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高原烛光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梁中凯编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获得荣誉

荣获过国家教育部学会学习总课题组奖励;荣获过贵州省教育厅科研成果奖励;陈至立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亲切接见梁中凯校长;荣获过遵义市人民政府社科成果奖励;全国33所友好中小学定点推广应用;为做大做强,目前挂牌遵义师范学院《遵义师范学院2010年5号文件》;全国出版科研成果11部,其中少年儿童文学作品《56名乡村少年的故事》、《田园孩童之歌》在全国引起良好的反应;中央电视台在龙家小学拍摄的《山与海的对话》上下集,在全国引起很大的反映;获得两项世界纪录:世界上保存学生书信最多的乡村学校(保存有书信12000余封)、世界上用毛笔字书写百年校史字数最多的学校。

梁中凯,男,汉族,大学本科文化程度,中国共产党党员,1962年9月出生,贵州省余庆县龙家镇光明村人,现任职于贵州省余庆县龙家小学校长。兼职于中国创造学会会员,教育部中国教育学会会员,德育研究会理事、观察员,遵义师范学院成人教育中心兼职教授等,遵义市首届名校长培养工作室导师,吉林农业大学支教服务团研究生导师,全国中小学著名特级教师。创立的乡村教育生命观点和独特的师生观在全国农村教育改革领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中小学管理(2006—12)发表日期:2007年3月5日)

1969年9月至1974年8月,在余庆县龙家公社光明大队小学就读小学;1974年9月至1978年8月,在余庆县敖溪区平桃公社小学戴帽初级中学学习;1979年5月至1980年5月,在四川省秀山县溶溪区服装厂跟师学艺;1980年6月至1981年6月,在民间做手艺;1981年8月至1982年8月,在余庆县龙家公社光明大队创办农民文化夜校;1982年9月至1983年8月在余庆县龙家公社光明大队举办的小学复读班担任代课教师(兼职夜校扫盲教师;1982年9月至1983年1月担任光明小学全日制代课教师;1983年3月,敖溪区公所教育办公室招考为民办教师;1984年9月,担任余庆县光明小学团支部书记,少先队大队辅导员;1985年9月至1986年8月担任余庆县光明小学教导主任;1985年9月至1988年8月在贵州省中等师范函授广播学校就读中等师范;1986年9月,调余庆县龙家镇龙家小学任教,期间担任学校团支部书记、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1992年8月招考为国家公办教师;1992年9月至今,担任余庆县龙家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1994.年8月至1997年8月在遵义师范学院(原遵义教育学院)就读大学专科,后于2011年8月至2014年8月,考入贵州师范大学汉语文学专业本科学习,在21世纪初期先后在华中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参加过进修学习。

梁中凯同志在工作中不断坚持向实践学习,为农村教育事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1987年10月,被评为贵州省工农教育委员会“全省扫除青壮年文盲先进个人”;1991年9月,被国家教育委员会,国家劳动人事部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获得国家“人民教师奖章”;1998年12月,被评为香港柏宁顿(中国)亚洲第四届孺子牛“金球奖”(国家教育部持评选);1996年9月,被评为共青团遵义市委、遵义电视台、遵义日报、遵地区教育局“遵义市十大杰出青年”;1995年9月,被评为遵义地区教育局、遵义地区人事局评为“遵义地区十佳教师”;2000年10被评为国家教育部“全国中小学骨干校长”同月,在国家教育部中南教育行政干部培训中心、华中师范大学参加教育部组织的“全国中小学骨干校长”培训学习;1991年9月,被贵州省人民政府授予“中小学特级教师”;2003年1月,被贵州省省委省人民政府授予“省管专家”;2001年7月,被评为中共遵义市委“优秀党员”,同年,遵义市委授予“市管专家;2008年,遵义市委授予“1585l”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才;2010年12月,被遵义市委授予“市管专家”;2011年7月,中共贵州省委授予全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04年7月开始,遵义师范学校、贵州省凤风师范学校、遵义师范学院成人教育中心分别授予“特聘教授”;“九五”期间,承担主持国家教育部“特级教师专设课题”《农村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交际教育目标及实施体系研究》;“十五”期间,承担主持国家教育部规划科研课题《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项目学校成果巩固与发展模式研究》、“十一五”期间,承担主持贵州教育厅重点课题《农村学校师德师风群体建设研究》、遵义师范学院“教育教学环节中助理教学法应用深化研究”科研课题研究任务;“十二五”期间,主持承担国家教育部重点科研课题《村寨儿童活动中心建设与管理研究》等。

