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黄上恒、蒋本珊、樊理、周纲和史瑞琼所合编的《从黄浦江边到兴庆湖畔》一书选取交大著名校长、老师、学子子女的回忆录,集结成册。百年交大,气象万千,关于人与事的记载和回顾、感念和讨论,不啻汗牛充栋,蔚为大观,自当精彩纷呈,珠玑盈目。管中窥豹,有助于读者朋友能够稍稍了解19世纪末以来,横跨三个世纪的历史进程中,以交大为代表的我国大学崛起和发展所经历的沧桑风云,从中体味大学精神的魂魄与魅力。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从黄浦江边到兴庆湖畔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
出版社 |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由黄上恒、蒋本珊、樊理、周纲和史瑞琼所合编的《从黄浦江边到兴庆湖畔》一书选取交大著名校长、老师、学子子女的回忆录,集结成册。百年交大,气象万千,关于人与事的记载和回顾、感念和讨论,不啻汗牛充栋,蔚为大观,自当精彩纷呈,珠玑盈目。管中窥豹,有助于读者朋友能够稍稍了解19世纪末以来,横跨三个世纪的历史进程中,以交大为代表的我国大学崛起和发展所经历的沧桑风云,从中体味大学精神的魂魄与魅力。 内容推荐 由黄上恒、蒋本珊、樊理、周纲和史瑞琼所合编的《从黄浦江边到兴庆湖畔》一书汇集了交通大学从绚丽繁华的上海黄浦江边迁至古风古韵的西安兴庆湖畔后,交通大学老一代教职工的后代,以子女的视角追思前辈的人生和他们与西安交通大学不解之缘的文章。书中所描述的人物,不仅有追求科学前沿的学术前辈、秉持博学严谨的育人教授,还有执掌大学事务的领导干部和坚守勤勉尚实的工人师傅。文章从细微处写出了后辈眼中先辈群体的家国情怀,寄托着子女们对亲人的无尽缅怀,体现了西迁人及其子女后代,对国家、对学校、对家庭所寄予的深厚情感和对未来的深切呼唤;又从一个侧面对西安交通大学发展史作了有效的补充和诠释,呈现出校史追溯中许多不为人知的细节,反映了交通大学举校西迁的艰难与坚韧以及西迁60年来的风起云涌、沧桑巨变。 目录 战士、学者、教师的高尚品格——怀念敬爱的父亲彭康 交大人敬重仰赖的好“管家”——回忆我的父亲任梦林 经历多地交大的父亲严唆 相伴交大八十年——回忆父亲赵富鑫的一生 父亲沈尚贤二三事(外一篇) 一蓑烟雨任平生——回忆父亲周惠久 一生追求工业报国——怀念父亲吴之凤 爱国爱校至死不渝——忆我的父亲吴有荣 读书教书写书——追忆父亲黄席椿 实事求是大爱无疆——忆父亲胡汉章 学习父辈“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回忆父亲王小同 “一面最鲜艳的旗帜”——忆我们最敬爱的父亲杨积应 父亲杨荣昭给我的印象和启迪 父母的平凡人生——回忆我们的母亲刘耀南、父亲汪人和 与母亲沈德贤、父亲陈国光一起西迁六十年 信仰的力量——回忆我的父亲吴励坚 毕生从教无怨无悔——追忆父亲周建枢 辛勤耕耘一生奉献——回忆父亲庄懋年 厚直兢业慈父师表——缅怀父亲万家翔 人中骐骥——中国真空电器之父王季梅 师者风范——回忆我们的父亲蒋大宗 我平凡的父亲田锡生 坚守信仰的一生——怀念我们的父亲林星、母亲段淑琴 耕耘“交大”这片热土50载——回忆父亲程迺晋 勤勉一生奉献一生——怀念我的父亲王则茂、母亲张惠琛 忆我的父亲何金茂、母亲赵洪美 三尺讲台一生坚守——回忆我的父亲邵济煦 饮水思源务实求真——父亲谢麟阁与交通大学的不解情缘 回忆我学才卓越英年早逝的父亲樊恒铎 父亲,儿女心中永远的丰碑——写在父亲张祉祜诞辰九十周年之际 回首连着牵挂记述带着责任——读父亲凌雨轩的书有感 承南洋求实传统拓西交基础创新——忆我们的父亲潘耀鲁 从上海徐虹路到西安兴庆路——追忆我的父亲李金和 学之大者严父慈心——追忆我的父亲刘子玉 一位卓尔不群,鹤发童心的学者一追忆我的父亲陈鸿彬 平凡的人生崇高的追求——忆我的父亲齐涛 追寻逝去的时光——忆父亲邱昌容 身残志坚自立自强一追忆我的父亲于轮元 “饮水思源”喷水池的设计者一忆我的父亲徐林 咸宁西路上的快乐时光——致所有的交大西迁人 试读章节 战士、学者、教师的高尚品格——怀念敬爱的父亲彭康 彭城 我诞生于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所在地——安徽庐江,不久被送往老乡家寄养,接回部队便跟随子弟学校行军转移,正规念书后一直住校到1966年大学毕业,所以同父母共同生活的时间非常短暂。