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陪孩子一起成长/大教育书系
分类
作者 李子勋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李子勋编著的《陪孩子一起成长/大教育书系》是为了养育孩子的普通家长写的,对一些还没有生育的年轻人,读这本书也许可以帮助你重温家庭的故事,重新认识、理解、处理好与双亲的关系,并建立亲情间的信赖。等到可爱的宝贝来到世上,你差不多已经是一个理论上合格的父母了。由于这本书涉及很多心理学的有效技术,对一个想从事家庭治疗的心理学人士,也是一本可以细读领会的书。

内容推荐

李子勋为中国父母量身打造的亲子教育读本。

李子勋编著的《陪孩子一起成长/大教育书系》从家庭治疗师的视角,告知读者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家庭里发生了什么问题、哪些问题是问题、哪些不是问题、如何去解决。本书讲解了大量的个案,涉及了一些后现代的家庭育儿与社会育儿的思想,并增加了对儿童智力培养的新观点;同时设计了一些漫画,使本书通俗幽默,增强读者的记忆与阅读的快乐。

一本书读懂孩子的心,陪孩子一起成长。

目录

第一章 读懂孩子的内心

 1 给孩子荫蔽,也要给孩子自由

 2 容忍孩子输在起跑线

 3 让孩子自然长大

 4 过度保护让孩子陷入成长困境

 5 教育之前先建立良好关系

 6 有效互动比正确的教育更重要

 7 给孩子犯错的机会

 8 让孩子在合适的时间犯合适的错误

 9 家长要学会表现无知

 10 尊重儿童发展规律

 11 孩子要学会感恩、敬畏、宽容……

 12 给孩子三个美好的假定

第二章 营造成长的环境

 1 强弱

 ——母亲更能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

 2 倾斜

 ——平衡是家庭关系第一原则,倾斜也是一种平衡

 3 平衡

 ——“母子同盟”是对家庭关系的一种补偿

 4 恋母

 ——绕过“母子同盟”读懂家庭关系

 5 分裂

 ——儿童神经症的诱因之一

 6 获益

 ——情绪障碍是孩子内心对家庭对立的一种逃避

 7 成长

 ——别让家庭的期望成为孩子的负荷

 8 交流

 ——无效的交流满足了父母的需要,却带给孩子压抑

 9 矛盾

 ——寻找隐藏的和谐,把教育隐藏在爱的木马中

 10 束缚

 ——父母的失望与抱怨,弱化了孩子成长的动力

 11 无奈

 ——在心理学无法解决矛盾时,不妨引发家庭对未来的期待

 12 示弱

 ——重建家庭的交流模式,转移孩子的情感需要

 13 竞争

 ——父母对孩子影响力的竞争,是两种家庭文化传承的竞争

 14 第三只眼

 ——让父母从关心对错转向关注彼此间的共性

 15 关爱

 ——以爱的名义压制孩子的天性

 16 禁忌

 ——不守家庭规则的“捣蛋者”

 17 依赖

 ——孩子出现适应障碍,源于家庭功能失衡

 18 中立

 ——每个家庭都是独一的,没模板可套

 19 期待

 ——“望子成龙”何尝不是对父母的心理补偿

 20 化蝶

 ——让孩子做他力所能及的事

 21 学习

 ——学习不是判断孩子的唯一标准

 22 恐惧

 ——忽视症状,给予孩子正面鼓励

 23 过渡期

 ——别和青春期的孩子较劲

 24 逆反

 ——冲突越厉害,其实对父母越依赖

 25 对策

 ——给过渡期的孩子一些“行为紊乱”的权利

 26 盲人骑瞎马

 ——陪孩子一起走出“过渡期”

 27 对抗

 ——自尊是孩子的灵魂之杯

 28 逃学

 ——用肯定性的语言来激励孩子,他就会呈现出良好的心理特性

 29 强大

 ——孩子用病症维持家庭假想的和平

 30 恻隐

 ——以示弱获得父母之爱

 31 移情

 ——心理医生的人格魅力胜于理论或技术

 32 剥削

 ——警惕心理医生的移情

 33 点金之语

第三章 引导孩子的行为

 1 “打孩子”的学问

 2 方法好一切都好?

