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让教育多一点理想(陈心想教育随笔精选)(精)/大夏书系
分类
作者 陈心想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教育,是中国社会的一大痛点,我们正在通过满是问题的中国教育塑造下一代,这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陈心想博士亲自体验过东西方的教育,他出身中国的师范,现在在美国做研究,还是一名小学生的爸爸,这《让教育多一点理想(陈心想教育随笔精选)(精)/大夏书系》记录了他十多年间跨越中西、从受教到育人的心得体会,其中很多真知灼见,可以启发、巩固我们对于教育的设想和理想,值得阅读。

内容推荐

《让教育多一点理想(陈心想教育随笔精选)(精)/大夏书系》精选作者陈心想在《书屋》《南方都市报》《中国教师报》等国内各大报刊开设的专栏文章51余篇,有冷峻、理性的批判,也有体察入微的温情叙写。作者既有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以及生物学的深厚功底,又有中美教育比较的视野,其文字耐人寻味,富有哲理。

目录

自序

岂可忽视“美盲”

 成长是独特的生命体验

 父母要当孩子的“贵人”

 是奖励分数还是奖励习惯

 注重培养“非智力品格”

 美国“高考状元”的经验与感悟

 “鸟类标本”考题的故事

 “教育世界”的解读引领教育行为

 “第X名现象”是个伪问题

 永师杂忆

 天地有大美

 岂可忽视“美盲”

好教师的价值

 教育转型:从培养雇员到创业者

 美国公众对学校的期待

 美国好教师的三大法宝

 卓越之路:教师作为创新与统合者

 维护好创新的“神经网络硬件”

 好教师的价值

 名师与养气

蹲下来和孩子一起看世界

 优秀生为何成群地来

 水平式教学提高社会资本

 如何利用“大数据”为教育服务

 教师要了解学生同龄群体

 教学中“学”为重心

 旷课10%意味着什么

 给美国小学生讲“司马光砸缸”

 “我们这里不比孩子!”

 撕书作为毕业仪式

 美国学生如何学外语

 给平凡孩子也点个赞

 蹲下来和孩子一起看世界

或许与教育有关

 校长和学校发展

 教育不平等

 农村留守儿童

 悟性与读书

 尖子·选材·陪绑

 走出职业倦怠

 家庭背景与同窗情谊

 以交往为学生生活的视角

 两个问题的答复

“关系型”教育:一种教育观念

 “关系型”教育:一种教育观念

 学生心中“看不见的黑板”

 建立师生信任关系的策略

 生命成长所需要的四种空间

 归类人才谈教育

中国教育的出路

 后文凭时代

 北大学子笔下的科场

 十万元买下复读生岂是教育之道

 名人当学会应对“富裕挑战”

 从实求知,实现理性自觉

 中国教育的出路

 让教育多一点理想

试读章节

神经达尔文主义理论认为,脑神经的生长在胎儿期非常快,出生后也很快,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到了十八九岁,脑神经的生长速度开始迅速减缓。在这个成长期,外界环境给他们哪些方面的刺激,哪些方面的神经丛就发展起来,强壮起来,而得不到刺激的神经丛则几乎未见天日即已消失。这也是为什么说童子功重要。

天赋与环境的争论和研究结果虽然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但是依然无法改变成长是每个人独特的生命体验这样一个事实。而这个事实正是当下不少中国家长纠结的问题所在。家长对孩子包办过多,实际上剥夺了他们的成长机会。比如,有些家长除了学校课业学习之外,几乎什么都不让孩子插手过问;有些留学生从小到大一路上都是父母在包办。薛涌老师告诫他接触过的送孩子来美国留学的家长,让他们不要包办孩子的一切。比如申请留学做材料本身就是孩子成长的一个良机,然而现在都花钱请中介代理。薛老师告诉家长,来美国上学,孩子与教授的关系也很重要,以后写推荐信找工作或者上研究院,都需要教授的支持。家长说,那我给教授送礼。关于贿赂文化,中美差异太大,贿赂在美国行不通,中国家长却不了解。虽然心情可以理解,但做法实在欠妥。

有作为的人物,哪个不是历练出来的?没有这个历练,没有这个生命体验,他就成长不了。《西游记》中的取经故事就是一个个关于历练的哲学经典故事。八十一难的过程简略了,就等于整个修炼过程没了,如同植物的生长,需要一个从坚硬黑暗的泥土里破土而出,历经风雨阳光节节拔高的过程。电视剧《木鱼石的传说》里,皇太子的老师让太子去寻遍千山万水找宝贝——木鱼石,最后找到时,老师告诉太子:“这块山石,其实一文不值,但不登泰山,不知山高;不涉大海,不知水深;不于民间苦行,怎能分辨忠奸善恶。”社会学家费孝通回忆自己在清华的导师史禄国的时候说:“他从来不扶着我走,而只提出目标和创造条件让我自己去闯,在错路上拉我一把。”

