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山墙的安妮》是一部最甜蜜的描写儿童生活的小说,也是一本可以让家长、老师和孩子都能从中获得感悟的心灵读物。加拿大女作家露西·莫德·蒙格玛利以清新流畅、生动幽默的笔触,讲述了纯真善良、热爱生活的女主人公小安妮,安妮自幼失去父母,11岁时被绿山墙的马修和马瑞拉兄妹领养,但她个性鲜明,富于幻想,而且自尊自强,凭借自己的刻苦勤奋,不但得到领养人的喜爱,也赢得老师和同学的关心和友谊。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绿山墙的安妮 |
分类 |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外国儿童文学 |
作者 | (加)露西·莫德·蒙格玛利 |
出版社 | 云南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绿山墙的安妮》是一部最甜蜜的描写儿童生活的小说,也是一本可以让家长、老师和孩子都能从中获得感悟的心灵读物。加拿大女作家露西·莫德·蒙格玛利以清新流畅、生动幽默的笔触,讲述了纯真善良、热爱生活的女主人公小安妮,安妮自幼失去父母,11岁时被绿山墙的马修和马瑞拉兄妹领养,但她个性鲜明,富于幻想,而且自尊自强,凭借自己的刻苦勤奋,不但得到领养人的喜爱,也赢得老师和同学的关心和友谊。 内容推荐 《绿山墙的安妮》是加拿大作家露西·莫德·蒙格玛利的一部长篇小说。在美丽的爱德华王子岛上,马修和玛丽拉兄妹一起生活在绿山墙农庄里。兄妹二人阴差阳错地领养了一头红发、满脸雀斑又喋喋不休的孤女安妮,从此他们刻板的生活被彻底颠覆了。安妮激情洋溢、活力四射、略带叛逆,她以自己的天真和热情,征服了众人的心。 目录 第一章 蕾切尔·林德太太震惊万分 第二章 马修·卡斯伯特震惊万分 第三章 玛丽拉·卡斯伯特震惊万分 第四章 绿山墙农舍的早晨 第五章 安妮的身世 第六章 玛丽拉的决心 第七章 安妮的祷告 第八章 教育开始了 第九章 蕾切尔·林德太太吓坏了 第十章 安妮的道歉 第十一章 礼拜日学校初印象 第十二章 庄严的宣誓与承诺 第十三章 期待中的喜悦 第十四章 安妮的坦白 第十五章 校园风波 第十六章 下午茶风波 第十七章 人生新乐趣 第十八章 安妮出手相救 第十九章 音乐会、灾难与忏悔 第二十章 想象力办坏事 第二十一章 调味品新尝试 第二十二章 安妮的下午茶之邀 第二十三章 虚荣心的悲剧 第二十四章 师生音乐会 第二十五章 马修坚持灯笼袖 第二十六章 故事俱乐部成立 第二十七章 虚荣心的烦恼 第二十八章 不幸的百合花少女 第二十九章 安妮的人生新篇章 第三十章 成立女王班 第三十一章 小溪与河流交汇之处 第三十二章 录取名单公布 第三十三章 酒店音乐会 第三十四章 女王学院的女学生 第三十五章 女王学院的冬天 第三十六章 光荣与梦想 第三十七章 收获者的名字是死亡 第三十八章 崎岖之路 试读章节 第一章 蕾切尔·林德太太震惊万分 蕾切尔·林德太太的家位于一条小溪与埃文利大道的交会处,小溪发源自卡斯伯特家的树林,将大道在林德太太家门前拦腰截断;这条埃文利大道沿着一座小小的山谷蜿蜒伸展,道路两旁赤杨成行,宛如耳坠般优雅的吊钟花竞相盛放。溪流的上游横穿整片树林,以河道错综、水流湍急而闻名,有着许多鲜为人知的深潭、瀑布。然而,当它抵达林德家的山谷时,却已然是一条平静而温顺的小河,可见。即便是一条河,如果没有一定的教养与礼仪,那么也绝不敢从蕾切尔.林德太太的门前经过;它很可能意识到了林德太太正坐在窗前,密切注意着从她眼皮底下经过的一切,无论是溪流还是蹦蹦跳跳的孩童,没有什么能逃脱她的视线。一旦她发现有什么不对劲或者不同寻常的地方,就一定要弄清缘由,在搞清楚到底怎么回事之前,她是绝不会罢休的。 在埃文利及其周边居住着许多人,恐怕鲜有那类能够在密切参与邻里琐事的同时还不耽误自家活计的能人,而林德太太就是那类能人.她总能把自己的烦心事同别人的烦心事全都处理得有条不紊。她是这一带家喻户晓的家庭主妇,成立了妇女缝纫协会,帮助建立礼拜日学校,并且还是地区教会和外交辅助机构最坚实的后盾。即使已有这么多琐事缠身,可林德太太仍然能够凑出充足的时间端坐在厨房窗户旁,编织她的棉麻被子,据说她已经编了十六床这样的被子。