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洗礼/中篇小说金库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韦君宜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中篇小说金库》中的作品,都属文学范本,而且长度适中,十分适合青年阅读。此外,《中篇小说金库》采取本文外加参考资料的办法,为阅读和研究提供了便利,应当受到大学文科学生及其他研究者的欢迎。

本书选入作者韦君宜中篇小说《洗礼》,以及其他短篇,见证1949年后知识分子改造的历史。书中还选入回忆及评论文字若干。

内容推荐

本书选入了韦君宜的中篇小说《洗礼》,以及她的关于创作的其他文章。

《洗礼》的故事发生在1960年至1980年间那段特殊的历史。刘丽文有一个当干部的丈夫王辉凡,生活相对平静。“大跃进”开始,超英赶美、大炼钢铁、成立人民公社。王辉凡忠实执行并维护极左的政策,而这时,记者祈原却对种种“浮夸风”深恶痛绝,坚守事实的真相,得到了刘丽文的支持。对正义与真相的不同立场,使得刘丽文与王辉凡分道扬镳,并嫁给了祈原。祈原在坚持真理的过程中,被反对派逼迫而死。追名逐利的贾漪借机嫁给了王辉凡。而后,“文革”爆发,王辉凡成了被批斗的对象,贾漪离他而去。在种种磨难中,王辉凡的思想逐渐成熟,“文革”结束后,重新得以平反,赢得刘丽文的爱情。

目录

洗礼

我的文学道路

女人的文学

三部小说集《后记》

《思痛录》缘起

当代人的悲剧

纯正君宜

杨团访谈录

韦君宜著作年表

试读章节

洗礼

韦君宜

一九六八年秋。

刘丽文一个人坐在自己独居的家属宿舍里沉思。忽然有人敲门。

爆炸的一九六六年,疯狂的一九六七年,折磨人的一九六八年啊!

到一九六八年,那些在一九六六年夏秋之间受过切肤痛苦的人,已经过了最痛苦的时期。眼泪哭干了,曙光还没有到来的征兆。人只有把一切深深地藏在自己心里。每天像块木头似的“上班”。在班上打毛衣、修无线电收音机、交换纪念章、用小刀和剪刀刻红太阳。人们为每一句最新指示和中央文革每篇文章的发表而不停地敲锣打鼓上街游行。次数太多了,致使游行队伍完全失掉了“游行”二字应有的威仪。说赶路不像赶路,说散步不像散步。有的一边走一边观望街景,有的手里还提着买菜篮子。至于班上谈天,这个自解放以来我们的机关里不太好倒还有点人情味的传统习惯,到这时候反而差不多自动革除了。即使谈,也失去了过去那种自由自在随便扯的气氛。这似乎倒可以算作破四旧之一端。

刘丽文的爱人祁原在一九六六年底就死了。死的情况不明。造反派头头们说是组织派他去沿海采访时,失足掉进海里的。当时报社还把他当作“英勇殉职”,开过追悼大会。而较多的人却说:那么宽的海滩,风平浪静,又不涨潮,海离他采访的地区又远,怎么可能失足掉进去!大约是自己跳海的。还有人说他这人根本不会死,一定是在那种混乱局势中躲藏起来了。不知藏在哪儿。这一切,反正刘丽文都不和别人议论:她怎么看这件事,她自己心里明白。当然,一开始知道这消息时,她心里十分悲痛,几乎也想结束自己的生命。但是,后来这几年,她反而镇静了下来——是一种可怕的思想帮助她镇静下来的。她忽然觉悟:这不是自己一个人的事。是这么多人。简直是全民族都在发疯、在受苦、在自杀。我干嘛要一个人悲伤呢?史无前例呀!真正的史无前例,机会难得。不要死,应该活着,看看这场史无前例的奇怪事变究竟会被牵引到哪里去?她怀着这样一种古怪的好奇心情,竞迫使自己冷静下来,一个人照常生活。就像祁原正在外地出差一样。

只有一个常来找她的人,就是她和前夫王辉凡所生的孩子小辉。她是一九六。年和王辉凡离婚的,那年孩子两岁,王辉凡坚决不同意她把孩子带走,就留下了。但是小辉总不和后娘亲热,老是要找妈妈。他把双方(刘丽文和王辉凡的新妻子贾漪)都叫作妈妈,两个妈妈。小时候,小辉的老保姆抱着孩子来找刘丽文;六岁以后,小辉就自己来。刘丽文和祁原结婚之后没有再生育,她只有这一个宝贝儿子,当然格外疼。给小辉准备一点吃的穿的玩的,是她在祁原死后剩下的最后一点生活欲望。  现在推门进来的就是小辉。

这个十岁的圆脸孩子,平时一到了刘丽文这里就像是到了他自己独有的安乐窝,伸手到柜顶上去拿点心盒,自己开抽屉去取玩具和书。史无前例的这场大革命、祁原的死、王辉凡的受审查,使孩子吃了不少惊吓,变早熟了。他每逢在街上碰到什么反常可怕的事情,甚至自己到学校挨了打,回到家里得不到解释时,都总要跑到刘丽文这里来,让这个妈妈帮他宽解。刘丽文不愿意让大人的不幸太多刺伤这个孩子,她尽力压着痛苦和他玩,尽力让他还能过一点正常孩子的生活。

可是,这一天小辉进门来的神色却和往日大不相同。他只敲了两下门,不等答应,就闯进来,满脸的泥土,进来就喊:“妈妈!他们不叫爸爸回家了。妈妈——贾妈妈不要我们了!”

