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民主的奇迹(美国宪法制定的127天)(精)
分类 人文社科-法律-外国及港澳台法律
作者 (美)凯瑟琳·德林克·鲍恩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由凯瑟琳·德林克·鲍恩著的《民主的奇迹(美国宪法制定的127天)(精)》直击美国制宪会议现场,看五十五位开国先贤的激辩与妥协。

美国大中学生必读经典,轻松幽默而不乏严谨。

专家资中筠、贺卫方、刘苏里、刘瑜一致推荐。

美国宪法是讨价还价和妥协的结果,尽管并不完美,但美国能建成一个受人尊敬的国家,而不是因内讧四分五裂,完全在于这部宪法。

内容推荐

由凯瑟琳·德林克·鲍恩著的《民主的奇迹(美国宪法制定的127天)(精)》记录的是:1787年夏,在美国费城溽热的暑气里,一场原本只为修补旧条例而召开的联邦大会,结果演变成要制定一部闻所未闻的宪法。五十五位代表,平均年龄不到四十三岁,来自十二个立场各异的州,代表不同的利益群体,激辩四个多月,有人出言威胁,有人离场抗议,连主席华盛顿都写道:“我真懊悔跟这档子事沾上关系。”而正是在几近绝望的气氛里,会议缔造出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美国宪法。鲍恩生动再现了当年联邦制宪会议上唇枪舌剑的激辩,活灵活现地还原了美国先贤们的独特个性。他们在矛盾与妥协,在偏见与坦诚中,进行这项前所未有的大实验。

目录

作者序

联邦大会十三州出席代表名单

第一部分 制宪会议

 第一章

大会会场;源起

 第二章

会议代表与州议会厅;华盛顿与麦迪逊

 第三章

会议现场;伦道夫提出《弗吉尼亚方案》

 第四章

联邦制对国家制;“一国两尊”;费城掠影

 第五章

最高行政长官;费城的威尔逊、特拉华的迪金森、富兰克林博士说出心中事;

6月1日至6日

 第六章

“生命、自由和财产”;一般人民;国会议员选举方式;6月6日至7日

 第七章

国会否决权;比例代表制;代表们去信家园

 第八章

美利坚分成两派;“舍曼妥协案”;全体委员会提出报告;6月11日至13日

 第九章

《新泽西方案》;汉密尔顿发表看法;6月15日至19日

 第十章

大辩论;6月19日至28日

 第十一章

紧张气氛升高;欧洲与美利坚

 第十二章

美利坚之旅——各州实地风貌

 第十三章

美利坚之旅——续篇;人民

 第十四章

西部地区;土地公司和《西北地域法令》;卡特勒

 第十五章

“大妥协”;为美国立王;休会十天;华盛顿将军钓鱼去

 第十六章

细则委员会;奴隶问题的妥协

 第十七章

国会中的外国人;“十平方英里地”

 第十八章

效忠宣誓;自然神论与宗教宽容;常备军;何谓叛逆罪

 第十九章

谁来批准核可?人民还是各州?

 第二十章

宪法起草;文本委员会上场;9月8日至12日

 第二十一章

“权利法案”遭否决

 第二十二章

宪法终于签署;异议分子

第二部分 批准之战

 第二十三章

宪法面对全国

 第二十四章

马萨诸塞;人民开口说话

 第二十五章

弗吉尼亚与纽约;联邦大游行

作者小记

试读章节

第一章 大会会场;源起

值此多事之秋,世情纷乱,欲摧毁政府甚易,欲建立政府却难上加难矣。

——约翰·亚当斯致詹姆斯·沃伦,1787年1月

费城全市笼罩在一片溽热的暑气中,老人家说,这是1750年以来最糟糕的一个夏天。有人在日记上记道,平常消暑去热的雷雨也没有往常那么频繁猛烈;也许是家家户户屋顶上新竖起的“电棒儿”,把云层里的电气都给吸走了吧。法国来的旅人,写信回家抱怨说热得不能呼吸了:“每吸一口气,你就得为下一口发愁,稍稍动一下就难过得要命。”