梁中凯同志30余年持守在乡村学校的百花实践园地中,以先后在国家教育部核心报刊《中国教育报》、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小学管理》、《现代中小学教育》等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儿童文学作品《56名乡村少年的故事》《田园孩童之歌》;在国家级出版社出版教育教学科研成果著作《中小学交际教育法应用研究》《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创新管理研究》《师生在和风细雨中成长》;讴歌乡村教师生活的散文著作《先生你好》《远行的大学》《师生在和风细雨中成长》《乡村生命校园》等15部。科研成果代表主要有全国首创“助理教学法”、发明专利《识字牌》;1999年6月,出席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亚洲国际扫盲大会,并作大会报告;在全国教育科学领域中,探索了特色先进科学的教育思想:“教师,第一做学生的朋友,第二做学生的先生”和“促进农村义务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建设乡村生命校园”等。树立了乡村大教育观点,在全国农村教育界引起一定的关注。

几十年来,梁中凯同志全力领跑乡村教育生命,在全国推广应用所在学校研究的教育教学科研成果,创立由“农村推广到城市,由城市带到农村”科研互补网络体系。他带领全体师生,在全国建立乡村学校的课题实验基地学校80余所和友好学校76所,利用暑期,带领教师跑遍了大半个中国的部分城市学校。分别在华中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进修学习,代表贵州大山里这所乡村百年老校在全国各地做学术报告70余场,20世纪80年代组织曾经三次做工作,调动他到遵义城,政府部门,余庆城工作,他都婉言谢绝了组织的关怀。利用科研成果推广的机会,广泛传播贵州高原上这所乡村百年老校的开门办学思想和吸纳山外先进文化,养育并形成乡村学校的特色文化,让现代乡村教育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建设实践。受到全国同行专家的推崇,被同行誉为我国当代乡村教育家。

梁中凯校长的科研成果,多次荣获国家教育部、贵州省教育厅,教育科研成果奖,荣获贵州省人民政府,遵义市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多项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在中央电视台,贵州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贵州日报,人民日报等引起多年来的关注。

他在余庆县龙家小学是贵州高原上的一所乡村百年老校担任校长近30年。全校教师们荣获省级以上表彰奖励的达20人次,学生达100余人次。所在学校是华中农业大学、遵义师范学院、长沙环境保护学院、东北大学、大连海洋大学、吉林农业大学研究生支教服务基地等高等院校的挂牌实验基地学校。学校被国家教育部表彰为“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集体”;被中宣部、教育部联合表彰为“全国敬老爱老先进集体”;荣获全国人大环资委、国家农业部,共青团中央等授予的全国第五届(欧莱雅)“母亲河”奖,贵州省教育厅、贵州省贵州省环保护厅授予“贵州省绿色学校”;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红旗大队”、教育部中小学幼儿教师奖励基金会授予“全国教育科学研究先进集体”、为学校创造了“世界上保存师生书信最多的学校”和“世界上毛笔抄写百年老校校史字数最多的学校”两项世界纪录等;国家领导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至立对龙家小学师生办学精神高度肯定,并亲笔写信勉励龙家小学师生,为这所做出优异成绩的乡村学校题词,中央办公厅主任,中央书记处书记原贵州省省委书记栗战书亲笔写信勉励龙家小学师勤奋学习,强身健体,立志长大后建设家乡,建设祖国。P6-8

