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罗智
出版社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修炼强大内心,必读阳明心学。

王阳明是曾国藩、梁启超、蒋介石等人的终生精神导师,受到无数人的顶礼膜拜。

一本书清晰了解阳明心学完整体系,王阳明的“心学哲理、文治武功、传奇人生”全在书中。现代人成功修身、强大内心之必读书。欲成大事者,必读王阳明!

《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作者罗智先生,是王阳明心学的畅销书作家。他的王阳明心学书籍销量均过30万册,是国内真正把王阳明心学智慧看懂、写透的心学专家。

内容推荐

王阳明是明代“心学”的集大成者,他的智慧和才能在那个时代都是常人难以企及的。阳明心学集儒、释、道三家之大成,强调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是500年来中国人精妙的神奇智慧。

《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是国内知名心学专家罗智先生沉淀3年的王阳明心学智慧大作。罗智先生的前两本王阳明心学书籍销量均过30万册,是国内真正把阳明心学智慧看懂、写透的心学专家。

本书深入浅出地阐释了阳明心学的核心理念,旨在让今天的读者轻松领悟阳明心学知行合一的智慧精髓,修炼内心强大的自己,开启与生俱来的正能量,获得幸福完满的人生。

目录

第一章 立志乃万事之本

 1.让志向成为你的第二天性

 2.时时保持正向思维

 3.培养过人的耐心

 4.在头脑中看到自己的志向

 5.每个梦想都有实现的可能

第二章 王阳明的修养心法

 1.以镇静为第一要义

 2.凡事要小心谨慎

 3.怎样培养定力

 4.不要让负面情绪折磨自己

 5.认识你自己

 6.释放怒气的方法

第三章 王阳明的为人处世之道

 1.对朋友不要太苛责

 2.为人不可有傲气

 3.以柔克刚的奥秘

 4.有时候退让一步才是最好的选择

 5.接受现实才有出路

 6.做正确的事

 7.不要过多在意闲话

第四章 领导力修炼法则

 1.王阳明的权力观

 2.有德方能服人

 3.掌握好人脉资源

 4.有担当才能成长

 5.以身作则的重要性

 6.多谋善断的奥秘

 7.以坦荡的心境为官

第五章 知行合一的智慧

 1.什么是知行合一

 2.循序渐进是必要的

 3.事上磨练

 4.关键要先行动起来

 5.知行合一的奥秘

 6.笃行才能出现奇迹

 7.顺其天而行

第六章 王阳明的兵法谋略

 1.避实击虚

 2.兵贵“拙速”

 3.善于造势与顺势

 4.不战而屈人之兵

 5.此心不动,随机而行

第七章 常葆快乐的生命境界

 1.人生要保持快乐

 2.快乐是可以掌握的

 3.多一点理想,少一点欲求

 4.明理才能常乐

 5.活在当下的快乐

附录

 1.《大学问》德洪序言

 2.《大学问》

 3.拔本塞源论

 4.紫阳书院集序

 5.观德亭记

 6.象祠记

 7.示弟立志说

 8.王阳明晚年定论——天泉证道

试读章节

王阳明虽说还是小孩子,胆儿却很大,他嬉皮笑脸地点点头,看这相士到底要说些什么。

相士认认真真地打量了他一番,最后却只说了这样一句话: “须拂颈,其时人圣境;须至上丹台,其时结圣胎;须至下丹田,其时圣果圆。,’说完便飘然离去。

常人虽不太理解这番“圣”来“圣”去的话,王阳明却听了个大致明白,意思就是说他以后到了胡须拂颈的年纪,这个时候就能进入圣贤的境界了;到了胡须拂胸的年龄,这时境界就更为深厚;待到胡须长到腹部时,就可瓜熟蒂落,至此大功告成。

王阳明虽年幼贪玩,但在父亲和老师的督促下,也读了不少的儒家经典书籍,知道圣贤是一类很牛的人物,他们道德高尚,洞悉人生奥秘,有高超的智慧和过人的能力,能治国平天下。

相士的这一席话,勾起了他极大的兴趣,同时也将这个“成为圣贤”的志向,深深地刻进了自己心中,以后他的一切行动,都有意无意地受到这个意识的影响。

在私塾读书时,王阳明也在思索着圣贤的事,甚至鼓起勇气,大胆地向看起来博学多识的老师提问: “先生,请问什么才是天下第一等的好事?” 老师想了一会儿,说: “肯定是登科中状元啦。” 王阳明摇了摇头,稍有点迟疑地说: “不对,我觉得应该是学而为圣人吧。”

“什么?你想做圣人?”老师的眼睛瞪得滚圆,好像不认识眼前这个学生似的。

也难怪老师如此吃惊,自己辛苦一辈子,连个举人都没中过,而这整天打打闹闹的顽皮孩子,现在就梦想着去做圣人,简直太自不量力了!

