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瑟琳·乔塞尔森编著的《皮格马利翁效应》这是一本心理方面的书,分析了四组人的关系,重点关注他们的生活——是怎样彼此创造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像一位导演,在舞台上将其他人塑造成某一个角色,而其他人也会将我们塑造成他们戏剧当中的角色。我们创造了自己生活中的性格特征,尽管其他出现在我们生活中的人好像就是他们本来的样子,但这当中还是有复杂的无意识心理过程,引导我们体会他人——通过我们自己构造出来的方式。这正是本书所要告诉我们的。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皮格马利翁效应 |
分类 |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
作者 | (美)朱瑟琳·乔塞尔森 |
出版社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朱瑟琳·乔塞尔森编著的《皮格马利翁效应》这是一本心理方面的书,分析了四组人的关系,重点关注他们的生活——是怎样彼此创造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像一位导演,在舞台上将其他人塑造成某一个角色,而其他人也会将我们塑造成他们戏剧当中的角色。我们创造了自己生活中的性格特征,尽管其他出现在我们生活中的人好像就是他们本来的样子,但这当中还是有复杂的无意识心理过程,引导我们体会他人——通过我们自己构造出来的方式。这正是本书所要告诉我们的。 内容推荐 就像是古希腊神话中,皮格马利翁爱上了他亲手雕塑的加拉泰亚,每个人也在“创造”着生活中自我和他人的角色。虽然,他人在我们看来就是他们本来的样子,是我们“发现”了他们,但是关系中包含着无意识的复杂心理过程,引导我们用自己构建的方式去感受他人。 心理分析理论使得我们能够很好地理解人们如何无意识地创造其需要和恐惧,但大多数治疗师对此没有深刻的理解。治疗师经常变得和病人一样,忽略了在人际关系中创造他人时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使得病人好像只是不幸“有”个冷漠的母亲,或者“找了”一个缺乏爱心的伴侣。 其实,每个人都像一位导演,在舞台上将其他人塑造成某一个角色,而其他人也会将我们塑造成他们剧本当中的角色。 《皮格马利翁效应》由朱瑟琳·乔塞尔森编著。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彼此创造 第二章 在记忆中重塑对方 第三章 你是我不能忍受的自己:唐娜和洛玻塔 第四章 舞台上不许有感情:马克和琼 第五章 “女儿就是女儿”:玛丽和拉维妮娜 第六章 安全结:汤姆和凯茜 第七章 皮格马利翁和加拉泰亚 注释 致谢 参考文献 译者后记 试读章节 引言 爱丽丝是个成功的作家兼编辑,她25年的婚姻以离婚收场。一年后,她听说前夫鲍勃在跟一个名叫佩琪的女生意人交往,佩琪是个年轻一些的运动型女性。据朋友说,鲍勃与佩琪刚从圣托马斯z回来,他现在算得上是红酒专家,还开始慢跑和打网球。爱丽丝惊呆了。“鲍勃一直讨厌去海滩,我从没能让他在海边待上一天以上。他也对锻炼身体不屑一顾,总是拿那些锻炼身体的人寻开心。至于红酒,他对任何酒精饮品的态度,跟他对锻炼和海滩的态度没什么差别。我真不能相信这是同一个人。” 这算不上什么不同寻常的经历。某个你自以为了解的人开始一段新恋情后,会在一夜之间改头换面,爱情好像可以给他们新生。而我们可能会像爱丽丝那样,感觉自己从未真正了解过这个人,即使跟他一起生活了25年。要如何解释这种现象呢?是我们对那人一直都有的禀性视而不见吗?是人在换了伴侣后会改变吗?还是有人可以把某人身上别人都无法触及的品性发掘出来呢?说到底,去不去海滩,愿不愿意锻炼,喝不喝红酒,这些似乎都是天生的,不是想改就能改的品位问题,尤其是在中年。 当然,文学、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对于人类群居生活中这种说不完的复杂事情已经做出了很多解释。然而并没有任何一种解释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能够把我们彼此间的误解、人世间无穷尽的排列组合全部涵盖。心理学和社会学中的系统理论把关系生活看作一种连锁格式,人们创造出这种格式来维持彼此问相处的特定方式,这种格式一旦确立,就很难改变。 在本书中,分析人们通过无意识的心理活动“创造”彼此的方式是我的兴趣所在。与其认定人们本性难移,我宁愿相信人们性格易变,每个人都有可能在彼此不断发展的剧情中露把脸。我们每个人都像是剧场里的导演,找人饰演自己舞台上的角色,与此同时,别人也把我们排进他们的戏剧之中。 有时候,剧情需要相似性,一方可能会让步,转而去喜欢他们亲近的人所喜欢的。