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国疆域虽然不大,但自古以来便缺乏强力的中央政权,地方势力星罗棋布,流血冲突无日不见。或许研究国史,只要能够达到郡、府一级便可,除非特定事件,未必需要了解到县、乡一级。然而日本今天的县,大致等同于古代的国,全日本六十余国,国下有郡,郡下有乡,雄踞数乡一郡而能在历史事件中产生影响,在史书上留下名字的豪强比比皆是。若不了解其具体地理位置,相关区划沿革,是很难明了日本古代史的。所以樱雪丸、萧西之水著的这本《地图上的日本史》便可以说是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围绕地图介绍历史人物和事件,可以给初学者以清晰的认识,而对于涉猎较深者来说,页是不可不收的复习读物。
史上最强日本史系列畅销书作者樱雪丸,联袂新锐日本史作家萧西之水,推出《地图上的日本史》。该书尝试着“打破读史无图的遗憾,回归左图右史的传统”,绘制有数十幅精美地图;并延续两位作者一贯文风,既引经据典,又擅于运用诙谐幽默、调侃而不严肃的写作手法,还原整个鲜活的日本历史。全书辅以珍稀地图和精美绘图,着力打造不一样的地图日本史。
东汉光武帝中元二年(公元57年),洛阳迎来了一批奇怪的客人。
他们身材矮小,穿着破烂,而且还在脸上和手上画着奇怪的文身。
在洛阳市民奇异的眼光中,他们走进了皇宫。
这些人是倭奴国的外交使者,前来求见大汉皇帝。
刘秀在大殿之中摆下了盛大的筵席,接待了全体使者。
倭奴国,全称倭之奴国,简单来说就是由倭人在倭地所建立的一个被叫作奴的国家。
倭,便是日本。
话说早在先秦时代,日本和中国便有了各种频繁的民间往来。在自我介绍的时候,往往会自称“倭国”,久而久之,也就成了中国先民对整个日本列岛的称呼了。
不过在秦汉三国的时候,所谓“倭”,从地理上来讲,仅限于九州全岛外加本州岛的一小部分。
奴国,位于今天九州岛北部,虽然叫是叫“国”,但实际上也就是个村落,像奴国这样的行政单位在当时的日本九州岛就还有一百多个。从秦汉时代开始,互相之间便开始你打我我打你,每个都想一统江山,成为真正的倭王。
不过由于生产力过于低下,那时候的那地方几乎是连铁兵器都没有,所以打起仗来一般也就跟过家家似的,双方各自拿着石头乱砸,比现在的流氓斗殴还缺乏技术含量,于是这就造成了每次战争中都很少有人伤亡。没人伤亡,自然也就很难分出胜负,就这样,倭国只能继续这么分裂着了。
在漫长的内斗岁月中,一些有识之士非常明白地认识到,光凭自己现在手里的那些个砖头石枪,是肯定不足以在一百多个势力中脱颖而出,要想成为最大的胜者,那么唯一的手段就是找一个强有力的后台,一个足够帮助自己打败所有部落的强大后盾。
这显然说的就是中国了。
自西汉起,就不断有日本人坐船过海,带着各种礼物前来给中国上贡,想和汉王朝搞建交,只不过因为各种缘故,使得几乎很少有日本人能够真正地踏上中国国土,绝大多数的使者都是在乐浪郡拜会中国的官员,上交他们的贡品,再拜领大汉的回礼。
乐浪郡,位于今天朝鲜境内。
言归正传,对于来自远方的客人,东汉光武帝非常热情地招待了他们,在请日本人吃了一顿国宴后,刘秀还很亲切大方地封了对方个王位——汉委奴国王。
委奴就是倭奴国的意思。
到了东汉,汉安帝永初元年(公元107年)的时候,日本人再度来到了洛阳城。
这回的倭国使节团不但人数众多,高达两百多人,而且级别也相当高,领头带队的,是倭奴国的新首领:帅升。
这是有史以来第一个被记录在案的有确切名字的日本人。
当时的日本依然四分五裂,只不过比起多年前要好很多。随着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他们已经拥有了铁制武器,打起仗来也自然带劲儿了许多。在短短的几十年里,原本九州的一百多个部落被互相吞并到了四五十个,眼瞅着就要化零为整,天下一统了。
