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交而万物通,上下交而其志同”,表达了交大文化的核心意境,交大人的“万物通”和“其志同”。范祖德著的《故事交大》或许能为现在的交大人穿越历史看看交大人、前辈、先贤和离我们还不远的同事、同学,他们的探索、追求、奋斗、拼搏。
本书内容丰富,语言流畅,可读性强,可供高校工作者及青年学生阅读。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故事交大 |
分类 | |
作者 | 范祖德 |
出版社 |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天地交而万物通,上下交而其志同”,表达了交大文化的核心意境,交大人的“万物通”和“其志同”。范祖德著的《故事交大》或许能为现在的交大人穿越历史看看交大人、前辈、先贤和离我们还不远的同事、同学,他们的探索、追求、奋斗、拼搏。 本书内容丰富,语言流畅,可读性强,可供高校工作者及青年学生阅读。 内容推荐 《故事交大》的作者范祖德在上海交大任职中层领导至校级领导达40余年,1996年离休后仍潜心上海交大校史研究,本书是作者已经发表和最近新作的有关上海交大历史文化、改革发展、人物春秋及个人感悟的文章集结。本书内容丰富,语言流畅,可读性强,可供高校工作者及青年学生阅读。 目录 历史文化篇 论交大传统——上海交大校史的亮点 南洋公学的亮点 敌后交大与后方交大——抗日战争时期的国立交通大学 交大地下党 交大分设西安、上海的故事 “中体西学”与“兼容并蓄”的比较——兼谈老交大办学思想的影响 交大文化的传承核心:中是体,西是用 “名校”问题面面观 交大有没有“校训” 交大的“霸王课”——百年普通物理 研究中国高校变迁的样本之一 研究校史也要解放思想 大学文化与“问题文化” 招商局与交通大学 说说“思源致远” 上海交大120年历史源远流长 改茧开放篇 邓小平与上海交大 1977年恢复“高考”的故事 建设“包兆龙图书馆”的故事 “中国要有世界一流大学”的由来 上海交大闵行校区初创时的故事 相聚 “欢乐相聚”开场白 校园周边的一件环保公案 上海交大,30年的解放思想 上海交大30年的巨变 按国家需要办学的底气是“基础厚” 交大管理改革的几个问题的思考 几个交大校史问题的现实参考 教育不要折腾 人物春秋篇 辛亥革命白毓岷烈士与李叔同的故事 李叔同(弘一法师)与交通大学 寻访一首“校歌” 蒋介石与交通大学 浓彩重墨的曲折人生——交大最早的共产党员张永和 老交大体育名师韩国人申国权教授 钱学森的系统科学思想, 汪道涵市长的学者风度 读《老先生》 风雨过来人——王嘉猷同志 估计交大人不知道的故事 与严唆教授的三年共事 我的和尚朋友——画家传法法师 六十年来的交大一把手 附录 从我的经历谈人生——与交大密西根学院研究生座谈 “老有所为”和“创新争优” 退休以后,开心第一 实地看世界, 迷人的人造之“谜” 江南新园林“静思园”散记 交大女子元老篮球队出访北美纪实 去太原看卫星发射 回忆黎明前光华大学地下党的斗争 忆廖世承校长 “失去”的三位中学同学 晚霞 试读章节 一、老交大的“老” 1895年和1896年,清末高官、洋务派核心人物盛宣怀先后在天津和上海创办了二所中国最早的现代大学——北洋大学堂和南洋公学。这是中外公认的,教育史上已有定论的中国人自己办的最早的两所大学。老交大的“老”,首先就是历史老。 盛宣怀办南洋公学有明确的办学目的:“自强储才”;有完整的办学理论:“中体西用”;有清晰的培养目标:“致远大才”;有可行的操作办法:“开放引进”。盛宣怀在办学过程中顶住各方压力,克服种种困难,从皇帝到学生他都直接面对,讲道理,做工作,办起了两所大学,而且办成功了,在中国近代史和教育史上留下了开创性一页。盛宣怀是一个有大手笔的爱国的大教育家。1986年版交大校史把盛氏当作一位没落的官僚来写,没有一处说他是教育家。有一次我问研究盛宣怀的权威、《盛宣怀传》的作者夏东元教授:盛宣怀是不是教育家?答复:“当然是教育家,而且是先进教育家”。