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知名、具个性的民国文人,他们身上那些最有个性的侧面,具风采的精神特质,最耐人寻味的人生篇章,尽在胡竹峰的《民国的腔调》。
本书笔涉鲁迅、胡适、郁达夫、张恨水、陈独秀、叶灵凤、周作人、张爱玲、齐白石、胡兰成、沈从文、台静农、废名、梁实秋、郭沫若、老舍、茅盾、巴金、林语堂、木心等多位民国文人,论行迹,谈文化,述掌故,兼作小考证,说的是文章姿容,更意在追述一种逝去的文化风度。作者文字平和冲淡,情感饱满,细节充沛,从不同侧面,展示众多民国人物各具风采的品性与精神特质,颇得文化散文之趣。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民国的腔调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胡竹峰 |
出版社 | 河南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最知名、具个性的民国文人,他们身上那些最有个性的侧面,具风采的精神特质,最耐人寻味的人生篇章,尽在胡竹峰的《民国的腔调》。 本书笔涉鲁迅、胡适、郁达夫、张恨水、陈独秀、叶灵凤、周作人、张爱玲、齐白石、胡兰成、沈从文、台静农、废名、梁实秋、郭沫若、老舍、茅盾、巴金、林语堂、木心等多位民国文人,论行迹,谈文化,述掌故,兼作小考证,说的是文章姿容,更意在追述一种逝去的文化风度。作者文字平和冲淡,情感饱满,细节充沛,从不同侧面,展示众多民国人物各具风采的品性与精神特质,颇得文化散文之趣。 内容推荐 民国文人身上,有今人鲜见的性情。民国文人所体现的精神气度、文化襟怀,在今天来看仍然博大恢弘。民国文人的作品中也自有一种当下所看不到的宁静与舒展,散发着令人难以抵挡的文化魅力。《民国的腔调》作者胡竹峰以博识的胸襟,独立的判断,雍容娴雅的笔触,叙写民国文人与民国文脉,追溯他们的精气神,今人可从中感受那一湾文脉,感念那一代文人的气度与风骨。 目录 自序 楔子 张恨水 陈独秀 朱 湘 鲁 迅 周作人 郁达夫 张爱玲 齐白石 陈师曾 胡兰成 沈启无 沈从文 台静农 叶灵凤 汪曾祺 孙 犁 张中行 废 名 梁实秋 王 力 胡 适 刘文典 茅 盾 朱自清 林语堂 钱玄同 郭沫若 老 舍 巴 金 章衣萍 木 心 钟叔河 后 记 试读章节 鲁迅 谈鲁迅之前,先说其书法,我喜欢鲁迅的书法超过他的文章。读鲁迅书法,有种特别的味道。“五四”前后,那帮舞文弄墨的人差不多都精于书道,有几位更是此中行家,但鲁迅的书法还是脱颖而出、显得不同。朝玄虚里说,他的书法里,有中国文化人独特的血脉和性情。 鲁迅写字,落笔非常有力度,又非常无所谓,无意于书,也不屑取法。感觉是随随便便找来一张纸,轻轻松松拿起一支笔,慢条斯理地蘸点墨,一路写来,非常艺术,又非常自然,这大概和长期抄习古碑有关。 书架上有一本《鲁迅手迹珍品展图录》,收录有鲁迅各个时期手迹,刚硬直接者有之,认真偏执者有之,倔强可爱者有之,风流俏皮者有之,幽默含蓄者有之。 鲁迅的书法就应该是那样的,古雅厚重,又不失文人气。倘或写成郭沫若体,浑朴华美是够了,但敦厚不足。写成茅盾体,的确道劲有力,笔墨问又缺乏意趣。要是他写于右任那种,或者像李叔同那种,古风够了,毕竟还不像鲁迅。康有为的字纵横奇宕,梁启超的字俊俏倜傥,郁达夫的字古朴飞逸,许地山的字有灵动的拙,他们都称得上书法大家,但统统不像鲁迅的书法那样古,又非常新。 鲁迅的书法,非常配他的人,配他的文学,配他的脾气,配他的长相,配他的命运,配他的修养。如果鲁迅一笔王羲之的字,一笔颜真卿的字,一笔米芾的字,一笔八大山人的字,一笔郑板桥的字,一笔曾国藩的字,那样远不如今天我们看到的这样熨帖。鲁迅的书法是可以代表中国,代表民国,代表五四精神的,如果说毛泽东的书法是一览众山小,鲁迅的书法则是会当凌绝顶。 从鲁迅的经历看,一个人是否有所作为,开始做什么并不重要。鲁迅先学医,继而从教,然后从文,最终在文学的路上走到极致。纵观鲁迅生平,专业写作的时间并不长,《狂人日记》发表的一九一八年,他已经三十七岁了。 