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四书通读》作者薛振东潜心研读四书经典,结合其八十年的社会阅历和人生感悟,阐释做人之道、教学之道、为政之道等,希望读者从中获得人生启迪,得到智慧滋养。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四书通读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作者 | 薛振东 |
出版社 |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四书通读》作者薛振东潜心研读四书经典,结合其八十年的社会阅历和人生感悟,阐释做人之道、教学之道、为政之道等,希望读者从中获得人生启迪,得到智慧滋养。 内容推荐 《四书通读》是作者薛振东潜心研读四书经典,结合自己数十年来的人生感悟、社会阅历、阐释忠与孝、仁与义、教与学等理念,提炼出的做人之道、教学之道、为政之道,在传承宏扬、传统优秀文化的同时,希望读者从中获得人生启迪得到智慧滋养。 目录 前言 第一讲 《四书》浅说 (一)《大学》是一本怎样的书? (二)《中庸》是一本怎样的书? (三)《论语》是一本怎样的书? (四)《孟子》是一本怎样的书? 第二讲 教与学 (一)无与伦比的教育家 (二)和谐的师生关系 (三)人生永恒的快乐 (四)孔子论学习 第三讲 仁与义 (一)人类最崇高的品德——仁 (二)孔子心目中的仁人 (三)仁的方方面面 (四)孔子倡导仁的目的 (五)中华美德——义 第四讲 君子与小人 (一)周而不比和比而不周 (二)思路不同 (三)与人为善是美德 (四)上择下与下亦择上 (五)心宽是福 (六)守时待命与铤而走险 (七)和而不同与同而不和 (八)君子之勇与小人之勇 (九)求人与求己 (十)泰与骄 (十一)知人善任 (十二)义与利 第五讲 德治与法治 (一)五美四恶 (二)三二而一 (三)君臣父子 (四)身正令行 (五)富民与教民 (六)举贤任能 第六讲 知与行 (一)学方能知 (二)知为了行 (三)知行互动 第七讲 修身三六九 (一)三省 (二)三愆 (三)三戒 (四)三乐 (五)三畏 (六)六言与六蔽 (七)九思 第八讲 做人方方面面 (一)自重重人 (二)责己?责人?怨天地? (三)友善而不结党 (四)富贵不淫与贫贱不移 (五)论交友 (六)言行一致 (七)趋吉避祸- 第九讲 忠与孝 (一)礼而后忠 (二)臣事君以忠 (三)美德之源头——孝 (四)怎样尽孝? 第十讲 “大丈夫”与“大任” (一)三“不能”方可成为英雄好汉 (二)历尽磨难才能成圣贤 后记 试读章节 (三)《论语》是一本怎样的书?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整理的孔子言论的汇编。 《论语》共有1O卷,20篇,每篇有目录,从《学而第一》到《尧日第二十》。 《论语》的内容可谓博大精深,涉及到人生的各个方面。 人生最重要的事是学习。《论语》中记载了孑L子对学习的精辟见解。孑L子认为学习要讲究方法,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只有“时习之”,才能巩固所学到的知识,才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他主张学习要动脑子,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如果不用脑子,所学的知识就会模糊不清;但是如果不读书学习,成天空想,那就什么也学不到了,结果将是很危险的。 人生在世,必须学会做人。对于怎样做人,《论语》中记载了孔子的许多论述。孔子主张人要自立,要“求诸己”,而不是“求诸人”;孔子还告诫人们,与人相处,要“周而不比”,即和周围的人要和睦相处,相互帮助,而不相互勾结,结党营私,要堂堂正正地做人。对人要宽容仁爱,孔子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你关爱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关爱;你尊重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怎样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论语》中记载,孔子认为:做人首先要“主忠信”。要忠于祖国,忠于事业,忠于朋友。要经常反省自己:“为人谋而不忠乎?”要讲信用,不能言而无信,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要经常反省自己:“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论语》中还记载了孔子对如何做人这个问题的论述。对于怎样做人的诸方面的问题,在《论语》中都可以找到答案。在《论语》中,孔子对于怎样办教育、怎样尽孝道、怎样治国等重大问题,都有论述。甚至对怎样吃饭、怎样穿衣、怎样睡觉这些生活上的具体事项,也有所涉猎。《论语》可算是一本人生的百科全书。 (四)《孟子》是一本怎样的书? 《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内容包括了孟子的弟子们记录的孟子及其弟子的活动,及他们的政治、哲学、伦理等学说。南宋大学问家朱熹将其编入《四书》。 孟子名轲,邹国人。孟子少时受到良好的教育,孟母三迁其家的故事,世人皆知。