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昳婷著的《戏里戏外--中国现代话剧观念的艰难抉择》以1907—1949年中国话剧发生、发展与变化的线索作为研究对象,集中研究话剧进入中国之后所进行的种种尝试与遭遇的困境。通过对传统戏曲与现代话剧二元对立格局的辨析、浪漫主义到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观念的转向、大众化与民族化道路的探索等问题的研究,论述中国现代话剧中存在的悖论与这其间知识分子们进行的艰难抉择。
绪言
一、古今中西优劣之争:起点与路径
二、民族化与大众化的迷思:策略与方法
三、现实主义的利用与误用:亮相与走向
第一章 中西古今之争:“舶来品”的优势与困境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西法”+“演说”:古今中西之争的起点
第三节 行走在大小舞台之间:南开新剧团的理论批评
第四节 对比之中的“标准答案”:“社会进化”与“易卜生主义”
第五节 “国剧”:融通中西古今的国民戏剧理想
第二章 呼唤“平民的戏剧”:中国现代话剧的“大众化”与“工具化”走向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现代话剧理论体系的初步建立:以“爱美的戏剧”为起点
第三节 “时代的要求”:民众戏剧运动的理论与实践
第四节 “促进光明的社会”:学校戏剧运动的理论与实践
第五节 剧运之“异彩”:农民戏剧运动的理论与实践
第六节 “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战时戏剧运动的理论与实践
第三章 建设“中国人的戏剧”:中国现代话剧的“民族化”与“国家化”进路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建立戏剧的“民族形式”
第三节 塑造民族国家形象:历史剧创作观念大讨论
第四节 “政治正确”与“阶级斗争”:20世纪40年代话剧批评观念的走向
第四章 从“兼容并包”到“一枝独秀”:中国现代话剧理论批评体系定于一尊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话剧的将来”:西方戏剧理论和剧场观念的译介与研究
第三节 “摹仿人生”:中国现代话剧理论的成熟
第四节 “情绪说”:中国现代话剧批评的成熟
第五节 “正确性”与“真实性”: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戏剧批评原则的确立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