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走向革命谷文昌加入共产党
1939年是谷文昌命运发生重大转折的一年,他在简历中写道:“1939年,河南林县我的家乡解放了,建立了人民政府。”
谷文昌家乡的解放,与1937年全国抗日战争爆发以来中国共产党的一个重要战略决策有关。
面对强敌,中国共产党在总结了中国近代反抗外虏屡战屡败的教训后,主张实行全面全民族的抗战路线,提出民力和军力相结合、依靠人民大众的方针。1937年洛川会议后,八路军一二九师挥师北上,开辟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
而当革命的星星之火还在太行山的穷乡僻壤、山庄窝铺中蔓延的时候,谷文昌就关注到了。
长年奔波在太行山里的谷文昌,看的多,听的也多。共产党深入群众,宣传救国思想,那种作风,那些道理,打动着他的心,他毅然参加村农民抗日救国会。
谷文昌无疑是共产党所依靠的最积极、最坚定的基本群众:
他饱经忧患,苦大仇深,对国家繁荣富强、穷人翻身解放具有强烈的愿望;
他年轻力壮,见多识广,一米七六的身高,五官周正,口齿清楚,待人接物落落大方,还上过几天学识得几个大字;
更可贵的是他的革命热情。只要是革命需要,他能吃苦耐劳,豁出命干。尤其是1941年被选为片长后,救济穷人、发动群众为八路军征粮、做军鞋、纺纱织布……哪项工作都走在前头。
与一般农民不同的是,谷文昌还爱学习。1943年党组织办民校,28岁的谷文昌带头报名参加。此举招来一些人的不解:“毛三十的人还学艺?”谷文昌一笑置之。
煤油灯下,谷文昌认真听讲,努力学习,文化水平和理论水平迅速提高,很快地,成了全乡有名的“半路才子”。在他的带动下,乡里的民校办得红红火火,成了党发动群众的一个重要阵地。
凭着在群众中很高的威望,谷文昌被选为村农会主任。按照组织要求,他在村里点了三把火:
一是动员青壮年参加民兵组织,壮大抗日力量;二是丈量土地,斗争地主,开展减租减息;三是反对封建迷信,教育妇女放脚,指导儿童站岗放哨查路等。
谷文昌“文化大革命”期间亲笔写的“交代材料”中记述这样的片段:
敌人“到山下捐柴火、要粮食,(我们)都要保长报告,人民政府区公所……发动群众抗捐,用拖延办法抵抗”。
“1942年以前,这个山头顶上的匪军被打跑了,他们的修械厂被我们收缴,全部机器被搬到龙床口村,变成我们的修械厂。”
可惜,年代久远,当事人不在了,细节无法还原。
半个世纪过后,当年郭家庄的儿童团长程文斌回忆说:“谷文昌曾经派我和另一个民兵,给山里的游击队送柴。走刘家梯,上坡七里,下坡八里,平地五里。天很冷,我身上的衣服破破烂烂,脚上有鞋没袜。完成任务回来,谷文昌表扬我:你受苦了……”
1944年3月,谷文昌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共林北县第七区早期共产党员之一。介绍人是区长岳文英和区干部靳延录。
1944年,谷文昌到林北县第七区任农会干事,翌年任林北县第七区区长。P5-7
2015年6月10日,福建省委宣传部长李书磊的秘书通知我到部长办公室。
李书磊希望我写写“谷文昌的故事”,有人向他报告我是“最早采写谷文昌的记者”。
“要把谷文昌的故事讲得更生动、更具体,让更多的人受到教育和感染。”李书磊要求。根据这个精神,我将《谷文昌的故事》的创作原则理解为“真实、生动”,李书磊认同。
真实,意味着笔下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必须是真是实。
生动,意味着必须用简洁的笔墨再现其人其境,让读者如见如临。
谷文昌66年的人生轨迹,起自北洋政府执政期间,贯穿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初期、“文化大革命”等不同时段,止于改革开放之初。动荡的年代中,他认准共产党指引的革命道路,立下“不带私心搞革命、一心一意为人民”的志向,用一生的心血践行。
