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五卷书(精编彩插本)(精)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作者 季羡林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修身、齐家、治国法则 为人、处世、交友智慧,

古代印度皇室必读书 风靡世界逾千年之久

多达五十多个翻译语种 影响遍布全球

季羡林先生高度赞誉 首译中文全本

世界上所有民族里产生寓言和童话最多的就是印度,现在流行世界各地的寓言和童话很少不是从印度传出来的。

李安在谈到《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时也曾提到:“印度教的故事是最棒的。基督教也好,佛教也好,全部都输给它。”

而印度最有名的故事集便是季羡林译注的《五卷书》,它被印度皇室作为政治和修身的课本,是一座智慧宝库。

内容推荐

季羡林译注的《五卷书》的由来:印度一个国王,有三个笨得要命的儿子,“对经书毫无兴趣,缺少智慧”,有一个“精通许多事论而享大名”的婆罗门,写下了《五卷书》,在六个月内教会了三个王子统治论,从此,《五卷书》“就在地球上用来教育青年”。

《五卷书》分为《朋友的决裂》《朋友的获得》《乌鸦和猫头鹰从事于和平与战争等等》《已经得到的东西的失去》和《不思而行》等五卷,作为印度皇子们的必读书,是名副其实的一座智慧宝库,修身、齐家、治国法则,为人、处世、交友智慧,哲言警句俯拾皆是。《五卷书》不仅用于教育印度王子们治国安邦之策,也因其趣味浓郁的内容获得普通人民的喜爱,并用于学习为人处世之道。

《五卷书》一直以来以其在印度文学史上的影响著称于世,不仅在印度文学长河中占据着重要的文学地位,在世界范围内也影响深远。季羡林曾经评价《五卷书》说过:“世界上任何国家用任何文字写成的书籍以耶稣教的《新约》《旧约》译成的外国文字最多。但论到真正对民众的影响,恐怕《新约》《旧约》还要屈居第二位。”

书中并附由巴列维文转译的阿拉伯文译本插图,朴拙可爱,颇具异域色彩。

目录

出版前言

译本序

序言

第一卷 书朋友的决裂

第二卷 书朋友的获得

第三卷 书乌鸦和猫头鹰从事于和平与战争等等

第四卷 书已经得到的东西的丧失

第五卷 书不思而行

再版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卷书

朋友的决裂

现在就开始第一卷书,名叫《朋友的决裂》。下面就是开头的颂:

在树林子里狮子和公牛间日益亲密的友情,

给那个非常贪婪奸诈的豺狼破坏得一干二净。

故事是这样的:在南方的国土里,有一座城,名叫摩醯罗卢比也,它可以同富兰陀罗的城堡争胜媲美,它具备所有的优点,它成为地球王冠上的摩尼宝,它的雄姿同吉罗娑山峰相似,城门的守望楼上摆满了战车和各种各样的机械,宽阔的城门的横梁上面有极厚极大极坚固的铁门闩、门扇、拱起的过道和门闩,许多神庙建筑在布置整洁的三条路碰头的广场上和四条路碰头的广场上,周围围了一圈城墙,看起来像高耸的雪山一样,外面围着城壕。这里住着一个商主,名字叫婆哩陀摩那,他有一大堆优良品质,因为他前生积聚了许多善业,他也有一大堆钱。有一次,在半夜里,正当他胡思乱想的时候,他有这样一个想头:“即使积累起一大堆钱来,只要一花,它就会像软膏一样地消失。即使只有很少的钱,只要一积聚,它就会像蚁垤一样地增长。因此,即使是很多的钱,也应该使它再增加。没有得到的财富应该去获得,已经得到的应该保护。已经保护好的应该让它增长,而且交给配接受的人。由于很多不幸的事情,连用世间通用的办法保护好的财富都会丢掉。有财富而不用,从没有达到目的这个角度上来看,就等于没有财富。因此,得到了财富,就应该保护、使它增长、用掉等等。常言道:

保存财富的方法就是把得到的财富来施放,

正像水池子里满了水就要向外漫流一样。

财富要用财富来捕捉,大象要用象来捕捉,

一个没有钱的人就不能够随意把买卖来做。

一个人既不贪求享乐,也不渴望另一个世界,

他只是一个守财的傻瓜,如果他走运发了财。他这样想过之后,把要运到秣菟罗去的珠宝装好,带了随从,选了一个黄道吉日,得到了父母的允许,在自己的亲人陪送之下,前面吹螺击鼓,声音嘈杂,他出了城。到了水边上,他请亲友回去,自己从那里出发。

