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远帆、尹北直著的《阡陌舞者(曾德超传)》介绍:无论是工作中和生活中的曾德超先生给人最深刻的印象,就是纯粹真挚。他未必不知道各种冠冕堂皇的话语之后的利益之争,也未必不懂各种心机之内包含的利害关系,但所有这一切,在他那里都被过滤或简化了,他把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规定在最单纯的工作关系中,尽最大可能让自己的内心处在教育与学术的状态中,此等化繁为简的功力,正源自他内心的一派纯净。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阡陌舞者(曾德超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张远帆//尹北直 |
出版社 |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张远帆、尹北直著的《阡陌舞者(曾德超传)》介绍:无论是工作中和生活中的曾德超先生给人最深刻的印象,就是纯粹真挚。他未必不知道各种冠冕堂皇的话语之后的利益之争,也未必不懂各种心机之内包含的利害关系,但所有这一切,在他那里都被过滤或简化了,他把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规定在最单纯的工作关系中,尽最大可能让自己的内心处在教育与学术的状态中,此等化繁为简的功力,正源自他内心的一派纯净。 内容推荐 曾德超,1919年1月4日出生,海南省琼山县人,我国农业机械和农业工程学科的奠基人之一,著名农业工程学家、农业机械学家、教育家,中国农业大学教授。1995年,曾德超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张远帆、尹北直著的《阡陌舞者(曾德超传)》为老科学家学术成长采集工程丛书之一,全书分8章系统地描述了曾德超先生起伏跌宕的人生经历,特别对他学术成长的经历以及他在我国农业机械化及农业工程和农业机械化专业教学上做出的卓越贡献做了脉络清晰的梳理,给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和科技史研究人员提供治学的宝贵借鉴。 目录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简介 总序一 总序二 总序三 序 导言 第一章 走出海角天涯 出身与早期教育 中学时代:培正与广雅中学 大学时代:国立中央大学 第二章 西学农业工程 小试牛刀 结缘农具学 留学美国 第三章 投身乡村工业 奔赴邵阳 转战兰州 第四章 为农业机械化 调入中央农业部 呕心沥血办学院 “肃反”的冲击 千辛万苦扩专业 不会再有选择 向科学进军 第五章 与学院共赴时艰 “十年动乱”中的艰辛 动荡中的坚守 第六章 跑步向前 推开农机外交之门 履职副院长 筹建学会 第七章 育才创新 创建实验室 土壤一机器一植物 调亏灌溉15年 桃李满天下 第八章 老骥伏枥 可持续农业构想 农业工程展望 春蚕丝尽 结语犁铧拓野德行天下 附录一 曾德超年表 附录二 曾德超主要论著目录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家庭环境 曾德超的祖父名叫曾昌福,他从小家道贫寒,其父过世较早。昌福是家中长子,另有三个兄弟:老二早逝,老三昌忠,老四昌积,另有一位妹妹嫁到高山村。兄弟几人很早分了家,各谋生计。曾德超的曾祖母,少时所唤“阿祖”者与曾昌福同住祖屋大房,各住一边,自己单独做饭,由曾德超的祖母供应衣食,是位长寿的老人。曾昌福与其妻生有三子一女:长子令兴,次子令隆,幼子令楷,女儿排行第三。曾德超是曾令隆之子,也是曾家的长孙,他出生时,曾令兴、曾令楷都未曾育有子嗣。曾德超从小跟祖母睡在祖屋,直至离开农村外出上学。 曾昌福后来患有一种慢性病,大腿小腿肿胀,无医可投。当时只有塔市有简陋的中药铺和非正式的铺面郎中。于是曾家托人到处找江湖郎中吃药,却屡不见效,腿脚胀痛愈加厉害。据曾德超回忆,有位江湖郎中曾用针将曾昌福的腿戳穿,把脓带血挤出来,痛苦不堪却于事无补。