在我们现在称为独立厅的宾夕法尼亚州议会厅里,由十二州州议会派来的约五十五名代表们,正聚在一堂开会(罗得岛拒绝合作,不曾出席)。他们辛苦了一个夏天,在热烈讨论之下,拟出了一份政府组织纲领方案,希望各州能够批准。这份建议书,代表们定名为“美利坚合众国宪法”。

会议在5月份开始,闭会时已经是入秋的9月了。出席代表中不乏全美赫赫有名之士,包括华盛顿、麦迪逊、汉密尔顿、富兰克林;南卡罗来纳的拉特利奇及平克尼家两位堂兄弟;宾夕法尼亚的罗伯特·莫里斯和古弗尼尔·莫里斯;特拉华的迪金森;弗吉尼亚的威思、梅森和布莱尔;康涅狄格的合曼;马萨诸塞的鲁弗斯·金和格里等等。整个名单读起来,就好像在念美国国庆的纪念辞、爱国英雄的名人榜一样。他们几乎个个是青年才俊,查尔斯·平克尼才二十九岁,汉密尔顿年方三十。鲁弗斯·金三十二岁,新泽西的戴顿二十六岁。一条木腿、温文尔雅的古弗尼尔·莫里斯也不过三十五岁。连今日被尊为“宪法之父”、谨慎持重的法律学者——弗吉尼亚来的麦迪逊,都只有三十六岁而已。全体代表平均年龄不到四十三岁,这都还得怪高龄八十一的富兰克林把它给拉高的昵。那个年代,人老得快,死得也早。约翰·亚当斯三十七岁的时候,有人请他赴波士顿演讲,他就曾表示自己“年事已高,不克复作大型演说”。

当时亨利·李曾由弗吉尼亚来信表示,欣见大会“济济多士,年富力强”。代表们当中,连最年轻的成员,也不乏问政经验。其中四分之三以上,曾出席独立前后的大陆会议;多位担任过州议员,并在独立之初参与各州州宪的制定。还有八位曾经在《独立宣言》上签名,七位担任过州长,二十一位打过独立战争。难怪当时远在巴黎的杰斐逊读了这份名单,不禁叹道,这可真是一场“半神大会”啊!

话虽如此,这次会议可不是稳当必成的事。代表们看来相当紧张焦虑,但也只在会中同仁面前表露。每会都秘密进行,绝少泄出半点消息,写信给朋友也措辞谨慎。事实上,当时全国各界并没有把这场大会看作是一个“制宪”会议,连代表们自己也不例外。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名称是后来才叫开的。如果一起始就打着立“新宪”的主意,起码有三分之二的代表都会裹足不前。而报上也只是说在费城要召开一场重大会议,或称为“联邦大会”,并且总不忘用古雅的复合元音拼出“联邦”(Foederal)一词以示慎重。而会场内外,众人对会中正在起拟的法案,以及自己打算起拟的内容,都毫无把握。早先于2月份在纽约召集的国会,已明令这场费城之会“唯一且特定的任务,系修改现行《邦联条例》”。国会可丝毫不曾提过什么新宪法。对十三州而言,以《邦联条例》作为宪法已经足够了;从1781年以来,大家不都是靠着它的庇佑这么过来的么。《邦联条例》第三条载道:“……准此,以上诸州互结稳固之友好同盟……”也许打仗拼命时,为了赢得这场战争,可以光靠友谊就使全国上下一心共赴患难,但是在平时,光仗着友谊却是不够的。可怜的邦联,只是单凭大家的信用存在的空架子,既无实力收税、保国御敌、偿还公债,更遑论倡兴贸易与商务了。1781年的那一天,约克敦大溃英军的捷报传来,国库竟然穷窘到连支付递报佳音的信差费用都捉襟见肘。在会诸公只好各自掏腰包,每人拿出一块钱才应付过去。国会在无计可施之下,只好向各州发出征用令,华盛顿对此现象有一说:“国会怯怯地有请诸州解囊。”但信寄出去常常石沉大海,其中尤以新泽西和纽约两地最为顽强。1787年10月,1日的《纽约邮报》上有一个简单明了的告示,它登过两回:

