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简洁通俗的表述所蕴含的精神实质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相互融合与辩证统一。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的历史、文化以及社会实践的结合与互动中,既保持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机活力,又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前进发展,达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双重目的。这就要求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努力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不仅要研究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而且要梳理马克思主义理论演进的历史,这样,马克思主义理论才会有坚固的思想根基和明确的实践指向,才符合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根本要求。
阎树群著,袁祖社、马启民主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与理论/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丛书》试图以历史和理论的结合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多角度的初步探索,要完成好这项艰巨的任务,尚需学术理论界的共同努力。
阎树群著,袁祖社、马启民主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与理论/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丛书》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和理论进行了多学科、多角度的深入研究,阐明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和科学态度,揭示了革命、建设和改革不同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内容、显著特点、哲学基础和基本经验,探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次历史性飞跃理论成果的辩证关系,梳理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过程、内在结构、明显优势和完善要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有机统一,对于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切实加强党的理论建设,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多维意蕴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关系辨析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理论中国化的历史轨迹与创新成果
坚持马克思主义必须正确处理三个关系
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主体的思考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经验
马克思主义学风思想论
毛泽东学风理论的发展历程
毛泽东学风思想的哲学基础与当代价值
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哲学方法论
毛泽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理论探索
刘少奇群众路线思想的基本特征
刘少奇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初步探索
邓小平改革理论的国际比较
邓小平改革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探析
弘扬延安精神的时代意义
江泽民对马克思主义学风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三个代表”: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思想指南
和谐社会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政治意义
中国梦的来龙去脉
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的理论创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含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特征新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生成逻辑
中共民主革命时期制度建设的内在逻辑与现实启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论
“制度—社会”矛盾的化解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研究的重要视角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