孟子崇尚孔子,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学习儒学。孟子曾说:“乃所愿,则学孔子也。”自认是孔子的忠实信徒。 《孟子》共七篇: 《梁惠王章句》,主要记载孟子在梁国、齐国、滕国等国的活动,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齐宣王、滕文公的谈话。孟子宣扬了孔子的仁政理念。孟子在这里还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把“义”和孔子的“仁”并列,他对梁惠王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 《公孙丑章句》,公孙丑是孟子的学生,这一篇主要记录公孙丑请教孟子,孟子教导公孙丑的言论,涉及到修身、治国诸方面的内容。著名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哲理就在这篇中。 《滕文公章句》,主要记载孟子和滕文公的谈话及孟子在滕国的活动,内容涉及治国、伦理、礼仪等方面。其中有一段议论流传甚广,对中国人影响极深。即:“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离娄章句》,离娄是古代目力特强的人,能见百步外的毫末之物;公输子是巧匠,建筑大师。但是,即使以离娄之明,公输之巧,若不以规矩器械,仍制不成方或圆之物。即使有尧舜那样的高尚品德,若不施仁政,仍管理不好国家。仁政是治国的根本,“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所以,人人都应该以仁作为律己的道德准则。名句:“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就在这一篇里。 《万章章句》,万章,孟子门人。据《史记》载,孟子在七十岁以后,便不再出游,“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可见,万章是参与编定《孟子》的人。这一篇里,记载了万章请教从尧帝到春秋时代的名人的有关问题,孟子一一作了解答,表明了孟子的观点。譬如万章问孟子:尧将天下让给了舜,这个说法对么?孟子说:不对。是天给了舜的。尧死后三年,舜有意避开尧的儿子,离开朝廷居于南河之南,但是,天下诸侯不去朝觐尧之子,而去朝觐舜,是天与之也。孟子认为:只有获得百姓诸侯的真心诚意的拥戴,才能登上帝位。 万章还问了很多问题,诸如交朋友应有何原则?孟子说:“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就是说,交朋友以德相交,不能依仗自身的富贵贫贱。万章问孟子,在与人交往过程中,应有怎样的心态?孟子说:“应该心存恭敬。” 《告子章句》,孟子主张人性善。“人之初,性本善。”而告子不同意,他认为,人性既不善也不恶。于是二人争论起来,告子认为人性如流动的水,你掘开东面,水向西流,你掘开西面,就会向东流,水本身并无东或西的属性。孟子也以水作比喻说人性,他认为,水是没有东或西的属性,但是水都有向下流的属性。人性之善就如水性向下,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正因为人性本善,所以孟子认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孟子》)孟子认为:仁、义、礼、智是一个有作为的人所必备的品德和才干。名言“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就在这一篇里。 《尽心章句》,所谓尽心,孟子说:“心者,人之神明。”这里的心,不是实指人体的器官——心脏。也不单指“用心”的心,即思维。这里的心所包含的内容极广,包括人的一切的心理活动及品德修为。因此,孟子在这篇里,讲了人的修身、做人等。“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名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就出自此篇。体现孟子的民本思想的名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贱”,也出于此篇。 P7-10 序言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伟大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国文化。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位伟大人物,他的名字叫孔丘,山东曲阜人。他研究整理了之前的自尧舜起一千七百余年的人文典籍,还领着弟子周游列国,实地考察了当时列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民俗,加以研究和总结,使之成为一个有系统的人文科学体系,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奠定了基础,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源头。后人称之为儒家学说。 儒家学说的主要内容存在于《四书》、《五经》之中。所谓《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所谓《五经》,即《诗经》、《礼经》、《书经》、《易经》和《春秋》。 