本年度纽约州应缴款项,本人迄今尚未收到分文。

汉密尔顿

联邦征税人

而那些照规定完税的州呢,更是打心眼里看不过去,愤愤不平地指责着抗不应命的几州。弗吉尼亚有人曾在1787年写道:“新罕布什尔从停战以来,就没有缴过一个子儿,而且他们打算就这么一直赖下去。至于纽约,他们付得起,那是因为他们可以打劫新泽西和康涅狄格。而新泽西为了报复和利害关系,一定会大干一场的。”

P3-5

序言

奇迹不会随便发生,而1787年在费城发生了一桩奇迹,也非作者本人的意见,这话出自华盛顿和麦迪逊。他们在给友人的信中——华盛顿致拉法耶特,麦迪逊致杰斐逊——都曾分别使用“奇迹”一词形容他们的感想。

凡是奇迹,都有它的缘由;凡是奇迹,都曾被祷告祈求。迦南的美酒原是白水,首先要有一场婚礼和需求,水才会变成酒。如果说奇迹其实是人类希望的实现,费城的奇迹也不例外。从一开始,这个国家就朝向这一刻前进,以自治与统一为目标。我们可以细数众人所做的各种实验:1639年的《康涅狄格基本法》,1677年的《西新泽西基本法》,1754年的《奥尔巴尼联盟计划》,以及1765年以来,在独立革命期间发布的各种决议、指令、宣言、条款和条例。多个联合方案、政府体制被试行,出错,奏效,遭废止,一直到《巴黎和约》签订四年以后,美国人终于尝试进行国家大实验。

本书即为纪念这一实验而作。它的目标全在于再现和提供联想。作者希望可以让读者仿佛亲眼看见代表们在大会中一一起立,向主席华盛顿致词,或是在委员会中互相讨论。作者更希望让读者听见当年代表们的声音:威尔逊冷静锐利的理性词锋、古弗尼尔‘莫里斯从容流畅的讥语反讽、舍曼一口懒洋洋北佬腔所说的普通常识、麦迪逊那日复一日虽沉静却不凡的卓越表现。作者若在某处停止叙述转为解释,目的也在于为读者提供有关的历史背景资料。

无可讳言,作者对大会、对代表的确笔带崇敬。其实就连他们的短处也颇为有趣,某些代表乃是为私利所动,反而使整个场面更真实、更戏剧化。一定也会有人批评作者陷入过时的浪漫情怀——这个作者分明是个老辉格党人,带着历史学家乔治·班克罗夫特式的观念心态。一点没错,而且和作者持有同样想法者不乏其人,包括富有怀疑精神的大法学家霍姆斯。他读了比尔德所作的《美国宪法的经济观》后,写信给英国友人波洛克表示异议:“你我都坚信,人要具备高贵心灵并非不可能。”

《民主的奇迹》一书采用叙述体,取材于原始资料,有当年联邦制宪会议的记录,有报纸、日记,有诸代表及其友人的信件与谈话记载。在当时这些人眼中,国事危殆已极,他们也一再地如此表示。他们认为合众国立须挽回,而救亡图存的工作不可再有延误。只要读了代表在会中的发言:无人看不出当时情况的紧张,以及代表们担心会议失败的焦虑之情。大会进行到第五周时,华盛顿写信给汉密尔顿提及自己濒于绝望,这种心情在信中流露无余。将军句句出自肺腑,忧心忡忡,亟需友人扶持。虽然华盛顿在信中不曾表示若新宪不成,政府不立,合众国将有沦亡之虞;可是他以往却的确有此论调,麦迪逊及汉密尔顿二人也与他持相同看法。

曾有史家认为这都是过虑,1787年时十三州的情况其实相当不错,在外为欧洲所敬重,在内也正从六年独立战争的破坏中逐渐恢复元气。可是作者看到的各项证据却使这种说法站不住脚。各家在这个论题上所作的研究探讨,其详尽透彻恐怕没有一个题目足以相比。从乔治·班克罗夫特到查尔斯·沃伦、麦克劳克林以及科温等人(后者的大作足足有五磅重),众多史家都在这方面下过功夫。而1913年以来,以查尔斯·比尔德到本杰明·怀特、麦基尔韦恩、内文斯、詹森、梅森、莫里斯、汉德林、内特尔斯、哈克、梅因、布朗、摩根、麦克唐纳、罗西特、贝林诸家历史学者,众人意见也不一致。有一派认为当年大会“保守”得吓人,完全是发达的地主商贾集团为自己巩固利益。而另一派(也就是如今当行的修正派)却再度回归传统的班克罗夫特·贝弗里奇的理想主义观点,认为大会代表是一群充满信念热情的人士,急于建立一个为人民所接受的新政府。