埃文利大道穿越山谷,爬上陡峭的红色山丘,而林德太太就是这样一边在埃文利做着备受尊敬的家庭主妇,一边密切留意这条大道。由于埃文利所处的三角形半岛伸入圣劳伦斯湾,使得它两面临海,因此这条山路成了人们进出埃文利的必经之路,也因此这条路上的一切都像被置于一张无形的网中,无论是谁都逃不过林德太太那双敏锐的眼睛。 六月初的一个下午,林德太太如常坐在窗边。阳光透过窗户照进来,温暖而明亮。房子下方的斜坡上,果园里的果树如同沉浸在新婚的兴奋中一样开满了粉色和白色的花朵,数不清的小蜜蜂围绕着花蕊嗡嗡嗡地忙碌着。托马斯·林德正在谷仓不远处那山丘上的田地里播种他的芜菁种子,他是个温驯的小个子男人,被埃文利的居民亲切地称为“蕾切尔·林德的丈夫”。此时此刻,在绿山墙农含旁那巨大的红色河谷里,马修·卡斯伯特也应当在播种。林德太太之所以知道马修会去播种,是因为自己前一天晚上在卡莫迪的“威廉姆·J.布莱尔商店”里,听到他对彼得·莫里斯说今天下午要把芜菁的种子播下去。这当然是彼得主动问他的,因为在马修的人生中,他从不主动与别人交流任何事情。 然而此时马修却出现在了这里,在本应最忙碌的这一天的下午三点半,他竟平稳地驾着马车穿过山谷,爬上山坡。他打上了白色的领结,穿着自己最好的一套衣服,很明显他正准备离开埃文利;他驾着由栗色母马拉着的四轮轻便马车驰骋在路上,这些都足以证明他要去的地方相当远。那么问题来了,马修·卡斯伯特这是要去哪?他又为什么要去那里呢? 如果驾着马车的是埃文利其他男人的话,林德太太准能熟练地把这样或那样的蛛丝马迹拼凑起来,对刚刚那两个问题的答案揣测个八九不离十。但却偏偏是马修,他离开家的次数实在屈指可数,所以一定是有什么相当紧迫并且非同寻常的事情迫使他不得不离开。马修可以说是这个世界上最害羞的男人,他讨厌置身于陌生的人群中,也讨厌去任何需要他开口说话的地方。可就是这样的马修,现在却戴着白色领结,驾着四轮马车,这绝对是件稀罕事。任林德太太想破脑袋都得不出个所以然来,而她本应舒适惬意的这个下午也因此泡汤了。 “我喝完荼就要去绿山墙农舍瞧瞧,非得从玛丽拉那里弄清楚马修到底去了哪里,为什么要去。”这位可敬的太太最终打定了主意,“他一向不会在一年中的这个时候去城里,更不可能去拜访任何人;如果是他的芜菁种子不够用了需要多买一些回来,那也不用打起领结驾着四轮马车去;他驾车的速度也没有那么快,所以很明显肯定不是去请医生。那么,一定是昨天晚上发生了什么事才让他现在离开的。我真是被弄糊涂了,总之,除非弄清楚到底马修·卡斯伯特为什么要在今天离开埃文利,否则我整个人都别想有片刻安宁。” 因此,用完下午茶之后林德太太便出发了。她其实并不需要走太远,卡斯伯特家就掩映在大片潮湿浓密的果园里,距离林德家的山谷不足四分之一英里。只是不得不说,其间的小路太过崎岖,确实让这段路途显得比实际要长得多。马修·卡斯伯特的父亲,和他的这个儿子一样的害羞,一样的沉默寡言,在建造这座农舍时,他尽可能远离周围邻居,几乎要退到森林里去。绿山墙农舍就建在他的家族领地最边缘的地带,今天看来,从埃文利大道上几乎看不到绿山墙农舍的影子,而其他居民的房子则都处在相当便捷的位置上。蕾切尔·林德太太压根儿不管生活在这种地方叫做“生活”。“这只能叫待在那里,就是这样,”她一边走在印有深深车辙、长满野蔷薇灌木丛的羊肠小道上,一边念念有词,“孤零零地住在这么偏僻的地方,马修和玛丽拉要是没有点儿古怪孤僻才怪呢。树木可不算是什么好伴侣,好吧,就算对他们来说树木跟亲人似的,但这里的树也太多了点。我宁愿天天看人也不想天天看树。不过还是要承认,他们倒是过得挺知足的。不过依我看,他们可能仅仅是习惯了这种日子而已。人的身体能适应任何情况,就算是被吊起来,也会习惯的,那些爱尔兰人不是总这么说吗。” 林德太太就这么自言自语地离开了脚下的小路,走进了绿山墙农舍的后院。院子掩映在浓郁的绿荫之中,干净整洁,布置严谨。院子的一侧植满高大的柳树,另一侧栽满精致的杨树。放眼望去,院子里看不到任何掉落的树枝和散乱的石头,如果有的话,林德太太一定能够一眼就看到。她暗自思量玛丽拉收拾院子的勤快程度看起来估计同自己打扫屋子的频率差不多。整个院子干净得几乎可以直接坐在地上吃顿午饭.即使不铺野餐布也沾染不上任何灰尘。