而在别的戏中,剧情需要差异性,这个人喜欢的会让那个人不喜欢。改变剧情或者出场演员,会让人生的道具和对白改变。 然而,我们对于彼此的影响,远比喜欢或者不喜欢深入得多,也宽泛得多。心理学家一直认为精神分析是一个剧场,我们的心理剧目就在这个剧场的舞台上上演。。在精神分析式的诊疗中,病人最终会在治疗师那里“创造”出一个个已经成为他心理世界一部分的人物,而精神分析一直致力于去理解的是,这样的剧情如何在分析式情境中上演,精神分析师们又是如何在病人的内心世界中被赋予各种角色的。。然而这种创造过程并不仅限于心理诊疗的情境。在实际生活中,我们都在某种程度上处于精神分析师的位置,我们受到压力,被迫演出代表与我们密切接触的人的心理层面的角色。我们也以类似的方式,“创造”那些我们相互依赖着生活的人。正如精神分析学家史蒂芬·米切尔(Stephen Michell,1988)所说,思想活动本身是关系式形态的合成体。精神分析场景(。psychoanalytic situation)的独特之处仅仅在于,它把创造的过程当作研究对象。生活中,我们就是简单地、自然而然地做着这样的事情,很少意识到自己参与创造了那些生活在我们私人舞台上的他者,很少意识到我们在别人内心戏剧中所扮演的角色。 我们在跟人的相互作用中创造自己,也创造彼此的关系。我们请人出演我们的剧目,对方也请我们饰演他们的剧中人。我们很少仔细地审视自己在别人生活中的角色,只要对方在我们的剧中表现令人满意。我有一个名叫琳恩的病人,她的丈夫霍华德在结婚5年后跟她分手,并跟她说,“你不再是你了。”琳恩在接下来的两年里一直接受心理治疗,想要弄明白前夫说这句话的意思。琳恩曾经因为霍华德的爱,感觉如此振奋、如此被珍视,他们的关系曾经让她感到非同寻常的亲密和满足。直到最后,琳恩才痛苦地认识到,霍华德构建并深爱的琳恩跟她本人并不是同一个人,以前不是j一直都不是。实际上,是霍华德无法再在琳恩身上找到自己创造的那个她了,这让琳恩怀疑,他是否真的爱过她。 在《战争与和平》(War and Peace)里,安德烈(Andrey)从一段时间的消沉和绝望之中抬起头来,爱上了娜塔莎(Natasha),他无意间听到她的无心之语,看到她在美丽的夜色中散发出的迷人魅力。对他来说,娜塔莎象征着愉悦和重生,他甚至还没跟她说话就爱上了她。“安德烈公爵心里觉得,娜塔莎身上存在那样一个他认为完全陌生的、充满着他所不熟知的、欢乐的特殊世界……那个陌生的世界曾经激起了他的欲望……他看着娜塔莎唱歌,某种新的、幸福的感觉在他灵魂中悸动”。但这种感觉仅仅持续到他向她求婚,之后“他心中忽然有什么东西起了变化:从前那种富有诗意的神秘的情欲诱惑不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对她那女性的、孩子气的软弱的怜惜,对她那热情和信任的畏惧”。娜塔莎好像神奇地变成了一个甜美、柔弱又痴情的孩子。安德烈是知识分子,比她大很多。娜塔莎不确定他想从自己这里得到什么。她奇怪,“他要在我身上寻找什么呢?他带着那样的表情是在探寻什么呢?他寻找的东西我如果没有怎么办?”他喜欢她,这让她欣喜若狂,她在内心深处是个浪漫的姑娘,她被这种喜悦冲昏了头脑,没有太过深入地追问。他想要她,这就够了,她下定了决心,他想要她做什么样的人她就做什么样的人。P2-5 序言 “我发现了你,还是我创造了你?”这是人际关系的基本问题之一,在精神分析学家D。W。温尼科特(D.W.Winnicott)的洞察之中可以看到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但是,很少有人公开讨论或者私底下问过自己这个问题。发现与创造存在于所有的人际关系之中。他人所具有的特征,是从他们之前独特的关系中演化而来的,而我们被这些特征所吸引。然而,我们看到了他人身上的哪个特征,我们放大了他们身上的哪个特征,我们努力想要在他们身上植入哪个特征,这些全部都是创造的结果。 我们无意识的涓涓细流汇聚在我们亲密的关系之中。在人们看来,生活中的其他人可能是被发现的,存在于已经形成的状态之中,正如他们经常被创造出来一样。随着自己的需要在别人宜人的精神土壤中生根,这些创造行为无意识地出现,而且这种愿望与实现愿望的巧合把人们联系在了一起。他人重要性的本质在于寻找表达的具体需要,而且这些需要往往与有意识感受和希望的东西不一致。因此,人们需要亲密的人来体现自己隐藏的一面,或者使亲密的人成为惩罚的力量,表明他们对“坏的”他人的愤怒和憎恨,并且与对方一起被锁在关系之中。 关系是被创造的,而不是被发现的。心理分析理论提供了丰富的理解,帮助人们了解如何无意识地创造自己既需要又害怕的东西。但是,大多数治疗师还没有很好地理解这些过程。治疗师经常变得和病人一样,忽略在生活中创造与他人的关系时自己的角色,使得病人好像只是不幸“有”个冷漠的母亲或者“找了”一个缺乏爱心的伴侣。人际关系中的创造过程大部分是无意识的,很难被看到。结果,大多数关系理论家虽知其存在,却很少阐释这一过程是如何展开和显现的。这本书是用心理学术语解释人们创造彼此微妙的相互作用的一次努力。 