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小小说年度佳作(2013)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杨晓敏//秦俑
出版社 贵州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杨晓敏、秦俑主编的《中国小小说年度佳作(2013)》精选中国2013年度各大报刊及优秀网站刊发的小小说中的多篇佳作,公正客观地推出思想性、艺术性俱佳,有代表性、有影响力的小小说优秀作品。所选作品以特有的精短手法展现人物和情节,既拥有瞬间的冲击力,又拥有长久的回味力,使读者能够集中、全面地了解中国微型小说的创作成果。其中包括:《我和市长是朋友》、《七月七,一个秋天的晚上》、《机关的人》、《陪一只蚂蚁去散步》等文学作品。

内容推荐

《中国小小说年度佳作(2013)》由《小小说选刊》的主编,杨晓敏、秦俑主编。2013年中国小小说中的优秀作品,以特有的精短手法展现人物和情节,既拥有瞬间的冲击力,又拥有长久的回味力,使读者能够集中全面地了解中国小小说的创作成果。《中国小小说年度佳作(2013)》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拥有自己的独立的品格。它在小说家族中,讲究“速率、审美、刺激”。好的作品既拥有瞬间的冲击力,又拥有长久的回味力。小小说是“小”,但仍是“小说”,用自己特有的精短手法展现人物和情节。

目录

聂鑫森

茗友

配角

刘建超

戏神

线索

刘心武

大猩猩

多一事

芦芙荭

失踪者

聊天

申平

包公之死

狼涎

陈毓

嗨,我要敲你门了

巴巴镇

符浩勇

别问我是谁

拯救

孙方友

袁屠夫

张三水饺

田洪波

她是我老师

某个下午的心事

宋志军

玉镯

居安图

方英文

午夜电话

大喜的日子

谢志强

慢人

急刹车

邓洪卫

吹长号的老吉

远去的站台

刘国芳

垃圾

你不知道? 

周波

打完电话就回家

梦见神舟号

江岸

一个人的村庄

唐花瓷地雷

秦德龙

卖空气

假故事

于心亮

大火

鸡有几条腿

明前茶

熬果酱的女孩

药剂师

张晓林

捧砚

王安石的幞头

谢大立

晚霞满天的傍晚

大鱼小鱼

巩高峰

小过年

小失恋

中跃

一招致命

怪店

非鱼

知白守黑

忧伤的夜晚

万芊

劝哭

男孩李里

邢庆杰

心中的初恋

祖传紫砂壶

安宁

姐弟

校草

马宝山

千古一绝

道行

王往

算命先生

油菜花

申 弓

南洋奇遇

陶之恋

韦 名

领导的数字

相马

魏思江

大奶,你好

龚参谋

胡金洲

潘七爷

垢壶

东瑞

转角咖啡馆

转角印书馆

亦.农

空中有朵雨做的云

三潭映月

许锋

雁不归

张素娥的生活方式

周海亮

让子弹别飞

像天使一样死去

王培静

战神

散步

何一飞

高 明

重磅新闻

海华

铁面人

你记住了吗

杨崇德

白头吟

净身

袁省梅

你有没有表情

老万的“人才市场”

茨园

兄弟,你再想想

替酒

梅寒

爱情里的“傻孩子”