鲁迅真正进人文坛,是中年。少年是布鞋踩雨,中年是撑伞避雪,中年总是积累了一肚子经验。鲁迅生活的年代,有人挨过打,有人被暗杀,有人关进了牢房,鲁迅也避难,也逃亡,但他从来不是风尘仆仆,不是丧家之犬,而是衣衫干净,步履从容,面带微笑地从北京到厦门,从厦门到上海,真不行,躲进租界的小楼。这正是中年人世事洞明之处。读鲁迅的那些杂文,就知道他的老辣。鲁迅有段评价胡适与陈独秀的话,十分出名: 假如将韬略比作一间仓库罢,独秀先生的是外面竖一面大旗,大书道:“内皆武器,来者小心!”但那门却开着,里面有几支枪,几把刀,一目了然,用不着提防。适之先生的是紧紧的关着门,门上粘一条小纸条道:“内无武器,请勿疑虑。” 这段话变一下,用来评价周氏兄弟也蛮合适:假如将韬略比作一间仓库,鲁迅的那门半开着,里面有几支枪,几把刀,你看不清楚。周作人是紧紧地关着门,门上什么也没有。有些时候,鲁迅高明得如同设空城计的诸葛亮。 鲁迅是不容易读的。读他的著作,倘或先读三五本鲁迅的传记,抑或年谱,可得佳境——身世是作品的底色。鲁迅走从文这条路,多少与心性有关。医学枯燥,教学乏味,以鲁迅后来杂文中流露的个性看,他是做不了医生的。 鲁迅从日本回来,先去了浙江两级师范学堂做生理学化学教员,后来当了绍兴师范学校校长,再任教育部部员…… P33-35 序言 自序 看胡适视频,老先生笑容可掬,如秋月临江般和蔼飒爽,清雅极了好看极了也书生极了。胡适的声音,我听过,纪念北大创办六十周年的致辞,声色清正,说一口干净的白话文,丝毫不见官腔,更无学究气。相形之下,当下很多文人似乎不会讲话了,难见胡适那种含蓄委婉。 旧北大人说胡先生上课总要在红楼那间最大的教室,讲课字正腔圆,考据博洽,还带上许多幽默。胡适的口音我听来,谈不上字正腔圆,似乎略带沙哑略带疲倦,有着浓郁的中式情调。恰恰是略带沙哑的疲倦感,腔调中的分量上来了。 鲁迅讲演也是一绝,刚性挺拔,三言两语击中要害,这是杂文修炼,并不稀奇。一九三二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大先生在北京师范大学大操场上露天演讲,轰动一时。《世界日报》副刊随后刊登了一篇《看鲁迅讲演记》,说那天鲁迅在学生自治会休息时,围住他的青年纷纷提问,有人说:“再在我们那儿公讲一次吧,北方青年对您太渴望了!”他的回答是:“不能了,要走。大家盛意可感得很,我努力用功写文章给诸位看好了,因为口头说并不比文章能生色,看文章大家不要挨挤。”随口几句话,俏皮有之,幽默有之,妥当得很,这是民国人的风度民国人的腔调。听过讲演的学生回忆,鲁迅声调平缓,不脱浙江口音,简练沉着,像长辈为孩子们讲沧海桑田的故事,与先生叱咤风云、锋芒毕露的杂文不一样。 这两年读了很多中国古典文章,也读了一些域外作品,越读越深,发现心里还是不能忘情民国文人,到底是读旧民国的旧文字长大的。在人生年少时,在穷村僻乡里,偶然得见布衣长袍的鲁迅、周作人、胡适、林语堂诸位文章,关怀前途崎岖,受用至今。都说人老了会念旧,人不老也念旧的,老人念旧事,我念旧人。深宵伏案,尽是线装纸墨的暗香,满心旧人,轻呼一声,恍在咫尺,就着一壶清茶与他们秉烛夜谈。 书中的人物,尽管无从相识,一篇篇写下来的时候,内心却觉得他们是一辈子的至交。旧人们实在离散得很远了,烟水茫茫,故人何在,泛黄的老纸记载了曾经鲜活的面容。时间之别,哪怕一秒,也是永离。 本书初意名为《旧人录》,终不甚满意,五次三番,想了近十个书名,一无所用,末了索性用“民国的腔调”五字。腔调腔调,腔也调也。中国戏曲讲究唱腔讲究声调,腔调好坏是戏曲的评判标准,引申开来便是形容一个人的为人处世、性格、风格、品位。民国的腔调,不单指腔调,更指民国文人的风格气度,文章姿容。 与中国古典文学相比,民国人取得的成绩不算多大,但行状很可追慕。阅读他们重述他们,让我从顾影自怜的小品文创作痴态中醒来,醒在不同人物的命运里,醒在不同人物的文字中。 他们星光灿烂,我在草地上乘凉。 二〇一五年五月十五日,合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