这个过程是出智慧和能力的过程,无人可以替代,也无法不经而成。唐朝太平公主要让母亲武则天封她为皇太女,继承王位,效法其母。可是,武则天告诉她,虽然她冰雪聪明,酷似自己,但是自己的经历她没有,没有这个生命体验换来的成长,她不可能成为另一个武则天式的人物。美国富豪和官僚家的子弟依然强调个人主义式的奋斗,是避免官二代和富二代中出现纨绔子弟的智慧策略。

中国的发展是有历史原因的,不像美国,早已形成了一种向上的注重个人成长发展的文化。比如爱读书的人,美国的比例就比中国高很多。如果从藏书家庭看,根据世界27国调查数据,家里没有一本书籍的,美国有3%,而中国城市家庭有9%,乡村则多达25%;拥有大约75本及以上藏书的家庭,美国有52%,而中国城市有35%,乡村只有12%。面对改革开放后一些经济上暴发的家庭,缺乏书香文化的支撑,容易给子女带来过多的包办,或者溺爱。这是一种不同的生命体验,但却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这个成长是生命发现自我潜能、自我价值,实现自我的过程,无可替代。

也许未来高科技会用某种技术把别人的生命体验转化成一种生命的体悟移植给他人,效果如同自身体验。但这之前,任何人,不管是家长还是教师,都无法替代任何人的自我成长,每个人的成长都是带有个性色彩的独特生命体验。

这也是为何我们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强调自学能力的重要性,强调发现自身兴趣的原因。外界的环境必须通过内在的心灵的震动才能发挥作用。“对牛弹琴”虽然是老生常谈,但道理是朴素真切的,没有能够欣赏音律的心灵,或者“心不在焉”,琴弹得再好也没有用。

我也做过教师,短暂地教过中学生,还为美国大学生和博士生上过课,对当教师的甘苦都有体会。教师真的不容易,当个好教师更难,因为关键是能够启动学生自身的主动性,找到那种难以捉摸和把握的对生命体验的钥匙。

生活经历和不断阅读,这是生命成长的两大动源,没有别的办法。生活经历包括对大自然的亲密接触和阅人历世,不断阅读专指对书本文字和符号或艺术品等的接触、欣赏和领会。不管哪个方面、任何时候,只要触动了心灵,使其获得一种感悟和理解,有一种内在的震动,成长就在发生着。

P4-P6

序言

在这本教育随笔集即将付梓之际,遵朱永通先生之嘱,写一篇短序。

本文集涵盖文章51篇,主要是从我2010年到2014年大约五年时间里所写的教育随笔中挑选的。从最早一篇关于教育的文字发表以来,15年过去了。以前读博士功课忙,写的少;近五六年里,即2009年夏天参加工作后,随着孩子进入美国学校上学,又因了某些机缘的推动,教育随笔多了起来。2011年上半年,为《教师月刊》写了半年专栏,促使我对美国的教育进行仔细观察和思考;2013年3月开始,在《中国教师报》开了一年多的专栏——“借眼美国教育”。这些文字涉及美国基础教育的诸多方面,从“好教师的价值”“蹲下来和孩子一起看世界”,到“美国‘高考状元’的经验与感悟”,等等。这两个专栏的文章合起来近40篇,加上在这一报一刊上发表的非专栏文章,大约有50篇。

2014年回国探亲,一路以座谈、讲座等方式走访接触了许多的教育人和事,足迹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从乡村到城市,从深圳到北京,写下了一组中国教育观察和思考的随笔文字,节选部分首发在2014年8月的《教师月刊》上。为郑也夫先生的《吾国教育病理》《科场现形记》以及其他著者的几本教育书籍写的书评,以及讨论中国教育问题和出路的文章,发表在《教师博览》《中国教育报》《教育时报》《新闻晨报》《南方都市报》《齐鲁晚报》等报刊上,算起来又有二三十篇,“中国教育的出路”一辑里的文章多是从这些文章中遴选的。教育与社会是不可分割的,理解教育需要跳出教育看教育。文凭无疑是思考教育问题不可回避的关键题目,由此,我把2011年发表在《书屋》上的社会随笔《后文凭时代》一文也收了进来,以帮助大家把观察教育的视野放大一些。

我于1991年考上中师,毕业后保送上了师范大学的教育系,在师范学校度过了七年。那是金子般的七年岁月。本文集里收录了《永师杂忆》一文,回顾了我三年中师生活青葱岁月中的一些难以忘却的片段,也许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从中可以获取一些启发,使当下的学校生活能让学生在若干年后仍留有对母校的美好回忆。师范毕业之后我虽然走上了社会学研究的道路,但是一直关注和思考着教育问题,每每对观察到的中美教育进行比较,偶有所得,形成文字。如今已近不惑之年,回顾往昔,当上一名小学教师的梦想依稀在心头浮现。在异国他乡,只想以此书作礼物,一并送给坚守在祖国教育岗位上的教师、关心中国教育的朋友们,以及这个虚度四十年的书生。

最后,衷心感谢策划编辑朱永通先生和审读编辑王悦女士,是他们的辛苦努力使得本文集质量得到很大提高,没有他们的督促和帮助,本文集也不可能与读者见面。

是为序!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3 5:3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