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惟诚文集(第8卷)》选编了104篇文稿,分宣传工作、精神文明建设、文化扶贫三部分。
作者从上个世纪50年代起就在宣传思想战线工作。文化扶贫是作者上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概念。20多年来,文化扶贫委员会组织了系列文化扶贫工程和活动为贫困地区和人民在扶志、扶智、扶干劲、扶精神上做了很多实事,积累了经验。本卷选编作者有关这方面的文字,可以说是文化扶贫的记录。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徐惟诚文集(第8卷) |
分类 |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
作者 | 徐惟诚 |
出版社 | 商务印书馆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徐惟诚文集(第8卷)》选编了104篇文稿,分宣传工作、精神文明建设、文化扶贫三部分。 作者从上个世纪50年代起就在宣传思想战线工作。文化扶贫是作者上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概念。20多年来,文化扶贫委员会组织了系列文化扶贫工程和活动为贫困地区和人民在扶志、扶智、扶干劲、扶精神上做了很多实事,积累了经验。本卷选编作者有关这方面的文字,可以说是文化扶贫的记录。 内容推荐 《徐惟诚文集(第8卷)》共收录104篇文稿。作品结合工作实际,加强理论研究,总结宣传规律,提倡文明新风,推动文化扶贫,反映了新中国宣传思想领域的发展历程。 目录 宣传工作 文艺的用处 探讨一下演讲的艺术 让宣传工作充满现代化的气息 搞好群众文化工作为“四化”事业服务 社会心理的预测和意识形态部门的工作 做好对外宣传工作 和群众的心情更加合拍 宣传工作要面向实际 掌握说理的艺术 求异、求同和求真 法制宣传教育要为稳定大局服务 做好科技宣传增强全民科技意识 努力做好防震减灾宣传工作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服务 要充分重视和加强科技宣传 宣传工作要适应新形势,迈出新步伐 新时期迫切需要提高宣传工作者素质 把宣传思想工作提高到新水平 欢迎更多精彩报告问世——读北京市委讲师团主编的《精品报告集》 有意义的事 为传播真理献身 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研究 中国共产党的一个创造 “四化”需要我们大讲纪律 精神文明礼赞 2000年的精神文明 从实际出发研究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 繁荣创作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两个文明建设应当同向发展 人是需要有点精神的 旗帜鲜明抓住根本 改革与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活力 开放与精神文明 大力弘扬见义勇为无私奉献精神 广泛吸引群众参与把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推向前进 坚持常年注重实效 精神文明是值钱的 文明程度的提高是一个建设的过程 精神文明建设活动要更加深入扎实 下力气开展好新时期学习雷锋精神活动 精神文明也需要建设许多工程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文化下乡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 精神文明建设贵在落实 愿出租汽车业劲吹文明新风 不但要好看,而且要有用 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希望《文明》给读者看到更多的文明和平常看不见的文明 公共文明引导从观念到行动 抓住根本,使学习雷锋活动时代化常态化 精神文明建设·文明新风 把读书活动长期开展下去 取奶小景 文野之分 管得着 赵钱孙李的喜事 愿杭州人更美 做移风易俗的先锋 国格党格人格 谁无礼 春江水暖鸭先知 走路的自由 时代和群众的需要 让更多的职工同好书交朋友 华山上的主观与客观 让整个社会都来爱老师——推荐《我爱老师》 我们的时代是需要英雄的时代 发展体育运动适应建设需要 把光荣和先烈走过的道路联系起来 究竟谁怕谁 交通秩序和现代化 更多一点互相的理解和支持 应当热热闹闹地过节 婚礼的改革 正是党员建功时——写在北京市共产党员“十杰”评选之际 让农民看上电影 马耳同志照相 北大有个爱心社 这是一个伟大的历程 认识你的邻居 把旅游饭店建设成精神文明的窗口 小小的体温计 西湖飞扬黄丝带 顺风车的风 妈妈,我今天回家吃饭 不是做给上级看的 精神文明建设·国外借鉴 新加坡考察记 睁开眼睛看世界 新加坡也有综合治理 从日本的崛起看东方文明 德国回来的“乡下人” 新加坡见闻散记 文化扶贫 文化扶贫的壮举 为农村儿童送戏 读书有用论 让“文化扶贫”结出更丰硕的成果 于己无损于人有益 为贫困地区建精神通道 启动智力的杠杆 文化扶贫的记录 不断探索帮助农民掌握新知识的方法 加快计算机下乡 帮助农民养成读书求知的习惯 文化力可以转化为生产力 投入产出最划算的事 希望更多人参与这项活动 读书是通向成功的阶梯 试读章节 文艺的用处 我曾经问过许多老同志最初是怎样走上革命道路的。 