍之师刘光斗学自张玉连(谭腿)、王茂斋(太极功)、兴石如(八卦功),少年即于北京城享有盛誉,惜命运多舛,传人不多,刘晚苍是其武艺的全面继承者与传播者。刘光斗在抗日战争期间下落不明后,刘晚苍长期受教于王子英,精研推手。

民国期间,刘晚苍获陕西省国术比赛大枪第*,被誉为“大枪刘”;新中国成立后,与日本国手三浦英夫比手,三胜而服之,名扬海外。刘晚苍从不自秘,桃李天下,更安贫乐道,与世无争。为免“前哲之倡导不宏,后世之欣慕亦寡”,刘晚苍传人首次完整披露了刘晚苍所学谭腿、太极功、八卦功的功谱,并不遗余力,采访刘晚苍亲传弟子门生,整理出他们记忆里跟随刘晚苍学拳的经过,其中既有口传身授的点拨之语,又不乏立身做人的谆谆教诲。

目录

前言

第一编 起源

 潭腿说略//张玉连稿

 谭腿证悟//刘光斗

 八卦功妙艺谱//宋派兴福师传授刘光魁重订

 刘光魁传妙艺功箴言//刘光魁

 太极功精解//刘光斗

 蓬莱刘氏志略//刘本钊

 与刘晚苍跟刘光斗老师学拳的经过//刘焕烈/口述刘培俊、季培刚/整理

 史料中所见刘光斗的三位武功老师//季培刚

第二编 述往

 与三浦英夫切磋技艺//刘晚苍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马长勋/口述罗希和/整理

 功夫要脚踏实地//王举兴/口述季培刚/整理

 以心行气,不以力胜//陈耀庭/口述季培刚/整理

 无形无象方为真//潘鸣皋/口述季培刚/整理

 养浩然之气,行无为之为//王云龙/口述季培刚/整理

 承前启后的仁爱之师//刘培俊/口述季培刚/整理

 “厚德”与“高艺”互为表里//张楠平/口述季培刚/整理

 “太极”本是“无极”生//孙长青/口述季培刚/整理

 与世无争,其乐融融//刘源正/口述季培刚/整理

第三编 记录

 太极打手的击拿发放//刘晚苍、刘石樵

 博采众家之长,深研太极精髓//刘光鼎

 德艺双馨,风范永存//刘培一

 体用兼备,自成一家//刘沛雨

 悟解阴阳之理,方得太极真谛//赵德奉

 善待问者如撞钟//胡海牙

 序属师生,情同手足//赵绍琴胡海牙

 尚武精神的典范//门惠丰

 我最佩服的武术家//李春生

 地坛时光//王克南

 善推手者,亦善知机造势//陈惠良

 何日再相逢//峡猿

 北海晨早//殷健

 《卧病说武集》我与武术的因缘//殷鉴

附录

 附录一 刘晚苍师承表

 附录二 刘晚苍传人名录(排名不分先后)

 附录三 刘晚苍及其传人相关著作索引

编后记

试读章节

养由基之射,初非以力胜,庖丁解牛,技在乎精,固非粗浅而易为也。用劲之法在专在恒,久之自得其妙,非敢尚外人语狂焉。凡百工杂艺,非亲身造诣者不知其艰辛,艺深者机欲藏而外示以拙,虽道中人不能识其浅深,况外人乎?

得其中和之道,而后求之于长短、虚实、出入之间,开合变化,神智以出,所谓神无方而用无体,使不用之中,妙用常存,则在拈花微笑之间,须悟之而后出之可矣。

第二章腿论

腿之奥妙,非言足以出其万一也。其变化使用之方,则在习者遂时应机而用之。若出其端末,难免识者糟糠之诮。惟腿之用法,于吾门中为大备焉。以腿直击之法,欲速欲重,见缝插针,实有不容缓者也。至若以手或推、或挽、或封、或闭、或搪、或打、或躲、或进,逢迎接迎之间,广而化之,其用何可究极哉?是谓之踢法。

踢为由下而上之,踹为由我而之彼。踢如掀土,踹如弹簧。踢力在脚背,踹力出于脚根,一发而即回,使人无可捉摸,则踢不如也。然则用踢取其便利,而用踹尚其猛力也,其变化之法,亦不似踢法出手之平凡,似为奇以制胜,一啄而即回也。