作者广泛阅读了各种相关卷帙,并大量研究了这些著作所本的各项证据,从中作出了自己的判断阐释,并固守这个立场不疑;本书不介入学界争论。约在二十年前,作者首次接触了马克思·法兰德编纂的《1787年联邦制宪会议记录汇编》,其中收集了代表们的会中发言记录,以及大量附有详注的会后信件和谈话记载。当时作者刚刚出版了法官霍姆斯的传记,正着手准备下一部有关约翰·亚当斯的新书。这两本书都不曾论及联邦制宪会议,可是大会情事及其代表却从此深植作者脑海。随着时间过去,多年来作者又先后为首席法官柯克以及弗朗西斯·培根作传,构思逐渐成形:叙述美国的独立、美国与过去的决裂——那关键的1787年,对英国政治传统所作的保留、所行的扬弃。

然而作者写作本书的用意,并不在于向美国宪法以美言辞藻作一味的颂扬。法官霍姆斯说:“这部宪法是一项实验,正如整个人生就是一个实验。”作者关心的重点是从事这项大实验的人,以及当年众人聚会的风云时刻。有关这方面的讨论虽然汗牛充栋,可是一般美国人对我们宪法的成形经过却所知甚少。大家常常将联邦制宪会议与当时设于纽约的邦联国会混为一谈;更把后加的头十条宪法修正案——“权利法案”,误以为就是大会拟定的宪法正文。一般人也忘了在联邦联条例》为美国宪法取代之前,十三州已在前者规范下度过了许多年月。众多有关宪法的著作,多从1787年大会之后谈起,显示宪法在19世纪经由历次最高法院释宪而成的发展。

本书从1787年5月讲起,终于当年9月,唯一的例外是最后三章记述各州批准经过,于一年之后结束。会议进行到盛夏之际,在大会激辩的最高潮,作者也曾笔锋一转,带领读者暂离议事所在的宾州州议会厅,随着亲切的外国友人,前往当时18世纪的“美国各州一游”。因为作者认为有必要让读者亲见这个国家,这个大会欲为其建立一个政府的国家。基于同一理由,作者也不时在书中收纳会外人士的言谈——当时在欧洲的杰斐逊、约翰·亚当斯、托马斯·潘恩以及波士顿的塞缪尔·亚当斯等人都密切关注费城进行的大事。约翰·亚当斯曾说过一句话,本书不曾收录。论到历史,他问一位友人:“你难道不觉得,这些会中新闻就像阿拉伯来的政治夜谭,或天狼星特派信使捎来的消息一般新颖吗?”

从各项记录看来,联邦制宪会议的确令人感到异常新鲜、“新颖”。会议背后是一种折衷妥协的精神,似乎谈不上有什么号召众人的神圣大旗。“妥协”可以是一个脏词,意味着与魔鬼立约,牺牲了上好的,以将就那最糟的。可是制宪会议中,这个妥协精神却由美善与荣光领军;华盛顿坐镇主席位上,妥协精神就如和平之鸽栖息在他的肩头。当众人起立发言之际,我们可以看见他们与彼此出身、地域观念、所属州立场所带来的种种偏见争斗——南对北,东对西,商对农。我们也看见他们改变心意,克服自尊,在必要的时刻,坦承自己的谬误。若说这是一则老故事,故事后面的精神,却似周一早晨般其新无比。

若所有的故事都已道尽,弟兄啊,那就再说一回。

若少人前来,就让那乐意倾听的人体会。

鲍恩谨志

后记

作者小记

英国大法官暨上议院院长乔伊特曾说,下笔书写任何案情,除非将双方证词都一字不漏地写进去,否则最后的内容难免偏颇。写作此书时,我便常有这种疑虑。略去的、写得不足的、匆匆交代的事,夜半常令我辗转难安。本来我做了大量脚注,用以解释——比方说,虽然麦迪逊在周二时说过这样一句话,到了二十年后他却说当初不是这样。我把这些都删去了。单单追着一整个夏天的大会演讲读去,就已够读者辛苦的了,何况还得费力跋涉于页底的脚注之间。遗憾的是制宪会议前的国会辩论记录未能包括进来,还省去了格雷森等人的书信。格雷森渴望加强政府的地位,却希望在国会、并透过国会达到这个目的,而不是经由另外单独选出的大会。