P1-4 后记 女孩终将长大 如果你问我少年时代最喜欢,读过最多遍的书是什么,我会毫不扰豫地告诉你,是《绿山墙的安妮》,并且同许多乐于把自己代入成女主角的小女生一样,我认定安妮就是我,我就是安妮,用安妮的话说就是——“我们拥有相似的灵魂”。到现在,早已不是十几岁少女,却依旧喜欢安妮,其实就是喜欢自己心里属于少女的那一部分吧。 这是一本属于我的《绿山墙的安妮》,也同时属于所有与安妮一样,有过热烈与优愁并存的少女时代的姑娘们。 《绿山墙的安妮》是加拿大女作家蒙格玛利“安妮系列”中的第一部,写于1904年,历经五家出版公司的无情退稿,终于在1908年面世,出版六个月再版六次,其后五年更缔造再版三十二次的辉煌纪录。现在被翻译成八十种语言。对于当时仅仅是热爱写作,将自己的部分人生经历与心路历程糅进安妮故事里的蒙格玛利,恐怕从未想到过,这个红头发小孤女的形象竟然迷住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经久不息。 《绿山墙的安妮》出版后,来自全世界读者的信件寄往了爱德华王子岛,在读者的鼓励下,蒙格玛利又写下了“安妮系列”另外六部小说。 在当时的加拿大,以乡村生活为背景,弘扬真善美的作品非常风靡,而《绿山墙的安妮》为何能够在众多同类作品中脱颖而出,备受推崇?我想,答案就在“安妮”的身上。 安妮不好看,红头发,满脸雀斑,瘦得过分,总是幻想着拥有石膏般的额头和金色的鬈发,向往灯笼袖以及成为漂亮的新娘。 安妮也不完美,她脾气暴躁,自尊心过剩,一天到晚沉浸在漫无边际的想象里,不停地犯错制造麻烦,还有着不小的虚荣心。 我想,大多数女孩在十一二岁的年纪,都是这样吧,平凡而憧憬未来。 如果你刚刚翻开书,初次听到安妮开口说话,千万别惊讶于她的话痨与怪异的说话方式。小安妮非常爱说话,已经到了喋喋不休、聒噪不堪的地步。小小的她偏偏钟爱大人的表达方式与大而不当的词汇,以至于总是一副小大人的模样在那里夸夸其谈,手舞足蹈。 正如安妮的外形与性格一样,故事里的每一天都是欢快的,明朗的,充满希望,跌宕起伏。很容易让我们忽略了这部作品的悲伤底色。安妮是个孤儿,一直孤独而辛苦地活着,直到阴差阳错地来到爱德华王子岛,成为绿山墙农舍的一员,她才第一次“真正属于某个地方”。但是安妮从不自怨自艾,也极少谈论自己,哪怕在述说凄苦童年时,也会说得笑话百出。或许正因如此的轻描淡写,那被忽略掉的悲伤底色在故事接近尾声时,却更令人唏嘘。 蒙格玛利在这本成长故事中事无巨细地交代了一个小女孩如何一点点长大成人,她遭遇的好人与坏人,朋友与敌人,快乐与烦恼,无不是我们也曾遭遇过的,她一路热热闹闹、跌跌撞撞、鸡飞狗跳地长大,终于成为十七岁的大姑娘,不再叽叽喳喳,不再话痨,不再滥用浮夸的词汇,不再轻易吐露心声,成长的轨迹是如此可信,没有丝毫的突兀。此时若你再翻到书的开头,看看那个聒噪的小孤儿,简直同结尾处的女孩判若两人,这种变化究竟是从哪里开始的呢?或许我们问一问自己是从何时开始不再随口谈论梦想,不再夸夸其谈,不再口无遮拦,那恐怕就是安妮成长的开始。 人们爱上这本书,就是爱上了这个有血有肉的“安妮”,无论是开心还是痛苦,她总能看向远方,接受未知,转为动力。安妮的故事并没有童话股的结局,却因缺憾而更温暖。 或许,蒙格玛利能够将一个女孩的成长写得如此不落痕迹,也是因为安妮的身上同样充满了她自己的影子。自幼失去母亲,长期与家人分居,得不到亲情与认可,生活虽然乏善可陈,但脑袋里却有千奇百怪的想法,所以,她虚构了一个安妮,记录下了曾经的自己,也同样预言了每一个愿意做梦的小女孩。 少年时那一本很老旧的《绿山墙的安妮》被我翻看到散架,又小心翼翼粘合起来。也收藏了许许多多不同的版本,每一个版本都不同,正如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当我开始阅读英文原版时.心里又慢慢勾勒出了一个全新的安妮。我想,这才是我第一次真正握住了她瘦弱的小手,在触碰到她的那一刻,我有强烈的冲动,想用自己相似的灵魂,把她用力跳动的脉搏,传递给更多人。 在我初中时代贴在墙上的那张世界地图中,我拿铅笔用力地圈出了加拿大的爱德华王子岛,旁边写着,一定要去的地方。每一个小小少女终将长大成人,包括安妮,包括你我,可是有过的梦想还是要放在心上,那个真诚面对世界的孩子,请永远爱护她。 姚瑶 2015年冬于北京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