跺为横劲,足扁而出,用以击胁或腰胯之间。身扁斜似败,或因败以取之也。其用在神而速,不然易为人所乘。然用之以破奇招时,而甚为得法也。

扁踩者亦似横劲,脚向外斜出,腿低而速,中在人之膝或迎面骨上,愈见手快者愈宜用之。愈见手密者愈宜用之,在取其下低不防也。

高扁踩者与扁踩无异,惟踢处以胁腋为的,出手以叠劲掩护而用之。其劲以轻率为妙,非劲浊者易为之也。

高跺子其劲甚猛,大致亦踢在胸前、胁腋诸处。其妙全在手法变幻之神妙,出奇而用之,则无所不当也。

外撞腿,即不问虚实可亦。硬打硬上,全在跟桩稳固。因腿过高,而下部防虚也。

箭弹腿者,飞身出腿,变化不测,为腿中之最。此外,尚有回马腿、分手跺子、蹶子腿、篙腿,为腿家之密,习者自求之可也。

第三章拳论

拳法以谭腿为本,日十路谭腿、十路查拳、十路剑。此外,十路行谭为短手中最著者也。行谭者,内含十路谭腿,为使不失其本也,以行拳过步为过门,然后分合变化,则不可以方物也。其手率为短而捷,身轻步灵尤在稳重周详,至始至终,一气贯之,气欲平而劲欲整,可为如虎之威,如豹之猛,如熊之狠,如蜈蚣之出入,如鸟之飞翔,如蛇之趋走。目如悬铃而声如宏钟者,盖由此而来也。

崩谭者,今不见其传矣。昔见之,知其变化之法尤出于行谭上,然与以上所从事尤不能出其外也。  二十四式者,以腰腿为能,以步法为宗,以变转为奇,行如盘根之树,尤有蟠龙之巧,其双飞脚之奇,黄龙折腰之妙,世尤罕能之。至于传身入化,尤在精心造诣者所能肇造引深而用之,其有方乎,其有方乎?

六家式者,以长手为用。其制敌之法,其精妙则在用时而后见之。其式简,其用至繁。所为六家式者,兄弟六人,相互传艺,各出一趟,因以制成云。

钩者为吾门器械之一。自常遇春、伍殿章一来,传有浊钩、查钩之分。查钩者为常遇春之侄所作,非其本也。对敌之方,犹大可观也。浊钩者出于北派,北派者,巴沟回七八之传也,不若南派之清捷灵活。南派者,常遇春所传于武城杨、刘、沙、李四家也,为谭腿门之大宗也。而浊钩之用法,其稳过胜于查钩者多矣。

P14-P15

序言

清末民国时期,知识与制度发生大幅度转型,西式新学日渐成为官方知识形态,参照东西两洋的制度体系也随之建立。但在民间社会当中,实际仍然延续着过去儒释道三教特别是理学的传统,无论在为人处世,还是一般技艺上,仍透着过去传统的影响。这本书要叙述的中心人物——刘晚苍,就是从这样一个中西文化交杂更替的时代背景中走过来的。

刘晚苍早年没接受过新式教育,他的观念和做派都是受长辈、同辈等周边人的影响。他一生长期身处藏龙卧虎的北京城里,别无所好,业余时间身体力行地接续了老北京城里谭腿、太极、八卦等多个门派的练功传统。这方面对他影响最大的,是刘光斗以及王茂斋、王子英父子等一些师辈的人。刘光斗出身于读书世家,虽毕业于新式的朝阳大学,而家学渊源更深;王茂斋父子虽经商为业,但心性仁义……刘晚苍一生见识了很多人,经历了很多事,阅历丰富,眼界也随之开阔。他在日常生活和日积月累的练功过程中,凭着良知把德性都体会到身上,为人本分、正派、仁爱、和善,做事讲理,不昧良心。在技艺上慎重吸取众家之长,形成了“沉粘古朴、灵潜宏伟”的自身风范。

在过去的北京城里,很多人都称刘晚苍为“刘三爷”。这是一个很尊重又很亲切的称呼。见过刘晚苍的人,都说他功夫好,能将人发出两三丈远而不伤人,发与被发者皆身心愉悦,不觉痛苦,谈笑风生。而且,他的为人做事也很有份儿,都说他德高。

过去人都说“德高艺才能高”,这也不是没有道理的。古人说,在天为“道”,在人为“德”,德即人道。假如说一个人真正明了“道”,甚至不需思虑而行为自然合乎“道理”,那么,他自然就是真正的有“德”。

刘晚苍一生都在琢磨太极二元对立统一的平衡关系,特别在推手发放中有很深的体会。由此推及为人处世、待人接物,一般是保持相互平衡,而对待不合理的人与事,则是保持自身的平衡并破坏对方平衡。其实,内家功夫是非常可取的理学修为工夫,虽然不如宋明儒的静坐工夫彻底,却更容易让人切身感知。且其工夫着力于动中求静,动以修身,静以修心,便是性命双修,由此身心皆能受益,便于检验,而不偏于一端。

如何才能从心所欲地处理平衡关系呢?古人经验概括起来,便是要明于“道”而合其“理”,即知晓阴阳、虚实、动静、刚柔、有无,知行合一。只是后天习惯的“实”“动”“刚”“有”易练,返先天的“虚”“静”“柔”“无”难求。儒释道三教工夫的着力处,便是在虚,在空,在无为。