 3 宽松教育是与非

 4 红脸与白脸

 5 一诺重于泰山

 6 教育也要因势利导才能水到渠成

 7 实践出真知

 8 小时偷针,大时偷金

 9 没有不犯错的孩子

 10 有其父必有其子?

第四章 读心术实战技巧

 1 谁和谁坐

 ——通过位置判断关系格局

 2 从家谱图中看问题的前因后果

 3 不要重复别人的治疗

 4 避免被家庭问题催眠

 5 心理医生的法宝——提问技术

 6 咨询中的技术——假设

 7 孩子的问题可能是父母的问题的再现

 8 身心症状有时只是为了安全

 9 关注是一种强化

 10 代币疗法

第五章 经典重读

 1 重返童年,认识自我

 ——解读《重返童年时光》

 2 接纳孩子,有如接纳婚姻

 ——解读《不听话的女儿》

 3 父母关系稳定,才有孩子成长的平稳

 ——解读《三角中的孩子》

 4 不要戴着“眼镜”找问题

 ——解读《代罪羔羊》

 5 每个家庭都有多种可能性

 ——解读《家庭的故事》

 6 问题构成的系统比问题是什么更重要

 ——解读《不停洗手的孩子》

 7 有多少问题是为了迎合父母的需要而产生

 ——解读《现代家庭故事》

 8 夫妻间交流的方式比内容更重要

 ——解读《家庭谈判》

 9 让孩子玩还是限制孩子玩

 ——解读《谈“玩”的重要性》

 10 家庭是一首无言的歌

 ——解读《无言之歌》

试读章节

1 给孩子荫蔽,也要给孩子自由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不少父母在养育和教育孩子时,容易忽视孩子心理与行为发展的循序渐进或个性需要,急切期望按照社会的模子去“克隆”一个好孩子,这种削足适履的做法会让许多孩子生出问题来。面对孩子的“行为问题”,家长很难去质疑社会的价值评价系统是否存有不足,习惯认为是自家孩子不够好。反过来,如果家长过度地随着孩子的天性,对社会评价系统不予理睬,有些孩子又会出现人际环境的适应不良。自我心理学强调生命自在的力量,“一粒橡树籽扎根在土壤里,不需要任何教化,只要时间足够,一样会长成参天的橡树。”如果希望把一棵橡树教化成为一棵苹果树,最终结果是孩子失去了他天赋的特质,过着平庸的一生。

不过,我们也要注意自在世界与人为世界两者的区别。自在世界是按生命的自然法则来运作的,需要的只是阳光、空气、水与土壤。人类世界有些不同,除了阳光、干净的空气、水与食物之外,还需要社会这块土壤,需要学习社会秩序、规则、理性与主流价值观,需要承受很大的人际适应、环境、价值评价系统给出的压力。那么,孩子如何在自在世界与人为世界间找到自在的成长之路?如何学会平衡自我欲望与社会期待间的矛盾呢?这是父母育儿首要思考的问题。我喜欢把父母引导到一个保留未知的、复杂的、为未来教育的育儿方向,旨在补偿现存社会严重的一致性教育方式,这样的方式忽视孩子具有的本性特质,把所有孩子的心智、行为、情感高度趋同。那么育儿有没有一些基本可循的方法呢?有没有可能在孩子足够小的时候父母就给予他生命充沛的动力呢?回答是肯定的。