他有两头吉祥的公牛,是拉车用的,名字叫作难陀迦和珊时缚迦,看上去像两片淡白的云彩,胸前挂着金铃铛。他们来到一片大森林里,里面长着陀婆树、怯底罗树、波罗娑树和娑罗树,赏心悦目;里面挤满了其他的看起来令人愉快的树;里面有许多大象、野牛、公牛、鹿、聱牛、野猪、老虎、豹子和狗熊,非常可怕;这里充满了从悬崖上流下来的水;这里有很多洞和坑。到了以后,这两头公牛中的珊时缚迦,因为一只脚陷到从远处流来的瀑布的水汇成的淤泥里去,惹出了一些麻烦,又因为车辆过重,搞得疲倦不堪,走到一个地方,把轭撞破了,倒了下去。赶车的看见它倒下去,慌里慌张地从车上跳下来,赶快走到离开不远的商主那里,双手合十,恭恭敬敬地说道:“老爷呀!因为走路疲乏了,珊时缚迦陷到淤泥里去了。”商主婆哩陀摩那听了以后,非常惊慌不安。他在这里停留了五夜,没有前进;当它仍然不能前进时,他留下了几个人看守它,还留下喂牲口的草料,他说道:“如果这个珊时缚迦还活着,就请带着它走;如果它死了,就请把它埋掉,然后去追赶我们。”他这样指示过之后,就向着他要去的目的地进发。过了一天,这些人害怕树林子里危险多,他们也走了,他们说着谎话向主人报告:“那个珊时缚迦死了,我们用火葬的仪式还有其他仪式把它葬掉了。”商主听了以后,难过了一阵,想到它以前那一些好处,还为它举行了丧礼等仪式,没有再停留,就到了秣菟罗。

珊时缚迦,因为自己的运气还好,又因为阳寿未尽,瀑布上溅下来的水滴使它的身体复了元,它就慢慢地走到阎牟那河边上去。在这里,它吃了像翡翠一样的绿草的嫩芽,过了几天,它就胖了起来,像呵罗的公牛一样,它既魁梧高大,又有力量。它每天用自己的腑角去撞蚁垤的顶,把它撞碎,站在那里,像一只大象。

有一天,叫作冰揭罗迦的狮子,前呼后拥在百兽扈从之下,走到阎牟那河边上来喝水。它听到了珊时缚迦的雷鸣般的叫声。听了以后,它心里慌成一团,它掩盖住自己的真相,把自己的队伍排成四圈,站在无花果树下,这棵树形成了一个圆圈。

所谓排成四圈就是:狮子、狮子的侍从、一群迦迦罗和紧跋多,这就是圈子。在这里,在所有的城市中,镇店中,居住地内,小村中,小镇中,小城中,边疆地区,赠给婆罗门的田地中,庙宇里,人住的地方,只有一个能够代表狮子的。狮子的侍从却是非常多的,其中有侦探。那一群迦迦罗站在中间。紧跋多住在森林的边上。其中有三类:上等的、中等的和最下等的。P1-3

序言

关于《五卷书》的形成,如序言中所说,印度一个国王,有三个笨得要命的儿子,“对经书毫无兴趣,缺少智慧”,有一个名叫毗湿奴舍哩曼的婆罗门,“精通许多事论而享大名”,写下了《五卷书》,在六个月内教会了三个皇子统治论,从此,《五卷书》“就在地球上用来教育青年”。

《五卷书》分为《朋友的决裂》《朋友的获得》《乌鸦和猫头鹰从事于和平与战争等等》《已经得到的东西的失去》和《不思而行》等五卷,所以称为《五卷书》。

通俗来讲,《五卷书》是一部古印度民间故事集,也是一部寓言集和童话故事集,虽然是以统治论用于教育印度王子们治国安邦之策,却也因其趣味浓郁的内容获得普通人民的喜爱,并用于学习为人处世之道。

《五卷书》一直以来以其在印度文学史上的影响著称于世,不仅在印度文学长河中占据着重要的文学地位,在世界范围内也影响深远。季羡林曾经说过:“世界上任何国家用任何文字写成的书籍以耶稣教的《新约》《旧约》译成的外国文字最多。但论到真正对民众的影响,恐怕《新约》《旧约》还要屈居第二位。”言外之意,《五卷书》在世界范围内对民众产生的影响超过《圣经》。

《五卷书》最早的传本可能追溯到公元二三世纪,但是直到1959年中国才有了季羡林先生翻译的第一版汉译本,且流传不可谓深,亦不可谓广。所以对很多中国读者来说,《五卷书》似乎还是比较陌生的。