所谓“大道至简”“道不远人”。听起来很玄,要做到本应不难,老子讲:“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正因其简之又简,损之又损,与一般思维反向,所以才玄而难为。

然而,虚空而无根便为浮。其根处,在内即是丹田,在外为腰。所以,传为张三丰所作《十三势歌》中就说“命意源头在腰隙”“刻刻留意在腰间,腹内松净气腾然。尾阊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也便是王宗岳《太极拳论》中的“虚灵顶劲,气沉丹田”,养气功深,便合于丹道的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便是“阶级神明”。所以,刘晚苍说,功夫不在外面的样式,而在内在的气势。

《孟子》所言“善养吾浩然之气”,也便是《中庸》所讲的“致中和”,后来王阳明说是“致良知”,用现代人的话来说就是好的心态,或者说气息顺畅、问心无愧的心理感受,有所不顺即顺势调整,便是“道法自然”的自然而然。心态时时处处保持静定中和的话,便能达到自身及与外界的平衡。能“致中和”就是“仁”,在太极功夫里是“中定”与“松净”。

在推手中有较深体会的人都知道,没有“中定”是发不了人的。太极功夫的一句经验之言“站住中定,往开里打”,要是从理学上说就是把向外有所欲求的私心定住,“反求诸己”,凭良心感知来做人做事。也是《孟子》所说:“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大学》讲:“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在太极功夫中,能“中定”,才敢于彻底“松净”,只有“松净”才能发挥“虚”“空”“无”的妙用,“舍己从人”,感知灵敏,达到“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才能“引进落空”。至于发不发放,全由他自己掌握。《老子》讲:“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他有“无为”“不争”的需要,这样,心里才觉着顺畅、对劲儿,才能“无为而无不为”。所谓“无形无象”,一切外在形象都是顺应对方之势而变化出的,变化的目的仍在“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的虚无,而使对方落空。

在“中定”与“松净”以外,如要时时处处顺遂,还要“圆活”。《庄子》说:“得其环中,以应无穷”,《太极拳论》讲:“立如秤准,活似车轮”。被刘晚苍运用纯熟的“滚轮效应”,从腰的圆转到小臂的里卷外翻,在对方不知不觉中实现了虚实转换,使对方拔根失重,如坠于十里云雾,这其中便蕴涵着圆融之智。

在发放时,要达到排山倒海、摧枯拉朽的效果,还要“劲整”,实际能做到“松”而有“中”,放下手臂,求于腰腿,不整自整,因而本不需特别强调。

功夫归结起来,便是如上“松”“中”“圆”。由此可干变万化,而万变不离其宗。“中”可以得“仁”,“松”可以得“勇”,“圆”可以得“智”。“智”“仁”“勇”,古圣先贤视为“三达德”。

只有明于“道”,合乎“理”,才可能有“德”,功夫才可能纯正。否则,思维不转换,气质不变化,顶多是好狠斗勇的拳脚力量与技巧,养成争强好胜、贪求外在的心性。心性不正,久必成病,且拳病难改,因那是日积月累形成的。所以,功夫不能盲修瞎练,练对了是修为,练反了却毁人。而对于高明的老师来说,无非是教人做个好人,这本也没有什么保守、自秘可言。所以,刘晚苍一向以仁爱之心待人,有教无类,有问必答。不过,他教人始终保持着一个风格,就是像《礼记·学记》所说的“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以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就是说,不多讲,又绝不是故意保守不讲,而多是让人从他身上体会和从练中自悟,以让功夫真正上身。问到了,他都会讲得很好;问不到,就还要自己去慢慢下功夫体会。否则,易如《孟子·公孙丑》所讲宋人揠苗助长的故事,孟子说:“天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说到这里,忽然发觉,讲这么多的道理,其实并不是刘晚苍的风格。要想了解他,还是翻开这本书,从那些实在的言语和具体的事例中仔细品味、静心感悟吧。

后记

在这本书大致定稿的时候,有必要附上几段话,将其得以呈现的因缘,作一叙述。

今年初夏,将迎来刘晚苍诞辰110周年的纪念日。在此之前,刘培一先生本意是为此举办一次活动,并向刘晚苍的传人征集文章、图片等各类资料,以期编辑成册,尽量反映刘晚苍生平及技艺的全貌。否则,难免曲终人散尽,零星资料也不知去处,所谓“前哲之倡导不宏,后世之欣慕亦寡”。在2013年春北京举办纪念王茂斋活动期间,刘培一先生曾特意召集我们聚餐,安排布置此事。然而,天不假年,仅稍有头绪,他即于2015年初因病离世。其生前所愿如停顿下来,也将成为永久遗感。