历史是不能割断的,也是割不断的。中华民族历尽几千年所造就的中华文化,形成优秀的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核心。正是因为有这个核心,使中华民族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虽曾多次出现过分裂混战的局面,但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们,一次一次地奋起抗争,为实现祖国的大统一而英勇奋斗,终于实现了大统一。那些妄图分裂中国,分裂中华民族的阴谋,一次又一次被粉碎。这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的伟大力量。 社会主义文明不可能凭空而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明,必然要汲取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一切有益的东西,从而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毛泽东同志曾说过:“从孔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是我们应取的正确态度。 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极其博大精深。邓小平同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学说,把建成小康社会作为其中的一个历史阶段。我们党明确提出到2020年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小康”这个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早已有之,是中华民族早就存在的理想。《礼经》中有这样一段话: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言偃在侧日:“君子何叹?”孔子日:“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狐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做,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礼记·礼运》) 在孔子的这段话中,描绘出两个社会形态:一个是“大同社会”,是一个财产公有,社会文明,社会保障健全和社会秩序稳定的最高理想社会,这就是孔子心目中的尧舜时代的社会形态。而“小康社会”则是,一个在土地私有制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天下为家”,靠礼仪关系维持的理想社会。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则把创建小康社会进而回到尧舜时代的“大同社会”作为社会发展理想。 长期处于贫困状态的中国老百姓,一直追求衣食无忧的生活,把温饱平安作为人生理想,因此,孔子提出的“小康”这一概念,很容易被中国民众所接受,在中国民众中产生深远的影响。人们把“略有资产,足以自给”称为“小康之家”;把“经济较为宽裕,生活不愁温饱”称为“小康生活”。虽然“小康”并无具体标准,但总体而言,就是那种自给自足,温饱有余,平平安安的生活境界。这是绝大多数中国人所追求的理想。 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中国人民长期追求的社会理想——“小康”,引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在接见外宾时说:“我们提出四个现代最低的目标,是到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在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到那时,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将是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这个宏伟目标,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强国梦的最实在、最具体的表达,因而,很容易为国人所接受,植根于人心,并化为行动。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内容相融合,从而发展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样,才能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为此,我们必须花力气学习和研究中国的传统文化,把中国传统文化一切优秀的东西继承下来,并与时俱进,赋予新的内涵,更好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 后记 当我最终审完了这本书稿,我忽然想到我已八十足岁了,再作文著书已力所不逮了,这本小册子可能是我一生中最后一本拙作了。