关于《五卷书》形成的时代背景、文学地位和影响、结构特色等等,季羡林先生在本书中的《译本序》和《再版后记》中有详细介绍,这些文字对理解本书内容不无裨益,提醒读者不要忽略阅读。

《五卷书》不仅以其独特的故事结构、韵散结合的行文特色,以及充满童话味道的寓言故事使人着迷,作为印度皇子们的必读书,《五卷书》更是名副其实的一座智慧宝库,修身、齐家、治国法则,为人、处世、交友智慧,哲言警句俯拾皆是,例如:

不管是怎样无足轻重,许多东西联起来就保证胜利。

用一些草就可以搓成绳子,用这绳子连大象也能捆起。

谁要是不把敌人和疾病在刚发现的时候就消灭掉,

即使他非常有力,等到他(它)们壮大了,仍然会被打倒。

一个人在世界上受到重视或轻视,

取决于他的行动,取决于他自己。

对一个有本领的人,哪有过重的负担?

对一个有决心的人,哪有过远的距离?

如果不希望一个人倒霉,即使他不问,也要对他说明事实,  好人的规矩就是这样,如果不这样做,那就是倒行逆施。

有本领的人用自己的本领来获取名声,出身有什么关系?

……

如此不胜枚举。

寓言的功能之一便是劝世警俗、启悟智慧等,本书在编辑过程中,将此类句子用字体加粗的方式标示,以期提示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多加思考,亦便于读者在随手翻阅时能多有收获。

书中并附由巴列维文转译的阿拉伯文译本插图,朴拙可爱,颇具异域色彩,结合文中故事,值得欣赏玩味。

《五卷书》篇幅浩大,故事串故事,根据标题统计的故事就达83个,其中又隐含其他故事,但因其寓言的文学形式,且原本就是为了教育青年,故阅读起来并无艰涩之感,且其中蕴含的哲理智慧值得我们每个人时常咀嚼思考。

本书虽几经编辑修订,仍难免有疏漏之处,恳请广大读者不吝指出。

为更多人带来思考和益处,这是本书出版的价值和意义,也是季羡林先生翻译《五卷书》的初衷和期望。

后记

《五卷书》汉译本第一版于1959年出版,到现在已经整整二十年了。原来写过一篇序,水平不高。但也说明了一些问题。现在再版时,我打算把它保留下来。在过去二十年中,我忙于一些别的工作。“文化大革命”中,又被剥夺了一切读书和写作的权利,白白虚度了六七年。因此,我对于《五卷书》想得不多,也没有很多时间去想。但是,究竟已经过去了二十年,在我一生中占了将近三分之一的时间,我对这本书不可能没有一些新的看法,不管多么肤浅,毕竟是新的看法。我现在就用写后记的办法把这些想法写了出来。这样,对于读者,特别是对印度古代文学比较陌生的读者,也许会有些用处。

在这里,我想谈下面几个问题:一、时代背景;二、印度古代文艺发展的道路;三、语言;四、思想内容;五、结构的特色。

一时代背景

这一部书在印度有很多传本,产生于不同的时代,因此,我们无法说它究竟产生于什么时代。有一些梵语文学史上,明确地说,它写成于某一个时代,这不是全面完整的说法。如果把印度古代梵语文学分为吠陀时期(前15~5世纪),史诗时期(前4世纪至公元后三四世纪)和古典梵语文学时期(1—12世纪)这样三个时期的话,那么《五卷书》的组织编纂时期几乎贯穿了整个古典梵语文学时期。外国不少的学者,比如德国的赫特尔(Hertel)和美国的爱哲顿(F. Edgerton)对《五卷书》加以细致的分析,企图找出其中的原始成分和后来窜入的成分,做出了一些成绩。这样的工作对于我们理解本书形成的过程是有用处的。但是我们在这里不想涉及那样的问题。