我是通过叔叔、阿姨的叙述和历史研究的史料了解他们的。尽管如此,父亲光辉的一生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01年8月26日父亲出生在江西萍乡的一个破落家庭,爷爷有残疾,仅靠在萍乡中学做文牍和出租祖辈分下的土地为生。父亲从小劳动,学习刻苦、成绩优秀,经祠堂小学进入萍乡中学,1918年秋留学日本,经补习语言和数理化后,进入鹿儿岛第七高等专科学校,并获取官费,后考入著名的京都帝国大学哲学系。1927年秋返回上海,1928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担任创造社党组成员、上海闸北区委书记及中共中央文委代理书记。1930年4月他不幸被捕。1937年秋出狱,经长江局董必武同志审查后,进入华中抗日根据地,历任中共安徽省工委书记、中原局宣传部长、华中局宣传部长兼党校副校长及校党委书记、华中建设大学校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东局宣传部长兼秘书长和渤海区党委副书记;全国解放后任山东分局宣传部长兼党校校长、山东省人民政府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兼山东大学校长。1952年率中央文化教育代表团赴苏联、东欧各国进行为期八个月的高等教育考察工作。同年任交通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1957年任交通大学(上海部分、西安部分)校长兼党委书记,1959年7月之后为西安交通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 父亲一生是革命的一生,他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是宝贵的。 他信仰明确,献身革命。他留学期间,接受国内五四运动的新思想和“五卅”运动的影响,参加了国民党(左派),积极进行“反对干涉中国”等社会活动,同时,认真钻研哲学。在学习与实际斗争中,逐步完成由唯心论向唯物论再到辩证唯物论的转化,由朴素的爱国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化,最终确立自己的马克思主义坚定信仰。1927年秋,他完成全部学业却未等领取毕业文凭和学位证书,毅然同李初黎、冯乃超、朱镜我等人回国,加入创造社,使其转而宣传无产阶级的文艺思想和理论。鲁迅对此给予很高评价,称创造社后期作家是“极坚实正确的人”,“已化为实践的革命者”。他积极参与组织进步文化团体以形成反对文化“围剿”的骨干力量。他是中国著作者协会的发起人和执行委员;是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的发起人;参与发起左翼作家联盟,并在成立大会上与鲁迅、田汉等同为主要报告人;他还是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主要组织者。 在白色恐怖的上海,他奋笔疾书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于1928年主办《文化批判》,并先后在《创造月刊》《文艺批判》《流沙》《文化批判》《思想》和《新思潮》等进步刊物上以每月一篇的速度,连续发表《哲学底任务》《科学的人生观》《思维与存在——辩证法的唯物论》等文章,并汇编成《前奏曲》哲学论文集。在这些文章中,他向社会宣称“哲学的任务是变更世界”,指出人类应该改造社会,改造自己的历史。