王阳明想做圣人的消息传到他父亲(也就是前状元王华)的耳中时,早就对这个不务正业的儿子烦恼不已的王华,把王阳明叫过去,劈头盖脸地就是一顿臭骂:“你这臭小子,是不是搭错哪根筋了,书都还没读好,就想做圣人了!我看你做个剩人才差不多!……”

尽管父亲和老师对王阳明做圣人的志向很不支持,经常嘲笑打击他,但是他却丝毫不为所动,仍旧一如既往地沉浸在自己独特的志向中。

慢慢地,这种深藏于思想深处的志向随着日子的一天天过去,与王阳明一同成长起来了,成为一种主宰他日常行为的思维模式。在其影响下,王阳明不断探索怎样成为圣贤的方法,甚至达到了如痴似醉的地步。

有一次,王阳明对“格物”的方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便拉来一个朋友,一同来到老爸官署的后花园中,面对一丛竹子瞪大眼睛盯着,认认真真地“格”起物来……

然而,两人功力未到,先后累倒了。

虽然走了很多弯路,遇到很多挫折,王阳明有时也有过退缩的心理,但他终究还是坚持下来了,一直锲而不舍地寻找学而为圣的方法,即使在他遭受毒刑拷打、身陷牢狱之时,也不忘读书研《易》,矢志苦学……

有道是:苦心人,天不负。

老天不会辜负每一个努力的人,当他历经了种种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在近乎绝望的境遇中,以一种执拗的方式坚持心中的志向时,上天就在不知不觉中为他打开了一扇连他自己都无法相信的大门。

王阳明三十九岁那年,他被贬到龙场当驿站站长,这是个环境十分恶劣的地方,人迹罕至、言语不通、瘴气弥漫,更要命的是连个住的房子也没有。而且到了这里之后,由于水土不服、疲累交加,随从们先后都病倒了,全部的重担都落到了王阳明一个人身上。

即便如此,王阳明也不改初衷,他调整心态,处理好繁琐的日常事务,全身心投入到“格物致知”的实践中……

在忘我的努力下,终于在一个月明之夜,王阳明开悟了,史称“龙场悟道”,从此开创了影响中国数百年的“阳明心学”。

王阳明曾说: “某于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实千古圣圣相传一点滴骨血也。”这说的是实话,他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但他没有屈服,而是凭着坚定的志向,不怕苦,不怕累,甚至连生死也置之度外。

他在龙场修身时,认为自己对世上一切荣辱得失都能够看淡超越了,但还有对生死的本能恐惧时,便狠下心来,用大石头做成了一口石棺材,发誓说:“我就当自己是已死之人了,还怕什么呢!”凭着这种“向死而生”的大智慧,他终于突破了最后一道关口,领悟了“心学”的要旨。

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没有实现自己的目标,不是因为自己智力不够,能力不足,而是因为自己的志向不坚定,没有把所要实现的目标当作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一遇到困难和挫折,马上就打退堂鼓,向命运认输了,这样下去,终究一事无成,到头来两手空空。

相反,如果我们能够让志向之火熊熊燃烧起来,当这种志向充满了全身的每一个细胞时,志向就会成为你的第二天性,一种强劲的动力便出现了,内心萌生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念头,形成了一种类似“神启”的状态。在这种神圣的状态里,我们的一切都为了志向而生,所有的思维、行动都指向目标,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自然就能创造奇迹。P3-5

序言

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因青年时曾筑室于阳明洞静修,号阳明子,浙江余姚人。

王阳明自幼仰慕圣人之学,立下“必为圣人”的大志。为了这个目标,他矢志不渝地追求着,实践着,终于,在他37岁那年,在贵州龙场彻悟儒家“格物致知”之要旨,创立了自具特色的“心学”。

古人有“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之说,认为最完美的人生境界就是在道德、文章及功业方面均有建树,此为真“三不朽”。

就一个人来说,能在道德、文章和功业某一方面有突出表现,其实就很难得了,足以流传后世而不朽。能在这三个方面都做到极致的人,可以说是少之又少。据说在历史上,只有两个半人能达到“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境界,其中一个是儒家创始人——孔子,其中的半个是清朝时的中兴名臣——曾国藩,还有一个就是王阳明。