他们几乎异口同声地对我讲起了进步文学艺术作品的作用。有的跟我谈鲁迅的杂文,有的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的谈《放下你的鞭子》《黄河大合唱》《白毛女》。他们说,他们通过这些进步的文艺作品加深了对人生的认识,找到了学习的榜样,激发了革命的热情。 虽然还可能有许多不同的情况,这些同志的经历毕竟是有代表性的。文艺作品对人,特别是对青少年的巨大影响,是不可否认的。无论是小说的读者,电影的观众,唱歌、跳舞的爱好者,青年和少年都占了最大的比重。可是,是不是每一个人都想到了文艺作品有什么用处的问题呢?那大概就不见得了。 说人们完全没有想到文艺的用处也不是事实。有人说,讲什么文艺的用处?看着好玩就是了。其实,他们说的“好玩”也是一种用处。但这并不是文艺的唯一用处,甚至不是主要的用处。持“好玩”论者看文艺作品也要受影响,只不过不大自觉。所以,他们对于应该接受的好影响,因为没有引起注意,往往接受得不够;对于不应该接受的坏影响,也因为没有注意,有时在不知不觉中中了毒。 有些人向青年宣传:文艺从来都是反现实的。有的青年听了觉得不错,便报以热烈的掌声。可是,仔细一想,不对了。文艺作家的存在也是现实的,作品和读者(或者观众)也是现实的。文艺“反现实”,反不反这些现实呢?如果是反的话,连文艺本身也不能存在了,“反现实”又从何谈起?事实上没有“反”一切现实的文艺作品,总是在现实中有所肯定又有所否定。只是不同的人,否定和肯定的内容都不一样。我们总不能不加分辨,以为只要骂人骂得凶,煽动性强的都是好作品。 现在在一部分青年当中还有一种流行病,就是对文艺作品只挑带“恋”字或者“爱”字的看。青年人要谈恋爱,却又没有经验,带着好奇心,想从文艺作品找一点借鉴,并没有什么错。可是,如果以为文艺的用处只是写爱情,那就不对了。有些人就是喜欢向青年鼓吹这一套,说什么“文艺的出发点就是爱”,“爱”才是文艺的永恒主题。那么,他们所说的“爱”又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不是只要是异性,或者是漂亮的异性,就会产生爱情呢?鲁迅早就指出过,《红楼梦》中的焦大就不爱林妹妹。这样的事实,所在多有。而且,爱的感情本来也并不只限于男女之间的性爱。这种感情是从哪里产生出来的?在“爱”之外,人类生活还有没有别的内容值得和需要文艺来反映? 要弄清楚这些问题,我们就不能不考察一下历史的事实,看一看文艺究竟是怎样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我们的先民还不知道有文字,他们也没有可能给我们留下关于文学艺术的著作。关于远古时代的文艺作品我们只能从残存的壁画和雕刻中看到。1879年在西班牙北部发现的亚勒泰米拉洞就是一个有名的原始人的遗迹。洞里的壁上画着野牛、野鹿、野猪和长毛巨象。当然原始人不可能为这些画写一篇“序”或者“后记”,说明他们为什么要画这些东西。可是,我们仍旧可以知道,这些画的诞生和远古的人类是以狩猎为生分不开的。如果当时的人们不是在狩猎时和这些野兽打过许多交道,即使是天才,即使怀着广大的施及动物的“爱”,也不可能画出这些画来。(P2-P3) 序言 自序 这是我半个多世纪积累的作品的文集。 帮助我编辑的孔令一同志、李宏同志按照文章的内容、体裁、对象做了分类。这是编辑工作的必要,对于读者检索某一方面的内容也有好处。但是在作者自己看来,我写的这些东西,大体上都是杂文。内容是庞杂的,遇到什么问题就写什么问题。大多数文章又只能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文字既来不及雕琢,论述也未能深人堂奥。有的文章写得长一点儿,涉及一些基本理论,但明眼人也可看出实际上功底是不够的,论述也往往离不开杂文的风格。究其原因,既有我对杂文的偏好,更和我的工作经历以及学识不足有关。 新中国成立前,我在上海曾三次考入高等学校,但都因为党的地下工作没能认真读书。新中国成立后,我连年打报告要求回学校读书,都未获批准。到1956年以后才死了这条心,下决心自学。遇到的困难主要是两条。一条是时间。这一条好办,主要是同自己做斗争。尽可能把事情做得快一点儿,把休息和娱乐减少一点儿,一分一秒不放过,时间就挤出来了。另外一条是客观的需要。学习是为了解决问题。处在这个变化迅速的大时代,新事物、新问题层出不穷,我又长期从事宣传、新闻出版工作,注意力被迫不断地转移。于是对许多问题的学习、研究就很难深入下去,最后成了对多门学科都略知皮毛的“万金油”。 