想到这,我不由得回忆起我坎坷而平凡的一生,并由此激发我心灵深处的一些长期郁积的意念,这些意念不一定与本书有关,但我还是决意将它写出来,借此松一口气,也使后来者对我有更深入的了解。 我是个农民的儿子,父母都是本本分分的农民。我的童年生活内容就是干农活和读书。夏天,酷暑之下,还得下田干活,割牛草,额头在烈日下暴晒,秋末便脱皮,成了个“小花脸”。虽然很劳苦,但是心情很愉快,因为有父母的疼爱。农家子弟读书很不容易,父母虽有望子成龙之心,但却没有培育子女之力。农民种田,辛劳一年,仅能糊口,能穿衣保暖就很不易了,哪里还有钱供孩子读书?我在县城读初中时,只能住校,每次开学前几天,父亲总是为筹措我的学费而唉声叹气,但是,他不肯让我中途辍学,总是东拼西凑地弄钱供我上学,每遇到这种情况,我心里很难过,并且暗暗下决心:读成以后,一定要让父母过上好日子!读高中时,离家更远了,家里经济更困难了,幸亏党和政府的关怀,设置困难学生助学金,我每月的伙食费,一半靠父母筹措,一半靠助学金。每年寒暑假回家,除了劳动,还去帮助小学毕业生补课,赚几个小钱供零用。高中毕业时,我的升学志愿表上清一色填“师范类”,人家问我为什么,我回答说,因为那些大学“赐饭”。那时的师范院校连吃饭也不要钱。24岁时,我终于大学毕业了,我应该让父母过上好日子了。然而,刚好碰上国家“三年困难时期”,自己那点微薄的工资,养活自己之外,每月只能寄给父母10~15元,后来结婚生子,负担更重了,工资却没有增,经济更拮据了。我们虽然很清贫,但每月给父母的钱决不拖延,有时我因病或因事不能上邮局,妻子黄志瑜会按时寄出的。父母当时还要供养四弟,四弟又经常生病,我的这点钱,解决不了父母的生活困境,不要说“过好日子”了。只能算是我们尽心尽力而已。以致我每次回家探亲,见到父母那贫困的境况,回上海心里总是沉甸甸的,不是个滋味。后来四弟到上海来治病,我向朋友借180元,后来竟是还不出,因为全家的日常生活要维持,每月寄给父母的钱不能断,这笔债务背在身上整整12年,1982年才还清。直到1986年,松涛已公派出国留学,我的第一本书出版,我们的状况得到全面的好转,这时,我已有能力让父母过上好日子,然而,母亲已过世了,我深深感到“子欲养而亲不在”的痛苦。我尽量多寄点钱给父亲,以安慰自己的心灵,然而父亲已老了,行动都困难,钱对于他又有什意义呢?每想到这些,就感到心痛。2015年,我80虚岁,决意回老家看看,在长辈人中,只有一个堂房姑妈薛素兰还活着,我去看望她,她竟搂着我的脖子,老泪纵横地说:“大侄子,我的心肝,我的宝贝,你回来啦!”我也流了泪,她还说:“大侄子,村里人常常提起你,说你孝顺,像你这样每月给父母寄钱,几十年如一日,从不间断,这样的孩子现在看不见了。”我算是孝顺么?我眼睁睁地看父母被贫困所煎熬,寄点钱就算尽孝了么?算不上!对于父母,我是永远怀着歉疚的! 在写后记的这几天里,我还强烈地思念我的妻子黄志瑜。志瑜与我,可谓是实实在在的“恩爱夫妻”,她不仅爱我,还有恩于我。我们相识于1958年,在多次交往中产生了爱。在当时,像我那样穷得连衬衫都穿不上的人,是根本不配谈情说爱的,然而青春的活力,使我压抑不住自己,还是谈起了恋爱。她有个高干哥哥,每月寄给她20元零花钱,这在当时是很“奢侈”了。我们之间的恋爱,在世俗眼光看来,是不可能有好结局的。然而,经过一年多时间的交流,她竟然接受了我的求爱!她有个堂姐,是我同年级的同学,公开地表示反对。更糟的是1959年,也是我大四的上学期,我的班领导们,为了让我毕业后不忘记他们,将我在1957年说过的“同情右派”的言论,“整理”出来,给我以“团内警告”处分。这让我很为难,是告诉志瑜还是瞒着她?思想斗争两周后,决定还是告诉她。岂知她听了,轻描淡写地说:“我早就知道了,你的班干部找了我的班干部,我的班干部找我谈话,被我顶了回去,你不就是讲了几句错话吗?又不是道德品质问题。”1960年,在我毕业前夕,我们悄悄地去照相馆拍了一张合影,算是订婚照吧!这是我一生中最珍贵的照片!我毕业后统配至南汇县当教师,1961年她毕业也分配至南汇县当教师,于是我们结婚,生儿育女,生活过得很苦。在当时,女大学生很稀贵,她完全可以嫁一个条件好的人过好日子,但是她选择了我,跟着我受苦,甚至为了养家糊口,她背着我去卖血,为此,我感到异常的心痛,非常歉疚,我暗暗地下决心:一定要努力奋斗,为我所爱的人争气!我们在清贫中生活,我经历了疾病、政治诬陷等各种磨难,在我遭受挫折、磨难之时,只有她坚定地站在我身后,鼓励我,坚信会有美好的未来!她既给我压力,也给我力量,使我能满怀信心地坚定地走我的人生之路!1986年,我们在经济上、政治上、事业上全面地好转,生活也好起来,遗憾的是,我们只过了10年顺心的日子,1996年她病了,我陪着她与病魔作斗争。1999年,我的《鸳鸯传奇》、《瘦梅传奇》、《虞美人传奇》三本传奇小说出版,我提出署两个人的名字,她不同意,于是我取了个笔名:东方瑜。她十分感动,搂着我的脖子哭了。为了庆祝这三本书出版,我们在同济大学专家楼宴请亲友,他的那位堂姐来了,席间,她举杯对我说:“我敬你,并且向你道歉,我不应该反对你们结合,我的妹妹是对的!”志瑜虽然已身患重病,但听了这话,还是开心地笑了,脸笑得像一朵花。2001年,病魔夺走了她的生命!然而,这15年来,我无一日不想起她,尤其是近年,每当回忆我的一生,我深深地感觉到:我这一生能取得一些微末的成就,应该归功于她,是她给我的!遗憾地是,她过早地离我而去,我无法报答于她。对于她,我心中永远存在遗憾!永远怀着愧疚!在这本书出版时,我将订婚照放在封底上,算是我对她的纪念。 振东 2016年8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