谷文昌留下的故事本身内容丰富,逻辑性强,远比艺术想象精彩。关键在于讲述者必须掌握具体的情节甚至细节,所谓“一具体,就生动”。
然而,这毕竟是发生在几十年前的故事。穿越历史的时空还原真相只有一个途径,那就是深入实际,走进生活,亲临事件的生长点去发现、去了解、去体验。诚如20世纪著名的战地摄影记者罗伯特·卡帕所说:“如果你的照片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
自1989年开始接触谷文昌这个专题后,我曾经多次采访他的事迹,尤其是1991年初奉命带队采访,与2002年陪同中央组织部部长张全景采访。
这两次的采访,我们都沿着谷文昌在漳州、东山、宁化工作、生活的足迹,深入田园、村舍、工地、渔港、林带、海堤、水库、盐场,采访谷文昌的战友、亲人、同事以及东山、宁化的干部群众,达数百人。
两次采访中,我们都翻阅了谷文昌在东山县任内14年的行政档案,以核对事实。
2003年,为调查“学东山大造林”在福建的成效,我叉带队从东山岛到平潭岛,采访了福建沿海抵御风沙灾害的防护林建设。同年,借参加“谷文昌事迹报告团”之便,还去了谷文昌的故乡——河南林州石板岩乡南湾村。
心血凝成10本采访笔记,连同采访所得的相关资料,我把它们全部保留下来,时间最长的,历时26年。翻开页面泛黄的笔记,细细密密的字迹后面,浮现出一个个采访对象的音容笑貌,他们当中的许多人,曾经在谷文昌身边工作和生活过,是“谷文昌故事”的亲历者。
原始档案是《谷文昌的故事》写作的依据。例如,书中谷文昌的履历,依据的是谷文昌本人在“文化大革命”中亲笔书写的“简历”;东山大造林的经历,则主要依据谷文昌在“福建省1963年度农业先进单位和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上的发言稿。
谷文昌的故事发生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为此,我查阅了大量与谷文昌生平大事相关的历史资料,例如晋察鲁豫边区的建立、中共中央选调南下干部的决策、东山保卫战、福建沿海沙荒灾情、“文化大革命”、1979年越南遣返华侨……
谷文昌的故事涉及大量有关东山历史、地理、风物、建设……的资料,为此,我查阅了《东山县志》等有关书籍,以及历史上《福建日报》等报刊报道东山建设成就的文章。
故事共68篇,从谷文昌出生写起,到逝世后结束,贯穿他一生中每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段。每个故事的缘起、演绎乃至人物的语言、行为,事件的时间、地点,依据的都是尽可能挖掘到的第一手资料。
写作过程中,海峡文艺出版社给予很大的理解和支持,社长房向东带领责任编辑几次光临寒舍,共同切磋,并且在书稿完成后,认真编辑,三审三校,体现出很高的敬业精神和专业水平。出版“用文艺的模式写新闻”的书,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创新。
东山谷文昌研究会会长黄石麟和谷文昌当年的通信员朱财茂审读了书稿。审读过后,黄石麟说:“每一个细节都是真实的。”朱财茂说:“好像看到活脱脱的谷文昌走来……”
2015年正是谷文昌的百岁诞辰。从7月到11月,整整4个多月,我固守在电脑前,埋身在成堆的资料里,徜徉在时光的河流中。100年来发生在谷文昌身上的往事,历历在目。热血在心中沸腾,十指在键盘上跳动……
谷文昌已经去世34年。他一生为民造福,因此,人们至今仍然在谈论他、怀念他,在他埋骨的地方,每逢春节、清明,人们先敬谷公、后祭祖宗。早在2001年瞻仰谷文昌陵园时,时任福建省长的习近平就说过:“人民群众总是最公正的!”