在此之前,胡志华编辑因拟再版《太极往事》,得知我与刘晚苍的渊源。刘培一去世后,她勉力敦促我接续编成。我既是勉为其难,也算是责无旁贷了。刘培一先生当初关于这本书是如何设计的,我们与出版社方面都不清楚,所以只能重新设计。文字内容起初分为三部分:

一、“起源篇”,收集展示了多份资料,主要是为了相对真实地反映刘晚苍的身世经历及武功渊源,大致以写作时间早晚为序排列,多数资料属于首次以真实面目发表,尚不完全为外界所知。

二、“记录篇”,主要收集了迄今为止各类期刊所发表的与刘晚苍有关的部分文章,以发表时间为序。十年前的20HD6年,在京举办纪念刘晚苍100周年诞辰活动,刘培一先生向刘晚苍的部分弟子门生征集的纪念文章曾汇集成册,但未真正出版发行,这次一并汇编到一起。另外,附加刘培一先生此前向刘晚苍的弟子们布置写作的文稿,由刘晚苍弟子门生赵德奉、刘培俊、张楠平等几位老师本人提供。

三、“述往篇”,主要是走访刘晚苍弟子门生所做的口述记录。2013年夏,我在龙口采访过王云龙老师,并将其所述一生在太极方面大致的经历体会整理成稿。2015年清明之后,与北京的刘晚苍长孙刘源正老师取得联系,可以说是一拍即合,大家都真心实意地愿把这件事情做好,对前人、今人及后人都有交代。5月底,刘钟利师兄与我一起到了北京,孙长青老师与刘源正老师等人热情接待,我们住在兴寿镇一处乡村梨园里,并邀请张楠平老师等人前来合议。此后,相继走访了马长勋及马骏、王举兴及王盘林、潘鸣皋、孙连顺、陈耀庭等多位老师,做了采访录音。其中,马长勋老师在2013年那次同门聚会后,即着手做关于老师刘晚苍的回忆录的准备工作,还为此专门买了录音笔,每想起一点来就自己录音,晚上录音笔放在床头,有时半夜想起些什么,就起床录上一段。后来,请其学生罗希和根据口述录音整理成文稿。当我们前去拜访时,其子马骏将录音和电子文稿悉数转交给了我们。老先生诚朴认真的精神,非常让人感动。我们这次在北京仅待了几天,像赵德奉、李春生、陈惠良、王克南等多位老师,以及北京众多曾与刘晚苍有过来往的武术界领导与名家,或者有联系方式却没联系上,或者无从联系,未能进行采访口述,颇感缺憾。返回蓬莱后,我于6月中旬,在东许家沟刘培俊老师家,又听他重新详细讲述了跟刘晚苍学艺的经历并做了录音。此后,陆续将以上录音整理成文。刘培俊、王云龙、孙长青、刘源正、陈耀庭等几位老师,先后阅读了各自的口述文稿,并对其中一些因整理而出现的细节问题进行了修正。这部分内容基本是原话照录,未做什么修饰,有的内容仅在讲述的前后次序上稍做调整,尽量忠实反映原样。

书稿大致形成后,责任编辑胡志华女士于今年初春仔细通览了全稿,从编辑以及读者的角度,提出了很多中肯的意见,希望这不只是一本由表达各自怀念情绪的零散篇章汇编而成的纪念册,而是力求从整体上将刘晚苍的形象呈现在需要了解他的广大读者面前的著作。为此,她对文稿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删减多余,合并重复。将“记录篇”和“述往篇”调换了位置,以“述往篇”为主,将原本“记录篇”各作者文章的实质内容合并到“述往篇”各文之中。未经采访口述者,则将其文章归入“记录篇”,且同一作者的多篇较短的文章,一般合并为一篇来表述,这样就避免了大量的重复内容和没有实质内容的无效信息。已发表作品均在文末注明出处,以供查阅,并有附录三可供检索。另外,按照出版社方面意见,在“述往”与“记录”篇之前,分别增加了刘晚苍《与三浦英夫切磋技艺》及刘晚苍、刘石樵《太极打手的击拿发放》。

另外,书名“三爷刘晚苍”是常学刚先生的建议。“三爷”确是个真实而有温情的称呼,让人悠然想起当年北京城中那位有一身好武功又德高望重的刘爷爷,比那“武术家”“大师”什么的都好。

一本书的面世,以及到达阅读者的手中,总是因缘际会的结果。愿本书的出版,能让有缘人加深对刘晚苍德行、技艺以及所追求的人生境界的了解,以之作为自身修习的参考,并对当下以及未来的发展路向,提供些许引入思考的借镜。

编辑整理过程中,不如意处在所难免,尚望有心读者批评指正。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22:4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