正如漫画所表达,家庭摇篮不是为了束缚孩子、获得安全,更在于如何引导孩子感受到自由的空间,呼吸到自然的气息。一个好的易于孩子发展自我的家庭,具有某些共同的特质:父母关系融洽,家庭氛围轻松活泼,家庭成员乐意保持独特性,同时也尊重共通性。家庭教育是一种关系教育,不是道德、行为、品质、知识教育,这些是标不是本。关系不良的家庭,这些教育收效甚微。好的关系并非有什么可以鉴定的标准,而是一种感受,这种感受自己在家已经不能觉察,但到邻里朋友家串门,你马上会觉得各个家庭的气氛各有不同——有的家庭让你流连忘返,有的家庭让你如坐针毡。

我一直强调关系的重要性,我曾在时尚采访中提到孩子成长的三大关系环境:第一是亲情关系氛围,不仅是父母,还有与父母直接连带的亲人。父母如何对待亲友与长辈对孩子是至关重要的。第二是生活社区乃至社会的人文关系环境,人们相互的友爱、关心、信赖与助人为乐是重要的。三是孩子与自然的关系,能栖身在纯粹的自然环境中对孩子的心身与智力发展有极大的益处,相反缺少自然环境的滋养,孩子可能出现许多心理问题。科学研究证明,在自然美化的环境中,人们的言行比较具有善意,在恶劣的生活环境中,人们要显得低俗与粗鲁一些。在心理学看来,人是环境的产物,也是关系的产物,人只能在关系与环境中界定并呈现自我。

P3-5

序言

轻松的阅读,是后现代知识摄取的一个流行方式。我们不需要读过于深邃的文章,那是供专家们去研读和分析讨论的。对大众来说,好读易用就可以了。这本亲子关系的书有两个特点,一是比我的《陪孩子长大》更通俗、更幽默,所以设计了一些漫画,增强读者的记忆与阅读的快乐。扰动一直是我心理治疗中的核心技术,扰动意味着给你内心留下一些模糊的印象,像蝴蝶扇动着的翅膀,不干扰你,却慢慢地引发你的变化。聪明的人读书一定不是死记硬背的,而是边读边由着自己推论、遐想,天马行空。这样,知识与自己的领悟分不开,学到的东西就灵活。佛家主张顿悟与渐修相辅相成,读书是渐修,等纷繁的、模糊的、混乱的感受与印象集聚到某一刻,顿悟随之而来,而顿悟出来的东西一定是自己的,不再是作者的。小时候,父亲喜欢说我好读书不求甚解,在20世纪,这种学习方式是很糟糕的,因为那个时候世界是刻板的、非此即彼的、二分与对立的,正如美苏之间的冷战。21世纪却不同,世界的边界、文化、分类、秩序都变得交融与混搭,读书就可以知其然,不一定需要知其所以然。

另一方面,这本书会涉及一些后现代的家庭育儿与社会育儿的思想,这些思想无疑会引发家庭教育观念的改变,我会小心柔化这些信息,不让读者内心被改变太多,因为改变本身是一种风险。我也增加了对儿童智力培养的新观点,这些新观念不是取代过去的教育思想,而是力图补充我们培养的不足。我强调开发右脑,因为人类右脑的功能在理性主义压迫下退化得太过迅速。心智为一体,心与智慧是不可分割的。有大智慧的人,心态也比别人稳定一些,不那么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帮助父母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有良好心智的人是我写书的目的。读我书的人,除了普通的家长外,还有众多喜欢或从事心理学工作的人,为了对他们有所裨益,我也会应用不少心理技术并涉及一些常用理论。原则上,我的心理学已经不是正统意义的心理学,是一个融入我个性、嗜好,对东西方哲学、思想文化的解构并重组了的心理学。所以,请手下留情,不要拿我的东西和经典理论去较量。