在印度历史上,古典梵语文学时期属于哪一个社会发展的阶段呢?换句话说,《五卷书》的形成时期,社会是什么样的性质呢?我们不可能在这里仔细讨论这个问题。我只简单地说一句:这一时期的印度社会性质是封建社会,而且是封建社会由低级向高级阶段发展的时期。这个时期主要矛盾当然是农民与地主之间的矛盾。在农村公社比较普遍存在的情况下,印度封建时期的地主同中国的不大一样。国王,不论是大国的国王还是小国的国王,是向农村公社征收地租的,他们作为地主阶级的总头子所起的作用,要比中国的皇帝较为隐晦,因此有一些中国到印度去的和尚就认为印度赋税轻。但是实际上是同样的残酷。这个时期大小城市普遍兴起,商品交换相当频繁,手工业也相当发达,因此城市中商人和作坊主人、手工业者的地位日趋重要。行会的组织远在公元前几世纪的《本生经》时代或者更早的时代就已经存在。商人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受压迫、受剥削者。从公元前5世纪起,封建社会一萌芽,商人的作用就日趋显著,许多新兴的宗教,比如佛教和耆那教所代表的利益中就有商人的利益在。宗教与商业在印度一向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释迦牟尼本人就同商人有密切联系。巴利文《本生经》里面讲到商人的地方非常多。印度学者高善必(D.D Kosambi)因此就说《本生经》充满了“商人的环境”,这是抓到了问题的实质的。到了古典梵语文学时期,商人与手工业者,同种姓制度更加密切地联系了起来,他们有了自己的种姓。这时种姓制度名义没有变,内容却有了变化,从颜色(Varna)向家庭出身(jati)的演变更加明确。婆罗门不一定都是祭司。刹帝利不一定都当国王、武士,有一些人是徒有其名的。吠舍分化得更厉害,有的书上连吠舍这个名称都不见了。商人、农民、手工业者,都属于吠舍。首陀罗地位更为下降,降入社会底层。但有的首陀罗也能升为国王。玄奘《大唐西域记》里就有这种记载。城市经济发展繁荣,统治阶级日益腐化。城市中的居民,包括商人和手工业者在内,日子并不好过。商人的任务就是贸迁有无,经常在外面奔波。他们一方面受国王的压迫剥削,一方面又受到陆路水路盗贼和风涛的威胁,所谓商人入海采宝的故事,就是这种情况的一种反映。他们必须结伴,才能战胜困难,达到发财致富的目的。

以上这些情况,《五卷书》都或多或少有所反映。这书里面故事的主人公,动物形象占一多半,人物形象占一少半。国王、商人、婆罗门、出家人都有。至于那些动物,实际上也是人的化身,它们的思想感情也就是人的思想感情。

商人和其他城市居民受到压迫,那么国王怎样呢?

诗歌和散文相结合的结构也对中国小说产生了影响,比如许多中国长篇小说,常常在散文叙述中间,写上一句“有诗为证”,然后就加入一些或长或短的诗。特别在描写山景或其他景致的时候,描写人物形象的时候,更容易出现诗歌。我们拿《西游记》第一回来做例子分析一下。同《五卷书》一样,第一回一开头就出现了一首诗。后来又有“真个好山!有辞赋为证。赋日:”。讲到猴子的时候,又有“你看他一个个:”。讲到瀑布,又有“但见那:”。讲到花果山,又有“但见那:”,“这里边:”。讲到美猴王,又有“有诗为证。诗日:”。下面还有不少的“但见那:”,“正是那:”,“但见:”,“但见他:”,“果然是:”。仅仅这第一回,就足以说明问题。下面我们就不再哕唆了。类似的情况在其他不计其数的小说里都可以找到,我们也不在这里详细叙述了。统而观之,中国的诗歌和散文相结合,基本上是上面谈到的那两种形式的结合。换句话说,诗歌有时要重复一下散文里面讲的东西,只是换上一些华丽的词句;有时它又是叙述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散文相续来讲述故事。

我对《五卷书》的一些新的看法,就写到这里。本来可以搁笔了。但是还有一些感想或感慨之类的东西,随着笔端涌向心头,似乎要一吐为快。本书第一版出版时,正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庆祝成立十周年的日子。现在再版时,已经庆祝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了。在这中间的二十年中,我们都经了风雨,见了世面。许多在这以前简直无法想象的,到了今天也似乎是难以想象的事情都发生在我们身边,甚至在我们身上。但是,我们越过了这些风涛,经受住了磨炼。到了今天,我们身上的精神枷锁打掉了,我们心头的灰色思想清除了。我们又重新精神振奋,意气风发地生活和工作起来。如果要我打一个比方的话,我想用凤凰从死灰中重生这一个典故。我们好多人不是都有重生的感觉吗?现在正是普天同庆,赤县腾欢的时候,大家都想为我们国家的四个现代化尽上自己的力量,做一些有益于人民的事情。有了一把子年纪的人也不例外。我写完这一篇再版后记,内心怡悦,无法形容,不知老之将至,专意看向未来,写毕掷笔,大有手舞足蹈之意了。

季羡林

1979年11月21日初稿

12月22日写毕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9:0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