还有郎中说曾昌福是肚子里长了某类的恶虫,给出秘方配制了大颗粒药丸,要夜里睡下后把药偷偷吞下去,让恶虫吃了以后被毒死。夜里吞食药丸给病中的昌福公带来了更多痛苦。祖父病中痛苦和无助成为曾德超一生中永难磨灭的记忆。这以后,一提到农村的缺医少药、缺乏社会安全和社会保险的状况,他的脑海中就会闪现出当时的那一幕。 曾昌福在世时,是一位勤劳、仁善的农人和颇具人缘的长者。他对公益事业很关心,有一段期间代管过祠堂的公共田产,在不同程度上参与过祠堂的建设。同海南的一般家庭一样,曾昌福的妻子耕种田地,昌福自己则试图跨出务农的传统,外出学杀猪,出售猪肉及其他买卖生意。他的这套生计甚至影响了昌忠、昌积两个弟弟,三兄弟合伙摆摊卖肉,曾昌积还到塔市去物色各种合适的大小生猪,购买后用竹笼抬送至海口生猪行转运香港。时值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经香港出口生猪生意看好,且竞争者不多。曾家昌字辈兄弟通过做猪肉生意再兼职其他小贸易,积攒了银钱,便在母亲(曾德超曾祖母)的许可下分了家,曾昌福自己改建祖屋,并与兄弟另建两幢石档屋。随着孙子辈的出生,曾昌福又着手规划新的住宅,然而在他去世之前,,只来得及购置整理新屋的宅基地并购买了全部建屋用的石料;新宅的真正建造完工和迁入居住是由曾德超的祖母主持,由曾德超的母亲、伯母、婶母一批妇女负责完成的。这样,曾家在昌福夫妻的筹措经营下,渐渐为子孙的昌衍和发展开辟了空间。此后,曾昌福又利用自己打下的基础,将子嗣尽可能地送入学堂。令兴、令隆、令楷在中学毕业之后,都有一段时间进一步学习,而最终使曾德超、曾德越、曾德让、曾德初、曾德舜等第三代及第三代以后的子嗣能够从单纯的贫穷落后的农户世家走出,陆续踏上外出求学的道路,成为知识化的农民家庭或知识分子家庭。P13-14 序言 由中国科协联合相关部门共同组织实施的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是一项经国务院批准开展的弘扬老一辈科技专家崇高精神、加强科学道德建设的重要工作,也是我国科技界的共同责任。中国工程院作为采集工程领导小组的成员单位,能够直接参与此项工作,深感责任重大、意义非凡。 在新的历史时期,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已经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科技工作者作为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和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在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和科技事业发展方面发挥着关键的决定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国家的工程科技取得了伟大的历史性成就,为祖国的现代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历史性贡献。两弹一星、三峡工程、高速铁路、载人航天、杂交水稻、载人深潜、超级计算机……一项项重大工程为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和祖国富强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这些伟大的重大工程成就,凝聚和倾注了以钱学森、朱光亚、周光召、侯祥麟、袁隆平等为代表的一代又一代科技专家们的心血和智慧。他们克服重重困难,攻克无数技术难关,潜心开展科技研究,致力推动创新发展,为实现我国工程科技水平大幅提升和国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作出了杰出贡献。