除了“文革”期间,几十年来,福建历任省领导对谷文昌都是肯定的,都希望通过这个榜样来转变干部作风,凝聚社会力量,推进福建发展。1991年和2003年,中共福建省委两次作出决定,号召全省干部群众向谷文昌学习。2003年,张全景老部长亲笔撰写长篇通讯《永远活在人民心中的县委书记谷文昌》,更将谷文昌的影响扩大到了全国。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撰文称赞谷文昌“在老百姓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2015年初在同中央党校第一期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时,又点赞谷文昌。这说明,在新的时期,谷文昌精神对推进实现中国梦,仍然具有巨大的感召力。
1989年以来,我关注、采写、讲述谷文昌,持续至今。每一次走近谷文昌,都令我的灵魂得到一次净化,人格得到一次升华。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人生中能够参与用热血记下谷文昌这座共产党人的丰碑,我感到由衷的欣慰。
张红
于丙中年春节
谷文昌,生命有涯而精神不死
谷文昌同志已经离开我们34年了,他当年战斗过的不毛之地,已经变成了一片绿洲,东山人民按照他的意愿,正在把一个荒芜的海岛努力建设成为安居乐业的小康家园。他坚定的理想信念、诚挚的为民情怀、勤政的务实作风、敢于担当的锐气以及清正廉洁的品德,永远留在了人民的心中,永远是每一个共产党人学习的榜样。
当前,全党正在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践行“三严三实”,进一步转变作风,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目标而努力奋斗。谷文昌同志展示给我们的优秀品质和崇高精神,集中体现了“三严三实”的要求。
谷文昌同志“不带私心搞革命,一心一意为人民”,坚信“人民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工作”,群众想什么盼什么,就带领群众干什么,不管在什么岗位,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心上,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一生献给党和人民的事业。今天我们学习弘扬谷文昌精神,就是要像他那样牢固树立宗旨意识,自觉当好公仆,坚决纠正解决党性不强、宗旨意识淡薄、疏远甚至脱离群众的问题,时刻把群众安危冷暖挂在心上,积极为群众排忧解难,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增福祉。
谷文昌同志在领导东山人民改造环境、发展生产的过程中,尊重实际、尊重科学,坚持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不因困难而退缩,不因干扰而动摇,脚踏实地干出了一片天地。今天我们学习弘扬谷文昌精神,就是要像他那样始终保持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坚决克服不思进取、消极懈怠、为官不为的问题,敢于直视矛盾,敢于攻坚克难,敢于承担风险,认真研究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大问题,以干事创业的成效造福于民。
谷文昌同志始终秉公用权,廉洁从政,从不以权谋私,一生公私分明,家风严正,从不搞特殊化,展示了共产党人“朗如日月、清如水镜”的人格力量。今天我们学习弘扬谷文昌精神,就是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的要求,以谷文昌同志为标杆,从严要求自己和家人,坚守道德底线,遵守党纪国法红线,清正廉洁、一身正气,真正做到敬畏权力、管好权力、慎用权力,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谷文昌同志在抓发展中不追求轰轰烈烈的“显绩”,不追求短期政绩效应,而是以一种百折不挠、韧性十足的干劲,以滴水穿石的精神,抓绿化、兴水利,治风沙、造良田,为东山长远发展打下了扎实基础。今天我们学习弘扬谷文昌精神,就是要像他那样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以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谋划长远发展,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决心抓好工作落实,努力创造出经得起实践检验的业绩。
谷文昌,生命有涯而精神不死。谷文昌精神,以前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持之以恒地学习弘扬谷文昌精神。
(本文原发表于2015年4月15日《人民日报》)
张红著的《谷文昌的故事》介绍:谷文昌同志始终秉公用权,廉洁从政,从不以权谋私,一生公私分明,家风严正,从不搞特殊化,展示了共产党人“朗如日月、清如水镜”的人格力量。今天我们学习弘扬谷文昌精神,就是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的要求,以谷文昌同志为标杆,从严要求自己和家人,坚守道德底线,遵守党纪国法红线,清正廉洁、一身正气,真正做到敬畏权力、管好权力、慎用权力,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张红著的《谷文昌的故事》介绍:谷文昌同志“不带私心搞革命,一心一意为人民”,坚信“人民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工作”,群众想什么盼什么,就带领群众干什么,不管在什么岗位,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心上,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一生献给党和人民的事业。今天我们学习弘扬谷文昌精神,就是要像他那样牢固树立宗旨意识,自觉当好公仆,坚决纠正解决党性不强、宗旨意识淡薄、疏远甚至脱离群众的问题,时刻把群众安危冷暖挂在心上,积极为群众排忧解难,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增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