这本亲子关系的书本来应该发表在我的《陪孩子长大》《家庭成就孩子》《早教的秘密》三本书之前,由于涉及心理学的理论稍多,阴差阳错,先来后至,蒙长江文艺出版社社长青睐,今天才跟读者见面。记得1998年,当时中国唯一一本育儿杂志《父母必读》的主编杜乃芳和她的助手徐凡在北京出版社附近的烤鸭店宴请刘丹、唐登华、霍莉钦、王芳和我,要我们协助开设一个专门讨论亲子关系的栏目。我们都是中德高级心理培训班家庭治疗专业的同学,也想为大众做一些亲子教育普及的事。由于稿酬很低,刚开始大家都写,慢慢地就剩下我一个人,一直坚持到2007年。写专栏是一个既辛苦又挑战的事,每月一稿,仿佛是被人上了紧箍咒。那时的我要算是有点资历的专栏作家了,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为《女友》(深圳版)写专栏近六年,然后是《时尚男士》三年,《世界都市》一年,有了这些铺垫所以才能坚持下来。现在的读者更了解我在《心理月刊》《时尚健康》上的专栏文章,这两个专栏都有我较大的读者群。在此我也要感激那些把专栏机会提供给我的主编们。

记得我刚开始主持《父母必读》的《亲子万花筒》栏目时,是帮助大家解读香港李维榕老师的文章。李维榕老师生在香港,学成在美国,是香港家庭治疗领域的权威人士之一,也是美国结构派家庭治疗大师米纽琴唯一的华人弟子。杂志社担心她的东西与中国读者之间存在意识、文化方面的差异,要求我把李维榕老师的思想通俗化。她的书名叫《家庭万花筒》,栏目依此得名。解读李维榕老师的文章给了我一个借鉴的机会,我是学系统思维的,喜欢整合治疗风格,咨询时和风细雨,顺水推舟。她是结构式思维,虽然也借用一些萨蒂亚体验派家庭治疗的技术,但略感对家庭着力太重,扮演了一个权威角色。我注重家庭关系平衡,她注重家庭功能完整;我喜欢互动中的有效性解释,她在意互动中的正确方式;我注重扰动的方向,把改变交还给家庭,她强调正确的策略,带引家庭跟随她去解决问题;我关心谁是容易改变的人,她关心谁是产生问题的人等等,这些学术上的差异让我忍不住会重组、改译她的文章,让读者更易于从中获益。不知道李维榕老师看了我的评论有什么感觉,猜想被人评论感觉一定不那么好。

读者对我的文章反应空前的好,每期一篇讨论亲子关系的文章,我都会收到大量的读者反馈。很多读者给予我很多好意见,他们不仅想知道家庭发生了什么,还想知道如何去解决。所以我开始讨论治疗师视角,作为一个家庭治疗师如何看待问题,以及哪些问题是问题,哪些问题不是问题。同时也把家庭治疗技术、一些理论介绍给读者,帮助读者提高如何观察、引导、解释家庭出现的问题的能力。我擅长运用传统中医的思想,即不注重标,去关心本,或者标本皆治。中国哲学中有无为而治,无为而无不为,保留问题并从中获益是否也是一种解决。从2005年起,应读者要求我开始解答个案,很多读者喜欢从一个具体的案例中去了解亲子关系的解决方式,我也乐于这样做,因为这种方式更具有可读性。那时我的临床咨询非常忙,写这些文章让我有时间去思考,反过来增强了我对案例的理解,也增长了我治疗的功力。

这里要感谢《父母必读》杂志社,让很多读者通过栏目认识和喜欢我。记得2003-2005年在北医精卫中心(北大医学院,六院)高级培训班讲课,好多学员说是看着我的专栏带孩子长大的,让我开心得很。这本书是为了养育孩子的普通家长写的,对一些还没有生育的年轻人,读这本书也许可以帮助你重温家庭的故事,重新认识、理解、处理好与双亲的关系,并建立亲情间的信赖。等到可爱的宝贝来到世上,你差不多已经是一个理论上合格的父母了。由于这本书涉及很多心理学的有效技术,对一个想从事家庭治疗的心理学人士,也是一本可以细读领会的书。

李子勋

2013年10月10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7 11:26:50