他们热爱祖国,忠于人民,自觉把个人事业融入到国家建设大局之中,为实现国家富强而不断奋斗;他们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用科技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铸就了辉煌;他们治学严谨,鞠躬尽瘁,具有崇高的科学精神和科学道德,是我们后代学习的楷模。科学家们的一生是一本珍贵的教科书,他们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淡泊名利的崇高品格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宝贵财富,永远值得后人铭记和敬仰。 通过实施采集工程,把反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经历的重要文字资料、实物资料和音像资料保存下来,把他们卓越的技术成就和可贵的精神品质记录下来,并编辑出版他们的学术传记,对于进一步宣传他们为我国科技发展和民族进步作出的不朽功勋,引导青年科技工作者学习继承他们的可贵精神和优秀品质,不断攀登世界科技高峰,推动在全社会弘扬科学精神,营造爱科学、讲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工程院是我国工程科技界的最高荣誉性、咨询性学术机构,集中了一大批成就卓著、德高望重的老科技专家。以各种形式把他们的学术成长经历留存下来,为后人提供启迪,为社会提供借鉴,为共和国的科技发展留下一份珍贵资料。这是我们的愿望和责任,也是科技界和全社会的共同期待。 后记 2011年3月,老科学家学术资料采集工程培训会在京召开。我作为曾德超小组的负责人,也是同期培训中年龄最小的负责人,代表各小组在培训会结业仪式上发言。“既然历史选择了我们,我们一定竭尽全力去还历史以真实,去开创新的历史。” 接下来的案头工作,因为曾德超夫人贺子石老师腰椎手术而给予了足够的时间。我下载了先生的论文,收集了能找到了关于先生的传略,查阅了先生的整本个人档案,远赴湖南长沙、甘肃兰州等地调阅相关档案,整理出了先生年表的大致脉络。随着对先生所在学科和单位发展史的了解,我产生了将在世的其他4位我国第一批留美农业工程学者都做相关的口述资料采集。主要考虑如下:其一是了解我国的农业机械化、农业工程学科的成长、发展历史;其二是作为先生的同学、同事、多年好友,进行资料采集也是项目所要求的一个部分;其三是对音视频资料的采集和保存。于是不断地修改访谈提纲,预约访谈时间等。同时,我还阅读了一些如何做口述史的工具书以及唐德刚的《胡适口述自传》《张学良口述历史》等。所有这些对于相关知识近乎空白的我,无疑如甘霖之于春笋,自信迅速成长,一种迫切求战的心态促使自己跃跃欲试。 8—10月,先后访谈了陶鼎来、王万钧、曾德超、高良润、水新元。尽管整理出来了一本本的访谈记录,但当我回首的时候,总是觉得有些不过瘾。我该如何才能挖掘到那些能展现大师学术思想的东西呢?怎么去丰满人物形象呢?在不断自省中,才发现我访谈经验的匮乏和对知识运用的不熟练。原因来自于心里对几位德高望重的先生的敬畏,影响了访谈的平等性;按照访谈提纲的对话,影响了访谈的深入性;对于背景知识的不足,影响了访谈的专业性。这些无疑于当头棒喝,当初的豪情壮志在具体的实践中开始摇摇欲坠。我一度怀疑自己,难道真的是隔行如隔山,难道真的是欠缺天赋?我能出色完成任务吗?能兑现当初的承诺? 2011年11月到2012年11月,我被公派到美国马里兰大学访学。2012年4月,我专程回国准备项目的中期汇报。半个多月的时间,我和采集小组成员一起在先生的书房里全面系统地整理资料。随着一个个陈旧文件夹的打开,我开始慢慢地去了解曾德超先生。看着那些手稿、日记、讲义、往来信件等等,我在感觉自己与先生的距离一点点拉近。我整理着先生的资料,先生很少主动和我们交流,只是有时候在书房窗户边的沙发上静静地坐着,微笑着看着一位后生阅读着他的过往。当我偶尔问起一件事情,先生挠挠头,好像很努力的样子,然后笑着说,这个,就记不大清楚了…… 回到美国后,我迅速调整着补充采访的提纲。我感觉到了自己采集资料之外的对先生的理解和情谊,先生对我的信任和鼓励。而同时,我也察觉出细节故事的讲述远好于口号式的评价和空喊,我感觉到自己的成长,好像重新找到了开启门的钥匙。