我写就这本书的愿望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我对多年来我所做的关系访问中所呈现的罗生门般的特点的迷恋。从两个方面讲述的关系故事照亮人们之间流动的空间,在这个空间中关系被动态地创造和再创造。二是我对于把心理咨询中过渡性客体体验(transitional object experience)和投射认同(projective identification)这些概念介绍给大家的兴趣,以及它们在普通人类体验中作用的思考。这些已经在精神分析场景和越来越多的婴儿早期发展中得到了很好的理解,但在一般关系中却没有。因此,我用发展的观点看待这个相互构成、彼此交织的世界的演化(Stolorow等人,2001)。三是我对临床案例研讨会(和回应发表了的案例报告)中的未经检验的客观性越来越没有耐性。当治疗师描述病人生活中的人们时,常用确定性的措词,比如“这个病人有一个自恋并且要求苛刻的母亲”,或者“这个病人的父亲是一个只关心自己又有控制欲的人”。“你的意思是,这个病人感受到她的母亲自恋并且要求苛刻,或者认为她的母亲自恋并且要求苛刻。”我总是带着牢骚纠正说。心理学家和治疗师太容易成为客观主义的谬误(objectivist fallacy)的牺牲品了,他们会相信人们对他们生活中他人描述的表面现象(这也越来越多地发生在叙述性的研究中)。然而,谨记互为主体的空间中创造的复杂性是更大的挑战。我怀着鼓励人们增强对这些复杂性的意识的目标,详述我们在生活中创造他人的过程。 后记 在《战争与和平》中,想要挣脱消沉的安德烈爱上了在他眼中象征着愉悦和重生的娜塔莎。娜塔莎并不知道自己对于安德烈的意义。两人相爱了。但安德烈从一开始爱的就不是娜塔莎,而是被自己赋予了无限美好之情的娜塔莎,当安德烈看待娜塔莎的眼光改变后,他感到娜塔莎失去了光润,变成了一个柔弱又痴情的孩子。而对于娜塔莎来说,她还是自己,她先被奉为新生的使者,然后又被遗弃了。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呢?是什么导致了娜塔莎的角色改变?人们之间的心理互动是件微妙又神奇的事情。我们是如何在无意之中扮演了别人的良师益友,充当了他人的保护者或者出气筒的呢?我们为什么有时有“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感觉呢?在本书中你会发现答案。 本书的作者朱瑟琳·乔塞尔森博士是著名心理学大师欧文·亚隆的得意门生,是一名资深的心理治疗师。本书运用心理学理论,通过四个案例,从心理学的角度阐释了人们是如何创造了对他人的幻想以及安排了他人在自己生活中的角色的。 本书共七章,第一、第二章为引言和理论铺垫,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章讲述了案例,并逐一从两个讲述者的角度对案例进行了分析,第七章对前述案例进行了总结并系统介绍了关系文化、关系模式等理念。 本书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六章主要是由高榕翻译,第五、第七章由温曼翻译,温曼对全书做了统稿。鉴于水平所限,疏漏谬误之处请各位读者见谅并指正。 由衷地感谢在翻译工作中给予我帮助和指导的师长和朋友——王正、王同位、刘秀彩、王淑兰、吴保华、王锦兰、吴杰以及热心启发我的各位同仁。特别感谢家人和好友的支持、关心和理解。感谢出版社的各位工作人员,谢谢你们对我的帮助和信任。翻译工作让我感到充实、快乐。 皮格马利翁创造了少女雕像,并爱上了她。希望有兴趣的读者能把这本书带回去,在阅读中喜欢上它。 书评(媒体评论) 惊人的洞察力和同情心!这本见解深刻、引人入胜的书不可不读,尤其是对于那些想要了解人如何在关系中创造出自己的现实的读者。清晰的条理,令人回味的语言。细致的分析与案例研究,展示出人们彼此构建的动态过程。读完后,治疗师对来访者的看待,人们对自己的关系的看待,都会产生新的启发。 欧文·亚隆 美国团体心理治疗的权威、精神医学大师、存在主义治疗三大代表人物之一 人类以心理活动构建周遭的人际世界,作者无疑抓住了这些心理活动的瞬间。没有哪位心理学家能够这样精确地描述出我们如何在人际互动中认识自我,又是如何在发现和创造的过程中扮演了自己的角色。无论爱人、女儿还是朋友,都是我们把自己和其他人带进了一种关系当中。在本书中,作者将她的重要研究扩展到识别人际关系中未曾预期的层面。 特里·阿普特 剑桥大学社会心理学家,著有《妹妹结》(The Sister Knot) 本书对人际关系中的无意识过程给予了清晰有力的描述,非常有价值,无论对于治疗师、来访者,还是对于任何热衷于探究人类思维是怎样在人际互动中彼此创造的心理学爱好者,都是这样。作者向我们指出:我们的原生家庭、当前的人际关系、他人留给自己的印象、自己留给他人的印象,是怎样复杂地影响着我们的情绪反应。 安妮·罗杰斯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