1929年他在中国首次翻译出版了马克思的《费尔巴哈论纲》、恩格斯的《费尔巴哈论》和普列汉诺夫的《马克思主义的根本问题》,并与朱镜我、王学文合译《反杜林论》。 同时,他也积极介绍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思想。翻译《高尔基论》等著作,发表《五四运动与今后的文化运动》《革命文艺与大众文艺》等文,随后出版《新文化底根本立场》文艺理论译著论文集。(P002-004) 序言 前言 拓荒者的奋斗画卷——读《从黄浦江边到兴庆湖畔》 贾箭鸣 西安交通大学即将迎来120闰年纪念。建校120年和迁校60年的斑斓历史催生了一批颇有分量的作品,其中出自西迁人后代手笔,以追思父母先辈为主题的《从黄浦江边到兴庆湖畔》是很特别的一本,其文质朴而其情真挚,纪实性很强,在娓娓的叙述中,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幅拓荒者的奉献与奋斗画卷。由于我本人此前曾配合宫辉先生参与这本书的策划,也曾与编者周纲先生及史瑞琼女士等讨论征文和出版事项,故而在其编讫付梓前得以阅览全书。一册在手,颇觉厚重,先睹为快,幸何如之。我并不是编者,但这长长短短详略不一、风格各异的几十篇文章我润。前不久我曾出版《交通大学西迁:使命、抉择与挑战》,尝试为西迁立一小传,虽然也倾注了感情,涉及不少人和事,但毕竟不是西迁亲历者和深入研究者,水平所限,写出来的东西不免挂一漏万,肤浅单薄。假使当时就能读到现在所征集到的这么多情热衷肠的好文章,从中受到启发和感染,我的那本小书也许就会写得更好些。 交通大学西迁在中国教育史上自有它的重要地位。一座问世于清末,生长于东南,久居繁华大上海的高等学府的西迁,说到底是人的西迁,而那些携家带口义无反顾踏上征途的西迁先辈们,又是巨擘领衔,英俊济跄,人才荟萃,极其不同寻常的。虽然关于交大西迁的话题已经讲了几十年,但其意义和内涵还正需要我们一步步去深入了解。随着时间推移,我们会益发深切地认识到,在20世纪50年代,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所开启的交通大学西迁,不但是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调整工业建设布局、文化发展布局、高等学校布局的一项重大决策,更是新中国知识界开创未来的一次伟大行军。它不但作用突出,而且影响深远,不但是彪炳史册的事功,更凸显了大学精神的升华和人的成长。交通大学西迁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和西迁后不断得到新的跃升与发展,一言以蔽之:众志成城。西迁师生们精诚团结力能扛鼎的非凡作为,在这里是第一位的,也是决定性的。当年由彭康校长所率领的西迁队伍前赴后继铿锵而行,居功至伟,堪称楷模,他们以自己的行动对于时代召唤作出了响亮的回答。 关于西迁精神,多年来有一个公认说法:“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细细想来,讲得是很中肯的。交通大学西迁史,就是那些对于国家民族怀有强烈责任感的先辈们在风风雨雨中迎难而上奋勇登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所创造的一部崭新历史,是可歌可泣的西迁人群体——不但是当年的全体师生员工,也包括那些来自繁华都市、江南水乡的一个个家庭,于大西北黄土地深深地扎下根来,在今天已经难以想象的艰辛磨砺中,用青春、汗水乃至生命所铸就的伟大时代篇章。“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读《从黄浦江边到兴庆湖畔》,我们不禁为西迁人这个了不起的群体所由衷激励,所深深感染。西迁先辈披荆斩棘的身影与足迹,他们厚德载物的高远襟抱,在学问和事业上勇往直前、永不止步的人生态度,集中体现了交大优良传统,也与今天我们所大力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一致。