在这残存的四五十个幸存者里,倭奴国赫然名列其中,而且还算是混得挺好的一个,据说是九州岛北部最有势力的部落,而且看起来还很有前途,俨然一副欲将九州全境纳入囊中的架势。
请注意四个字——飞速发展。
这是真话,不是夸张形容。
五十年前,奴国使者来见刘秀的那会儿,日本的兵器基本是以石器为主的,铁器虽然不能说没有,可真的很少。
五十年后,尽管石器并未全部淘汰,但相当多的部落都能用上铁家伙了。
纵观人类那么多年的历史,绝大多数国家或是地区的发展趋势基本上都是石器时代、青铜时代,然后再是铁器时代。
但日本却是个特例,虽然是有过不少铜器,但这个国家实际上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青铜时代,而是直接从石器时代发展到了铁器时代。这发展速度相当快,几乎可以用穿越二字来形容。
不要跟我说日本人天生聪明,自主研发了打铁技术,这种神话打死你我都不会信的。
唯一的解释就是日本得到了外来技术的支援,在日本列岛的附近,存在着一个非常先进的国家,将自己的各种技术毫无保留地传了过去。
这显然说的还是中国。
尽管官方之间的交流次数的确不多,但中日两地的民间交流,却是千百年来从未有过中断。
比方说当时在九州岛北部非常流行支石墓,这是在春秋战国时代由齐国那边给传过去的。
还有干栏式房屋,日本那里叫高床,这一看就知道是中国南方的特产,早在河姆渡时期中国人就会盖这玩意儿了,传到日本的时代虽然不明,但基本可以确定是在汉朝之前。
P1-3
从绳文时代开始说起
日本历史的起源,一般有两种讲法,一种叫神话,即伊邪纳岐和伊邪那美兄妹俩共同生下了日本岛和日本诸神的故事。
这个我们略过。
另一种叫历史,就是我们正经要说的。
话说大约在距今五百万年前,在亚洲大陆的东部外围,形成了一圈不规则的弧状地形,这便是后来的日本列岛。
根据日本前首相吉田茂的说法,大约在距今一万多年前,这一圈弧状的日本列岛才完全和亚洲大陆完成了分离,形成了现在的这个样子。而日本列岛上有人类活动的迹象,则要更加久远。大约在八九万年前,就已经有人类在岩手县内过活了。
在公元前14000年,日本进入旧石器时代后期,开始向新石器时代过渡,这个阶段,也被称作绳文时代。
所谓绳文时代,得名于美国动物学家摩斯关于大森贝冢陶器发掘的报告。1877年(明治十年)摩斯对东京的大森贝冢进行了科学的调查研究。谷田部良吉将它翻译为“索纹陶器”,后由白井光太郎改为“绳纹陶器”,接着又有了今天的“绳文陶器”之称呼。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开始使用“绳文时代”这个词。但学界不少人仍钟情于这个词的原意,继续使用“绳纹”二字。
绳文时代当然是原始时代,没有文字,因此可说的事情不多,数来数去大致也就两样,一样是陶器,另一样是贝冢。
绳文时代的陶器前后延绵了数千年,最开始时被粗分为早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而随着后来研究成果不断丰硕,又被细分为六个阶段——草创期、早期、前期、中期、后期和晚期。
从草创期到前期,绳文人做出来的陶器基本是没有绳纹的——不过是将土块子烧制成容器,只求不漏水,不图其他。
而到了中期以及之后,情况就变得不一样咧。不光陶器上出现了各种花纹且不同地域的花纹品种也有不同之外,就连陶器的模样也渐渐开始发生着变化,开始由原先粗大笨重朝着精巧灵小发展了起来,甚至有了一种纤细的感觉,几乎堪称艺术品了。
说完了陶器来说贝冢。
贝冢,也称作贝丘,顾名思义,就是史前时代人们捕食的贝类堆积后的遗址——这并非是日本特产,事实上全世界都有这玩意儿。根据外形,贝冢可分为马蹄形、半月形、环形和小贝冢等类型,是现代学界研究史前文明的一个重要参考物。
贝冢的形成是这样的:在绳文时代的日本,绳文人虽然已经逐渐掌握了制作具备十足杀伤力的石器来捕猎,但由于技术方面的不足以及日本列岛天生的陆地资源相对匮乏等原因,从而使得绳文人的主要食物来源仍是下海捕捞的鱼类和贝类,这其中以贝类为主,然后吃完了里面的肉,壳就随手丢外面了,当时的日本已经逐步开始有了村落,一般一个村落吃剩的贝壳都会丢在同一个地方,再配上其他吃剩的、用剩的东西,久而久之便成了一个贝冢——说白了,其实就是垃圾堆。