为此夏教授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发表在人民日报上。 说盛宣怀创办交大时的故事。首先为什么叫南洋公学?当时中国除私塾外,各省、府、县办了不少书院,书院是中学性质,以后也都改称中学。1895年盛在天津办了北洋大学堂。第二年在上海办大学上奏时却叫“公学”。盛说:“西国以学堂经费半由商民所捐,半由官助者为‘公学’”。盛的奏折上说了经费由他筹集,但没有解释“公学”取名的道理。光绪很高兴批了一段:“京师、上海两处,既准设立大学堂,则是国家陶冶人才之重地,与各省捐设立书院不同,着由户部筹定的款,按年拨给,毋庸由盛宣怀所管招商、电报两局集款解济,以崇体制”。就这样,南洋公学一开始定位为“国立大学”。校名问题光绪没有表态,但明确这是办在上海的“大学堂”。光绪批准后,有人问盛氏是否改称“南洋大学堂”,盛说还是叫南洋公学。9年以后即1905年,马相伯先生办复旦,私立性质,仿照南洋,校名也定为“复旦公学”。为什么盛要坚持称“公学”?盛办了北洋大学堂后发现全由国家拿钱就得全听北洋大臣和清政府管学官僚,而和这些人难打交道。而且政局动荡,主管大臣随时可能变化,盛也随时会失去对南洋公学的办学构想和控制。盛的思虑不是多余的,盛创办的天津北洋大学堂(天津大学前身)体制上属天津海关道,完全官办,盛也以天津海关道身份兼任学堂“督办”,但不到一年盛调离天津海关道,督办也由继任海关道的官员接任。盛失去了对北洋大学堂的领导和控制。1902年李鸿章死后袁世凯接任北洋大臣,袁借口南洋公学发生学潮,要盛停办南洋公学,但终因南洋公学不属中央政府具体“部”或什么“道”主管,被盛顶过去了,但招商局、电报局拨的经费由于两局已被袁控制而被袁停发了。盛宣怀取名“公学”起了作用,躲过了袁世凯的封杀,但也留下了后遗症。1901年清政府出台了一个《钦定高等学堂条例》其中没有“公学”的定位,即“公学”是高等学堂、大学堂、还是中学堂,不明确。盛一看苗头不对,当即上奏光绪要求改名为“南洋高等公学堂”,这次光绪批:“管学大臣议”。管学大臣却来了一个议而不决,不了了之。拖了三年清政府才批准改名“商部高等实业学堂”,校名中出现“高等”二字。 P4-5 序言 2002年我用随笔、故事的形式撰著了一部《风雨交大》,写交大百年的人与事。 由于参加一点校史研究和担任离休干部支部工作,仍能了解学校发展和改革的一些情况。人虽已到晚年,自觉头脑还没有糊涂,体力也能支撑思考,于是十年来又写了不少故事、随笔、杂文等,有长达万余字,也有一页不到。主要涉及交大的历史和人物;也有几篇写我来交大前的经历和退下来后如何过日子?如人生思考、游记等。就这样集结在一起取名《故事交大》。 张杰校长引用《周易·泰卜》:“天地交而万物通,上下交而其志同”,表达交大文化的核心意境,交大人的“万物通”和“其志同”。我在交大60年整,《故事交大》或许能为现在的交大人穿越历史看看交大人、前辈、先贤和离我们还不远的同事、同学,他们的探索、追求、奋斗、拼搏。 《故事交大》出版过程中得到上海交通大学党史校史研究室、档案馆、宣传部、校刊室、基建处、校友会、老干部处等支持;得到朱积川、蒋宏、周陆瑛、浦芳等同事和肖宇、许斯婷、史梁、梅寒雪等研究生的协助,特此表示感谢。 《故事交大》中有几篇写就后由于各种原因过了相当长时间才发表,因此在文末注明写作日期与发表日期,有的写就后未发表。 《故事交大》的大部分文稿曾刊载在《上海交大报》和《思源》杂志,以及《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和有关书刊上。写稿子是准备给别人看的,写到的真人真事,要慎重,不可信口开河;少写空话、套话、废话;读起来要通顺,事实要有根据,观点要经得起推敲。我努力如此做,但难免仍有不实、不妥、不通之处,请看到《故事交大》的同志、同事、同学、朋友、读者指正。由于本书收集的每篇都是独立的,不同主题,且写在不同年月,内容难免有重复之处,敬请见谅。 范祖德 2016年4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