我写作的时间多半在晚上10时到次日凌晨1时,行笔匆匆,又由于客观需要急于发表,来不及从容地谋篇布局,更顾不上精雕细刻。我也知道言之无文、行之不远的道理,但实在是力所不及,只能把自己的所见所思和盘托出、粗头淡服、素面朝天,也就谈不上什么文采了。 我的作品相当一部分同青少年思想修养有关。这是因为我早年曾经长期做共青团工作。但是我从来没有被正式分配从事少先对的工作。所以写了一大批面向少年的作品,除了因为在认识上我感到少年儿童是国家的未来,真要为共产主义奋斗就不能不努力去培育,还有一点儿偶然的因素。1959年我的朋友林剑修到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当社长。我们曾在一起交换对当时出版的少年儿童读物的看法。我认为对少年儿童不宜说教,但是不是不能说理。可是后面这一类书太少。他说组稿有困难。还说:“你为什么不写一本?”《给小红的信》就是被他“将军”将出来的。 《给小红的信》受到孩子们的欢迎,多次重印,印了几十万册。但到了“文化大革命”,这就成了一条大罪状——“用黑修养毒害少年”。我反正已被打倒,罪状多一条少一条也无所谓。可是还成立了一个批判此书的全国联络站,许多小学教员因向学生推荐此书也挨批。株连了这么多人,我这个“罪魁祸首”却束手无策。到“文化大革命”结束,才渐渐听说,有的教师根据自己的回忆.把书中的内容油印发给学生;有的教师把图书馆查封的书偷偷拿出来给孩子看。这些事使我很感动,总觉得欠孩子们一些什么,得为他们再做点儿事。1979年写了《祝你学习好》,以后又为《中国少年报》的知心姐姐信箱陆续答复了一批孩子的来信。当时我在心里默默地许了一个愿,要每年给孩子们写一本书。实际上虽然写了一批,但这个愿望并没有完全实现。一方面是挤不出那么多时间,另一方面是少儿读物出版的形势越来越好,新书越来越多,我自己写书的愿望就不那么迫切了。1996年以后我转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工作,下决心要为中国儿童编一套最好的、能启发孩子求知欲的百科全书,即《中国儿童百科全书》,这套书后来发展为面向少年儿童的系列百科全书,花的精力远胜于自己写若干本书。但这些都是集体的成果,与此文集无关。 随着我的工作岗位的转移,我写的东西涉及的内容也陆续有些变化。涉及比较多的,大体上有党的宣传工作、新闻出版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企业文化、家庭文化、家庭教育、文化扶贫、学校品德教育、党员修养、青少年修养这样一些方面。由于这些方面的内容大都和伦理道德有比较密切的关系,所以也就自然地参加了中国伦理学会的一些活动。上海的周原冰同志、北京的罗国杰同志,于我都是亦师亦友,曾经得到他们很多帮助。我自己偶有所得,也大胆地提出来向学界的同仁请教。这就是文集中一部分涉及伦理学的文章的来历。 收入本文集的作品,说来说去大体上都离不开人的思想、人的观念。但是作者说得较多的又往往是社会经济状况的变化,因为任何思想、观念都不是无源之水。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经济是基础,意识形态只是立足于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当今的中国又处于社会深刻变革的历史阶段,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形成的强大动力推动着中国以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速度前进,也不断产生许多前所未见的、要求人们解决的矛盾。在这样的历史时刻,各种思想困惑无不与经济生活的发展变动密切相关,也只能联系着经济生活的发展变动去寻找答案。作者的一些作品只是这个探索过程的一些记录。历史在发展,探索更须继续,这些记录当然不免有许多局限一但是作为认识的一种过程,这次收入文集时,除了个别文字,都一仍其旧。这样做,可能比较有利于如实地反映当时当地遇到的问题以及作者的实际认识。 人民群众创造自己的历史,既创造物质财富,又创造精神财富。我是做思想工作的。我写的东西大体上都不同程度地与思想、观念以及在各种思想观念指导下的行为有关。但这不能说明我的观点都是正确的,别人的都不对。事实上,无论是我所论及的话题、评点的观念是非、探讨的思想工作规律,都来自人民群众的实践,或者归根到底来自人民群众的实践。他们才是我真正的老师。一叶一花,都取自五彩的世界。撷取的过程,或直接或间接,都是我学习的过程。这个过程并没有完结。我希望我还能继续学习,能比过去再有一点儿新的进步。 感谢孔令一同志、李宏同志,在他们的努力下,才把我几十年中拉拉杂杂的作品的主要部分收集整理出来。也感谢中国出版集团及商务印书馆的同志们为这部文集的出版所付出的辛勤劳动。 是为序。 徐惟诚 2014年6月3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