目录

第一篇 遵义市首届名校长梁中凯工作室成员学校

 百年名校遵义市余庆县龙家小学

 为家乡教育事业发展奋斗终身

 生于斯 长于斯 爱于斯

 奉献家乡教育,实现人生观和价值观

 我是为爱而来

 有爱而来

 今生就爱这所学校

 一生就爱这所乡村学校

 把一生精力奉献给乡村百年老校

 人生精彩岁月献给家乡教育事业

 一辈子献给乡村教育事业

 为乡村学校发展而奋斗

 今生无悔

 信奉贡献与法码

 一生就爱这所乡村百年老校

 爱,是有效的教育

 把青春写在小村教育发展史上

 结缘高原乡村百年老校

 青春在高原上闪光

 凤冈县进化中学简介

 持守乡村教育的曹尔印

 扎根乡村,润物无声

 恪守奉献的韩建洪

 用行动书写榜样

 默默耕耘,谱写华彩

 教书育人两相宜

 实践出真知

 有耕耘,才有收获

 坚守乡村教育一线

 身为世范,为人师表

 桃李天下,春晖四方

 爱满黔山

 学无止境的传帮带

 两鬓斑白,青春不衰

 悉心灌溉的张真武

 湄潭解乐九年制学校简介

 生命不息,奉献不止

 以校为家,政勤为上

 心系学生改革创新

 真情打动学生,汗水浇灌学生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扎根山乡 现身教育

 说老实话 干良心事

 以生为友 身正为师

 倾听童声 学会微笑

 辛辛苦苦享受教育

 成功是细节之子

 工作着 思考着

 湄潭县石莲镇中心完小学校简介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教育无小事 教师无小节

 眼中有孩子 心中有目标

 才称其职 爱岗敬业

 有所尝试 有所作为

 独特之教风 以尽匹夫之责

 师严道尊 桃李争妍

 博观而约取 厚积而薄发

 务川自治县第三小学简介

 执着杏坛,甘于奉献

 走下讲台讲课 走近学生心灵

 扬黄牛精神 做平凡工作

 无名英雄 教坛名师

 丹心热血沃新花

 教育学生,从爱出发

 言传身教,育人有方

 务川县第一小学办学成果介绍:“一体两翼”战略布局,助推特色内涵发展

 鹤发银丝映曰月,丹心热血沃新花

 爱岗敬业 敏而好学

 三寸舌三尺讲台,三寸笔三千桃李

 奉献青春 桃李争妍

 良工心苦 门墙桃李

 诲人不倦 良师益友

 言传身教 润物无声

 用勤恳探寻教育之路

 乐中学 学中乐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热爱学生 求真务实

 真诚育人 默默奉献

 老师的好助手 同学的好伙伴

 新舟镇乐耕小学学校简介

 学校近年补充的新鲜血液

 学无止境 甘为人梯

 把微笑留在课堂

 爱心成就未来

 少儿世界最精彩

 十年树木,百年育人

 行为比语言更有说服力

 用爱心启迪孩子的心灵

 为学生的一切,一切为学生

 碧血丹心写未来

 播种希望,收获明天!

 立足三尺讲台,塑造无悔人生

 生以求知为乐,师以从教为荣

 事在人为,境由心造

 心系学生 宽容为怀

 一心育幼苗,两肩担未来

 让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倾情教育 无怨无悔

 扎根山村 奉献教育

 献身教育,无悔今生

第二篇 友好学校交流

 美丽和平 幸福家园

 根植教育 情系未来

 执子之手 与子偕长

 倾情教育,用心耕耘

 平凡中追求挚爱的教育事业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春风化雨育新人

 烛光里的期待

 夜空里的皓月

 三尺讲台成就梦想

 教师——无悔的选择

 心中有爱才是真

 做快乐教师 享幸福生活

 守望的灯塔

 麦田守望者

 三尺讲台的播种者

 师德典范 教育楷模

 育人心 德育情

 含洒满校园 笑看满庭芳

 一滴水里的海

 一生钟情栽桃李

 教育路上的引路人

 奋斗前进其乐无穷

第三篇 桃李情怀

 记忆我的学生

 桃李情记

 春风化雨

 附:名校长培养对象所在学校学术文章收编

 化学实验与教学情境的创设

 浅谈制约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发展的因素及对策

 求真务实办教育 持之以恒结硕果

 农村学校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实践研究

 浅谈树小学校的大教育观

 数学中的生命安全教育日记体例实践

 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浅析课堂教学的创新

 生活语文教育实践

 农村小学如何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的德育教育方法

 探索生态环境教育 营造生态校园典范

 《用列举法求概率》教学设计

 《用百分数解决问题——纳税》渗透法制教育教学设计

 用开放性的课堂讨论去解决生活问题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优化初探

 我和学生同成长

 刍议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几点创新

 对学生数学思想的培养

 做“四有”好教师 谱写教育新篇章

 教学中的创新和实践设计探索

序言

遵义市首届名校长余庆县龙家小学梁中凯工作室,以此成果献给遵义市教育局党组,遵义市教育局,献给高原上可亲可敬,可爱可靠的伟大的乡村教育工作者,我们储势待发,积极运用拿来主义,领跑中国西部乡村教育1

