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富国著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1927-1949理论的选择阐释与运用)》主要对大革命失败到新中国成立(1927~1949)这一历史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情况进行研究。研究的基本思路是先从思维中再现历史的具体,“思维的具体”展现出的图景就是:大革命失败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开始进入一个由主要传播唯物史观转向重点传播唯物辩证法的系统传播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形成以及展开运用时期。在这一时期,艾思奇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李达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了系统的阐释,毛泽东撰写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光辉典范之作《实践论》和《矛盾论》,中国共产党形成了一条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导论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系统传播
第一节 理论传播的重点
一、唯物辩证法的广泛传播
二、唯物辩证法广泛传播的原因分析
第二节 艾思奇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通俗诠释
二、艾思奇对唯物辩证法的新见解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提出
第三节 李达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系统传播
一、《社会学大纲》:中国人自己写的第一本马列主义教科书
二、李达对唯物辩证法的系统传播和发挥
第四节 理论战线的论战
一、关于“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论战
二、关于“中国社会史”问题的论战
三、关于“唯物辩证法”问题的论战
小结
第二章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
第一节 传统知行观的嬗变: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形成
一、反对“本本主义”
二、毛泽东对“主观”和“客观”关系的深刻阐述
三、实践论:传统知行观的嬗变
第二节 矛盾论:中国化唯物辩证法思想的形成
一、矛盾范畴和矛盾分析方法的广泛使用
二、对战争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的深刻阐述
三、矛盾论:唯物辩证法核心的解释和发展
第三节 毛泽东哲学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和个人因素
一、毛泽东哲学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二、毛泽东哲学思想形成的个人因素
小结
第三章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精髓
第一节 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结晶
一、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精神的集中体现
二、实事求是:传统实用理性文化的升华
三、实事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形成的原因分析
第二节 实事求是:中国共产党唯物辩证的认识路线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哲学基本问题上的唯物论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
第三节 实事求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理论核心
一、实事求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精髓
二、实事求是:毛泽东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石
小结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在中国的运用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在战争战略战术问题上的运用
一、关于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二、辩证法在《论持久战》中的运用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有关
问题上的运用
一、关于中国革命性质和革命道路的问题
二、关于无产阶级的领导权问题
三、唯物史观在《新民主主义论》中的运用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在工作方式方法问题上的运用
一、坚持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二、化理论为工作方式方法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国民党官方哲学和“新儒家”哲学的斗争
一、马克思主义者对国民党官方哲学的批判
二、马克思主义者对“新儒家”哲学思想的批评
小结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经验
第一节 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立足点
一、关注现实、捕捉并回答时代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基本动力
二、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是毛泽东哲学思想形成的源泉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根本立足点
第二节 反教条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根本保障
一、教条主义的表现形式
二、教条主义的实质与危害
三、反教条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根本保障
第三节 大众化: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最终目的的重要途径
一、“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使命的必然要求
二、“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掌握群众的根本途径
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最终归宿
第四节 批判继承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内在要求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逻辑必然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双重作用
三、批判继承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内在要求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