春天的阳光下

孙道荣

暗号

婚姻控

余显斌

雅贼的同好

暗杀

李培俊

笑靥如花

假若时光能够倒流

崔立

婚姻很脆弱

回家的路

李立泰

姥爷

贫困生

江薛

我弄丢了我的影子

你的未来不是梦

郭震海

米惑惑借钱

我是一个病人

石建希

空巢

七月七,一个秋天的晚上

刘向阳

爱情是怎么淘来的

只尝一口

蒋寒

机关的人

我是谁

刘公

渴望大餐

下来了好啊

宁柏

捡到一头牛

陪一只蚂蚁去散步

刘靖安

怀念一个人

赶猪

冷清秋

到洛河岸边去看海

阿细的抉择

崔永照

狗撵兔

手机响起来

乔迁

咬牙

谁看到了

徐国平

民工王乐的幸福

郝一刀

尹利华

老李头

病危之后

陈柳金

会跳水的猪

古典爱情

陈勤

那一年的风雨

年关

徐水法

三大爷

轮椅上的丈夫

徐常愉

事故

黑驴打工记

莫灵元

过年

麻雀,麻雀

农敏福

老闭的爱好

县长住院

何开纯

父子吃粉

王苦瓜

刘会然

丢失

望远镜

三石

我和市长是朋友

可以让我走下去吗

周月霞

紫甘蓝之死

艳遇

吕海涛

大侠

小陶和小白

高沧海

高手

瞎子

朱红娜

花香

闭一只眼

杨柳芳

遇见未知的自己

谁拉开的窗帘

孙如静

唱给你听

钟声悠扬

试读章节

茗友

湘潭城西有一条曲而长的小巷,名叫盘龙巷,巷尾居然立着一家泰源当铺。当铺不开在繁华闹市,是这个行业的惯例,因前来典当者,或家道困窘,或遇急事手头缺钱,要是被熟人碰到,那脸就丢大了。

衣衫破旧、面色青黄的幸叔儒,从这家当铺走出来的时候,正是仲春的一个午后。他怀里揣着的东西没有当掉,因为掌柜出价太低。他觉得胸口发闷、喉头苦涩,又气恼又忧烦。

幸叔儒今年五十有五,祖上做过官、经过商,但到他父亲这一代已经门庭衰败。他自小读的是旧学,古文根底扎实。勉强成了个家,却不能立业,只能在乡下教私塾养家糊口。眼下老妻重病在床,儿子年过三十等着钱娶亲,他只能把唯一值钱且是他的心爱之物拿来典当,可笑可恨竞无人能识,出价只是两块光洋!他步下当铺的台阶,朝巷口走去。家里等着钱用,必须再去寻访一家当铺。

他的鼻翼敏感地动了动,然后狠狠地吸了一口气,是茶香,而且是今年新上市的武夷岩茶。岩茶属青茶类,香气醇厚,味道极好,爽心润肺。此生他最好的无非两件事:读书、饮茶。而这一刻,他特别想饮茶,唇焦舌燥,心火太旺,渴待以茶浇润。他的鼻子仿佛被茶香牵着,来到一户人家的黑漆铜环大门前,迟疑了一下,谨慎地叩响了门环。

不一会儿,大门打开,走出一个五十来岁的中年人,胖胖的,满脸带笑。

幸叔儒拱拱手,说:“冒昧打扰,海涵。”

“您有什么事吗?”

“没有什么事,只是闻到茶香,断定是武夷岩茶的‘明前茶’,故敲门乞茶,请慷慨一赐。”

“嗬,闻香便知是什么茶,又知是什么时候采的茶,可视为同道,请!”

穿过花木繁茂的庭院,走进一间洁静的书房。正面挨墙是一排书柜,两侧的墙上挂着字画。他们在正中的几案边坐下来。地上立着红泥小火炉,火苗子舔着烧水的大瓦壶;几案上摆着一罐茶叶、一把紫砂壶和几个紫砂小杯。主人谦和地说:“我叫叶春山,自号茶痴。在湘潭开着几家卖茶叶的店。”

“我叫幸叔儒,在乡下教私塾。您经营茶叶,又如此爱茶,是古人所称的‘茶人’啊。”

“您这般爱茶、惜茶,又何尝不是?”

两人哈哈大笑。

叶春山端起几案上的紫砂壶,缓缓倒人两个小杯中。

“茶是刚冲泡的,幸先生请品评。”

幸叔儒说:“谢谢。”便端起一杯啜了一小口,停了一阵再啜一小口,然后说,“真是好茶,好茶!”

叶春山问:“难道就十全十美了?”