21世纪初,遵义市教育局党组,市教育局决定以“走进发展,定位事业坐标;走进民生,定位价值坐标;走进学校,定位均衡坐标”的“坐标定位”为教育价值目标,在全市教育系统深入开展“坐标定位”,为全市教育焕发生机活力。

在这个背景下,遵义市首届名校长工作室建设拉开了历史的序幕。

遵义市首届名校长工作室以加强中小学校长培训培养和推动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为重点,集中力量实施五大计划:即遵义市名师名校长引领计划、遵义市“金种子”校长培养计划、遵义市卓越名师领航计划、遵义市全员教师成长计划、遵义市教育管理干部提升计划,在全市掀起新一轮师资大培养、大培训、大提升工程,力争通过2—3年努力,在全市培养100名“金种子”校长、200名名校长、500名名师、3000名骨干教师,并将全市7万专任教师轮训一遍,着力打造遵义教育的中流砥柱。让城乡学校共享更加优质、阳光、快乐的教育,努力创造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业绩。

遵义市名校长余庆县龙家小学梁中凯工作室担负着这神圣的使命,拓展工作室培养工作,强化幅射作用,坚持(工作室幅射到周边镇县,幅射至省内外),积极推行“五荣五耻”教育实践。为强化师德师风建设,进一步提升教师队伍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工作室涉及的学校教师队伍中开展“五荣五耻”(“以为人师表为荣,以误人子弟为耻;以爱岗敬业为荣,以得过且过为耻:以关爱学生为荣,以体罚学生为耻;以研修创新为荣,以自满守旧为耻;以决战课堂为荣,以有偿家教为耻”)教育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让教师牢固树立教师荣辱观,养成“热爱教育、服务学生、无私奉献、团结互助、诚实守信”的良好品德,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争做“四有好老师”,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高原上的烛光》是遵义市首届名校长梁中凯工作室启动以来的首个成果,以记实的手法,描述了基地合作学校的乡村教师群像和新时期遵义乡村学校的形象,担负着历史史命,扎根高原乡村,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让烛光更灿烂,照亮人民走上脱贫致富,迈步小康大道。

我们工作室全体成员怀着对这个伟大时代的感激,对工作室这份工作的激情,编写了《高原上的烛光》,以示对时代乡村教育的纪念。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吉林农业大学研究生支教团龙家小学地6位教师,市县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地方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在此我们工作室表示感谢。在编写过程中,由于时间和水平原因,难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委会

2016年1月17日

内容推荐

梁中凯编著的《高原烛光》介绍了,21世纪初,遵义市教育局党组,市教育局决定以“走进发展,定位事业坐标;走进民生,定位价值坐标;走进学校,定位均衡坐标”的“坐标定位”为教育价值目标,在全市教育系统深入开展“坐标定位”,为全市教育焕发生机活力。

遵义市首届名校长余庆县龙家小学梁中凯工作室为了吸纳中原文化,联合工作室全体成员友好学校河南省新乡市红旗区和平路小学王永明校长(河南省名校长)所在学校,以此成果献给遵义市教育局党组,遵义市教育局,献给高原上可亲可敬,可爱可靠的乡村教育工作者,我们储势待发,积极运用拿来主义,与贵州遵义教育一道,志同道合,领跑中国西部乡村教育!

编辑推荐

梁中凯编著的《高原烛光》是遵义市首届名校长梁中凯工作室启动以来的首个成果,以记实的手法,描述了基地合作学校的乡村教师群像和新时期遵义乡村学校的形象,担负着历史史命,扎根高原乡村,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让烛光更灿烂,照亮人民走上脱贫致富,迈步小康大道。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3 20:2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