P1-3

序言

在中国,“小说”一词使用已久,最早见于《庄子》,《汉书·艺文志》说是“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涂说者之所造也”。小说的雏形是神话传说的简略记录,后来发展到《搜神记》一类志怪小说和《世说新语》一类志人小说,结构都很简单。及至出现唐人传奇,宋元话本,小说乃由粗具梗概变得枝繁叶茂起来。鲁迅指出:“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就是说,小说创作的自觉意识直到这时方始建立,结果是:小说有了中篇的规模,题材有所拓展,最突出的是情节性大大加强,而语言也趋于通俗,更富于表现力。明初《三国演义》、《水浒传》的制作,标志着古典小说趋向成熟;随着清代《红楼梦》的出现,达致巅峰状态。盛极而衰,紧接着,变革时代也就适时而至了。

宋元“说话”中有一类名为“小说”,指的是话本中的短篇故事,与我们现今使用的概念相去甚远。我们说的“小说”,实际上是晚近的舶来品,可以说,是由欧洲的小说观念再命名的。

在欧洲,小说发展的道路与我国大体相似,即由神话而传奇而故事,由短篇而中篇而长篇。至十九世纪,长篇小说十分鼎盛,致使黑格尔断言极限来临。及世纪末,现代主义小说很快出现,传统的主题和写法被打破了。其实,十八世纪末以前,欧洲小说的体式已经相当完备,只是小说(novel)之名迟至此时才正式流行起来罢了。

几乎与此同时,有了中篇小说(novelette或novella)的名目。中篇小说是中型的叙事散文作品,一般而言,以篇幅的长短划界,但因此也就有了相当的弹性,需要把所叙的事件的规模、时间长度、结构的复杂与完整的程度同时作为参照。绥拉菲摩维奇的中篇《铁流》,论结构,可以算作长篇;莫泊桑的《俊友》本是中长篇,意大利作家莫拉维亚却是把它当做注水的短篇来看的。

五四新文学运动把中国文学分为前后两截。语言由文言改为白话,表面上是语言层面的变革,实质上是一场带根本意义的文学观念的革命。胡适写《白话文学史》,所说的白话,仍是古典的白话,与五四时期语法相当欧化的白话很不相同。五四的小说,一、凸显文学的主体性,自觉性,叛逆性,个性解放与人道主义成为小说的主旋律;二、题材和主题有所扩展,社会问题进入小说,“神圣劳工”及知识分子形象组成了新的人物画廊。三、小说结构基本上是西式的,块状的,自由组合的,而非线性的、连环组接的传统章回体。除了思想观念,还有形式技法,都是现代的,面向西方,学习西方,而有了东方式的创造。

现代小说仍以短篇先行,几年后,中长篇相继产生。1922年,鲁迅的《阿Q正传》正式发表。以中篇的篇幅容纳了一个革命的时代,统摄了一个民族的灵魂,这确实是一个奇迹,尤其出现在新文学的发轫期。当时,郁达夫、庐隐、废名等都有中篇问世,但多流于粗浅。

……

近百年间,中篇小说从题材、主题、体式、技巧等各个方面,不断地有所开拓,有所发展。但是,一个颇具讽刺意味的现象是,最早出现在现代小说史上的《阿Q正传》,至今仍然是一座无法逾越的高峰。比起二三十年代的小说来,当代小说虽然在叙述故事和刻画人物等手段方面,相对显得娴熟,但是艺术个性并不突出。首先,表现在文学语言本身,就缺少个人笔调;在现实生活中,长期的集体主义教育,使个人性受到遏制,或许是根本的原因。同时,语言也缺少优雅的气质,缺少精致,缺少韵味,这同长期推广“工农兵文艺”,以文学为政治宣传的工具不无关系;扩而言之,同汉语语境遭到破坏,同整个社会语言的粗鄙化有关。在形式上,中国小说满足于讲故事,讲究“好看”,缺乏西方小说的那种精神性,缺乏思想深度。

中篇小说的繁荣,从根本上说,有赖于一个民族的文化和文学的繁荣。道路是漫长的,但因此,前景也未尝不可能说是开阔的。单就现代小说发展来说,从五四到现在也不过一百年的历史,具有经典性价值的作品极少,而真正堪称优秀的作品也不会很多。在此,我们编选了这套“中篇小说金库”,旨在集中这类具有较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的作品,以利于流播;反过来,也可以充作进一步滋养小说创作的一份泥土和养料。需要说明的是:其中有个别作品,编者并不认为属于最优秀的部分,但是不可否认,它们自问世之后在文学界和读书界中造成的影响,从文学社会学的意义上考虑,这也未尝不可以算作是一种“含金量”,因此一并予以收入。

“中篇小说金库”分辑陆续出版,希望得到作家、批评家、文学史家及广大读者的大力推荐,以确保它作为中国现代小说的一个文本系统的完整性。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5:3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