尤其是中期汇报时候,几位专家对项目进展的肯定和建议,让自信开始重新聚集。没过多久,噩耗传来,曾德超因病抢救无效,于6月23日与世长辞。我坐在书桌前,一直发呆,怎么会这样呢,上天为什么必须要如此安排?我开始谴责自己,当初怎么就不珍惜机会。所以,我应该立即行动起来。7月,我特意去明尼苏达大学、衣阿华州立大学收集先生的相关资料,探访曾德超的子女等。在衣阿华州立大学农业工程系偶遇94岁高龄的韦斯利教授。这位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与曾德超相熟的同龄人,听到曾德超先生去世的消息,沉默了好久,缓缓地说:“他是一位好人。”那位老人帮着我,在特藏馆里找寻着相关资料,陪了一整天。 2015年11月,我回国后,带着采集小组再次进入先生的书房,全部整理先生的所有资料,并将资料进行分类。贺子石老师系统地阅读了采集工程的相关文件,认真参与相关资料的整理,尤其是对于照片的辨认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帮助,并实地参观老科学家资料采集工程馆藏基地,与项目办公室负责人进行沟通。一位80多岁的老人,陪着我们一起整理,一张张审定研究报告的插图,对于文稿逐字逐句地推敲。贺老师对曾德超先生的所有东西已然了如指掌,在学生们的纪念文集出版之后,她仍在计划出版论文集、书信集等。她对先生的情感,对做事的认真和坚持,值得我们敬仰。 在完善和修改研究报告的过程中,两件事情对我影响较大。其一是56岁的父亲因患肝癌不幸去世,其二是为备考科学史博士而进行复习。前者让我有了更深的感情历练,后者让我的认识更加科学化和专业化。现在来看,整整四年的时间,如白驹过隙。而我在这四年中,感觉自己已经从当初的徒有满腔热血,到激情沉淀为浓浓的兴趣,并为之略有章法的展开追逐。我用超出常人一倍的时间去雕琢、去经历风雨,在恍惚中觉察到彩虹的炫目。 在整个报告写作过程中,感谢科学史专业出身的尹北直讲师。她在我作为负责人不在国内期间对于项目的付出,在研究报告初稿完成中的挑灯夜战,极其辛苦。最为难得的是,她总是用谦和的心态,展现出她对我在一些做法上的包容、理解和支持。 非常感谢中国科协牵头的老科学家学术资料采集工程,给了我接触大师的机会,让我得到了心灵的洗涤。感谢曾德超先生及其家属(贺子石老师、曾明女士、曾雨先生等)对于我的信任和鼓励,对采集工作的理解和支持。感谢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张藜研究员,她给予我足够的时间和耐心,并一点点地教会我如何去做资料采集,如何去写研究报告,怎样去写好人物传记。她在教会我做事的过程中,更是教会我如何处理问题,如何做人。我在这方面所取得的一切成绩,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她的指导。感谢南京农业大学的杨坚,拥有良好科技史背景的他,是我迷航时的灯塔,总是照亮我前进的方向。感谢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韩鲁佳教授等学院领导及教师对于我工作的帮助和支持;感谢与曾德超先生共事并为学术报告写作提供了很多中肯意见的艾荫谦、翁之馨、余群、胡南强等一批老专家们。感谢多年来指导我写作的徐晓村老师,他是曾德超先生最信任的笔杆子之一,更是曾德超先生的好友。徐老师对我的研究报告逐字逐句的修改,尤其是在我无从下笔的时候,他总是用一些深入浅出的事例激励我勇往向前。感谢我所在的中国农业大学,培养了我并给予我良好的平台,尤其是人事处的领导孟超英教授以及我的同事们,他们给予我亲人般的支持和帮助。感谢华南农业大学苏雄武先生对资料采集过程中给予的大力帮助。感谢我的家庭为我分担了太多生活上的事情和压力,尤其是在第二个小孩出生之际,完成本书第三稿的修改。感谢一直在默默支持我的好友们,你们的包容让我不断的成长和进步。总之,感谢为资料采集、学术报告顺利完成给予帮助的所有人。 毕竟,才疏学浅,心里始终惶恐,怕是难能恰如其分地写尽曾德超先生的科学精神和情怀,还请读者见谅和批评指正。 张远帆 2015年8月3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