简单一句话,篇幅不够。我没法讨论司法课题方面的历史研究,没法比较英美法制的异同。所谓的共同权力、最高条款、商务条款——大会成员不曾使用这些名称。1789年的《司法法案》,1803年的司法改革,本书都没有位置容纳,甚至不能深入辩议那可怕的奴隶问题,以及联邦大会为何不曾就此事采取更坚定的立场。我也很遗憾,本书记述批准过程的简短篇章,无法更进一步呈现反联邦派的论点。然而若真要记载双方所有这些议题,包括大会代表之外的言论,会需要四卷之多而非仅此一卷的篇幅。

本书前半部,一直到7月26日中间休会,均系依时间顺序逐日呈现,如每章章名所示。从“美利坚之旅”之后,我觉得叙述的节奏需要有所改变。因此其后改为依议题——西部问题,或国家常备军问题——引述代表从5月到9月之间的发言,不附日期,也不标明:“他先前说过……后来又会表示……”这同样也是为了让勇敢的读者无须受每日每周细节的折磨,或在时间上来回奔波,就可以辛苦读遍四个月的发言。

除了杰克逊少校的正式记录,大会共有六名成员做了笔记:麦迪逊、雅茨、鲁弗斯·金、麦克亨利、皮尔斯、汉密尔顿。他们下笔都保持客观,就我所见,没有一位把他笔下的记录染上符合自己政治偏见的色彩。诸记录的唯一不同处只在行文风格,而且在这一点上有时差异甚大。麦迪逊是用第三人称、过去时:“汉密尔顿先生……因此不得不宣称自己对两个方案都不满意。”而雅茨则写下代表姓名,然后用第一人称:“我现在要向各位显示,两个方案都有重大缺陷。”这种手法不但记录得更准确,也更有戏剧性、直接感。我通常是随着麦迪逊的描述呈现场面,原因很简单,因为他的叙述内容最详尽,所幸他也常常半路忽然换成自然的第一人称发言。可是麦迪逊偶尔会漏掉一两个要紧地方,就由雅茨、鲁弗斯‘金或麦克亨利的记录补上。从这份记录游走到那份记录,我并没有列出作者是谁,初稿时本来想试着注明,却发现只会弄得非常混淆。当一位代表起来发言,重要的是让读者感到他在说话,而不只是报道他在说话。因此我没有复现18世纪所用的大写习惯与拼字,唯一例外只在引用宪法最后完稿。记录所用的斜体强调则予保留,好让读者也可以感受到说话者——或记录者——所感到的那份迫切。

引用代表和其他人的书信之际,多半时候我采用现代拼法与大写习惯,免得使读者分心,不能集中读书信作者笔下的内容意义。偶尔,如果特殊的拼法可以展现其人特色——比方华盛顿或约翰’亚当斯——我便保留原封不动。可惜的是,没有篇幅说明各个代表为何会有其特定理念的背景——古典教育使得他们一再大谈古希腊邻邦同盟会议,这一类谆谆告诫,后来被马萨诸塞的兰度先生宣称为“就像述说先民当年如何在普利茅斯挖蛤蜊一样毫无意义”。

尽管有着该收未收或不该收却收的数据内容取合问题,若我呈现的联邦制宪会议能让读者理解,而且和记录所呈现般地高潮迭起,我就算目标已达,可堪告慰。

书评(媒体评论)

许多历史学家花费笔墨描写这个特殊的“奇迹”,但没有人能写得比这位美国一流传记作家更生动。

——《科克斯书评》

所有讲述联邦制宪会议的著作中可读性非常强的一部。

——《图书周刊》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已为世人所熟知,而宪法诞生的艰难曲折过程鲜为人知。这一过程的深远意义可能超过宪法本身。专业学者和一般读者都可从阅读中获益良多。

——资中筠(国际政治及美国研究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3:2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