“不,可惜叶先生这把紫砂壶年岁不长,故冲泡的茶叶还有……几丝涩感。”

“这才是方家之语。”

“我随身带着一壶,算是个家传之物,且用它试试如何?”

“好。请先让我拙眼一观。”

幸叔儒从怀中掏出一把小巧的紫砂壶,双手捧着递了过去。

叶春山接过来,左看右看,特别是壶的内壁,茶垢厚积,便说:“好壶,这是‘孟臣壶’,出自明末清初宜兴紫砂壶名匠惠孟臣之手。我在本地一家大宅院见过,可惜主人坚不出让。”

“不到万不得已,谁肯易主呢?《茗谈》说:‘茗必武夷,壶必孟臣,杯必若琛。’真是至理名言。”

叶春山迫不及待地把岩茶放入壶内,急忙冲人沸水,盖上壶盖,过了一阵再把茶水斟人小杯中。然后,两人端杯饮啜。

“叶先生,味道如何?”

“此壶果然远胜我的壶,让我羡慕死了。”

他们一边品茶,一边聊天,有如老友重逢,幸叔儒的心情渐渐好了起来。他忽然看见对面墙上挂的一个条幅,写的是一首七律,内容是夏夜日本飞机来袭,全城灯火管制,中有两句可堪评点:“收灯门巷千家黑,听雨江湖六月寒。”便说:“叶先生爱读书爱写诗,此为儒商。这两句写得漂亮,‘有时’也‘有我’,佩服。”

叶春山受宠若惊,问:“何谓‘有时’、‘有我’?请赐教。”

“您客气。生今之世,审今之务,凡接耳目而可感于心者,皆为咏叹之诗材,如兄诗之咏日机夜袭、灯火管制,此谓‘有时’。而情必自我生,辞必自我出,称之‘有我’。”

叶春山连连点头。

黄昏翩然而至,幸叔儒记起家事,连忙起身告辞。

叶春山欲言又止,终于,鼓足勇气问道:“兄可否出让此壶……我绝不还价。”

幸叔儒叹了口长气,说:“实不相瞒,我刚才去了当铺典当此壶,家有急事需钱。”

“就出让给我吧。”

“叶先生是茶人、雅人,您喜欢这把壶,而此时我很需要钱。此壶最少可值四千块光洋,但我只能售半个壶给你。”

叶春山愣住了,半个壶怎么售?

“我只取两千块光洋,用来为老妻治病和儿子娶亲。壶留兄处,我想壶了,便来府上饮茶,与兄谈诗,不知可否?”

叶春山喜得高喊一声:“遵命!”

日子不紧不慢地打发过去,每隔几日,幸叔儒就来叩访叶府,多是夜晚,烧水、沏茶、聊天,然后兴尽而别。亲兄弟有这么亲密吗?没有。

日寇投降了,普天同庆。

幸叔儒在一场大病后,驾鹤西去。他的儿子赶到叶府,下跪向叶春山报丧。叶春山禁不住满怀悲恸,呜呜大哭了一场。

第二天一早,叶春山乘马车赶到城郊乡下的幸家,向幸夫人及其儿子详述“孟臣壶”之事,补还另一半壶款二千光洋,再拿出一千光洋为幸叔儒热热闹闹办后事。

每当用孟臣壶沏茶时,叶春山必摆上两只小杯,分别斟满,然后端起其中一杯,喃喃地说:“幸先生,请品茶!”P1-3

序言

序言小小说的文学意义

杨晓敏

在社会变革的每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国运文运交织,当人们以文学的表现形式来抒发情感、解读人生时,大都会产生创新的欲望和冲动。面对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如有众多的人参与进来进行创作实践,并能相应地持续数十年、几十年或长达百年之久,那么必然会涌现出泰山北斗式的代表性作家和品质优良的标志性作品。这种生活孕育与人为因素的风云际会所自觉形成的文学读写形式,便会成为某种文学浪潮、文学运动乃至文学现象,甚至可以上升到一种具有宏大叙事的文学史意义的高度上来。