到了绳文时代后期,日本列岛上开始逐渐出现了原始宗教,这主要是从当时日本人死亡后的埋葬方式上得知的——绳文人采用屈葬的方式下葬,即埋葬时将死者的下肢屈折,其上肢也以侧身屈肢居多。这固然是为了缩小墓穴空间以节省挖坟时所消耗的体力。但学界也有人认为,此种掩埋方式源于对死亡的恐惧,是把生命的结束看作魔鬼作祟使人生病乃至死亡的结果,对魔鬼与死亡的敬畏又引申为对死者的惧怕,产生了对故人的防范心理。所以,屈葬属于一种防止死亡者灵魂作祟而向外飘逸的咒法。
此外,在诸多绳文遗迹中,曾发掘出大量的石棒石偶,也足以证明当时的日本确实出现了对于神灵的崇拜,乃至最原始的宗教。
在公元前400年左右的时候,日本开始进入了奴隶社会时代,史称弥生时代。
弥生时代的得名仍是来自陶器,话说公元1884年,学者们在东京都文京区的弥生町挖掘出了一种足以让他们认为能够代表一个完全不同于绳文时代的新时代的陶器,于是便以地为名,将那个伟大的时代命名为弥生时代。
弥生时代确实是一个伟大的时代,和绳文时代相比,它最为突出的地方在于突飞猛进的生产力和日益成熟的社会形态。
虽然在绳文时代后期,日本已经开始有了原始农业,但人吃饭主要还得靠运气,外出打猎摘野果,碰上啥吃啥。而在进入弥生时代后,虽说还是要靠打猎摘野果,但总算糊口是以农业为主了——在距今大约三千年前,水稻从中国长江流域传入日本,而到了公元前3世纪左右,这种农作物已经在日本各地被栽培了起来。
此外,在绳文时代,由于生产力的极端不发达,使得每个人手中都没有余粮——换言之,就是没有人拥有私有财产,同时为了能够在极为恶劣的自然条件下生存下去,人们又不得不抱团在一起共同生活并共享生活资源。在这种情况下,当然就不可能出现特殊阶级或者说统治阶级。而随着生产力的逐渐发展,生活的逐步丰裕,在弥生时代,日本已经成为一个拥有相对完善成熟的社会形态的国家了。
话说到这里,我们重新理一下时间表:公元前14000年到公元前400年,是绳文时代,在一万三千多年的绳文时代里,绝大多数时候,日本都处于一个生产力极其低下,仅依靠用石器捕猎果腹的阶段。而在绳文时代的最后数百年里,日本国内的生产力出现了一种近乎穿越式的发展——不仅有模有样且大规模地种起了水稻及其他各种农作物,生产工具也直接从石器变成了铁器。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这种发展速度的话,那多半是“一夜暴富”。
历史是一门学问,不管发生什么,总得说个道理。
为什么在其他国家要上千年才能完成的这种生产革命,在日本只要短短数百年?
答案很简单,因为它离中国近。
但不管怎么说,文明的曙光,总算是出现了。
日本国疆域虽然不大,但自古以来便缺乏强力的中央政权,地方势力星罗棋布,流血冲突无日不见。或许研究国史,只要能够达到郡、府一级便可,除非特定事件,未必需要了解到县、乡一级。然而日本今天的县,大致等同于古代的国,全日本六十余国,国下有郡,郡下有乡,雄踞数乡一郡而能在历史事件中产生影响,在史书上留下名字的豪强比比皆是。若不了解其具体地理位置,相关区划沿革,是很难明了日本古代史的。所以这本《地图上的日本史》便可以说是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围绕地图介绍历史人物和事件,可以给初学者以清晰的认识,而对于吾等涉猎较深者来说,亦是不可不收的复习读物也。
——知名历史小说家赤军
擅长铁马金戈的战史专家萧西之水加上诙谐风趣的樱雪丸,将会是一种什么样的阅读体验呢?我想或许就是稠厚的神户牛肉配上了清单的梅酒,太鼓与三味线的合奏一般,将会给读者呈现一加一大于二的无穷变化吧!
——知名日本战史作家赵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