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开玉著的《不一样的童年(中国农民工子女调查报告)》最大的特色在于熟练地运用了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以个案访谈为主,通过详细、生动的社会学语言描述,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农民工子女生活状态和教育状况的素描图。同时以儿童权利问题为切入点,以儿童的交往圈为主要分析工具,围绕儿童社会化的影响因素的转变,大到社会结构的变迁,小到父母、老师、同辈群体、大众传媒等因素的变化,通过建立儿童权利的“需求—满足”模式,并以这一模式来分析农民工子女在家庭、学校、社区、同辈群体中的生存权、受保护权、发展权和参与权的获损情况,同时将农民工输出地和输入地的儿童放在同一个模式下进行分析,即作比较性研究,从而有利于对这一共同问题的全面分析。这是一幅珍贵的素描,按照社会学研究中“真实、全面、准确、深刻”的要求,留下了称得上是弥足珍贵的基础性的研究资料。
原版序言
再版序言
上篇 中国农民工子女调查报告
第一章 研究总论
导言中国农民工子女研究课题的由来
第一节 社会生态学理论视角下的特殊群体:留守儿童和
流动儿童
第二节 研究方式的阐述
第三节 家庭生活和家庭教育
第四节 学校生活和学校教育
第五节 社会生活和社会教育
第二章 四市九县留守儿童的生活状态与教育状态分析
导言不一样的环境不一样的童年
第一节 留守儿童的社会心理分析——安徽省肥东县留守儿童调研报告
第二节 解决好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以安徽省肥西县高刘镇为个案
第三节 发掘留守儿童的积极因素,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安徽省霍山县留守儿童的调研和思考
第四节 特殊的成长环境:既有“小皇帝”的待遇,又有
“弃儿”的感觉——安徽省舒城县张母桥镇农民工
子女教育状况调查
第五节 生活在孤独乡土上的孤独孩子——来自安徽省南陵县的调查报告
第六节 关心和教育好留守儿童是教师的神圣职责——对安徽省
宿松县和旌德县留守儿童的调查
第七节 让留守儿童在全社会的关爱下幸福成长——安徽省
凤台县和舒城县留守儿童状况调查
第八节 最受农民工欢迎城市的“新市民活动”——江苏省无锡市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调查
第三章 农民工子艾融人城市的对策分析
导言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
第一节 建立社会关怀网络
第二节 培育新市民教育与农民工家庭及子女
的城市融入状况
第三节 探索寄宿学校、“代管家长”
第四节 培育专业的社工和义工队伍
下篇 农民工子女调查十年跟进研究
第四章 学校教育:全方位照看
导言尽量做到留守儿童的学校生活和业余生活的全覆盖
第一节 从一般性寄宿学校建设到全方位寄宿学校建设
第二节 倡导以公平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方式
第三节 推进民办教育的发展
第四节 老师成为留守儿童的“代管家长”
第五章 社会力量:多方支持
导言充分发挥舆论的引导作用和社会力量的支持作用
第一节 从关注到行动:媒体带动全社会关爱留守儿童
第二节 从我做起:公益活动与志愿者参与
第六章 落实家长监护权:爱的本源
导言家长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主体
第一节 家长责任缺失导致留守儿童情感缺失
第二节 留守儿童的问题并非是经济问题而是需要家长用心培养
第三节 家长监护权是父母不可推卸的责任
第七章 法律与制度保障
导言父母履行对留守儿童的监护权是应尽的法律责任
第一节 政府在综合治理系统化的解决上不断迈出新的步伐
第二节 推进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城市融入
第三节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第四节 政府购买服务与促进社会力量的整合
附录国内首部反映留守儿童现状的专题片
《不一样的童年》策划文案
参考文献
编后记从乡土中国到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社会学承担
索引
本书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