“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虽然延至今日,西迁老先生们大都已经遽归道山,悄然远去了,但典型犹在,他们的精神是不朽的,他们是一代代后继者永远引以为自豪的学习榜样。 正如古人所说,有非常之事必有非常之人。从事档案文献和校史研究以来我的一个强烈印象是,1896年南洋启帆后,从老交大到西安交大,从新学的启蒙、工业教育的发轫到矢志创建世界一流大学,120年间学校始终涌动着一种不可阻遏的青春活力和勃勃生机,而这正是由志存高远、博雅卓荦、做人和做学问俱臻一流的交大人所缔造的。现在结合双甲子纪念,我们尤其对交大的先贤前辈——那些励精图治勇于拓荒的人们充满怀念敬仰之情,也渴望更多地认识和了解他们,从他们身上得到教育和启迪。《从黄浦江边到兴庆湖畔》就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部生动可感的人物画廊。春风风人,夏雨雨人,仰望星空,一派璀璨。通过交大老先生子女们、孙辈们的这些细致入微的怀人纪事篇章,我们能够从中深切感知交大先辈的理想信念,清晰地看到他们的成长轨迹和建功立业身影,对他们的学识志趣、治学态度、做事风格和为人处世有一个较为立体的认识,这是很难得的。这本书的最大特色是亲人写文章,子女怀父母,情之所钟,涉笔家庭生活颇有精彩感人的地方,足以加深我们对于家国情怀的认识。 这本书的作者均系已故西迁老先生的后代,子女居多,也有孙辈。他们工作学习在不同领域,其中有些还是我所熟知的同事。依我一贯印象,交大子弟是别具风采饶有特色的,他们在西迁先辈的呵护教育下,在交大校园教书育人的熏陶中成长起来,还有不少在孩提懵懂之际亲身经历过西迁。从巨厦林立洋气十足的黄浦江边,到当年身处大建设热潮中的兴庆湖畔,化陌生之地为奋斗热土,他们的家庭和他们自己不知该有多少故事可讲啊。身为交大的孩子,他们的籍贯故里或是在江浙湖广闽赣,也自然与上海有着某种天然联系,但他们却大都生长在祖国大西北,与三秦父老共同经历了风雨磨洗。他们平日所讲的一口交大普通话,有点上海余韵江南味儿,但也实在辨别不出属于何种口音,应是东西杂糅吧,也正好凸显了西迁所带来的融汇与交流。他们崇仰先辈所走的路,所以在校史与大学文化研究中心、校友关系发展部联合发出本书征文通知后,给予积极回应,促成了这本书的按期出版。文如其人,在我感觉中,它们就好比“大树西迁”的一幅幅别致剪影,虽不敢说是篇篇珠玑,但佳作如林,值得推荐和分享。我自己付梓前已读了两遍,出版后还将一读再读。从这些流自肺腑直抒胸臆的文章中,我每每被那种至醇至真大爱存焉的丰沛情感以及桩桩件件的鲜活事例所深深触动。我不但从中读到了理解与感悟,也分明读出了赓续之志、传承之美。我想这实在是可以告慰于西迁先辈的。 写于2015年11月20日 后记 后记 《从黄浦江边到兴庆湖畔》是纪念西安交通大学建校120周年暨迁校60周年“双甲子”华诞丛书中的一本,书中汇集了交大迁至西安后老一代教职工(包括教师、干部、工人)的后代追思前辈的文章40篇,从细微处写出后辈眼中先辈的家国情怀,以独特视角诠释“西迁精神”,既寄托了子女对亲人的无尽缅怀,又呈现了校史追溯中许多不为人知的细节,它是交大西迁后代献给西安交大“双甲子”纪念的一份厚礼。 我们五位编者中,并没有一位专职的文字工作者,在编稿时我们尽力保留文章的原有风貌。从征稿起到交付出版,分处海内外的编者之间以及编者与作者之间的电子邮件、电话和微信交流达数百次。 书中文章按照前辈的出生年月排序,编者的排序也循同一原则。 西安交通大学“双甲子”纪念给了我们难得的历史机遇,在西安交通大学党委的关心下,《从黄浦江边到兴庆湖畔》一书自策划到出版全过程,得到校史与大学文化研究中心、校友关系发展部、档案馆和出版社的。鼎力支持,得到了西安交大文化投资公司的大力资助,使得它能以较高的质量如期呈现于读者面前,对此我们表示深深的感谢。 西安交通大学的老校长史维祥先生的题词和校史研究专家贾箭鸣先生的序言,使本书大为增色,在此也请接受我们诚挚的谢意。 谨以本书献给安息在天国的西迁前辈! 谨以本书献给传承“西迁精神”的一代代交大人 编者 2016年元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