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那本让小S惊呼“吓死我了”的《别相信任何人》吗?一部挑战极限的心理惊悚小说,全球销量超千万,创下台湾诚品书店销售纪录,至今无人打破。作者S.J.沃森酝酿五年,终于交出带着英式阴冷气质的新作,《别走出这一步》。
心理惊悚再度升级,犯罪元素充满刺激,背叛题材热度不减,绝望情绪贯穿始终,令人胆战心惊的婚姻日常,悬疑满满的小说画风,每个人都藏着秘密,随时准备跌入深渊。
S.J.沃森把悬疑小说的技巧玩到了极致,伏笔巧妙布于字里行间,丝毫不露声色。黑暗反转出现在意想不到之处,让人惊叫连连。当你以为真相终于浮出水面,可以长舒一口气时,一个让人寒彻心肺,目瞪口呆的结局,冷笑着从天而降。
S.J.沃森编著的《别走出这一步》讲述了,朱莉娅与妹妹凯特自幼相依为命。
成年后,朱莉娅在伦敦组建了完美的家庭,而妹妹只身住在巴黎,生活混乱不堪。
日子就这么相安无事地过下去,直到有一天,朱莉娅突然得知凯特死于非命。
她决定以妹妹的身份,登录妹妹经常上的交友网站,在虚拟世界里,模拟还原妹妹过往的人生。
她希望能借此引出暗藏的凶手。
白天,她是贤淑的妻子,深爱自己的丈夫;寂静的夜里,她因一个网上的陌生人意乱情迷。
她是尽职尽责的母亲;现在她做好抛弃一切的准备。
她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将会面临什么;她越陷越深,无法自控。
她是清白无辜的;她不可饶恕。
她一口气活了两个人的人生;她也亲手打翻了自己的命运。
我爬上楼梯但发现门关着,便在门外踌躇。如今人到了这里却不想进去,而是想掉头回家。
但这是我最后的机会了。展览已经持续数星期,明天结束。现在不去就再没有机会了。
我闭上眼睛,极尽所能地深吸一口气。我告诉自己没什么好担心的,我以前就常来这里——和朋友共进午餐、观看最新的展览、听演讲,这次也一样。这里没有什么伤害得了我。这不是个陷阱。
最后我终于觉得准备好了,便推门进入。
里头一如既往——灰白的墙面、擦得晶亮的木地板、天花板上装设画轨的痕迹——时间尚早,但已经有人在四下走动。我观察片刻,只见他们停驻在一张张摄影作品前方,有人站得稍远以较佳角度欣赏,有人听着同伴低声讲评频频点头,也有人正细读从楼下拿的文字解说。那是一种安静肃穆、宁静沉思的氛围。这些人会端详照片,会产生喜欢(或不喜欢)的感觉,然后走回外面的世界,回到自己的生活,然后迅速遗忘。
墙上每隔一段距离就挂着一幅大型照片,共有十来张,另有一些较小帧幅的作品点缀其间。我暗想我大可以自己到处逛逛,假装对所有作品都颇感兴趣,但其实今天来到这里只为了看一张照片。
我花了一会儿工夫才找到它。它挂在另一端的墙上,在画廊最内侧,与另外两幅照片相邻。即使距离这么远,看着仍教人怦然心动。照片是彩色的,不过是在自然光下拍摄,色调以蓝与灰为主,放大到这个尺寸更添气势。这个展览名为“狂欢过后”,我心里很明白这张照片何以占据如此显著的位置。
我已经十几年没看过它了。没有正眼看过。瞥见是有的——虽然在当时这张照片不常被采用,却也曾出现在一两本杂志上,甚至是某本书中一旦这么久以来一直没有好好看过它。没有这么近地看过。
我迂回地朝它靠近,先看说明文字。“朱莉娅·普鲁默”,上面写着,“镜中的马库斯,1997年,正片放大”。仅此而已,没有作者生平介绍,我暗自庆幸。我放大了胆子抬头注视照片。
照片中是一名男子,看起来二十岁左右,赤裸身子,拍摄的是上半身,正照着镜子。他面前镜中的影像清晰聚焦,本人却不然,而且他的脸很瘦。他眯着眼睛,嘴巴微张,好像正要说话,或是叹气。照片里有种忧郁的氛围,但你看不到的是,直到拍摄的前一刻,这个影中人马库斯一直在笑。那天下午他都和女友待在床上,两人相爱之深不分轩轾。他们互相为对方朗读——是伊舍伍德的《再见,柏林》,也可能是《了不起的盖茨比》——并抱着桶装冰激凌吃了起来。他们觉得温暖、快乐、安全。走廊对面卧室里的收音机播放着节奏蓝调音乐,而照片中他的嘴巴张开,因为女友——也就是拍照的女子正跟着音乐哼歌,他也打算加入。
原始照片并不是这样。本来女友也入镜了,就在男子的肩膀后面,相机举到眼前。她赤身裸体,影像模糊。这是他们俩的合照,在当时那个年代,拍摄镜中影像仍十分罕见。
我曾经很喜欢这张两人合照。几乎是极为喜欢。可是在某一刻——不记得究竟什么时候了,但肯定是在它首度展出前——我改变了心意,认定照片中没有我会比较好,于是便让自己从照片中消失。
我现在后悔了。这样不诚实,我第一次利用艺术说谎,很想对马库斯说抱歉。一切都很抱歉。抱歉跟他去了柏林,抱歉把他留在那里,独自留在照片中,抱歉没能符合他对我的预期。
尽管过了这么长时间,我依然感到抱歉。
伫立良久后,我才转身离开我的照片。我已不再拍这种人像照,现在改拍家庭照:康纳的朋友与他们的双亲、弟妹坐在一起合照,还有一些我在校门口揽下的活儿,赚些零头小钱。这倒也没什么不好:我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博得些许名气,我是出色的。家长会请我到孩子的派对上为宾客拍照,这些照片会以电子邮件寄送给他们作为纪念;我甚至也在休工作的医院为儿童举办的募款餐会上拍过照。我乐在其中,但那纯粹只是技术的展现,并不是艺术,与拍摄这张人像照不同。P2-4
犀利、勾人的文笔!随着剧情的深入,女主角的优渥处境一步步崩塌瓦解, S. J. 沃森太擅长玩弄角色的命运,把所有表面的美好毁了给你看。
--英国《每日邮报》
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朱莉娅,每个人的看法或有不同。要么会极度憎恶她,要么会理解她,同情她,为她难过。非黑即白。
——亚马逊读者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