三千多年前产生的《诗经》可谓中华文学史的源头。诗三百,《风》《雅》《颂》;“诗无邪”,现实主义基调。后有浪漫主义的《楚辞》,而后又有杂糅叙事文风的汉赋(乐府)以及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现当代小说。这些重大文学现象附丽于不同文体,各臻其妙,曲尽其微,不仅涌现了屈原、司马迁、李白、杜甫、苏东坡、关汉卿、曹雪芹、鲁迅等为代表的如日月星辰一样耀眼的文学巨匠,而且彰显出文学意义上的辉煌灿烂的里程碑式的时代文明。

评论家单占生先生曾撰文认为,小小说进入广大作家的创作领域和铺天盖地的小小说阅读,在中国近三十年的文坛上,已成为一种有着特殊价值的文学现象。如果我们能用理性的思维对这一现象略加分析,就会发现,小小说这一文体与我们这个时代的变迁,与“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文体”创建的造山运动,有着直接的因果联系。记得“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发起人之一胡适先生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一部文学史,就是一部文体沿革的历史。”胡适用进化论的观念分析了中国文学文体沿革的动因,结果得出了“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的结论。从某种意义上讲,小小说新文体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们,就是那些抓住历史契机而又推动历史发展的幸运儿。因为他们看到了这个时代前进的步伐越来越急促、人们生活的节奏越来越明快、可用于阅读的时间越来越短少的特点,同时也看到了普通民众文化水准越来越高、创作欲望越来越强的现实。正是有了这个前提,才能够做成小小说事业,才能沿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文体创建“造山运动”的余续,成就小小说这一文体的成熟。

在当下的文学大家族里,小小说有成千上万的写作者,有月发行几十万册的核心刊物,并产生了数十位在民间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著名作家。作为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它从多方面调动了大众对文学的参与、理解和认同,也弥补了长、中、短篇小说及其他文学体裁的不足。小小说为提升和开发全民族的审美鉴赏能力,为传播文化、传承文明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另一种可能”。

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和文学边缘化的今天,小小说这种精短的文学样式,在中国近三十年的时间里持续升温,数以千万计的人参与创作,几乎已有两代人喜欢阅读,更有矢志坚守、纵横开阖的倡导者、组织者,苦心经营出了绩效优异的刊物,构建出了梯次结构分明的小小说创作队伍。小小说营造出来的大众文化情结和体现的文化产业价值,从当今世界性的宏观文化形态来看,简直像天方夜谭一般,令人匪夷所思。

为什么在发达富裕的欧美、日本等国,在相对贫穷落后的非洲及部分亚洲国家,甚至在和中国国情、生活水平差不多的一些国度如印度等,都没有产生这样一种令人瞩目的群体文化释放现象?好比各国大都有乒乓球项目或产生过世界冠军,却无法像中国的乒乓球成为“运动”一样有大众群体参与,人才辈出。不少国家即使有小小说写作者或创作出了精彩的小小说佳品,也只是少数人的行为和个别精彩篇目的出现,远没有像中国这样从者甚众,相继创作出多姿多彩的精品佳构,形成了具有庞大规模效应的读写浪潮。

冯骥才先生认为,当代中国的小说大厦,是靠四个柱子支撑起来的:一个是长篇的柱子,一个是中篇的柱子,一个是短篇的柱子,一个就是小小说的柱子。小小说的特点一是小中见大,二是巧思,三是有一个意外的结尾,四是细节,五是惜墨如金。小小说只有形成自身的特点,才会有属于自己的审美体系和评价系统。

在庞大的业余小小说创作队伍中,尽管昙花一现者有之,浅尝辄止者有之,见异思迁者有之,心有余而力不足者有之,但这支前赴后继、持之以恒的群体却依然能风雨兼程,形成了中国当代小小说创作的中坚力量。或许用不了多久,当人们回顾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二十一世纪初叶的中国文学状况时,一定会在新的文学史上写道:这时期有一种叫小小说的文学现象出现了。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1 18:5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