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可所著的《中国人文主义的概念史(1901-1932)》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主要讨论作为史学概念的“人文主义”。作为背景,我们首先介绍20世纪之前中文世界对西方文艺复兴和人文主义的认识,分成明末清初和晚清两个时间段;20世纪初的清末时期(1900—1911),是中国人获取西方历史知识的飞跃期,也是西方史学在中国形成的关键阶段,本书上编会着重讨论这个时期国人对“文艺复兴”和“人文主义”概念的认识过程。
本书的下编就讨论了作为哲学概念的“人文主义”。我们首先研究晚清思想史中关于“人”的方面,这些思想为后来出现的、作为哲学概念的“人道主义”和“人文主义”的表达提供了很多资源。继而,我们会考察作为“主义”概念的humanism的先出译词——“人道主义”,研究清末和民国初年“人道主义”概念的多重表述,同时也考察这时期学人对“人道主义”和“人文主义”的不同翻译选择。最后,我们讨论“学衡派”的“人文主义”概念以及“中国人文主义”概念的形成。
章可所著的《中国人文主义的概念史(1901-1932)》采取概念史的研究方法,探讨“人文主义”这个概念在近现代中国逐步生成的历史。本书并不是从学界已有的“人文主义”定义出发,追溯这个观念的发生和演变,而是以概念的词汇形式为主要关注点,力图回到近代中国的原初历史语境,探索晚清以来对“humanism”这一西方概念的翻译过程和多重理解。
本书将“人文主义”的涵义分为“史学概念”和“哲学概念”两种,前者意指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文化运动,而后者则表示与“人”有关的普遍的思想观念。作为史学概念的“人文主义/humanism”与中国西方史学中对“文艺复兴”的叙述密切相关,它本身生产的历史能体现汉语西史叙述的建构性。而作为哲学概念的“humanism”最初被译为“人道主义”。到了民国初年,“人道主义”的涵义逐渐转向“humanitarianism”。后来的学者创制出新的“人文主义”概念,正是基于对“人道主义”的批判,而这一新概念也很快与学者对中国传统的再诠释结合起来。
导论
一、研究界说: 观念史与概念史
二、学术史回顾和译名问题
三、德语“Humanismus”概念溯源
四、英语“humanism”概念略说
上编 作为史学概念的“人文主义”
第一章 20世纪前汉语文献里的“文艺复兴人文主义”
第一节 明末清初“文艺复兴文化”的传入
第二节 19世纪的西方文艺复兴书写
第二章 清末西方史学里的“人文主义”译词
第一节 《欧罗巴通史》中的“人道派”
第二节 西史译著中的“人文主义”
第三节 其他书籍中的“人文主义”
第三章 清末“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知识生产
第一节 复古与开新:“古学复兴”的两面
第二节 中世纪还是近代:“文艺复兴”的时代定位
第三节 从译词到内容:西方历史知识如何构成
第四章 民国初年的“文艺复兴人文主义”表述
第一节 围绕译名的争论
第二节 史学经典叙述的确立
下编 作为哲学概念的“人文主义”
第五章 晚清有关“人”的思想
第一节 人类平等观念
第二节 “仁”的诠释与儒学人道思想
第六章 译词之争:“人道主义”与“人文主义”
第一节 《新尔雅》:“人道主义”的出现
第二节 清末民初辞典里的“人文主义”和“人道主义”
第七章 利己与利他: 周作人与“人道主义”
第一节 《人的文学》中的两种主义
第二节 “人道主义”与俄国文学
第三节 “人道主义”与武者小路
第八章 普世与国家: 五四时期的“人道主义”
第一节 普世主义和博爱精神
第二节 “人道主义”与中国现实
第三节 从“人道主义”到“人文主义”
第九章 “学衡派”与“中国人文主义”概念
第一节 梅光迪的精英主义个人观
第二节 人文主义与“内在制约”
第三节 中庸: 儒学人文主义的原则
第四节 道德人文主义的产生
第五节 寻找中国的人文思想
余论 “中国人文主义”的发明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