在立德方面,王阳明从少年时就向往儒家修身之学,并亲身实践儒、释、道各种修养方法,并达到了天人合一、彻悟心性的“悟道”境界。

在立言方面,王阳明为“心学”创始人,以教化天下为己任,致力于讲学,孜孜不倦于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中,其学生弟子遍布全国,可谓桃李满天下。而且他的文章、诗赋写得极好,为当时名流所公认,弟子们将其文章、诗赋、语录、书信等汇集起来,编为《王文成公全集》,流传至今,影响深远。

在立功方面,他就更是不得了。王阳明以文臣的身份,仅用一年多时间,只靠训练地方民兵,就平定了为患南赣数十年的众多山贼巨盗;后来宁王蓄谋叛乱,他又在南赣提督的任上,率领一帮文官属吏,带着临时汇集起来的各种“义兵”(其实就是一帮乌合之众),运筹帷幄,前后仅用了四十多天时间,就彻底击败了宁王准备了十多年、精心训练的精锐叛军,并生擒宁王,为挽救大明王朝立下了不世奇功;崇祯六年,广西民变爆发,地方官员束手无策,朝廷起用王阳明任两广总督,并负责江西、湖广军务。当时,王阳明已经五十六岁,抱病前往广西任职,度量事势,抚剿两手并用,短时间内就利索地解决了困扰地方多年的民变和盗贼问题;且在广西当地大力兴办教育,教化百姓;最后因劳累过度,逝世于任上,为国家尽了最后一份忠。

由于王阳明在各方面的卓著成就,世人称之为“治学之名儒,治世之能臣”,可说是明朝首屈一指的天才人物,他的道德修养和文才武功,已成了历史上的一个奇迹。

在王阳明那短短五十多年的人生中,他是怎样取得这超乎常人的成就的呢?

这得从他的哲学思想说起。

王阳明创立的“心学”,主要由“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重要命题构成,而且,由于他对人、对人的生命与大自然的关系有很深的领会,悟到了天地运行的道理和万物的规律,所构建的思想体系更是博大精深,蕴含着极高的智慧。

“心即理”,王阳明认为, “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我们心中的良知,就是所谓的天理,其中蕴含着天地万物运行的道理。如果能够在事物的磨练中,彻底领悟我心良知中的大智慧,认识到天地运行的规律,把这种大智慧运用到各种事物中去,那么就能主动地掌握各种事物的运行规律了。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外界自然和社会条件都是不断变化的,一个人的人生肯定不会一帆风顺,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境和苦难。而一般人不善思考,认识不到心与万物的关系,一碰到困难就怨天尤人,灰心丧气,失去进取的精神了。

殊不知从“心即理”的角度看,既然“人心即天理”“万事万物皆藏于我心”,事物之理都在我心中潜伏着,那么解除苦难的办法与策略当然也藏潜于心中,只是由于各种欲望太多,被蒙蔽住了而已。

而“致良知”,就是要把心中过多且不切实际的各种欲望清除掉,让心停留在一种清澈澄明的本然状态,这是一种“本来无一物”的境界。

正如老子所云:“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其实从某个高度来看,世间所有的事物都是相对的,难和易,苦与乐也是一样,如果我们能持有乐观的心态,即使处于苦与难的境况,仍以本性去认识这种现状,如实地接受,而不是拼命地拒绝承认现实,就能摆脱烦恼的纠缠,进入一个更高的境界,从而找到应变的方法。

如果说“心即理”是王阳明心学思想的“体”,而“致良知”是其“用”,则“知行合一”则为体用兼备,是心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对于“知”与“行”的关系,前人有各种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知先行后”,有的认为“行先知后”,还有的认为“行重知轻”,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学派。古人更是有着“知之非艰,行之惟艰”的观点,认为去认识一样事物,懂得一些道理并不困难,但去付诸行动,去亲身实践它时就难。

而王阳明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认识到了“知”与“行”的关系,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知行合一。

他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又说: “圣学只一个工夫,知行不可分为两事。”他认为知行的本体就是良知,是不能分开的,只要自己的良知不被各种欲望隔断,知行发生的过程就是自然而然的。一个人心里有了一个想法,就是行动的念头萌生了,而一个人切切实实去行动,就能使这个想法得以实现;所以说,产生去做一件事的念头,就是行的开始了,而行动,则是实现理想的保证。  正因为王阳明悟透了心性的奥秘,从中获得了一种大智慧,拥有极高的洞察力、判断力及执行力,他才能用这种“知行合一”的智慧,游刃有余地处理各种复杂多变的事务,在各方面都取得了极大成就。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9:1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